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印度取經(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前情提要

貞觀十四年(西元640年),奘師與戒日王相談甚歡,於是戒日王請奘師在曲女城舉辦一場辯論會,希望可以弘揚大乘佛法的玄妙。曲女城的這一場盛會,是印度歷史上有記載且規模相當盛大的一場辯論會,奘師闡揚大乘佛教宗旨,與會大眾無人發言問難。法會最後一天,奘師再三稱揚大乘,讚歎佛的功德,使很多人棄邪道歸正道,棄小乘師大乘,從此奘師的聲望遠播全印度。之後奘師便啟程歸國。

修表入朝

貞觀十八年(西元644年),玄奘法師到達于闐(今新疆和田),已經快抵達國門了,當年奘師「偷渡」出國,心裡難免顧慮朝廷會對此究責,因此寫了一篇文情並茂的表章,委託高昌人馬玄智隨商侶奉表入京,將十七年來周遊西域求學的經過,向朝廷作一概略報告,文中說明了當年不告而別的緣由,也把一切順利的功勞歸因於「天威」。
玄奘往以佛興西域遺教東傳。然則勝典雖來而圓宗尚闕。常思訪學無顧身命。遂以貞觀三年四月。冒越憲章。私往天竺。踐流沙之漫漫。陟雪嶺之巍巍。鐵門巉嶮之塗。熱海波濤之路。始自長安神邑終于王舍新城。中間所經五萬餘里。雖風俗千別艱危萬重。而憑恃天威所至無鯁。仍蒙厚禮身不辛苦心願獲從。遂得觀耆闍崛山禮菩提之樹。見不見迹聞未聞經。窮宇宙之靈奇。盡陰陽之化育。宣皇風之德澤。發殊俗之欽思。歷覽周遊一十七載。今已從鉢羅耶伽國經迦畢試境。越葱嶺渡波羅川。歸還達於于闐
在等待朝廷回覆的同時,奘師也應當地人的請求,為大眾講瑜伽對法、俱舍、攝大乘論。經過了七八個月,朝廷的使節來了,唐太宗勅曰:「聞師訪道殊域今得歸還,歡喜無量,可即速來,與朕相見。其國僧解梵語及經義者,亦任將來。朕已勅于闐等道使諸國送師,人力鞍乘應不少乏。」奘師接到詔書後,立刻向于闐王辭行,于闐王也敕令各國護送。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西元645年),玄奘四十六歲。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倍途而進,兼程趕路,到達了長安西郊。由於奘師提早到達,大出官方意料,致使原訂之接待儀式,來不及安排,又加上聞訊前來觀禮的人,擁塞於途,使得奘師進退不得,只得暫宿於漕上。當時唐太宗於洛陽準備討伐遼東的事情,長安留守房玄齡聞報奘師已到,急命右武侯大將軍莫陳實等數人火速趕至漕上,一方面又通令城中各寺準備好迎接用的帳輿、幢幡等儀具,準備在第二天一早,迎接玄奘大師,恭送弘福寺。
當天長安城內外,沿途人民夾道歡迎玄奘法師回國,行列中有各種莊嚴之具,僧尼整服隨後。沿途高奏梵音,奇香異花,滿街清香撲鼻,盛況空前。是日眾人同見空中結有五色綺雲,宛轉於經像之上,周圓數里,若迎若送,直至寺前,歎為觀止。咸謂大法東流,天降祥雲,是大喜之吉兆。

