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解 -我們時代的大學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當「大學」不再「大學」

當「大學」不再「大學」,我們該如何賦予上大學一個嶄新的意義?

不論中西,大學一直是作為菁英教育而存在的,它肩負著培育高階人才的重責大任,也促成整體社會階層的流動。但現在的臺灣,大學已成為普及化教育,170幾所的大專院校,讓台灣的大學生比率居全球之冠。社會急遽的變遷、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價值的多元轉換下,大學教育在過去所具有的傳承功能與主導地位,正面臨巨大的調整與改變。如今上大學雖然容易,畢業後要找到工作卻很難。大學畢業生們面對的是一個比過去數十年,都還要沒有規則可循的未來。如何破解讀大學的「迷思」,重新看待上大學這件事,值得我們好好一同思考。

為什麼要讀大學?這些年我經常在課堂上丟給新生這個問題,綜合一下學生的想法,得到的答案大抵是:讀完高職後很自然的就繼續讀,父母要我來我就來讀,因為大家都讀大學所以我也必須讀,不讀大學將來怎麼會有好工作……。每每聽完後,我總會反問學生:「蘋果的創辦人賈伯斯有沒有大學畢業?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有沒有大學畢業?台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有沒有大學畢業?如果這些人都沒有大學畢業,為何念了大學就可以找到工作?」這樣的質問並不是要他們放棄念大學,而是懇切地希望他們能夠明瞭:讀大學並不只是為了找工作。那是社會過去慣有的價值觀,這讓孩子們很難靜下來思考,讀大學這件事情對他們的價值與意義。

大學的「迷失」與「迷思」

要說這一代的大學生從小愛玩,實際的狀況卻又不是。現在的八年級生,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後,從小父母想盡辦法把所有資源挹注在他們身上,可是他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卻經常感到不快樂。台灣歷經十多年的教改,多元化的入學本意是希望還給孩子們快樂的學習天空。但在教育的現場,選擇題式的標準答案仍舊主導了教學的內涵,為應付升學而存在的各式測驗,讓校園裡的老師與學生不敢鬆懈。在中小學時期經過不斷的考試磨練,學生上大學呼吸到自由的空氣,此時若沒有新的努力目標,很容易就任由自己真的開心玩四年。

事實上,不只大學生「迷失」,大學裡頭的教師也在「迷思」。當前的評鑑與升等制度,普遍令大學教師不得不傾斜於研究,而輕忽教學。校園裡,老師苦惱於學生的素質日漸低落,想認真學習的孩子卻也發現部分老師對教學缺乏熱情。此外更大的挑戰是,大學教育的內涵與型態,趕不上外在社會環境的變化。以技職體系為例,不少學校從五專轉型為技術學院和科大後,工科學生每周幾乎都要上滿四十堂課,順應調整的課程理論性大增而實務操作大減,結果是:許多科大的學生在理論應用上不如一般大學的學生,實務操作的能力又無法應付工作的需求,只好畢業後又去參加政府所辦的職訓。這樣,讀大學對他們來說,自然充滿了迷失與困惑。

「創意」與「多元思考」的競爭力

政府的教育單位其實也意識到這些問題,在技職體系中逐年透過教學卓越、典範科大等計畫,希望扭轉教育現場中不平衡的一塊。此外,不少有識的校方與教師,也透過開放式的引導教學及跨領域的課程設計,努力幫學生重新建立起讀大學的意義。我認為,臺灣這一代的大學生雖然面臨著時代環境的嚴苛考驗,但是他們在網際網路、多媒體與數位工具上的使用能力,卻遠遠超過他們的前代。這些孩子們成長於多元、善變的年代,有創意、懂變通與接受教育的完整度,絕對是他們的優勢。最好的例子是,台灣學生所製作的動畫作品以及光電、機械類等的發明,早就在國際比賽中大放異彩。

創意與多元思考是台灣大學生的優勢,這只有在自由開放的社會才孕育得出來。問題只在於,我們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透過大學教育讓他們有動力、有熱情、有目標的向未來前進。在大學教育普及化的今日,我認為大專教師們其實肩負了更沈重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幫助學生獨立思考、摸索出自己的興趣與方向。大學生之所以會喪失求知慾望,經常是因為對自我人生方向認知不足。一個學生只要擁有前進的目標和夢想,自然就會善用大學所提供的資源,累積達成夢想的能力與資本。所以,大學教師應該不吝於透過分享自己與別人的生命經驗,為學生指路。

