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第二 08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4.11.11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謂妙喜曰:
參禪須要識慮高遠,志氣超邁。出言行事,持信於人。
勿隨勢利苟枉,自然不為朋輩描摸,時所上下也。
《寶峰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湛堂禪師對妙喜禪師說:參禪的人必須識見要高,思慮要遠,志向要超群脫俗,氣概要豪邁不凡。凡出言行事皆要存誠立信,才能使人信任。
更不可隨順勢力,為貪圖財利而做出有損出家人形象的事。
果能如此,自然使別人無處下手描摹你,你也就不會像一般庸俗的人被時世所左右,隨潮流而沉浮。
良因贊曰:
無量劫來煩惱如山之巨,業障如海之深,如何能超越?
只有盡其一生的努力修行!
而修行的基礎,除了對三寶的信心之外,就是恢弘的器量了。
讓我們放下眼前偏狹猥瑣的思想,種種貪圖財利之事。
使我們的心量如虛空一般,與法性相應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4.11.10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謂妙喜曰: 像季比丘,外多徇物,內不明心,縱有宏為,皆非究竟,蓋所附卑猥而使然。 如摶牛之虻,飛止數步。若附驥尾,便有追風逐日之能,乃依託之勝也。 是故學者,居必擇處,遊必就士,遂能絕邪僻,近中正,聞正言也。 從容謂喆曰:諸大士法門龍象④,子得從之遊,
《禪林寶訓》 2014.11.06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曰: 惟人履行,不可以一酬一詰,固能盡知。 蓋口舌辯利者,事或未可信;辭語拙訥者,理或未可窮。 雖窮其辭,恐未窮其理。能服其口,恐未服其心。惟人難知,聖人所病。 況近世衲子,聰明不務通物情,視聽多隻伺過隙。 殆不可救矣。 《答魯直書》 【演蓮法
2013/3/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良因曰: 嬰兒的眼睛都靈明清澈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的混濁、甚至呆滯。 因為眼睛是心的窗口,所以這其實也就是內心的顯現。 如同《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因此只有寡欲,方能安住於自性,
2013/3/16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劉直齋云: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 良因曰: 不是但於供香、靜坐、品茗、清談中,就能體會道; 而是要將所學,不辭勞苦的,於境界中歷練,般若之智方能純熟。 因此,雖說煩、苦、驚、怕,是人所不欲;但倘若道之所趨,亦唯心之所趨。
《格言別錄》 2013/3/10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一動於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良因曰: 心之所趨,則氣之所趨。 當情昏時則氣動,一點小小境界,往往就能使人心浮氣躁。 所以境界不過是個觸發點,而真正的問題,其實是來自於欲心攪擾。 故情昏氣動,遇事則戾。
《格言別錄》 2013/3/9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良因曰: 讓心多份空曠而不壅塞,以德行作為操守之標的, 於萬物慈悲心不失,終究會歸不生滅之理體。 在佛法尚未東漸時,孔老等賢聖出世,即為後世大乘佛法作鋪路。 如是相參,勿分河飲水。
2014.11.10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謂妙喜曰: 像季比丘,外多徇物,內不明心,縱有宏為,皆非究竟,蓋所附卑猥而使然。 如摶牛之虻,飛止數步。若附驥尾,便有追風逐日之能,乃依託之勝也。 是故學者,居必擇處,遊必就士,遂能絕邪僻,近中正,聞正言也。 從容謂喆曰:諸大士法門龍象④,子得從之遊,
《禪林寶訓》 2014.11.06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曰: 惟人履行,不可以一酬一詰,固能盡知。 蓋口舌辯利者,事或未可信;辭語拙訥者,理或未可窮。 雖窮其辭,恐未窮其理。能服其口,恐未服其心。惟人難知,聖人所病。 況近世衲子,聰明不務通物情,視聽多隻伺過隙。 殆不可救矣。 《答魯直書》 【演蓮法
2013/3/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良因曰: 嬰兒的眼睛都靈明清澈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的混濁、甚至呆滯。 因為眼睛是心的窗口,所以這其實也就是內心的顯現。 如同《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因此只有寡欲,方能安住於自性,
2013/3/16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劉直齋云: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 良因曰: 不是但於供香、靜坐、品茗、清談中,就能體會道; 而是要將所學,不辭勞苦的,於境界中歷練,般若之智方能純熟。 因此,雖說煩、苦、驚、怕,是人所不欲;但倘若道之所趨,亦唯心之所趨。
《格言別錄》 2013/3/10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一動於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良因曰: 心之所趨,則氣之所趨。 當情昏時則氣動,一點小小境界,往往就能使人心浮氣躁。 所以境界不過是個觸發點,而真正的問題,其實是來自於欲心攪擾。 故情昏氣動,遇事則戾。
《格言別錄》 2013/3/9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良因曰: 讓心多份空曠而不壅塞,以德行作為操守之標的, 於萬物慈悲心不失,終究會歸不生滅之理體。 在佛法尚未東漸時,孔老等賢聖出世,即為後世大乘佛法作鋪路。 如是相參,勿分河飲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活動說明: 透過禪的智慧,超越表象,洞悉生命的奧妙,找到心靈的寧靜。 在書裡老禪師說道:「有了問題,面對問題;沒有問題 ,何苦製造問題?!」 白雲老禪師的著作如同智慧的指南,引領我們發現生命中深層的安寧和滿足。 徵文主題 閱讀白雲老禪師著作《老僧常譚》讀後心得。 可以透過「千佛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活動說明: 透過禪的智慧,超越表象,洞悉生命的奧妙,找到心靈的寧靜。 在書裡老禪師說道:「有了問題,面對問題;沒有問題 ,何苦製造問題?!」 白雲老禪師的著作如同智慧的指南,引領我們發現生命中深層的安寧和滿足。 徵文主題 閱讀白雲老禪師著作《老僧常譚》讀後心得。 可以透過「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