拜謁太宗

奘師進城後,先暫時駐錫於弘福寺,二月即到洛陽拜謁太宗。唐太宗非常高興見到奘師,寒暄一陣後,太宗說:「奘師要西行求法,為什麼不事先告訴我?(師去何不相報)」
奘師說:「當初確曾再三表奏,可是因為誠微願淺,並沒有得到允許,於是只好不顧國法,擅自出關。專擅之罪,還請皇上恕罪。」
太宗安慰他說:「法師是出家人,自然與俗人不同;更何況此去冒著生命危險,志在普度眾生,令朕非常欽佩。以後就不必再將這件事放在心上。(師出家與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嘉焉。亦不煩為愧)」
接著太宗又詢問西域以及印度的風土民情、政教法令,奘師都一一詳細的回答,太宗很高興的說:「從前苻堅說釋道安是法器,全國上下沒有人不尊敬他的。可是我看奘師您詞論典雅,風節貞峻,不下於古人,可能還超過他們呢!」
最後奘師提出希望可以在少林寺把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翻譯成中文,但太宗卻說:「不必到嵩山去了,朕為穆太后在西京建了一座弘福寺,寺裡的禪院幽靜,很適合在那裡譯經。」可是奘師又顧慮京城太過繁華熱鬧,恐怕會影響譯經工作,便說:「京城的百姓知我從西域回來,都很好奇想見我。如此一來,恐怕影響安寧,妨礙了譯經的工作,還請皇上能派人守門,防止閒雜人員進出!」太宗很高興,馬上就允許奘師的請求。

譯經事業

三月法師自洛陽還至長安,即居弘福寺,專心從事翻譯工作。首先他具疏請求皇上委派協助翻譯的人員。那時太宗已出發東征,因此由留守的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奏請皇上,為其準備一切譯經所需事物。夏六月,計徵選了京都弘福寺的靈潤法師等十二人為證義大德,個個均為諳解大小乘經論,為當代所推崇的碩學俊彥;此外還有綴文的大德九人,字學大德一人,證梵文大德一人,其餘筆受、書寫手不計其數。
譯經的順序是先由奘師依照梵文口譯,由筆受記錄,接著再由證梵文之沙門過目無訛,然後交由證義沙門審查不違原義,再請綴文將文字潤色,最後交書手抄寫。奘師首先譯《大菩薩經》二十卷,《佛地經》一卷,《六門陀羅尼經》一卷,《顯揚聖教論》二十卷等四部。二十年春又譯出《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十六卷,至二月又譯《瑜伽師地論》。至秋間進表皇上報告譯經經過,並請賜序。當時面見太宗時,太宗希望法師把西域所見所聞寫成一本書,因此奉敕修《西域記》十二卷,這就是《大唐西域記》,吳承恩的《西遊記》就是依此創作出來
譯經的組織分工,包括以下十個腳色
1.譯主︰譯場主持人,統籌譯經工作,解決問題與爭端,由玄奘大師擔任。
2.證義︰與譯主一同評量譯文,發現譯文與梵本原文有異,向譯主提出。
3.證文:確認譯主在宣讀梵文本時有無錯誤。
4.書手︰把梵文的讀音寫成漢字。
5.筆受:把梵文的字義翻譯成對應的漢文。
6.綴文︰根據梵漢不同語言結構轉譯經典,連綴為通順的漢語。
7.參譯︰將譯為漢文之經典回譯為梵文相互對照,確保正確。
8.刊定︰校訂經文,刪修冗字,令譯文準確流暢。
9.潤文:潤色文辭。
10.梵唄︰將譯好的經典仿照梵音唱唸一遍,修改音節,使人聽來和諧悅耳。
貞觀二十二年(西元648年),奘師四十九歲,《瑜伽師地論》翻譯完成。同年六月,唐太宗離開長安,來到坊州宜君縣鳳凰谷玉華宮(今延安附近),玉華宮後改建爲玉華寺(玄奘法師之後就是在這座寺廟圓寂)。唐太宗到達玉華宮後,詔令玄奘前往。玄奘還在路上,唐太宗就多次派人傳令,請法師不必趕路,以免勞累。
太宗問師說:「現在正在翻譯哪部經論呢?」
師答:「近正譯好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
帝說:「此論甚大,但不知是何聖所說,內容說些什麼?」
師告帝說:「此論是彌勒菩薩說明十七地義。」
帝又問何謂十七地?奘師便將十七地之大義,為帝舉其鋼目,逐一說明。帝聞後深愛此論,即遣人向京取隃伽論,復詳閱覽,感歎不已,對左右侍臣說:「朕觀佛經,猶瞻天望海,莫測高深。法師能於異域,得此深法,而今觀之,若以儒道九流比之,猶小池與渤海耳。世云三教齊致,此妄談也。」因此,帝敕所司的官吏手鈔新譯經論為九部,發布九州,輾轉流通。
同年,慈恩寺落成,玄奘法師爲住持,這也是後來奘師的稱號「大慈恩寺三藏法師」。
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十五日,奘師陪同唐太宗到了翠微宮,政務之餘,常和奘師談經論道,請示因果報應的問題,也常問到西域先聖遺芳故跡。奘師引經據典,詳加講述,太宗深信不疑,常嘆相逢恨晚。太宗此行離京時,身體已稍感不適,但精神言談絲毫沒有影響。至五月時,輕微頭痛,就留奘師在宮中,但哪知從此一病不起,第二天就在含風殿駕崩了。太子含悲即位,是為高宗。自從唐太宗駕崩以後,奘師全心全意專務翻譯,「每日自立程課,若畫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續之。」
唐高宗顯慶元年(西元656年)二月,奘師爲唐高宗的婕妤薛夫人落髮受戒。三月,唐高宗親自爲慈恩寺撰寫碑文,四月御書碑落成。十二月初五,武則天生子滿月,請奘師進宮爲皇子(佛光王)剃度,奘師為慶祝佛光王太子滿月,並進呈法服及金字般若心經一卷。