跨領域人才的可能

此外,在一個靠搜尋引擎就能找到所有知識的年代,教育理應培養的是學生過濾、整理、整合、判斷、應用知識,以及表述自我觀點與想法的能力,因為這時代需要的正是「跨領域」的人才。所謂的跨領域,並不是要學生拋棄本身的專業,而是要教導他們因應時勢所需,將不同領域的眼光與養分帶進來,透過創意的「連結」,找出不同領域的共通點,讓它們產生激盪與衝撞。舉例來說,Ipad的出現,成功整合了過去各自獨立於不同領域的手機與筆記型電腦,再加上有品味的藝術美感,一上市就造成空前的轟動。太陽能輪椅的發明,結合了機械、電子、太陽能等跨領域的知識,其多樣化的方便性,為行動不便的人提供了良好的選擇。連鎖咖啡品牌「85度C」的創辦,將平價奢華的理念與快速展店的戰略,串連帶入富有人文氣息的咖啡館經營,創新的商業模式使它一舉跨足至海峽兩岸。

上述這些成功的例子,都來自於不同領域知識的整合與跨越。現今的大學教育工作者,必須能夠透過具整體規劃的課程安排(如課程地圖、跨領域學程等等),引領學生從本科系出發,旁及其它領域。在廣泛閱讀與實務操作中,培養學生學習替不同領域的知識找尋連結的關鍵處。在這樣的過程中,還得讓學生深刻地瞭解:人的智力與成就是多元的,創造力可以發揮在各種不同的領域,千萬不要墨守成規,一味死守自己的專業而不知變通,這樣很容易就會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

態度,確實決定人生的高度

最後,我想我們可以用賈伯斯(Steven Paul Jobs,1955-2011)的例子,跟大學生分享「態度」的重要。作為這時代成功匯聚科技與人文的先知,賈伯斯的一生高潮迭起。成年後,他知己甚深地選擇從里德(Reed)學院休學,但仍舊在學校裡旁聽自己喜歡的英文書法課。這種人文美感的養成,讓他在日後將美麗的字型帶進Mac電腦,也讓蘋果的美學凌駕於其他科技公司。30歲前夕,賈伯斯被自己創辦的公司解僱,生活頓失重心,一度痛苦得不知所措。最後,他問自己是否仍舊喜歡過去所做的那些事?肯定的答案終究讓他獲得振作,並且走出人生的另一高峰。

成長於藍領家庭的賈伯斯,沒有什麼先天的奧援。他所擁有的是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懷抱熱忱與完美主義,堅持創新地走向自我的道路。他善於搭建科技與人文的橋樑,勇於認錯,且持之以恆地努力向前。如果說有什麼決定了賈伯斯的成功,那就是他所擁有的這些「態度」。在教育的現場,我們很難確切地告訴學生,什麼樣的條件與競爭力,才能讓人獲得最後的成功。而成功的定義,也很難用一兩句話就可以說得周全。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或許會擁有許多甜美的果實,但更常等待著我們的,卻是沒有多少人感興趣的酸檸檬。與其學習閃躲,倒不如學習賈斯伯,將挫折一一搾成鮮美的檸檬汁。只要持有這樣的態度,相信面對再多的挑戰,都能輕盈地走出自己的生命道路。

