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很喜歡艾瑪羅勃茲的臉,所以點開了《說來有點可笑》這部電影,連簡介都沒看,我以為就是類似於《野蠻公主》的YA片。結果是有一點沈重但也滿輕盈的一部電影,我好難一言敝之這部電影的內容。
(題外話是野蠻公主也很好看,很無腦但療癒)
這部電影非常現代,簡單說就是一位高中生的壓力與焦慮,住進精神病院之後的相遇及改變,這些內容可以很沈重很難受,但就像片名所說的,讓主角感到焦慮與壓力的都是些「小事」,以一種很輕快的手法展現主角的不適應到適應。
從片頭就切身到我有想哭也有點想笑,阻止主角自殺的是幻想中家人的責問與擔心,那些話語被演出來的時候有一點荒謬,但我又相信類似的對話發生於我的腦袋之中。是因為太自私了所以感到痛苦,還是因為太無私了,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活下來了。
要說我為什麼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困擾男主的真的都只是一些破事,像是他爸隨意的問題,好像可以說只是他太敏感了的這種小事情,因為沒有真的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所以悲傷與痛苦才顯得那麼莫名其妙且無處可說。家庭存在缺點,但也不是什麼致命的壓迫,同樣可以歸咎與「太敏感」了的那種缺點。
「一切都很好,但就是無法適應」我覺得這或多或少是當代年輕人的孤獨,社會的運轉太高速了,旁邊的人好像都跟上了,自己又怎麼能被甩掉?
精神病院是一個超脫於世的地方,我很喜歡這部片拍攝的樣子,不是那種陰暗、無光的鬼屋,是像學校一樣有團體活動,要一起吃飯的地方,只是同學們比較特別,各有各的毛病,但好像又很難說他們有什麼毛病,只是你就是知道他們有點毛病。
我很喜歡這部片的第二個理由是他沒有很說教,非常固守在青少年的身份這點我很滿意,像是自己說要住進病院,真的住進去又想反悔,真的好屁但很好唉,就是主角也不是那種刻板印象的陰鬱青年這點很好。他本來就有在看醫生(只是自己停藥 bad)也懂得求助也知道自己對什麼焦慮,算是很有病識感的那種類型。
我很喜歡克雷格跟朋友吵完架之後,對他的沈默室友說「我沒有朋友。」然後沈默了五秒鐘,室友說「這是個很殘酷的領悟。」
鏡頭焦點的變化好看到不行之外,我不知道為什麼被這兩句話狠狠打中。可能是高中時期那一種同儕壓力,就是怎麼樣都會跟一群人待在一起,那好像無關乎我個人的意志或喜好(是因為這樣才總是跟朋友吵架嗎?)但那一種「我其實沒有朋友」的思緒以前很容易將我蠶食鯨吞,但其實認清這件事情不是任何人的錯,不適合是很真實也很殘酷的。
巴比,裡面好像最正常也好像最瘋的人。
我喜歡他跟克雷格的友誼,他們之中巴比是那個熟門熟路的大哥,但克雷格是那個離社會更近的人,練習面試的時候特別明顯,誰能比要準備念大學的高中生更懂面試。
我覺得巴比的情緒有時候很突如其來,但又好像都能加以解釋,因為毛衣因為被刷掉,但我一直覺得巴比的眼睛裡有一種「來不及了」的悲傷。如果說克雷格在精神病院的這五天,讓他以另一種方式認識自己,重新展開他的生命,巴比就是已經在精神病院裡待得太久了。他熟知怎麼溜出去卻總是回到病院中,他看著克雷格的時候也是,帶著一股「你還有救」的氣質。
巴比把自己放在馬塔達(足不出戶的埃及室友)之下這點我覺得很有趣唉,因為恐懼而將自己關在某一處,比這還要更糟的活法是什麼呢?我在想是不是優先否決別人、拒絕他人?拒絕別人的善意,以憤怒去掩飾恐懼。雖然他在籃球場說的話,我還是稍微的?是什麼不知足的意思嗎,但又回歸到了前面說的巴比是不是已經認定自己來不及了。
不過我很喜歡那張克雷格送巴比的腦地圖說的話「不是一團亂,只是正在整修。」
講一下兩個女生,我是為了艾瑪羅勃茲看得,所以很清楚我會更喜歡誰啦。但我其實覺得尼雅有一點獵奇心理嗎?追求一種不一樣好像就是更勇敢更酷,不然怎麼會到精神病院問男主「你到底有什麼問題」,我白眼翻到底唉。諾耶拉其實是一個滿平板的角色,我覺得這是這部電影裡稍微沒那麼好的地方,作為一種工具人的角色推動主角的改變。
「不願意重生的人,只能走向死亡。」中文是這樣翻,但我還是更喜歡英文一點,Busy Being born or busy dying,我覺得中文沒有翻出那種「忙碌」的意象。
其實這部電影最後還是有點雞湯,但我喜歡這樣的結局,正向、療癒、沒有解答但很好。梳理出什麼是自己想要的,改變別人一些些。其實生活沒有改變,問題都還在,但只要稍微的有一點期盼,那一切都不一樣了。
或者就像電影的結尾,克雷格說的
Breath,and then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