譯經瑞象

為了專心翻譯大般若經,奘師請求移居玉華寺(即前玉華宮),這是一部大經典,梵本原文就有二十萬頌,內容很多,翻譯起來自然不容易,參譯的人常常建議採取節譯的方式。奘師考慮了很久,也想採納大家的意見,效法鳩摩羅什著重意譯,去繁從簡。不料才作了這樣的決定,當天夜裡就有惡夢,非常恐怖:或經歷危險,孤獨無助;或遇猛虎追逐,不能脫身,常常在汗流浹背中驚醒,這種異常現象,好像在對奘師的決定提出警誡。奘師審自思維後,即重新向大眾宣布,仍採廣譯不刪略。
果然,宣告當晚,奘師就夢見諸菩薩眉間放光照在自己身上,有說不出的舒暢;又見自己持著花、燈,供養諸佛,或者上昇高座為大眾說法,受大眾圍繞讚歎,恭敬供養。從此以後,奘師在翻譯大般若經時,不敢刪略一字,完全按照梵文原本翻譯。當時玉華寺的維那寂照法師,為了慶般若經譯成而設齋供養,並將經文從肅誠殿請到嘉壽殿齋堂,當眾宣講讀頌。正當迎經時,經卷忽然大放光明,異香遠播,奘師更加歡喜的說:「這部經中說:『此方有樂大乘者,國王大臣、四部徒眾,書寫受持,讀誦流布,皆得生天,究竟解脫。』既然有這段經文。不可不宣告大眾週知。」並令弟子窺基奉表奏聞,請求皇帝賜寫經序獲准。
奘師譯完般若經後,覺得自己身體大不如前,知道無常將至,剩下的時日已經不多,就向弟子交代後事說:「我到玉華寺來是因為翻譯般若經,如今經已譯完,我生命也快要結束了。我死了以後,你們要簡單儉省處理,只要用一張粗的竹蓆將我捲好埋在偏僻的山水邊即可。」
在座的弟子聽了,都流著眼淚說:「和尚您氣力很好,尊顏也和以前一樣,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呢?」奘師回答:「我自己知道,你們不必安慰我。」

