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第二 102

2022/05/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4.12.9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近世作長老,涉二種緣。多見智識不明,為二風所觸,喪於法體。
一應逆緣,多觸衰風。二應順緣,多觸利風。
既為二風所觸,則喜怒之氣交於心,鬱勃之色浮於面。
是致取辱法門,譏誚賢達。
惟智者善能轉為攝化之方,美導後來。
如琅琊和尚①,往蘇州看范希文②。
因受信施及千餘緡,遂遣人陰計在城諸寺僧數,
皆密送錢,同日為眾檀設齋,其即預辭範公。
是日侵早發船,逮天明眾知已去,有追至常州而得見者,受法利而回。
觀此老一舉,使姑蘇道俗悉起信心,增深道種,此所謂轉為攝化之方。
與夫竊法位,苟利養,為一身之謀者,實天壤也。
《與德和尚書》
【注釋】
①琅琊和尚:北宋滁州琅琊山慧覺廣照禪師。西洛人,名慧覺。弱冠時,父為衡陽太守,因疾而歿于任地,師扶靈柩自衡陽歸洛,過澧州藥山古寺,宛若宿居於此,遂緣此出家。複游方參學,得法於汾陽善昭禪師,後住滁州琅玡山,大振臨濟宗風,世稱「琅玡慧覺」。
②范希文:即范仲淹(諡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慶歷年間任參知政事。在他所寫的《岳陽樓記》中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流頌千古。體現出他悲天憫人的情懷和抱負。曾問道于琅琊和尚,琅琊和尚因而過訪之。有《贈琅琊覺禪師偈》曰:「連朝共話釋疑團,豈謂浮生半日閑,直欲與師閑到老,盡取識性入玄關。」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說:近世作長老的人,常涉及二種因緣。然而每見許些人由於智慧見識不高明,被這兩種境風所觸動,便喪失了自己一向持法的身分。
一是遇到不如意的逆緣,所接觸的多是衰風,令人產生煩惱氣憤。二是遇到稱心如意的順緣,所接觸的多是利風,令人產生貪愛喜悅之情。
既然被這衰、利兩種境風所觸動,必致喜怒之氣交攻於心,鬱勃之色浮于面,得意時則興致勃勃,失意時則鬱鬱寡歡。這種小家子的氣度,勢利眼的作風,未免取辱法門,而被賢人達士所譏誚。
惟有大智慧的人,遇到這兩種境緣時,能夠巧妙地轉化為攝受眾生的方便,並以這種美德去引導後來的學者。
如琅琊慧覺和尚往蘇州看望范希文,得受信心施主的供養共有一千餘串錢。琅琊和尚派侍僧暗中查訪蘇州城內各寺院的僧人數目,把千餘串錢悉數分送給各寺,並吩咐各寺主同日為施主設齋祈福。他自己卻提前向范希文辭行。至設齋日淩晨,和尚即令開船,等到天亮,眾人才知道琅琊和尚已經離開蘇州了。
有人企慕心切,一直追至常州才得見和尚,蒙師開示,獲得法益才回。看到此老這一番舉動,使蘇州道俗二眾同發信心,增深道種。
這就是上面所說的轉為攝化眾生的方便。較之那些私竊法位、苟求利養,只為自己一身謀算的人,實有天壤之別。
良因贊曰:
真正的禪者,觀外境之生滅、垢淨、增減,皆不離自性所顯,
有何可愛可取,可惡可捨呢?
因此面對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時如如不動,如雁過寒潭,雁去影不留。
唯有長時間深入實修者,方真能自在無礙;
倘若只是略懂皮毛便自以為足,而不肯下死功夫,
遇到境界依然苦惱萬端時,又何需怨天尤人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鋼骨佛心
鋼骨佛心
苦志勞筋骨,大任乃克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