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13日凌晨,28歲的姬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在紐約皇后區邱園奧斯汀街公寓樓外遇害身亡,兩周後,《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當時有38名目擊者知道發生了殺人事件,但置若罔聞,均未報警或趕去救助。
上面這段敘述取自維基百科。多年後,有人揭發,《紐約時報》記者沒有翔實查證,實際上旁觀的目擊者並沒有38人這麼多。不過,這新聞事件還是引發心理學界許多研究,想瞭解為什麼人們會成為旁觀者?

圖片取自Canva
想關的解釋非常多,也多少有些道理。後來,有學者認為,旁觀者裡面有沒有「同類」的人,「同類」的人有沒有先出聲或有動作,對一個人是否採取行動的決策有很大影響。
甚至,這個人只是宣稱跟你「同類」,其實你不認識他,就已經對你有影響力。
比如說,如果在等公車時,有人跟你搭訕,說「我也是獅子會的」、「我也是雄中畢業的」、「我在公會活動看過你!」,這時,你就會感覺你們是相同的分類,他就開始影響你。
所以,要跟一個人拉近關係、操縱他做什麼事情,最簡單的步驟,就是找出你跟他的共同點,用這一點來跟他搭訕。
二〇〇二年就有個研究,受測者是32位藍開斯特大學的大學生。在到達實驗室時,會被告知會跟其他兩個人一起,要進行跟街頭意外事件的態度有關的研究。受測者到達實驗室時,就有兩位一男一女、假裝也是受測者的助手在場。然後這三人會坐成一排,看著面前的電視。
助手會跟受測者介紹自己是藍開斯特大學學生、或介紹自己是附近的摩甘比大學學生。接著會播放三分鐘的街頭事件的影片,一個男演員被其他一男一女兩人攻擊。這影像模擬我們可從街頭監視器見到的黑白影像與角度。
受測者會被詢問:「這種狀況下你會出手幫忙嗎」?但假扮受測者的助手會搶先回答說「我會」或「不會」,然後由真正的受測者回答。
接下來有趣了。如果身旁的助手自稱是「同校」的藍開斯特大學生,那他如果搶先回答「我會幫忙」,這時,受測者表示他也會幫忙的機率大增。
如果身旁的助手自稱不是藍開斯特大學生,他搶答會不會幫忙,對受測者沒有影響。有趣的是,同樣在有人先說「不會幫忙」的情境下,身邊有「同類」,反而降低了受測者想幫忙的動力;如果是「非同類」,想幫忙的動力還較高。
當你身邊有個「同類」,你願意跟他一起冒個險救人的動機就會提升,就算這個人只是第一次見面、毫無關連的陌生人也是一樣。
想多一點,謹慎一點的人,要小心不要讓自己的個人資訊洩漏太多,以免有人宣稱跟你是「同類」,有相同的屬性或經歷,屬於同一個族群,然後取得你願意為他付出可能會一起受傷的意念。
另個角度來看,謊稱自己跟女孩有相同點,以此得到跟女孩接近的機會,也是許多渣男常用的手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