深澳線末段舊線跡踏查(八斗子=海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聯絡瑞芳與八斗子的深澳線鐵道是北臺灣相當有名的臨海鐵道,不過這條路線通車時的起點和終點既不是瑞芳,也不是八斗子,反而是現今稱呼為水湳洞的濂洞,以及和平島對岸的八尺門。最近剛好來自小笠原群島的火山浮石抵達臺灣,趁著來到海邊撿石頭的機會,場長這次從八斗子開始,一路踏查至1989年一度停駛的終點海濱站。

海濱站是深澳線末期的實質終點站,目前站房與月台都保存良好

海濱站是深澳線末期的實質終點站,目前站房與月台都保存良好

1945年美軍地圖(資料來源:中研院GIS)

1945年美軍地圖(資料來源:中研院GIS)

深澳線的歷史和礦產有相當深的淵源,其中八尺門的碼頭被認為自清代開始即有台車軌道供運煤使用,場長所找到較早期的地圖則是1920年代繪製的1/25000地形圖上可以看到連接到深澳的炭礦用台車軌道存在。這些煤礦運至八尺門後,會再轉由水運至基隆港,再轉給鐵道部或輸出臺灣。到了1930年代,臺灣鑛業株式會社為了開發金瓜石地區的金銅礦,因此在1933年度向鐵道部提出沿著海岸興築金瓜石線鐵道的申請,第一期工程由水南洞(今濂洞)至焿子寮(今海濱),第二期再由焿子寮通至濱町(今八尺門),全線於1936年2月通車、4月初開始運出礦石,軌距為762mm。不過鐵道部似乎有興築鐵道聯絡基隆港東岸碼頭及市街地的構想,因此當時金瓜石線的隧道與橋梁都預留了拓寬為1067mm軌距的空間。二戰後,這條鐵路由金銅礦物局接收,但因營運狀況不佳而停駛。後來為了深澳火力電廠及沿線礦坑運煤的需要,由臺鐵改建原金瓜石線鐵道,改在今日的海科館車站附近轉彎至瑞芳站接上宜蘭線,成為今日的深澳線。而在八尺門一帶至今仍留有當時的鐵路隧道。

八尺門一帶遺留的鐵路隧道

八尺門一帶遺留的鐵路隧道

經過改建後,深澳線在1967年全線通車至濂洞車站,全長約12公里路線上共設置八斗子、深澳、瑞濱、海濱及濂洞等站,並同時兼辦客、貨運運輸。不過臺灣省政府為了興建北部濱海公路,因此在1977年停駛瑞濱到濂洞區間,將路線「借」給公路局使用,但因路線復舊狀況不佳而僅恢復行駛至海濱。深澳線也因為北部濱海公路開通讓鐵道面臨客運競爭,在經營慘澹之下於1989年夏天默默地停駛客運列車,僅存的深澳電廠運煤列車也隨著深澳電廠除役在2007年走入歷史,直到為了因應海科館聯外交通與觀光需求才又在2014年復活,並在2016年通車至八斗子。

八斗子車站復駛時除了改建山側舊月台外,另在海側新建月台讓旅客看海

八斗子車站復駛時除了改建山側舊月台外,另在海側新建月台讓旅客看海

目前瑞芳=八斗子間已恢復行駛柴油客車,沿途有兩座隧道。八斗子至深澳間則以路線旁的寬闊海景為賣點,由新北市政府協助引入Railbike鐵道自行車營運;深澳至1989年客運停駛時終點站海濱則僅存部分路基、隧道與橋墩,已無鐵軌留存。這段從八斗子到海濱的路程約4公里,在撿完海邊的浮石之後離下班車還有一小時的時間,場長索性繼續往前踏查現今的路況。