法師圓寂

麟德元年(西元664年)正月初九傍晚,奘師不慎摔了一跤,雖然只是一點皮肉傷,卻病勢沉重,昏迷不醒。直至十六日才醒,說他眼前有白蓮花像大盤一樣鮮潔可愛。十七日又夢見百千人外形魁偉,相貌莊嚴,全穿著錦衣華服,先以綺繡妙華珍寶裝飾病房,接著是譯經院內外,最後在後山森林裡豎起五彩繽紛的幢幡,還有音樂伴奏;門外還有無數寶輿,裝滿百千種各式各樣的香食珍果,都不是世間有的東西,他們各自捧著這些供品供養奘師,奘師辭謝說:「這些珍味只有證得神通的人才有資格吃,玄奘還沒達到這種境界,怎麼能夠接受這樣高貴的珍味呢?」
奘師雖然推辭,一面卻不停的吃。後來被侍者的咳聲驚醒,曾將夢中的情景告訴慧德法師:「我一生修的福慧,依這樣看來功德是存在的,可見佛教說的因果,半點也不假。」接著他喊弟子:「嘉尚,你把我譯的經論抄錄過來,看看有多少部?多少卷?」嘉尚法師統計總共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二十二日奘師又告訴弟子:「我的無常已經來到,速幫我集合有緣人。」奘師將所有衣資清點,準備布施結緣,又造像請僧眾舉行迴向法會,發願上生。
說完繼續默念靜坐。二十三日設齋供眾,一切圓滿後向大眾辭別:「我這毒身深可厭患,應該做的事也已經做了,既不能久住塵世,願以所修福慧迴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覩史多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當夜住持慧德法師,夢見千尊金像自東方降臨,進入譯經院內,並且花香滿室。
二月初四日半夜,侍疾的明藏禪師親眼看到兩個身高一丈多的人共捧一朵白蓮花,如小車輪般大,三重花瓣,葉子長一尺多,光淨鮮潔,直到奘師床前恭謹的說:「法師您從無始以來所有煩惱和有情的各種惡業,都藉這小小的病苦全部消除,應該高興。」奘師向四周看了一下,再合掌相視一會兒,就右脅而臥,不再說話,也不再動作。
初五三更時分,弟子大乘光等含悲啟問:「和尚決定得生彌勒內院否?」奘師回答:「得生。」說完呼吸逐漸微弱,不久就圓寂了。奘師捨報之時,侍者並沒有馬上察覺,直到想起該為奘師換件法服時,才發現已氣絕。足部雖已漸冷,頂骨卻是暖的,而且面色紅潤,面帶笑容,宛若安祥入夢。
高宗聽到奘師圓寂的消息,哀慟的說:「朕失國寶矣。」時文武百寮,莫不悲哽流涕,為之罷朝。翌日又謂群臣曰:「惜哉朕國內失奘師一人。可謂釋眾梁摧矣。四生無導矣。亦何異於苦海方闊舟檝遽沈。暗室猶昏燈炬斯掩。」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3會員
141內容數
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總是被極短的篇幅帶過,而介紹不外乎魏晉南北朝是個分裂又黑暗的時代,因此士大夫開始清談,結果導致亡國。直到後來接觸了魏晉南北朝史,才發現原來以前學的是那麼的偏頗。此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讓大家了解魏晉南北朝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歷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海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遊歷他國、夜夢金人 2. 曲女論辯、學成歸國 3. 四禪八定、戒定慧
1. 阿闍世王一家的故事 2. 提婆達多與佛陀的故事 3. 佛滅後第一次結集
1. 那爛陀寺 2. 金剛經 3. 慈悲智慧
1. 《西遊記》西梁女國照胎泉 2. 曲女城的故事 3. 奘師西行取經最危險的時刻 4. 彌勒淨土
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 1. 九死一生的西行 2. 觀音菩薩 般若心經 3. 高昌國遭「軟禁」
1. 玄奘法師早期的求法過程 2. 眾生皆有佛性 3. 西遊記
1. 遊歷他國、夜夢金人 2. 曲女論辯、學成歸國 3. 四禪八定、戒定慧
1. 阿闍世王一家的故事 2. 提婆達多與佛陀的故事 3. 佛滅後第一次結集
1. 那爛陀寺 2. 金剛經 3. 慈悲智慧
1. 《西遊記》西梁女國照胎泉 2. 曲女城的故事 3. 奘師西行取經最危險的時刻 4. 彌勒淨土
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 1. 九死一生的西行 2. 觀音菩薩 般若心經 3. 高昌國遭「軟禁」
1. 玄奘法師早期的求法過程 2. 眾生皆有佛性 3. 西遊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8月28日舉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
Thumbnail
