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印度取經(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前情提要:唐太宗貞觀十九年,玄奘法師從西天(印度)取經歸國,長安城百姓夾道歡迎,不久玄奘至洛陽晉謁唐太宗,太宗也同意建設譯經場所,由玄奘法師主持。而法師當年到西天取經的過程卻不是一帆風順,讓我們細說從頭。

眾生皆有佛性

玄奘十三歲出家,與二哥長捷法師同住淨土寺,開始學習《大般涅槃經》,此經為佛陀入涅槃前所說的教法,強調眾生皆有佛性,只是被許多的煩惱蒙蔽了,我們常有的煩惱如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要擁有或佔有(貪),事情不如己意就不開心(瞋)等等,透過適當的方法來修正自己的觀念與行為,大家未來都可以成佛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關於「喜歡的東西就想要擁有或佔有」,你可能會問:「這不是人之常情嗎?怎麼會是貪呢?」筆者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疑惑,覺得佛教的一些觀念好像與我們背道而馳,後來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的著作中找到了答案!聖嚴法師:「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可是每個人需要的標準不一樣,我怎麼去判斷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法師提供了一個面向讓我們思考,這是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如果是的話,就是需要而不是想要了。例如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添購適當的衣服、電腦、交通工具或辦公設備等,生活中必要的飲食以及日用品等等,超過生活、工作基本所需的,可能是自己想要了,例如背包要好多個,每天想要拿不一樣的包;鞋子要好多雙;衣櫃的衣服總是少哪麼一件;好吃的東西都想吃等等,這些都表示我們「想要的太多」。

到後來你會發現,常用的包就哪幾個、常穿的鞋子就哪幾雙、常穿的衣服就哪幾件,物質上的慾望總是難以滿足與控制,達到了之前想要的,又有下一個更好的物質目標,如此不斷地追求,似乎是永無止盡,而在獨處的時候,好像覺得心靈上有哪麼一種說不出來的空虛,不禁反問自己:「我人生到底要什麼?」才恍然大悟,原來快樂不是向外求取,而是讓自己的心安定,「心安,才有平安」。然而這並非一蹴可幾,如同我們人生的各項里程碑,都是隨著時間與努力逐步的去達成,怎麼讓自己心安是一輩子的課題,可在獨處時多思考。(更多內容可參考https://www.ddm.org.tw/event/spirit/page02_02_01.html

raw-image


十九歲前,玄奘法師在洛陽各寺院間修習佛法,由於「備通經典,而愛古尚賢,非雅正之籍不觀,非聖哲之風不習;.…少知色養,溫清淳謹。」名聲漸漸在佛教圈傳開,整個洛陽城都知道有一個由鄭善果破格剃度的法師,確實是一個天才。西元618年(玄奘十九歲),正值隋末兵荒馬亂,玄奘因洛陽動亂而與二哥長捷法師一起前往長安避難,當時的長安被唐王李淵佔領。由於時局實在太亂,「京師未有講席」,連京城長安都沒有辦法舉辦講經說法的活動,所以他們沒有在長安停留太久。當時大部分的出家人為了躲避戰火,紛紛來到相對穩定的四川,四川也成爲隋末佛教的中心,許多高僧大德都在此弘法,玄奘法師也與二哥經子午谷而入四川。當時有一位非常知名的道基法師,稱讚玄奘,「未見少年神悟若斯人」,法師此時已在四川及江南等地享負盛名。

唐高祖武德三年,奘師二十一歲,於成都受具足戒,這是成為比丘、比丘尼所持守的戒律。後來法師發現四川已經找不到可以讓他學習的地方,於是奘師與兄商議回長安的可能,但被二哥拒絕,這使得奘師十分苦惱。後來便決定與商人結伴離開成都。武德八年,奘師二十六歲,重回長安。