沿著舊路線來到深澳電廠遺址,這座電廠除役之後拆除便開始規劃下一代的火力電廠,然而因當地居民長期忍受空氣汙染,加上台電欲興建卸煤碼頭也有破壞珊瑚礁的疑慮,行政院遂在2018年定調以設在桃園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換取深澳電廠停建,這塊空地未來該如何利用尚無進一步規劃。路線穿越深澳電廠之後來到台62線快速道路下方,推測沿著社區內的建基路前往瑞濱車站。之所以說是推測是因為這段鐵路停駛時台62線快速道路尚未開闢,因此不確定是否有破壞路線痕跡,但建基路山側留有一塊線狀草皮,或許至今仍為臺鐵所有土地。

在加油站旁的便利商店稍微休息之後,我繼續往前走。路線旁緊鄰著中油的深澳港輸油站,一時之間我還不小心走過頭,找不到地圖上標示的隧道。我後來從海濱站折回來尋找時認定應該是在輸油站裡頭,原本打算放棄去搭公車回家,但剛好一位在地阿伯看我揹著相機來攀談,告知來意後他便告訴我舊鐵道大致在輸油站圍牆外的草皮,甚至帶我走進草叢,終於找到了地圖上沒標示名字的隧道。依照隧道順序的命名邏輯應為「三號隧道」,但因為隧道口地名為磅磅子,暱稱為「磅磅隧道」似乎也不錯?

三號隧道西口被磚牆封閉(往海濱方向拍)

三號隧道西口被磚牆封閉(往海濱方向拍)

鐵路穿過磅磅隧道之後隨即跨越河川,現場還留有一座橋墩與東橋台。沿著橋台旁的樓梯走上路線跡,沿途若有較大空地都被開闢為社區籃球場和公園,但路線相當清楚好走,一下子就來到了半山腰上的海濱站。以前場長訪問臺大火車社創社社長PK學長時,他曾說高三時常常和朋友來深澳線探險,那時火車因為海濱站前的一座小橋中斷而無法開到海濱站,火車因此在橋的前面停車讓旅客自行步行至海濱,對照現況來看的話斷橋處應該是在站前的一座籃球場旁。

海濱站距瑞芳里程約8.6公里,日本時代原名為焿子寮,尚留有車站站房與一座島式月台,或許是因為遠離濱海公路的威脅,使得這裡成為目前路線上保存最完整的車站。根據PK學長的回憶,由於火車在末期到不了車站,因此當時已沒有派駐站務員,但神奇的是通訊電氣設備仍可運作,甚至還有派發公文,幾個高中生下課後便跑去當「一日站長」。現今月台與軌道區都經過拉皮和綠美化,若不注意或許還以為是花台;車站由在地團體使用,從窗戶看進去應該沒有留下鐵道設備。

從海濱站繼續沿著道路前進,路旁不時出現舊鐵軌廢物利用的鋼軌樁,不久後我來到了台2線公路的立體交叉,下方就是濱海公路的海濱隧道。眼前的人行陸橋稱為蝙蝠橋,但橋面明顯比路面還高,查詢《中央日報》在1985年12月3日的報導,由於這座鐵路與公路交叉的陸橋下方淨高只有4.2公尺,讓許多往來基隆與宜蘭的貨櫃車無法行駛,因此被當地民代要求拆除。過了橋之後繞過突出的山脊,路線來到公路旁的蝙蝠洞公園,再過去的鐵道路線和濱海公路並行,從Google街景來看應該還有兩座橋和一座隧道留存,但因為天色已漸漸昏暗,前往濂洞車站的旅程只能暫時先在此打住。

說到濂洞車站還有一段後話,理論上因為公路開闢完之後遲遲無法恢復鐵道狀況,火車自從1977年之後就到不了濂洞車站。不過,根據PK學長回憶當時臺鐵局發行的時刻表其實還留有濂洞車站的列車到發時間,但第一次去的時候在海濱就被趕下車,一時之間還摸不著頭緒。他們一行人在海濱車站探險時才發現居然還有要給濂洞站的公文,也就是說在當時行政編制上濂洞車站仍然存在(由海濱站代管),甚至還被列入年度事故統計對象,可以說濂洞車站才是1989年停駛客運時名義上的終點站。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荒謬的狀況,原因是臺鐵一直認為海濱到濂洞路段只是暫時借給公路局使用,因此保留行政編制藉此向公路局宣示路權。但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最後公路還是贏了鐵路,深澳之後的路線都只能拱手讓出,為臺灣公路與鐵路的愛恨情仇再添上一筆故事。