殊勝佛陀初轉法輪日亦是慈悲 龍德上師陞座十六週年紀念日,觀音山特別發起共同登記護持保育放流,供養慈悲 龍德上師,祈願慈悲 龍德上師法體康泰、長壽久住娑婆世間,法輪恆轉、廣大饒益十方有情。
Thumbnail
觀音山 慶讚佛陀初轉法輪日 祈福除障系列法會。值此慈悲 龍德上師陞座紀念日的珍貴、吉祥緣起,特別於慶讚佛陀初轉法輪日,發起共同登記護持保育放流,供養慈悲 龍德上師。敬邀全球法友共同登記護持保育放流,供養迴向慈悲 龍德上師,祈願慈悲 龍德上師法體康泰、長壽久住娑婆世間,法輪恆轉、廣大饒益十方有情。
Thumbnail
  最近看到大愛電視台高僧傳,剛好看到從諗禪師這一段,從諗禪師拜於百丈懷海禪師,寧中禪師等法脈之下,有這麼一段就是當時唐武宗滅佛,將出家僧還俗,拆寺廟,看起來好像是在滅佛,這是政治歷史的闡述,在佛教史上,根據從諗禪師說,他的師父早已預料之事,這一段朝廷滅佛是因果關係,為什麼從諗禪師會這麼說?因為他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4月17日舉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講述玄奘大師如何在面試時破格錄取,透過推銷自己,展現儀態,避開自己的弱點,回答原因等技巧。
Thumbnail
法門起源 唐密根源於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強調人本有清淨本性,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 (西元716年-720年),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的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
Thumbnail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皆 是大智精進善巧,證無言法獲妙辯才,是處非處不相違反,善調身 心具諸解脫,常遊三昧不捨大悲,慚愧為身智慧為首,多所饒益如 大寶洲,了知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說,於真俗門洞達無 礙,深明實際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8月28日舉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
Thumbnail
殊勝佛陀初轉法輪日亦是慈悲 龍德上師陞座十六週年紀念日,觀音山特別發起共同登記護持保育放流,供養慈悲 龍德上師,祈願慈悲 龍德上師法體康泰、長壽久住娑婆世間,法輪恆轉、廣大饒益十方有情。
Thumbnail
觀音山 慶讚佛陀初轉法輪日 祈福除障系列法會。值此慈悲 龍德上師陞座紀念日的珍貴、吉祥緣起,特別於慶讚佛陀初轉法輪日,發起共同登記護持保育放流,供養慈悲 龍德上師。敬邀全球法友共同登記護持保育放流,供養迴向慈悲 龍德上師,祈願慈悲 龍德上師法體康泰、長壽久住娑婆世間,法輪恆轉、廣大饒益十方有情。
Thumbnail
  最近看到大愛電視台高僧傳,剛好看到從諗禪師這一段,從諗禪師拜於百丈懷海禪師,寧中禪師等法脈之下,有這麼一段就是當時唐武宗滅佛,將出家僧還俗,拆寺廟,看起來好像是在滅佛,這是政治歷史的闡述,在佛教史上,根據從諗禪師說,他的師父早已預料之事,這一段朝廷滅佛是因果關係,為什麼從諗禪師會這麼說?因為他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4月17日舉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講述玄奘大師如何在面試時破格錄取,透過推銷自己,展現儀態,避開自己的弱點,回答原因等技巧。
Thumbnail
法門起源 唐密根源於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強調人本有清淨本性,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 (西元716年-720年),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的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
Thumbnail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皆 是大智精進善巧,證無言法獲妙辯才,是處非處不相違反,善調身 心具諸解脫,常遊三昧不捨大悲,慚愧為身智慧為首,多所饒益如 大寶洲,了知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說,於真俗門洞達無 礙,深明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