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第二 10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4.12.9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近世作長老,涉二種緣。多見智識不明,為二風所觸,喪於法體。
一應逆緣,多觸衰風。二應順緣,多觸利風。
既為二風所觸,則喜怒之氣交於心,鬱勃之色浮於面。
是致取辱法門,譏誚賢達。
惟智者善能轉為攝化之方,美導後來。
如琅琊和尚①,往蘇州看范希文②。
因受信施及千餘緡,遂遣人陰計在城諸寺僧數,
皆密送錢,同日為眾檀設齋,其即預辭範公。
是日侵早發船,逮天明眾知已去,有追至常州而得見者,受法利而回。
觀此老一舉,使姑蘇道俗悉起信心,增深道種,此所謂轉為攝化之方。
與夫竊法位,苟利養,為一身之謀者,實天壤也。
《與德和尚書》
【注釋】
①琅琊和尚:北宋滁州琅琊山慧覺廣照禪師。西洛人,名慧覺。弱冠時,父為衡陽太守,因疾而歿于任地,師扶靈柩自衡陽歸洛,過澧州藥山古寺,宛若宿居於此,遂緣此出家。複游方參學,得法於汾陽善昭禪師,後住滁州琅玡山,大振臨濟宗風,世稱「琅玡慧覺」。
②范希文:即范仲淹(諡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慶歷年間任參知政事。在他所寫的《岳陽樓記》中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流頌千古。體現出他悲天憫人的情懷和抱負。曾問道于琅琊和尚,琅琊和尚因而過訪之。有《贈琅琊覺禪師偈》曰:「連朝共話釋疑團,豈謂浮生半日閑,直欲與師閑到老,盡取識性入玄關。」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說:近世作長老的人,常涉及二種因緣。然而每見許些人由於智慧見識不高明,被這兩種境風所觸動,便喪失了自己一向持法的身分。
一是遇到不如意的逆緣,所接觸的多是衰風,令人產生煩惱氣憤。二是遇到稱心如意的順緣,所接觸的多是利風,令人產生貪愛喜悅之情。
既然被這衰、利兩種境風所觸動,必致喜怒之氣交攻於心,鬱勃之色浮于面,得意時則興致勃勃,失意時則鬱鬱寡歡。這種小家子的氣度,勢利眼的作風,未免取辱法門,而被賢人達士所譏誚。
惟有大智慧的人,遇到這兩種境緣時,能夠巧妙地轉化為攝受眾生的方便,並以這種美德去引導後來的學者。
如琅琊慧覺和尚往蘇州看望范希文,得受信心施主的供養共有一千餘串錢。琅琊和尚派侍僧暗中查訪蘇州城內各寺院的僧人數目,把千餘串錢悉數分送給各寺,並吩咐各寺主同日為施主設齋祈福。他自己卻提前向范希文辭行。至設齋日淩晨,和尚即令開船,等到天亮,眾人才知道琅琊和尚已經離開蘇州了。
有人企慕心切,一直追至常州才得見和尚,蒙師開示,獲得法益才回。看到此老這一番舉動,使蘇州道俗二眾同發信心,增深道種。
這就是上面所說的轉為攝化眾生的方便。較之那些私竊法位、苟求利養,只為自己一身謀算的人,實有天壤之別。
良因贊曰:
真正的禪者,觀外境之生滅、垢淨、增減,皆不離自性所顯,
有何可愛可取,可惡可捨呢?
因此面對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時如如不動,如雁過寒潭,雁去影不留。
唯有長時間深入實修者,方真能自在無礙;
倘若只是略懂皮毛便自以為足,而不肯下死功夫,
遇到境界依然苦惱萬端時,又何需怨天尤人呢!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4.12.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善住持者,以眾人心為心,未嘗私其心。以眾人耳目為耳目,未嘗私其耳目。 遂能通眾人之志,盡眾人之情。 夫用眾人之心為心,則我之好惡,乃眾人好惡,故好者不邪,惡者不謬。 又安用私托腹心,而甘服其諂媚哉。 私托耳目,而固招其蔽惑耶。 【演蓮法師譯文】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2014.12.3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覺範曰: 聞在南中,時究楞嚴,特加箋釋。非不肖所望。 蓋文字之學,不能洞當人之性源,徒與後學,障先佛之智眼。 病在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資口舌則可勝淺聞,廓神機終難極妙證。 故於行解,多致參差,而日用見聞,尤增隱昧也。 【演蓮法師譯文】 種障礙。
2014.12.2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聞覺範①貶竄嶺海②,歎曰: 蘭植中塗,必無經時之翠;桂生幽壑,終抱彌年之丹。 古今才智喪身,讒謗罹禍者多,求其與世浮沉,能保其身者少。 故聖人言,當世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宏大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也。 在覺範有之矣。 《章江集》 【注釋】
2013/4/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良因曰: 表現在外的盛氣凌人,或者急於炫耀自己的才華, 往往是來自於內心的志得意滿。 因此雖說是三件事,其實也就是一個器識淺薄罷了! 一個人的驕慢來自於無知,所以只有擴展眼界,才不墮井蛙之見。
2013/3/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良因曰: 據說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殺後, 被送往醫院搶救的路途中, 最後的遺言:「路這麼擠,真辛苦你了」, 這應該是他選擇自殺的最好註腳吧…太擁擠了。 所以靜與虛,成為先賢修身的基礎。