參考資料:
【時光土場】阿根納造船廠的前世今生
【時光土場】濱海鐵道─深澳線八斗子站
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王彥翔,〈後戒嚴的鐵道青春:專訪創社社長黃智偉〉,《鐵枝路》44期(2021,臺北),頁20-23。
《臺灣日日新報》
《鐵道部年報》昭和8-10年度
19851203 中央日報7版 〈深澳支線廢棄鐵路陸橋 影響大貨櫃車通行 地方促鐵路局拆除〉
19760205 中央日報7版 〈瑞濱至水濂洞鐵路 下月拆除〉

探訪時間:2021.12.
完稿時間:2021.12.
更新時間:2023.11.
本文原刊於時光土場Blogger

avatar-img
44會員
183內容數
隨著日本進入令和時代,日本國鐵分拆民營化已超過三十年的歲月。這段期間不少國鐵時代的路線與車輛一一退場,成為我這個平成人類未曾參與到的旅行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日本旅行,我希望能在旅途中回味那些逝去的鐵道元素,抓住過去的鐵道風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時光土場 的其他內容
連接臺北車站到淡水的官設鐵道淡水線至今已通車超過120年!雖然這條傳統鐵道早在1988年停駛,但這條鐵道在轉生為捷運後仍是為臺北地區帶來了都市發展與擴張。120年的時光過去,臺北市耗費了近三十年讓境內鐵道深埋地底或是在城市天際上游走,究竟淡水線鐵道還有多少遺跡留存,就讓我們沿著舊線跡一探究竟!
基隆是台灣對外貿易相當重要的港口,在日本時代的建設中走向現代化,歷經近五十年的擴張才逐漸站穩台灣的玄關地位。除了能夠讓大型船隻停泊的碼頭,與此搭配的便是與貫通全島的縱貫線相連的臨港鐵道,有效率地將貨物在海陸之間轉運。接著跟著場長從基隆車站向北走,尋找這段臨港鐵道最後的遺跡吧。
位於苗栗與臺中交界的舊山線保留了臺灣縱貫線鐵道通車以來的史蹟,沿線隧道與橋梁相間,美麗的風景也吸引許多人前來拍照打卡。呈現弓弦狀的大安溪橋是其中頗為知名的古蹟,但你知道這座看似屹立百年的橋樑居然在剛通車三年時就被洪水沖斷。難道這座橋是俗稱的豆腐渣工程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過年的時候位於臺中后里的泰安櫻花林因為賞花車潮上了新聞。但比起賞花的喧囂,我更熟悉的是汽笛聲已遠去許久的舊泰安車站。前些日子在結束拍火車的行程之後,我騎著Youbike來到了泰安車站,彷彿掉入1990年代的歲月,沉浸在平日上午的寧靜中。
連接臺北車站到淡水的官設鐵道淡水線至今已通車超過120年!雖然這條傳統鐵道早在1988年停駛,但這條鐵道在轉生為捷運後仍是為臺北地區帶來了都市發展與擴張。120年的時光過去,臺北市耗費了近三十年讓境內鐵道深埋地底或是在城市天際上游走,究竟淡水線鐵道還有多少遺跡留存,就讓我們沿著舊線跡一探究竟!
基隆是台灣對外貿易相當重要的港口,在日本時代的建設中走向現代化,歷經近五十年的擴張才逐漸站穩台灣的玄關地位。除了能夠讓大型船隻停泊的碼頭,與此搭配的便是與貫通全島的縱貫線相連的臨港鐵道,有效率地將貨物在海陸之間轉運。接著跟著場長從基隆車站向北走,尋找這段臨港鐵道最後的遺跡吧。
位於苗栗與臺中交界的舊山線保留了臺灣縱貫線鐵道通車以來的史蹟,沿線隧道與橋梁相間,美麗的風景也吸引許多人前來拍照打卡。呈現弓弦狀的大安溪橋是其中頗為知名的古蹟,但你知道這座看似屹立百年的橋樑居然在剛通車三年時就被洪水沖斷。難道這座橋是俗稱的豆腐渣工程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過年的時候位於臺中后里的泰安櫻花林因為賞花車潮上了新聞。但比起賞花的喧囂,我更熟悉的是汽笛聲已遠去許久的舊泰安車站。前些日子在結束拍火車的行程之後,我騎著Youbike來到了泰安車站,彷彿掉入1990年代的歲月,沉浸在平日上午的寧靜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
