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不是真實世界,而是大腦為你創造的虛擬實境!

2022/05/2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看到的不是真的,而是資訊而已
你的大腦透過眼睛分析的資訊
《來魔女食堂吧(마녀식당으로오세요)》的第一集,趙熙羅向鄭珍介紹自己的魔女身份,鄭珍並不相信,轉瞬間鄭珍發現自己從食堂到了一處豔陽高照的花園,一晃眼人又到了雷電交加的懸崖邊,最後回到食堂。
圖片來源:來魔女食堂吧(Line TV),飛揚剪輯
鄭珍:這個是怎麼做到的?
魔女:你看到的不是真的,而是資訊而已。你的大腦透過眼睛分析的資訊
這段趙熙羅向鄭珍展示自己是魔女的過程,場景的轉換加上兩人的對話,讓我想起前不久從佛學看到的六識及五俱意識。
場景的變換、魔女的說明、鄭珍的難以置信,恰到好處又淺顯易懂的展示佛學所說的六識及五俱意識。

眼見為實? 眼見為虛?

我先借用星雲大師的一段話解釋什麼是六識?以及什麼是五俱意識?
我們每天的作息裡,前五識與第六識的關係密切。
前五識只能領納外境,並沒有審查、分別的功能,必須有第六識的協助,才能生起認識、了別、分辨的作用。換句話說,前五識平時都是和第六識一起認識世界。
嗯…似乎有點難懂,先試著回想《駭客任務(The Matrix)》或是《阿凡達(Avatar)》這兩部電影,主角們都是在穿戴上一套裝置之後,進入虛擬世界或化身成為另一個世界的物種。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就好比那套裝置的感測器與資料接收設備,我們的意識就像那套裝置的處理器,負責把眼、耳、鼻、舌、身接收到的原始資料經過處理、分別、解讀之後,產生色(眼識)、聲(耳識)、香(鼻識)、味(舌識)、觸(身識)。
色(眼識)、聲(耳識)、香(鼻識)、味(舌識)、觸(身識)就構成了我們所看、所聽、所身處的這個世界。
我們可以把第六識先想像成一個人工智慧的電腦模型,眼、耳、鼻、舌、身接收到原始資料,隨即丟到第六識的AI模型去解析、分類,再到產生出判讀後的結果,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眼、耳、鼻、舌、身五識。
類比人工智慧的六識及五俱意識(圖片來源:飛揚繪製)
整個過程快到我們並未知覺或意識,所以我們以自己「所見即所是」,才會誤以為「眼見為實」。但實際上,就像劇中的魔女趙熙羅說的:
你看到的不是真的,而是資訊而已,你的大腦透過眼睛分析的資訊。
我們聽到的、聞到的、嚐到的、碰觸到的,都是已經透過第六識-意識分析過的資訊,並非原始接收到的真實,但我們卻不自知,而人與人之間的許多溝通問題及爭執的徵結點就在此

人工智慧並非萬能,人的第六識也一樣

我以前曾參與過AI影像辨識回收物研發計畫,基於種種現實及技術的考量,這個AI模型限縮只辨識紙餐盒、鐵罐及塑膠瓶三種類型的回收物,在展示AI影像辨識模型雛型時,兩位同事基於好奇心把自己的手放到鏡頭下,想知道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結果一位同事白泡細緻的手被辨識為紙餐盒,另一位同事黝黑的手則被辨識為鐵罐。
為什麼呢?AI不是很厲害嗎?怎麼會把手誤認為是紙餐盒或鐵罐呢?因為這個AI模型不認識手,它並沒有被教導過什麼形狀、顏色的影像叫做手。
AI模型就像人的大腦、佛學的第六識-意識,它會根據過往累積的知識、經驗來分辨接收到的訊息
每個人的大腦、第六識都是獨特的存在,就像被餵了不同訓練資料,設定不同運算程式訓練出來的AI模型,同一個物品丟給不同AI模型,判讀結果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
回頭再說說《來魔女食堂吧》劇中鄭珍與魔女的對話,鄭珍因為從未接收過與「魔女」有關的資訊,所以當他看到魔女展示的能力時,已超出他能理解的範圍,所以不解、迷惑、難以置信。
反觀魔女則因為接收過與「魔女」有關的訊息,也有經驗,所以覺得這一切理所當然。
魔女的大腦、第六識是受過「魔女辨識」訓練的AI模型,所以能認出來並好好處理有關魔女的一切。
而鄭珍的大腦、第六識則是沒有受過「魔女辨識」訓練的AI模型,所以接收到這類訊息時,就無法辨識、處理,就像我們偶爾會在點選網頁時看到錯誤訊息畫面一樣。
圖片來源:vectorhq.com

