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二 13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5.7.31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悟和尚曰:
「予初遊祖山,見佛鑒小參①,謂貪欲瞋恚過於冤賊,當以智敵之。
智猶水也,不用則滯。滯則不流,不流則智不行矣,其如貪欲瞋恚何?
予是時雖年少,心知其為善知識也,遂求掛搭②。」
《雲居實錄》
【注釋】
①小參:指寺院中不定時的說法。「參」是集眾說法之意,正式的說法稱上堂,或謂大參。小參規模較上堂為小,故曰小。此外,小參多垂說家風,故又稱為家教或家訓。據《敕修清規》卷二載,小參起初無定處,全視人數多寡,臨時在寢堂或法堂升座集眾說法。同卷「晚參」條下又將住持隨時隨處的說法稱為小參,如住持入院,或官員檀越入山,或受人特請,或為亡者開示,或四節臘時,皆可謂之小參。
① 掛搭:又稱掛單,僧人遊方行腳,入僧堂掛其所攜之衣被等於堂內之鉤,有依住叢林之意味。又住持允許行腳人依住,稱為許掛搭。《敕修百丈清規》載:「如求掛搭,參頭領眾回身,進住持前,稟云:『某等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久聞道風,特來依附,伏望慈悲收錄。』稟訖,不伺允否,即普觸禮一拜云:『謝和尚掛搭。』」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和尚說:
「我初次行腳來到祖山,剛好聽到佛鑒慧勤禪師對眾開示說:『個人如果有貪欲、瞋恚的心理,所造成的傷害比冤家盜賊還厲害,所以應當用智慧去抵敵。
人的智慧猶如井水一樣,若是長時間不用就會滯塞,滯塞了就不能流通,不流通則智慧就會被封閉了,既沒有智慧,又如何能對治得了貪欲瞋恚呢?』
我當時雖然年少,但聽到這些開示,心中也知道這位禪師一定是位善知識。因此就在這裡請求掛單,以便依止親近大師。」
良因贊曰:
依照《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說法,選擇善知識必須認真考量十點:
1、具戒(調伏自己的煩惱);
2、定;
3、慧(調伏煩惱的智慧);
4、多聞;
5、通達空性慧;
6、功德增上(功德遠超過我們);
7、善說法;
8、具悲心;
9、精進;
10、(利益眾生)沒有疲厭。
其中又以戒、具悲心為主。
所以不能依止世俗情見,而是要以正念來判斷。
甚麼是正念?即是以上述十種條件,作為親近知識的標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5.7.3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謂高菴曰: 「見秋毫之末①者,不自見其睫,舉千鈞之重者,不自舉其身。 學者明於責人,昧於恕己者,不少異也。」 《真牧集》 【注釋】 ① 秋毫之末:指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小而難見。《孟子》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演蓮法師譯文】
2015.7.25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謂高菴曰: 「百丈清規,大概標正檢邪,軌物齊眾。乃因時以制後人之情。 夫人之情猶水也。規矩禮法為隄防,隄防不固,必致奔突。人之情不制則肆亂。 故去情息妄,禁惡止邪,不可一時亡規矩。 然則規矩禮法,豈能盡防人之情,茲亦助入道之階墀也。 先聖建立雖殊,歸源無異。
2015.7.17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學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 蓋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 昔達觀頴①,初見石門聰和尚,室中馳騁口舌之辯。 聰曰:『子之所言,乃紙上語。若其心之精微,則未睹其奧,當求妙悟。 悟則超卓傑立,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 外。
2015.7.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 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惟聖人知不可去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提防之。 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5.7.1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遠和尚曰: 「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 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 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諮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 豈可虛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 《與真牧書》 良因贊曰:
2015.7.9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佛眼弟子,唯高菴①勁挺,不近人情。為人無嗜好,做事無儻援。 清嚴恭謹。始終以名節自立,有古人之風。 近世衲子,罕有倫比。」 《與耿龍學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頹風」 的產生,絕非一朝一夕,必定是積久成弊。
2015.7.3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謂高菴曰: 「見秋毫之末①者,不自見其睫,舉千鈞之重者,不自舉其身。 學者明於責人,昧於恕己者,不少異也。」 《真牧集》 【注釋】 ① 秋毫之末:指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小而難見。《孟子》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演蓮法師譯文】
2015.7.25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謂高菴曰: 「百丈清規,大概標正檢邪,軌物齊眾。乃因時以制後人之情。 夫人之情猶水也。規矩禮法為隄防,隄防不固,必致奔突。人之情不制則肆亂。 故去情息妄,禁惡止邪,不可一時亡規矩。 然則規矩禮法,豈能盡防人之情,茲亦助入道之階墀也。 先聖建立雖殊,歸源無異。
2015.7.17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學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 蓋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 昔達觀頴①,初見石門聰和尚,室中馳騁口舌之辯。 聰曰:『子之所言,乃紙上語。若其心之精微,則未睹其奧,當求妙悟。 悟則超卓傑立,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 外。
2015.7.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 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惟聖人知不可去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提防之。 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5.7.1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遠和尚曰: 「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 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 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諮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 豈可虛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 《與真牧書》 良因贊曰:
2015.7.9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佛眼弟子,唯高菴①勁挺,不近人情。為人無嗜好,做事無儻援。 清嚴恭謹。始終以名節自立,有古人之風。 近世衲子,罕有倫比。」 《與耿龍學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頹風」 的產生,絕非一朝一夕,必定是積久成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接著看「三摩地的特點」。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善緣心,心一境性」。第一個你要「善緣心」,就是你要有好的所緣境。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善導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23) 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 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
活動說明: 透過禪的智慧,超越表象,洞悉生命的奧妙,找到心靈的寧靜。 在書裡老禪師說道:「有了問題,面對問題;沒有問題 ,何苦製造問題?!」 白雲老禪師的著作如同智慧的指南,引領我們發現生命中深層的安寧和滿足。 徵文主題 閱讀白雲老禪師著作《老僧常譚》讀後心得。 可以透過「千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接著看「三摩地的特點」。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善緣心,心一境性」。第一個你要「善緣心」,就是你要有好的所緣境。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善導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23) 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 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
活動說明: 透過禪的智慧,超越表象,洞悉生命的奧妙,找到心靈的寧靜。 在書裡老禪師說道:「有了問題,面對問題;沒有問題 ,何苦製造問題?!」 白雲老禪師的著作如同智慧的指南,引領我們發現生命中深層的安寧和滿足。 徵文主題 閱讀白雲老禪師著作《老僧常譚》讀後心得。 可以透過「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