Thumbnail
1920年代建好的海線沙鹿車站原本是木造黑瓦建築,可惜在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中全毀,隔年二代站以鋼筋混擬土築成,單層站體,外簷廊以圓柱撐起,相當的古典而莊重。 這是我們看完清水車站後取中山路往沙鹿過去,稍行不遠卻見天橋,雖然沒看到椰子樹,但靈感告訴我: 「這邊有學校!」 前行到陸橋下,
Thumbnail
初中畢業旅行曾經到「羅東」看木材廠、紙廠、礁溪冷泉和宜蘭酒廠,乘坐小火車馳騁在蘭陽平原上,在不遠的海面上佇立著一座活像烏龜的島嶼,是我對「龜山島」的最初印象。說它遠明明可以看到,說它近當時還真沒交通工具可供登島。一拖就是幾十年,最近聽了朋友的介紹「龜山島」開放觀光,就背了背包,到「圓山捷運站
Thumbnail
沿著自行車道,探訪古老的舊草嶺隧道,造訪石城的烤腸攤和峭壁小屋,尋找龍脊岩與極東點,探索馬崗漁村,最後再回到福龍海洋驛站、福隆海水浴場。
Thumbnail
  「桃園車站遺址」為清領時期台灣巡撫劉銘傳籌建的第1代車站「桃仔園火車碼頭」(1891)之卵石軌跡,與日治時期西移(桃園車站座像朝北,東往台北、西往新竹)的第2代車站「桃仔園停車場」(1898),及因1908年縱貫線通知後,改為「唐博風」造型(用為阻擋因下雨屋頂留下的污水)的第3代車站「桃
Thumbnail
旗津原來真是一座島,但高屏溪的大量泥沙北漂,竟讓島嶼成了陸連島,一直到1967年要建高雄二港挖開通道,旗津又變成一座島。 現在陸路要去旗津很方便,就是走1984年通車全長1670公尺的過港隧道。這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所以有人認為台灣的「極低」點就在這過港隧道裡,這邊在水面下14公尺是海底,隧道在
Thumbnail
從國道3號深坑交流道開始,有兩條路沿著蜿蜒的景美溪幾乎是平行的逆流往東,一直到國道3的石碇服務區附近才又結合一起。溪北(右岸)是106市道,溪南是106乙市道。106市道是老路,靠著這路可以連接深坑、石碇兩座老街。這兩座老街是雙北市人假日的老街休閒和飽腹的路線,車流量相當大。這條路大部分都叫「北深路
Thumbnail
「羅東林鐵」為太平山林業時期所興建的一條平地線森林鐵路,從太平山土場到羅東鎮竹林車站,全長36.4公里,沿途設有十座車站,1924年全線通車,以五分車運輸木材,也載送旅客,後因太平山林木禁伐、交通發展及颱風破壞等因素,1979全面停駛,結束56年營運,停駛至今已有45年歷史!(參考導覽資料)
Thumbnail
【阿塱壹古道】,屬於【琅嶠卑南古道】其中的一小段,介於臺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與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之間。東臨太平洋,更是環臺灣島海岸線唯一未通車的路段。 這裡有獨特的礫石灘景觀和豐富的生態,也是臺灣僅存的高自然度海岸帶。
Thumbnail
在領隊緊急申請下,又得以進入大武山保留區,搭著吉普車搖搖晃晃進入金崙溪,來到近黃野溪溫泉區域探訪瀑布深潭及崑崙坳古道東段。聽居民述說深山裡遺留的斷續古道、早期排灣族和卑南族間部落征戰的防衛石牆,被八八風災強力沙土沖毀的橋墩、殘留的吊橋鐵線、仰望看著遙不可及的金崙三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
