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奘師一路風塵僕僕,朝著當時印度佛教聖地那爛陀寺前進,途中於恆河搭船時,遇到強盜,一度要將奘師殺了祭天,奘師請強盜給個方便,讓自己入定化滅,此時一心誦念彌勒菩薩,並發願往生彌勒淨土,親承供養彌勒菩薩與學習《瑜伽師地論》,學成之後再下生人間,來度化這群強盜。一時「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湧浪,船舫漂覆」,強盜知奘師乃大德高僧,恭敬禮拜懺悔,並受三皈五戒。
脫險之後,奘師繼續前行,終於到達那爛陀寺所在的國家摩揭陀國,地理位置於恆河中下游地區,大概是今印度東部大部分地區,摩揭陀國是古代印度的強國之一,從西元前七世紀開始就非常強大,首都是王舍城,比玄奘早一兩百年的法顯大師到達的時候,恰好是這個地方的黃金時代,《法顯傳》記載的摩揭陀國是「凡諸中國,唯此國城邑為大,人民富盛,競行仁義。」玄奘法師記載「伽藍五十餘所,僧萬餘人,多大乘學」。伽藍是寺廟。
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上萬僧人學者聚集於此。
奘師前來求法的消息,隨著沿途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讓那爛陀寺也得到了這位唐朝高僧已經到達附近的消息,馬上派四位那爛陀寺的有德高僧去迎接玄奘。四位高僧與奘師到一個村莊用餐,飯都沒有吃完,從那爛陀寺又來了兩百多位僧人,隨行的還有一千多位那爛陀寺的功德主,帶著傘蓋、鮮花前來迎接玄奘,大家圍繞著玄奘法師歡喜讚歎,不停地用梵文吟誦各種美好的詩句來讚頌奘師,這是當時印度的習慣,他們把奘師視為高僧,讚嘆他的功德,歡迎他的到來。在《西遊記》裡,唐僧在雷音寺取得眞經,見到如來佛本人以及阿難、迦葉等重要的弟子,雷音寺是吳承恩根據那爛陀寺所發想出來的。只是那爛陀寺的住持是戒賢法師,而在雷音寺,住持是釋迦牟尼佛。
貞觀五年末,奘師三十二歲,抵達那爛陀寺。整個那爛陀寺的出家眾全部集合在一起,給奘師最高規格的禮遇,又精心安排跟奘師年齡相當、學問相當,又有威儀的二十人,陪同奘師去拜見那爛陀寺寺主戒賢法師。戒賢法師在唐代道宣法師的《續高僧傳》有這麼一段描述:「引至正法藏所,即戒賢論師也,年百六歲,眾所重故,號正法藏。博聞強識,內外大小一切經書無不通達。」學問淵博且德高望重,大家非常尊敬他,所以不直稱他的法號,稱他「正法藏」,即正法的寶藏。玄奘法師之後跟隨他學《瑜伽師地論》,戒賢法師這一部經講了十五個月,這也是當時奘師被強盜壓上祭壇,心中念念不忘的那部經。戒賢法師那爛陀寺出身,跟從護法學習。護法是六世紀中葉印度大乘瑜伽學派重要論師,護法出身南印度,天資聰穎、見解超群,曾出任那爛陀寺住持,但英年早逝,僅三十二歲。玄奘法師見到戒賢論師,執以弟子之禮,依當時的禮俗,以膝跪地而行,用手肘支地前進,在論師足下頂禮。恭敬禮拜讚歎之後,論師命人佈置床座,請玄奘及其他僧眾坐下。
等大眾坐定後,就問玄奘從何處來?答︰「我是從中國來的,希望能跟大師學習瑜伽論。」戒賢論師一聽就掩面而泣,請他弟子覺賢法師上前,他博通經論,善於言談。戒賢告訴覺賢:「你可以跟大眾說出我在三年前生病苦惱的那段往事。」覺賢聽命後,也悲傷拭淚,哽咽的說出當年的情況:「戒賢論師一直有風濕的宿疾,每次發病時,手腳就會劇烈疼痛,好像被火燒、被刀刺那樣的痛苦。病情時好時壞,拖了二十多年,三年前,症狀更加嚴重,使他痛苦到厭世,打算不吃不喝,以求往生。一天,戒賢論師晚上夢到了三位天人,一位身呈金色、第二位是琉璃色、而第三位是白銀色。他們的形貌十分莊嚴端正,而服飾高雅飄逸。
在夢中,天人問戒賢:『你想要捨棄這個身體嗎?佛經上說身體有種種的苦,但並不是教我們厭棄捨離身體。你因為過去世中曾作過國王,卻帶給眾生許多苦惱,所以才招感今日病苦的果報。如今你應該反省往昔的罪業,至誠懇切的懺悔,對病苦能安心忍受,並且勤於宣揚佛法經論,這樣你的病苦自然就會痊癒。不然的話,苦難將永遠跟隨著你。』
戒賢論師聽後至誠的禮拜這三位天人。金色的天人指著碧綠色的天人說:『你認識他嗎?這位是觀自在菩薩。』又指著銀色天人說:『這位就是慈氏(彌勒)菩薩。』 戒賢論師立刻禮拜慈氏菩薩,並問道:『弟子戒賢長久以來就發願投生到您的兜率內院,不知道將來是否能如願? 』慈氏菩薩回答:『你一直廣為大眾弘揚正信佛法,日後必然得以往生。』金色天人自己說:『我是曼殊室利菩薩。我們看你只是因為痛苦想要自殺,而不是為了眾生的利益。所以來勸你,多弘揚正法《瑜伽論》等,你身體的病痛自然會減輕,未來會有位來自中國的出家眾來跟你學法,你要好好教他。』戒賢論師聽完後,禮拜說:『我一定遵從菩薩們的指示去做。』說完天人就不見了。從那時候開始,戒賢論師身體的病情就完全好了。」大家聽完都讚嘆不已。
玄奘法師聽完後,悲喜不能自勝說:「玄奘當盡力學習,願法師慈悲教導。」戒賢又問玄奘:「您從中國到這裏,共花了幾年的時間?」答:「我三年前出發至今。」也就是和戒賢論師作夢的時間相同,這種種情況均與夢境相符。而後戒賢論師的教誨也令玄奘十分歡喜。