西行印度申請書被駁回

奘師遍謁諸師,發現每位法師對佛法的見解不一,其中雖然各有所專,仍不免與聖典有所出入;到底誰是誰非,實在難以取捨。佛陀說法四十幾年,所演經論何止百千,但由梵文譯成華語的畢竟不多;況且華梵翻譯之間,錯誤在所難免;加上中印交通不便,往返不易,中途散失或殘缺不全,以致產生經文不連接的亦所多有,想要化解群疑、辨別真偽,使中國的佛法更加完善,奘師認為只有精通梵文,親赴印度取經不可。當年由中國到印度,不論是水路或陸路都是艱險萬分,為了到印度求法而死在中途的僧人,不知道有多少。然而奘師想到過去法顯大師都能不避艱難,不顧生死,為利群生而西行求法,為何自己不能?不久,結合道侶數人,陳表上奏太宗,要求去印度留學,數度申請都未被朝廷批准


偷渡出境

貞觀初,長安一帶遭受天災,災民無以維生,朝廷只好下詔准許百姓自由前往他地謀生。奘師於是趁這個機會躲在難民群中,離開長安,踏上旅途。因唐室初建,邊防仍有外族突厥等的干擾,不許百姓隨便出境。那時涼州都督李大亮奉命守關,他得知奘師準備離境,怕有差錯吃罪不起,便追問奘師出關緣由。奘師坦言要西行取經,但未能獲李都督首肯,還被迫返回長安。幸好當地的慧威法師,他很佩服奘師西行求法的大願,便暗中派了兩名心腹弟子,暗中護送奘師偷渡出關。他們不敢公然行走,只能晝伏夜行,走了十幾天,終於到達瓜州(甘肅安西)。

瓜州刺史獨孤達,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聽說奘師來到,非常歡喜,供養優渥。奘師向其諮問前往西域的路線情形,他詳細的解釋說:「由這裡向北走約五十餘里,就到瓠(ㄏㄨˋ)盧河,上窄下寬,水流湍急,深不可測。河岸設有玉門關,是必經之路,也是通往西域的咽喉,可是奘師你沒有通關的過所(通行證),只怕出不了關。即使僥倖混出關了,沿途還有五座烽火臺,各相距一百里,監視著往來行人;其間盡是沙漠,要通過也不容易。等過了這五座烽火台,再穿過八百里流沙的莫賀延磧,才會到達伊吾(新疆哈密)國境。」獨孤達說完以後,還勸奘師先不必著急,可先在瓜州停留,等待機會。奘師打聽出玉門關的情形以後,甚感憂慮,心想此去前途艱難,不知如何是好。結果這一等就是一個多月,連從長安一路上陪奘師的驢子,也在這段時間病死了。

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涼州的通緝令又來了,說明捉拿意圖前往印度的僧人,令沿途各州縣嚴密查訪,務必解送京師。幸好州史李昌,也是一位崇信三寶(佛、法、僧)的居士,他接到這件公文,馬上懷疑這個人就是奘師,立刻秘密帶著公文前去拜訪奘師。李昌聽完奘師西行求法的宏願以後,感到非常欽佩和同情,就當著奘師的面將公文撕毀,並一再叮嚀他及早離開,以免節外生枝。李昌走後,奘師苦於無人引路,只好日日在彌勒菩薩像前祈求,希望能得一人引渡。

有天晚上,寺裡一名叫達摩的胡僧,夢見奘師坐在蓮花上,向西而去。隔天一早,達摩連忙前來向奘師報告夢中所見之事。雖然此事被奘師斥為虛妄,然而奘師心中卻暗自歡喜,認為這是即將成行的好預兆,於是進入道場,更加誠心禮佛。這時,忽然有一位名叫石槃陀的人前來禮佛,並繞行奘師三匝,請求奘師授戒。奘師就為他授了五戒,石槃陀歡喜而去,不久送來許多餅果,供養奘師。奘師見其壯健,貌又恭敬,就將要西行求法的,與他相商,石槃陀允諾送師渡過五座烽火臺。奘師大喜,即為他買馬,並約在次日天暗時分,於域外草叢相見。

