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塔雷伯用經濟學來形容黑天鵝效應,對我而言,我喜歡把黑天鵝校應用在自我探索領域上。
比起經濟學,自我探索更容易接觸大眾,也容易讓人理解。
只專注自己能控制的範圍
書中一句話,「當你錯過一班火車不會感到痛苦時」。
書中解釋,當你能夠不再用跑的趕一班即將錯過的火車,你將會感到優雅自在。
先說好,你可不要真的因為看見這段話而讓原本能趕上的火車變成趕不上,因此錯過公司重要會議阿。
我對此話的解讀是,當你展開追求的時候,就會忽略自己原本要的是什麼。
比如說,很多男人急著要擁有女朋友,於是急著學習速成招式,可能是幾句罐頭話術或是具有男性魅力的肢體語言,認為這樣子就能夠吸引女生,讓女生願意跟你打砲。
可顯然,這種學習方式太過片面,為了速成而沒從更大的格局觀來看,為了快速獲得女友,於是花時間與金錢泡在夜店與女人身上,卻犧牲了累積自我價值這檔事,對男人而言,累積自我價值,不論是健身、閱讀、創業、興趣培養,這過程所認識的人與社交經驗都具有累積性。
若男人身材肥胖,生活經驗低落,也沒有知識涵養,能認識的男性朋友等級低,更無法認識有素養的女人,跑不出原本圈子,那麼學再多把妹招式都徒勞無功。
若停止追求,我該做什麼?
從追求女友的方向,我會請你先預想,當你有女朋友之後,你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有女友後下個目標是什麼?
比如有女友後,你會每個月帶女友出去玩,看景點、吃美食、住旅館,之後也會專注在工作上,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
那麼,你可以用上述描述為目標,先達到這些條件,也就是達到上述條件需要哪些資源?
達到上述條件,需要多少金錢? 多少時間?
如果錢不夠,你是不是要換工作,或是提升工作技能?
如果錢不夠,你是不是要換工作,或是提升工作技能?
如果時間不夠,你要如何重新安排時間? 若工作佔據你的時間,是否能夠自行安排上班時間? 或是換個工作?
以男女互動來說,通常是女生佔有主導權,男人則是成被動那方,這裡意思是,如果女人不給,你永遠得不到,但女生什麼時候會給? 你是無法掌控的。
就算你曾對一位女人講一句話而吸引到她,換了時間與地點,對同樣女人講同樣的話就會有不同結果。
當你追求的是一件無法掌控的事情,那麼我們該去主導其它我們能掌控的事情,當你要搭的火車已經過站了,你能掌控的,就是調適自己的心情,更好一點就是改善自己未來對時間的掌握度。
「多餘」的變化性
人體構造擁有「多餘」的特性,兩顆腎、兩個肝、兩顆睪丸,當其中一個器官無法運作時,至少還有備案可以使用。
如果從經濟學家角度來看,這些多餘的器官不應該存在,多的空間應該塞滿其他更有效用的東西。
而我對這裡有更生活化的解釋。
多數人買電腦時都會要求CP值高,只要能用就好,所以在能用的前提下把價格壓到最低,最後呢? 買了一台跑超慢的電腦,越用心情越糟,最後就不想用了,越想省錢反而讓花的錢產不出價值來。
另外會有人有這種想法
「你說多餘是吧? 那我就把任何東西都買多一個,這樣就很有餘裕了。」
於是買下大量生活用品,大量衛生紙還能更便宜一點,但是佔據的是你家裡的空間,而家裡若放滿物品沒有一絲空間,反而會給居住的人有燥的感覺,而這種燥反而會讓居住者心情越來越糟。
那麼,該如何使用多餘呢?
只要與你賺錢、生存有關的事情,做出多餘即可。
比如自媒體工作者,最重要的是電腦裡面的資料,那麼這些資料你應該要隨時最備份,以防電腦萬一壞掉修不回來,還要另外花錢請工程人員幫你把損毀的硬碟救回檔案,甚至有檔案遺失的可能,另外電腦也需準備兩台,以防演講前一天筆電壞掉無法應急。
另外存一筆生活基金,要存多少依自己而定,可能是半年、一年、二年的生活開銷費,以防有預料之外事情發生時,還能夠好好生活。
另一種多餘性,就是多功能性。
比如一本書除了閱讀,也能夠墊高筆電,讓我脖子可以舒服地看螢幕,威而鋼當初是治療心臟病而發明,後來發現可以幫助男性的勃起障礙。
回到提到的把妹議題,當你的把妹策略只是背話術然後不斷的搭訕拿號,同一單位時間,得到的回饋還不夠多。
你甚至能培養興趣練到專精,同時自我提升、累積社交經驗、有素材經營社群媒體、展現硬價值、更好的人脈、更多的工作機會、更好的妹子。
過程雖然慢了點,苦了點,但人類的時間有限,你得有效率的利用系統建立你要的生活型態,除非人類哪天能活一萬年,那麼時間拉長,每個人都樣樣專精,只是這麼一來就會走向更極端的大者恆大局面。
大自然不喜歡大
你能想像,當台灣的任一個水池裡,丟進亞馬遜裡的其中一種動物會發生什麼事嗎?
