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二 113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5.4.11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住持以眾智為智,眾心為心。
恒恐一物不盡其情,一事不得其理。孜孜訪納,惟善是求。
當問理之是非,詎論事之大小。若理之是,雖靡費大,而作之何傷。若事之非,雖用度小,而除之何害。
蓋小者大之漸,微者著之萌,故賢者慎初,聖人存戒。
涓涓不遏,終變桑田,炎炎靡除,卒燎原野。
流煽既盛,禍災已成,雖欲救之,固無及矣。
古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此之謂也。」
《與佛智書》

【演蓮法師譯文】
圓悟克勤禪師說:
「作為住持的人,應該集眾人的智慧為自己的智慧,以眾人的心為自己的心,常擔憂自己或者對某一個人沒有盡情相待,或者有哪一件事做得不合理。所以應時時訪賢納諫,惟善是求。
凡所要做的事,不論事大事小,但問與理合不合。如果所做的事是合理的,既可以利益叢林,又可以成就大眾,即使費用再大,也不妨放手去做。如果所做的事與理不合,雖然費用微小,把它取消了又有什麼損害。
因為小的可以逐漸形成大的,隱微的也可能發展成為顯著的,所以賢明的人總是慎行於初,即便是聖人也常存戒心、防微杜漸。譬如涓涓細流不加止遏,終成洪水淹沒桑田。星星之火不及時撲滅,終成大火延燒原野。細流、星火起初時不以為意,及至造成水患、火災,這時才想設法補救,當然來不及了。
正如古人所說的:『小事情上不加謹慎檢點,終必累及大德。』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良因贊曰:
禪者之心,以無心為心,念念會入無生之道。
既是無生,何以「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呢?
原來無生路之落腳處,卻是生生不息之萬象。
因此菩薩念念無生,卻也念念上求下化;
十方諸佛念念無生,亦同時大慈普覆,廣度眾生。
從此「當問理之是非,詎論事之大小」,
常觀心、勤於對治習氣,應知無生理,在一切細行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5.4.4 《禪林寶訓》 隨筆 圓悟謂隆藏主①曰: 「欲理叢林,而不務得人之情,則叢林不可理。 務得人之情,而不勤於接下,則人情不可得。 務勤接下,而不辨賢不肖,則下不可接。 務辨賢不肖,而惡言其過,悅順其己,則賢不肖不可辨。 惟賢達之士,不惡言過,不悅順己,唯道是從。 所以得人情而叢林理矣。
2014.12.25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先師言作長老,有道德感人者,有勢力服人者,猶如鸞鳳之飛,百禽愛之; 虎狼之行,百獸畏之,其感服則一,其品類固霄壤矣。」 《贅疣集》 【演蓮法師譯文】 圓悟克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在《尊者阿迦曼傳》中記載,尊者有次到沙裡卡洞中靜修,
2014.12.2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與文主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2014.12.23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禪師曰: 「學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誠。 存誠於中,然後俾眾無惑。存信於己,可以教人無欺。惟信與誠,有補無失。 是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 古人云:『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 惟善知識當教人以誠信。且心既不誠,事既不信,稱善知識可乎?』
2014.12.1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圓悟①曰: 「衲子雖有見道之資。若不深蓄厚養,發用必峻暴。 非特無補教門,將恐有招禍辱。」 《與文主簿》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對圓悟克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現代社事事講求效率,希望能快,又省力多發。 何況修道是為求解脫,不在熱鬧場。
2014.12.17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道學行義,純誠厚德,有古人之風。安重寡言,尤為士大夫尊敬。 嘗曰:「眾人之所忽,聖人之所謹。 況為叢林主,助宣佛化,非行解相應,詎可為之。」 要在時時檢責,勿使聲名利養,有萌於心。 儻法令有所未孚,衲子有所未服,當退思修德,以待方來。 《記聞》 良因贊曰:
2015.4.4 《禪林寶訓》 隨筆 圓悟謂隆藏主①曰: 「欲理叢林,而不務得人之情,則叢林不可理。 務得人之情,而不勤於接下,則人情不可得。 務勤接下,而不辨賢不肖,則下不可接。 務辨賢不肖,而惡言其過,悅順其己,則賢不肖不可辨。 惟賢達之士,不惡言過,不悅順己,唯道是從。 所以得人情而叢林理矣。
2014.12.25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先師言作長老,有道德感人者,有勢力服人者,猶如鸞鳳之飛,百禽愛之; 虎狼之行,百獸畏之,其感服則一,其品類固霄壤矣。」 《贅疣集》 【演蓮法師譯文】 圓悟克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在《尊者阿迦曼傳》中記載,尊者有次到沙裡卡洞中靜修,
2014.12.2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與文主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2014.12.23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禪師曰: 「學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誠。 存誠於中,然後俾眾無惑。存信於己,可以教人無欺。惟信與誠,有補無失。 是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 古人云:『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 惟善知識當教人以誠信。且心既不誠,事既不信,稱善知識可乎?』
2014.12.1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圓悟①曰: 「衲子雖有見道之資。若不深蓄厚養,發用必峻暴。 非特無補教門,將恐有招禍辱。」 《與文主簿》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對圓悟克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現代社事事講求效率,希望能快,又省力多發。 何況修道是為求解脫,不在熱鬧場。
2014.12.17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道學行義,純誠厚德,有古人之風。安重寡言,尤為士大夫尊敬。 嘗曰:「眾人之所忽,聖人之所謹。 況為叢林主,助宣佛化,非行解相應,詎可為之。」 要在時時檢責,勿使聲名利養,有萌於心。 儻法令有所未孚,衲子有所未服,當退思修德,以待方來。 《記聞》 良因贊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