2014.12.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善住持者,以眾人心為心,未嘗私其心。以眾人耳目為耳目,未嘗私其耳目。 遂能通眾人之志,盡眾人之情。 夫用眾人之心為心,則我之好惡,乃眾人好惡,故好者不邪,惡者不謬。 又安用私托腹心,而甘服其諂媚哉。 私托耳目,而固招其蔽惑耶。 【演蓮法師譯文】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2014.12.3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覺範曰: 聞在南中,時究楞嚴,特加箋釋。非不肖所望。 蓋文字之學,不能洞當人之性源,徒與後學,障先佛之智眼。 病在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資口舌則可勝淺聞,廓神機終難極妙證。 故於行解,多致參差,而日用見聞,尤增隱昧也。 【演蓮法師譯文】 種障礙。
2014.12.2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聞覺範①貶竄嶺海②,歎曰: 蘭植中塗,必無經時之翠;桂生幽壑,終抱彌年之丹。 古今才智喪身,讒謗罹禍者多,求其與世浮沉,能保其身者少。 故聖人言,當世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宏大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也。 在覺範有之矣。 《章江集》 【注釋】
2013/4/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良因曰: 表現在外的盛氣凌人,或者急於炫耀自己的才華, 往往是來自於內心的志得意滿。 因此雖說是三件事,其實也就是一個器識淺薄罷了! 一個人的驕慢來自於無知,所以只有擴展眼界,才不墮井蛙之見。
2013/3/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良因曰: 據說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殺後, 被送往醫院搶救的路途中, 最後的遺言:「路這麼擠,真辛苦你了」, 這應該是他選擇自殺的最好註腳吧…太擁擠了。 所以靜與虛,成為先賢修身的基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得到富貴的人,如果守護財物,慳吝、不肯布施,即使用盡千方百計,終究這財富都還是會毀壞、衰敗的。 身處富貴時,當知富貴變化莫測,就如同蛇行曲折不直,行徑難以捉摸、掌握;富貴無常也是如此。若善於觀察的人,應當在身體強健時,趕快修福德。 即使後來身體遭受病苦,內心也應當常常修福,不要受限於軀體的不便。
Thumbnail
快樂,聰明,有品的念佛人(象山慶24.5.27)     現代禪雖然在2003年底隨著李老師的往生而解散了,但諸多弟子在李老師勸請下,直接轉入念佛法門,託付於慧淨法師的照顧與帶領,於2004年成立了善導流「淨土宗」。這個由(捨)禪轉(歸)淨的過程與結果,似乎是阿彌陀佛悲願的預記[1],也是中國佛教
Thumbnail
一個和尚,從靈隱山上的長泉寺,匆匆忙忙、沒命似地逃下山,一直逃,一直逃!直到他的頭髮長到可以高束,遠到人們不再記得他的法號……。       和尚年老的時候,有一個很談得來的小孫女,聰明伶俐。       老人家決定,把當年的秘密說出來。       內心畏顫顫地,他說,當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命能改嗎?」「心不改,命如何改?」 前言 到員山圖書館借書,不知怎的似乎與架上的一本佛教法師的書—大海的印記:賢度法師傳—有感應,借回後看著看著就看完了。 除了對台灣四大佛教教派—法鼓山、慈濟、佛光山、中台禪寺—有些耳聞之外(也僅僅是耳聞,並未深究其內容。)其他的都沒有注意過。所以會借此書而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得到富貴的人,如果守護財物,慳吝、不肯布施,即使用盡千方百計,終究這財富都還是會毀壞、衰敗的。 身處富貴時,當知富貴變化莫測,就如同蛇行曲折不直,行徑難以捉摸、掌握;富貴無常也是如此。若善於觀察的人,應當在身體強健時,趕快修福德。 即使後來身體遭受病苦,內心也應當常常修福,不要受限於軀體的不便。
Thumbnail
快樂,聰明,有品的念佛人(象山慶24.5.27)     現代禪雖然在2003年底隨著李老師的往生而解散了,但諸多弟子在李老師勸請下,直接轉入念佛法門,託付於慧淨法師的照顧與帶領,於2004年成立了善導流「淨土宗」。這個由(捨)禪轉(歸)淨的過程與結果,似乎是阿彌陀佛悲願的預記[1],也是中國佛教
Thumbnail
一個和尚,從靈隱山上的長泉寺,匆匆忙忙、沒命似地逃下山,一直逃,一直逃!直到他的頭髮長到可以高束,遠到人們不再記得他的法號……。       和尚年老的時候,有一個很談得來的小孫女,聰明伶俐。       老人家決定,把當年的秘密說出來。       內心畏顫顫地,他說,當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命能改嗎?」「心不改,命如何改?」 前言 到員山圖書館借書,不知怎的似乎與架上的一本佛教法師的書—大海的印記:賢度法師傳—有感應,借回後看著看著就看完了。 除了對台灣四大佛教教派—法鼓山、慈濟、佛光山、中台禪寺—有些耳聞之外(也僅僅是耳聞,並未深究其內容。)其他的都沒有注意過。所以會借此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