Thumbnail
1920年代建好的海線沙鹿車站原本是木造黑瓦建築,可惜在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中全毀,隔年二代站以鋼筋混擬土築成,單層站體,外簷廊以圓柱撐起,相當的古典而莊重。 這是我們看完清水車站後取中山路往沙鹿過去,稍行不遠卻見天橋,雖然沒看到椰子樹,但靈感告訴我: 「這邊有學校!」 前行到陸橋下,
Thumbnail
初中畢業旅行曾經到「羅東」看木材廠、紙廠、礁溪冷泉和宜蘭酒廠,乘坐小火車馳騁在蘭陽平原上,在不遠的海面上佇立著一座活像烏龜的島嶼,是我對「龜山島」的最初印象。說它遠明明可以看到,說它近當時還真沒交通工具可供登島。一拖就是幾十年,最近聽了朋友的介紹「龜山島」開放觀光,就背了背包,到「圓山捷運站
Thumbnail
沿著自行車道,探訪古老的舊草嶺隧道,造訪石城的烤腸攤和峭壁小屋,尋找龍脊岩與極東點,探索馬崗漁村,最後再回到福龍海洋驛站、福隆海水浴場。
Thumbnail
  「桃園車站遺址」為清領時期台灣巡撫劉銘傳籌建的第1代車站「桃仔園火車碼頭」(1891)之卵石軌跡,與日治時期西移(桃園車站座像朝北,東往台北、西往新竹)的第2代車站「桃仔園停車場」(1898),及因1908年縱貫線通知後,改為「唐博風」造型(用為阻擋因下雨屋頂留下的污水)的第3代車站「桃
Thumbnail
旗津原來真是一座島,但高屏溪的大量泥沙北漂,竟讓島嶼成了陸連島,一直到1967年要建高雄二港挖開通道,旗津又變成一座島。 現在陸路要去旗津很方便,就是走1984年通車全長1670公尺的過港隧道。這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所以有人認為台灣的「極低」點就在這過港隧道裡,這邊在水面下14公尺是海底,隧道在
Thumbnail
從國道3號深坑交流道開始,有兩條路沿著蜿蜒的景美溪幾乎是平行的逆流往東,一直到國道3的石碇服務區附近才又結合一起。溪北(右岸)是106市道,溪南是106乙市道。106市道是老路,靠著這路可以連接深坑、石碇兩座老街。這兩座老街是雙北市人假日的老街休閒和飽腹的路線,車流量相當大。這條路大部分都叫「北深路
Thumbnail
「羅東林鐵」為太平山林業時期所興建的一條平地線森林鐵路,從太平山土場到羅東鎮竹林車站,全長36.4公里,沿途設有十座車站,1924年全線通車,以五分車運輸木材,也載送旅客,後因太平山林木禁伐、交通發展及颱風破壞等因素,1979全面停駛,結束56年營運,停駛至今已有45年歷史!(參考導覽資料)
Thumbnail
【阿塱壹古道】,屬於【琅嶠卑南古道】其中的一小段,介於臺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與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之間。東臨太平洋,更是環臺灣島海岸線唯一未通車的路段。 這裡有獨特的礫石灘景觀和豐富的生態,也是臺灣僅存的高自然度海岸帶。
Thumbnail
在領隊緊急申請下,又得以進入大武山保留區,搭著吉普車搖搖晃晃進入金崙溪,來到近黃野溪溫泉區域探訪瀑布深潭及崑崙坳古道東段。聽居民述說深山裡遺留的斷續古道、早期排灣族和卑南族間部落征戰的防衛石牆,被八八風災強力沙土沖毀的橋墩、殘留的吊橋鐵線、仰望看著遙不可及的金崙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