結果就是外來物種在水池裡稱王,沒有天敵並無限繁殖。
塔雷伯不看好全球化,正是這個原因。
我用較好理解的方式來解釋什麼是「全球化」。
台灣各家公司都有不同的文化,而每位主管都能夠領到不錯的薪水,可能是 5 萬到 10 萬甚至更多,通常都是大者恆大,20%的人領了另外80%人加起來更多的薪水。
如果是全球化的意思,就是把互相協作的公司合併成一間公司,但這間公司一樣是20%的人領了其他80%人還更多的薪水,也就是說大者恆大,剩下80%的人都很慘,為了風散分險,避免唯一一間公司遇到黑天鵝倒閉一命嗚呼,於是乎分散成各家公司一起合作會是更保險的方式。
關於規模要大到什麼程度,在
一人公司 一書有提到,一般直覺思考,公司要賺更多前就得擴大規模,請更多員工才有更多產出,就能賺更多的錢。
但現實並非如此,當你規模超過某個劑量,收入不會等比例往上升之外,投入的營運成本還會呈指數型上升,也就是原本擴大 1 倍只需要 10 萬的成本,規模到某個程度後擴大 1 倍需要投入 100萬的成本,效率不彰且虧損更多。
維持小規模公司,除了固定成本低之外,也保持更多彈性,減少冗員出現機率,遇到黑天鵝且無法抵抗時虧損比起大公司來說少了很多。
一篇文章的字數超過某個黃金數字,會願意閱讀的人就會大幅減少,這篇已經超過黃金數字很遠了,你能看到這裡算是稀有動物。
懂得不要什麼
書裡提到陰性建議,這意思就是當我們不做什麼的時候,能夠達到目的。
查理·芒格:「如果知道我會死在哪裡,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除了明白「你要做什麼」,你也需要知道「你不要做什麼」。
像我剛開始練拳做真人對練時,我會為了要打到對方反而失去自己站立的平衡,而這個情況對手就很容易切入近來把我打一波組合拳。
所以我應該避免做出追求打擊,反而要求自己維持身體重心平衡的情況下做打擊。
世人永遠喜歡別人告訴他,要得到什麼就必須做這個、做那個,對於什麼不要做、什麼該放棄反而沒興趣。
就像上醫醫未病,最高等的醫生在對方還沒出現症狀前就能觀察到並且做出告知以及預防,但這對普通人來說沒有感覺有效果。
反而在真正感冒時開藥給他吃並讓她身體好轉的那位醫生,對病人來說才是厲害的醫生。
你要把妹,就必須做A、B、C,結果越做越多造成反效果,這就像剛開始學穿搭時,都希望自己五顏六色,搞得跟長輩圖一樣精采,最後才發現要學的是減法,減去自己覺得不重要的,留下一兩個自認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好搭配。
更有趣的案例,就是許多想減肥的人不是探討如何吃更少,而是探討多吃什麼能夠更瘦。
避免將計畫當作聖旨
要拿好處,就接受波動、保持彈性。
不論你有沒有訂下計劃,當你開始行動後肯定會有黑天鵝發生,不論是正面或負面黑天鵝,都會導致你改變原有計畫。
如果你仍堅持要維持計畫進行,最後得到的會是你當初所想的那目標,但你失去了比原本目標之外更好的可能性。
以前我處在媽寶時期,家裡規定我要在晚上 12 點前回到家,我出門與女生約會,女生已經明顯暗示我上樓跟她上床,但我那時為了遵守 12 點前回到家的規定,所以只在樓下送她回家而沒和她上床,於是我就失去一次和女人上床的機會。
舉個更極端的例子,你和朋友一起爬聖母峰,好不容易差個100公尺就能登頂,但是你的朋友身體狀況無法負荷,若繼續爬朋友就會失去生命,你能成功登頂,聖母峰登頂近在咫尺,你會繼續爬,還是為了朋友生命安全而選擇放棄?
不論你做了什麼選擇,都是在探索你自己當下的價值觀,你執行既定計畫,大部分來的黑天鵝多是負面的,若你發現正面黑天鵝,通常是要改變整個計畫,如同我必須打破 12 點前回家的規矩才能規矩的上床。
更好的目標是沒有先例的
以前穩定的時代,過了五年方法大同小異,比如工業時代你可以存錢買台CNC加工機或是沖床機,接著開始接單請員工賺錢,雖然門檻高,但賺錢模式簡單又能養家。
但現今變動快速的時代,今年的方法恐怕明年就無效了,你的目標過了五年不一定是好的,以前流行電機科系、餐飲科系,大家爭相前往就讀,幾年前電競流行時還開發電競系,現在恐怕都是浮雲,這都還沒考量到學校設立這些科系到底有沒有跟市場銜接上。
你現在設立的好目標,是用過去的經驗總結出來的,他唯一的作用只是促使你去行動,你得在行動中去發現更好的目標,或是隨著時代變化去調整你的計畫。
唯一不變的,就是你始終跟著變動計畫在提升自己去成長,並且保持回饋,去盤點自己的資源有沒有因為自己的行動越來越多或越來越少,越少可以重新調整,越多開始觀察,觀察是否有新的創意目標。
人類無法預測未來?
我們用過去的數據來測量未來事件發生機率,那我們還要另外測量過去的數據是否有足夠劑量能夠來衡量未來發生機率。
「如何測量過去數據是否有足夠劑量能夠測量未來發生機率」這件事情本來就無法驗證。
換句話說,當你擲硬幣出現連續 100 次正面的情況時,你沒辦法驗證是自己技術純熟的關係,還是空氣摩擦力、硬幣體質的問題,還是操作者的原因。
因為你所懷疑的這些因素隨時都在變化,甚至原因不在於你想的到的這些,況且,過去連續擲出 100 次正面的狀況太少,少到讓你無法去交叉比對是什麼因素造成。
結論
1、計畫的用意只是讓你有方向開始行動,並非真相。
2、計畫本就不完美,我們更該關注行動後的回饋是不是自己滿意的。
3、你必須開始行動並執行,才能夠改變認知與生活品質,而不是對計畫斤斤計較。
==============
喜歡文章點個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