我們只看見想看見的、只聽到想聽見的

當系統遇到原本程式沒有寫到怎麼處理的資料或行為的時候,就會出現錯誤。例外處理機制良好的系統不會讓用戶直接在頁面上直接看到一行行如同外星文的錯誤訊息,而是美化包裝過的畫面,就像上面那張圖片一般。
眼、耳、鼻、舌、身這些感測器與資料接收設備是有什麼就接收什麼的「照單全收」設備,但大腦則是例外處理機制設計良好的模型,只接收與處理的特定資料。舉例來說:
我們在每天上下班開中途中,大腦啟動的是「安全駕駛或盡快到公司」模型,所以在那個當下除了路況、車況,其他與這個無關的訊息、影象都「視而不見」。
直到有天,我們在上班途中遇到前方車禍,塞在路上動彈不得,不得不讓「安全駕駛或盡快到公司」模型閒置下來,居然發現每天上班的這條快速道路的分隔島不但是中空的,還種了樹、貼了反光貼條。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同《來魔女食堂吧》劇中趙熙羅告訴鄭珍的,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其實都只是大腦、第六識「告訴」我們的資訊罷了。
圖片來源:來魔女食堂吧(Line TV),飛揚剪輯
世界上有雖然看不見,但存在的事物。也有明明看得見,卻被認為不存在的事物。

見多識廣-跟AI模型一樣,不斷訓練大腦與第六識吧

我一直有頭痛的問題,以前以為是姿勢或腦神經問題,直到日前為了調養身體看中醫,才知道原來中醫觀點,吃甜食會造成濕氣的問題,濕氣積在頭部就容易頭痛。
不確定是心理因素,還是醫師的一番話,把甜食與頭痛的因果關係資訊輸入並重新訓練了我的第六識,從那天開始我總是會特別留意喝冰飲與頭痛的關聯。
AI模型需要不斷的被訓練才能貼近人類大腦的智慧,就像父母拉著我們的手指著,這是紅色、這是黃色、這是綠色的過程一樣。
AI模型先天性準確取決於被訓練的質與量,而後天性準確則取決於人類是否持續給予AI模型回饋,讓它有機會不斷進行在職訓練與進化。
就像我舉的甜食與頭痛有關的例子,我們的第六識也需要這樣的在職訓練,當我們不設限的接收新資訊,不懼於重新訓練自己的第六識,持續不斷學習、重新訓練第六識模型,就能讓它愈來愈見多識廣、有智慧
因為我們的第六識不斷不斷的見多識廣,就可以看到、理解到更多過往自己沒看到或無法接收的資訊。
我們也會在這樣的過程,愈來愈理解並同理每個人的第六識都是個獨立被訓練出來的AI模型。
理解每個人的第六識因為接收的資訊不同、運算的方式不同,本就會辨識、分別出不同的結果而更能同理他人自然就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及爭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原型是由知名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概念,心理學家Caroline Myss據以延伸創造74種原型,並設計成一套精緻華麗的原型卡牌,應用在心理治療上。 原型牌,有人應用心理治療,有人把它當成塔羅牌,也有人把它做為人個探索的工具,不論如何應用,都可回歸於個人對於更瞭解自己的渴求,這個專題是與解讀74種原型與生活應用有關的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