隔天石槃陀果然依約前來,並帶著一位長著,牽著一匹又瘦又老的紅馬同來。奘師心裡正納悶的時候,石槃陀介紹:「這位老人家對西行的路線很熟,來往伊吾(新疆哈密)三十多次,所以特別請他來指點此行的疑難問題。」長者接著說:「西行的路非常險惡,沙河阻隔,鬼魅熱風難以阻擋;過去曾有人帶了許多同伴,尚且迷失,何況您只有單獨一人,如何可行?還請您再加考慮,不要輕易以身試險!」聽完老翁的解說,奘師心裡的負擔更加沈重了,但依然回答說:「為求大法,不到婆羅門國,誓不東回,縱然客死他鄉,也在所不惜。」老翁見奘師意志堅決,只好說:「如您一定要去,可換乘這匹馬,不要看牠既老又瘦,牠可是識途老馬,並且穩健有力。」這時奘師想起了從前在長安出發時,曾有一位占卜的術士何弘達,為他預言將來騎一匹老紅馬西行而去的事,因此便毫不猶豫和老翁換馬,踏上了旅途。

約三更時分到達瓠盧河,在黯淡的星光下,遠遠看見玉門關。玉門關上游十里的地方河床最窄,寬才一丈多,石槃陀拔刀砍了兩旁的梧桐樹,取樹幹搭橋過河。出了玉門關,奘師很歡喜,但也累了,就解韁卸鞍,停下來休息,兩人相距五十幾步,各自躺下。但不久奘師看到石槃陀拔刀而起,慢慢地朝他走來,約近十步時才又折了回去。奘師疑石槃陀中途變心,忙起身打坐,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直至見石槃陀回去躺下,才敢放心就眠。

隔天吃完早餐,準備出發時,石槃陀忽然對奘師說:「弟子昨夜左思右想,覺得此去前途艱險,途中又全無水草,只有烽火臺下面有水,必需晚上偷水而過,如果被發現就是死路一條,我們還是回去吧!」奘師聽完不禁愕然,但仍堅持不答應往回走。石槃陀見奘師心意堅定,竟拔出刀來威脅,然而奘師依然不肯答應,石槃陀沒辦法,就哀求說:「我家裡還有妻子兒女,而且王法難逃,就請奘師放了我吧。」奘師知道他後悔了,不能勉強,只好叫他回去。但石槃陀仍不放心,他深怕奘師萬一被抓到,會說出他幫助引渡的事。於是奘師安慰他說:「你放心,縱然粉身碎骨,也決不會說出是你幫助我出關的。」石槃陀謝過奘師,這才放心的走了。

至此,法師又剩下自己孓然一身,孤獨的踏上艱苦的沙漠之旅。

《西遊記》簡介

玄奘法師取經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吳承恩博採各方說法,並廣增新意,寫出了面貌嶄新的《西遊記》。全書情節大致可分為三大部分:

1. 從第一回至第七回,敘述孫悟空出生、求仙、得道、闖龍宮、下地府及大鬧天宮;
2. 從第八回至第十二回,交代了唐僧的身世和取經的緣由;
3. 從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為取經故事的正文,描寫唐僧師徒西行,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過程。在十萬八千里的路途上,唐僧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為弟子,並降伏白龍馬。師徒四人仰賴神佛的幫助,沿途排除萬難,斬妖除魔,最後化險為夷,取得經書,並且修成正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海昇的沙龍
95會員
141內容數
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總是被極短的篇幅帶過,而介紹不外乎魏晉南北朝是個分裂又黑暗的時代,因此士大夫開始清談,結果導致亡國。直到後來接觸了魏晉南北朝史,才發現原來以前學的是那麼的偏頗。此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讓大家了解魏晉南北朝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歷史。
江海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1/06
1.則天皇帝禮遇高僧 2.禪宗五祖 3.神秀禪師
Thumbnail
2023/01/06
1.則天皇帝禮遇高僧 2.禪宗五祖 3.神秀禪師
Thumbnail
2022/12/23
1.為稱帝鋪路 2.文字改革 3.女身當王國土
Thumbnail
2022/12/23
1.為稱帝鋪路 2.文字改革 3.女身當王國土
Thumbnail
2022/12/09
1.巡幸東都 2.高宗駕崩 3.廢立兒皇
Thumbnail
2022/12/09
1.巡幸東都 2.高宗駕崩 3.廢立兒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你會問如果我們一無所求, 那我們將得到什麼? 答案是: 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無論我們得到什麼 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真正的給予 我們有些人修行是為了想要得證涅槃,然而這種欲求並不能讓我們獲得它。「希求」平靜是自然的事,但卻不真的正確,我們必須毫無所求的修行。 良因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你會問如果我們一無所求, 那我們將得到什麼? 答案是: 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無論我們得到什麼 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真正的給予 我們有些人修行是為了想要得證涅槃,然而這種欲求並不能讓我們獲得它。「希求」平靜是自然的事,但卻不真的正確,我們必須毫無所求的修行。 良因曰: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Thumbnail
1. 玄奘法師早期的求法過程 2. 眾生皆有佛性 3. 西遊記
Thumbnail
1. 玄奘法師早期的求法過程 2. 眾生皆有佛性 3. 西遊記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所以,所謂的「願代眾生受無量苦」,是指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什麼樣的辛勞、困苦,他都願意承受。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所以,所謂的「願代眾生受無量苦」,是指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什麼樣的辛勞、困苦,他都願意承受。
Thumbnail
一個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質以外,還有很重要的精神存在,所謂精神,就是一個人的思想見解,一個人內心的認識,所以學佛的人如何過自己的精神生活,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精神生活是要從心裡的空間去開拓,也就是要開擴我們自己的心胸。佛法描寫一個人的心量,空間之大,可以容納三千大千世界,不論什麼人,如果能
Thumbnail
一個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質以外,還有很重要的精神存在,所謂精神,就是一個人的思想見解,一個人內心的認識,所以學佛的人如何過自己的精神生活,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精神生活是要從心裡的空間去開拓,也就是要開擴我們自己的心胸。佛法描寫一個人的心量,空間之大,可以容納三千大千世界,不論什麼人,如果能
Thumbnail
為了要成就證悟佛道,雖然他的色身在被人割肉,他也沒有任何罣礙。像他這種虔誠的「心」,就是對佛法有信心,而且決定要成就佛道的願力很強。這樣的信心和願力,必須要將我們的五欲六塵斷得乾乾淨淨的,才有辦法做到;並不是像我們都只是嘴巴說一說而已,對出世法的信願心提不起來,對修學佛道完全是一種被動的心態。
Thumbnail
為了要成就證悟佛道,雖然他的色身在被人割肉,他也沒有任何罣礙。像他這種虔誠的「心」,就是對佛法有信心,而且決定要成就佛道的願力很強。這樣的信心和願力,必須要將我們的五欲六塵斷得乾乾淨淨的,才有辦法做到;並不是像我們都只是嘴巴說一說而已,對出世法的信願心提不起來,對修學佛道完全是一種被動的心態。
Thumbnail
現在社會形形色色一直發展起來,日常生活也變化很多,每一個人住的地方,再怎麼簡單,東西還是很多。例如櫃子裡,有萬金油、柑仔油、青草油等,又有薄荷油,光是同一性質的藥品就存放這麼多;何況說是廚房的刀具,碗盤更是玲朗滿目。這就是在物質上追求,說很好用很實際,但是都沒有注意到,這是在取相執著。
Thumbnail
現在社會形形色色一直發展起來,日常生活也變化很多,每一個人住的地方,再怎麼簡單,東西還是很多。例如櫃子裡,有萬金油、柑仔油、青草油等,又有薄荷油,光是同一性質的藥品就存放這麼多;何況說是廚房的刀具,碗盤更是玲朗滿目。這就是在物質上追求,說很好用很實際,但是都沒有注意到,這是在取相執著。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剛接觸精舍時,初初認識佛法,覺得終於找到正法,心中偷偷想著,我一定要回淨土,再也不想來這個殘忍、互相殺戮而且危險的人間了,但隨著開出的各種罪業,業債如須彌山那麼高時,我才知道自己離淨土有多麼遙遠!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剛接觸精舍時,初初認識佛法,覺得終於找到正法,心中偷偷想著,我一定要回淨土,再也不想來這個殘忍、互相殺戮而且危險的人間了,但隨著開出的各種罪業,業債如須彌山那麼高時,我才知道自己離淨土有多麼遙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