佛法的基本教義是四聖諦,苦、集、滅、道。當年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回到鹿野苑,跟當初一起跟著他修行的五位比丘說法,講的便是四聖諦的道理,講了三次,故稱「三轉法輪」。第一次為示轉,跟他們講這是苦、這是集、這是滅,這是道,苦是我們現在得到的結果,集是苦的原因,要把這些苦停止熄滅(果),熄滅苦的方法是道(因);講完這些後,佛陀便勸大家修行,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最後佛陀跟大家說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斷,滅者我已證,道者我已修,這是證轉。
釋迦牟尼佛跟這五比丘講法,第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就是憍陳如尊者。這位弟子曾經跟佛有一個不解的因緣,如果大家讀過《金剛經》,應該就不陌生,「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釋迦牟尼佛還沒有成佛前,有一世修忍辱行,所以稱忍辱仙人。有一次忍辱仙人在一個樹林裡面打坐修行,當時有一個國王叫做歌利王,歌利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暴君,而且很容易發脾氣。有一天帶著隨從、妃嬪來到樹林裡面打獵,妃子看到忍辱仙人在樹下打坐,於是就圍過去向他請教佛法。忍辱仙人就跟她們講法,妃子聽了非常的歡喜。歌利王回來之後,一見到自己的妃子全部圍著一個男人在那裡,立刻就生起無明的怒火,拔出刀,就指著忍辱仙人說:「你為什麼要在這裡調戲我的妃子?」
結果忍辱仙人一點都不生氣:「我沒有調戲你的妃子,是她們來向我請教佛法。」
歌利王拿刀指著他說:「那你在這裡做什麼?」
「我在這裡修忍辱行。」
「忍辱?我現在羞辱你,你能不能夠忍?」
忍辱仙人:「我已經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什麼辱都可以忍。」
這時候歌利王就一刀一刀把忍辱仙人身體支解了。忍辱仙人自始至終都不生一念的瞋恚,沒有生氣、沒有對立、沒有情緒,最後忍辱仙人就這樣往生了。忍辱仙人臨死的時候,不僅沒對歌利王有一念瞋心,而且還起大悲心,我將來成佛的時候,第一個來度你。發了這個願,無量劫之後,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成佛了,歌利王是誰?就是憍陳如尊者,果然是第一個得度,第一個證得阿羅漢,釋迦牟尼佛也實現了他的諾言。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當時玄奘法師被強盜押上祭壇時,也是發願將來要再來度化那些強盜。
佛陀大慈大悲,相信眾生皆有佛性,大家只是一時因為被貪念或嗔心所蒙蔽,而做出了不好的事情,或許有人會問:「怎麼可能連自己的性命都不要?」佛教的慈悲與智慧是一體的兩面,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所謂敵人並非一定是仇恨,而是沒有對立。佛法的智慧,是指無私無我的觀察力、抉擇力、判斷力,不論遇到任何狀況,都只有應當怎麼做就怎麼做,不為自身的利害得失設想。由於凡事不為自己的私利求,所以不會為自己招致煩惱。佛法的智慧,是因洞察世事無常,知道沒有一事一物能夠永恆不變;凡夫因為不解世事無常,所以把暫時的身心世界,當作小我大我,爭人我、爭多少、爭內外、爭對錯,以致惹生許多的煩惱。
從因果來看,現在遇到的任何事情都是過去的「因」造成現在的「果」,忍辱仙人被歌利王支解身體(果),表示過去曾經做過類似不好的事情(因),如果接受了因果的觀念(智慧),對於現在遇到的事情就不容易起嗔心(煩惱)。舉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的事情,例如騎車開車的時候,你有覺得要轉彎或是要走的路老是被擋嗎?如果當下你碎念了,就表示起了煩惱(嗔心);但如果把因果法則用上來,就可以思維:「是不是我過去擋了人家的路?未來避免這樣,我更要注意不要在路上或工作上擋了誰的路?」如此一來,你的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戒賢法師接受了菩薩的指導,懺悔自己過去的罪業,更發心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身體風濕的病痛很奇妙的就好了。玄奘法師的出現,也應驗了菩薩在夢中所賦予的任務,接下來就是玄奘法師向戒賢法師學習《瑜伽師地論》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