(本文首次刊登於《幼獅文藝》2013年2月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厚森的沙龍
17會員
23內容數
發表或尚未發表過的書評文字。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上週,幾個學生問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一定要念大學?如果我不唸大學,會怎樣嗎?」 這是一個大哉問,甚至,他們問的,恐怕也是我這個前線高三教師,某一個藏在內心深處的疑惑。再三督責著小羊們用功念書,但把他們都送上理想大學,就是我的使命了嗎?
Thumbnail
上週,幾個學生問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一定要念大學?如果我不唸大學,會怎樣嗎?」 這是一個大哉問,甚至,他們問的,恐怕也是我這個前線高三教師,某一個藏在內心深處的疑惑。再三督責著小羊們用功念書,但把他們都送上理想大學,就是我的使命了嗎?
Thumbnail
重新思考大學教育的意義與定位,強調學術研究的重要性與個人發展的價值。提出質疑:大學是否需要如此多人就讀?建議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擁抱開放式課程和Gap Year。大學教授重視論文發表,但忽略其他創新表現。呼籲大學重新定位,讓學生重新尋找學習的意義。
Thumbnail
重新思考大學教育的意義與定位,強調學術研究的重要性與個人發展的價值。提出質疑:大學是否需要如此多人就讀?建議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擁抱開放式課程和Gap Year。大學教授重視論文發表,但忽略其他創新表現。呼籲大學重新定位,讓學生重新尋找學習的意義。
Thumbnail
不知不覺就讀研究所也快滿兩年,身邊碩二的同學也被迫要開始思考畢業後的下一步。 誠如我在國考系列文章中提到,許多人唸研究所的最大動機是延後做決定的時點,包含當年大五的我(雖然後來沒考上)。與其說這是不負責任,我更傾向認為是整體教育環境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Thumbnail
不知不覺就讀研究所也快滿兩年,身邊碩二的同學也被迫要開始思考畢業後的下一步。 誠如我在國考系列文章中提到,許多人唸研究所的最大動機是延後做決定的時點,包含當年大五的我(雖然後來沒考上)。與其說這是不負責任,我更傾向認為是整體教育環境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Thumbnail
大學,可以是一個學術殿堂、打造夢想的地方。但我們都知道大學的花費並不斐,對於經濟狀況較差的學生而言,經濟壓力必然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然而反過來看,既然大學的花費不斐,那該如何讀出回本甚至千萬價值呢?自身除了畢業後領一個畢業學位之外,我還有哪些與別人不同? 而以上這些都是當時自己大學開學時問自己的問題
Thumbnail
大學,可以是一個學術殿堂、打造夢想的地方。但我們都知道大學的花費並不斐,對於經濟狀況較差的學生而言,經濟壓力必然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然而反過來看,既然大學的花費不斐,那該如何讀出回本甚至千萬價值呢?自身除了畢業後領一個畢業學位之外,我還有哪些與別人不同? 而以上這些都是當時自己大學開學時問自己的問題
Thumbnail
念大學真的重要嗎 事實上,如果你沒念大學,可能真的不會怎樣。但沒念大學,也不代表你就能怎樣。許多人很愛提那些有豐功偉業的中輟生,比爾蓋茲、賈伯斯...等等,但那些人是因為有出色的天賦跟強烈的意願動機,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加上一些運氣才能成功的。
Thumbnail
念大學真的重要嗎 事實上,如果你沒念大學,可能真的不會怎樣。但沒念大學,也不代表你就能怎樣。許多人很愛提那些有豐功偉業的中輟生,比爾蓋茲、賈伯斯...等等,但那些人是因為有出色的天賦跟強烈的意願動機,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加上一些運氣才能成功的。
Thumbnail
從一直都是體制內就讀的學校到服務體制外組織的教育工作者,我看見了許多不同的思維與價值…… 而這些思維與價值,值得我們花時間一起討論。 最近,在島島阿學的讀書會中,有高中自學生提出為何我們要讀大學?
Thumbnail
從一直都是體制內就讀的學校到服務體制外組織的教育工作者,我看見了許多不同的思維與價值…… 而這些思維與價值,值得我們花時間一起討論。 最近,在島島阿學的讀書會中,有高中自學生提出為何我們要讀大學?
Thumbnail
社會急遽的變遷、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價值的多元轉換下,大學教育在過去所具有的傳承功能與主導地位,正面臨巨大的調整與改變。如今上大學雖然容易,畢業後要找到工作卻很難。大學畢業生們面對的是一個比過去數十年,都還要沒有規則可循的未來。如何破解讀大學的「迷思」,重新看待上大學這件事,值得我們好好一同思考。
Thumbnail
社會急遽的變遷、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價值的多元轉換下,大學教育在過去所具有的傳承功能與主導地位,正面臨巨大的調整與改變。如今上大學雖然容易,畢業後要找到工作卻很難。大學畢業生們面對的是一個比過去數十年,都還要沒有規則可循的未來。如何破解讀大學的「迷思」,重新看待上大學這件事,值得我們好好一同思考。
Thumbnail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身邊開始出現「為什麼要念大學?」的疑問
Thumbnail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身邊開始出現「為什麼要念大學?」的疑問
Thumbnail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