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很多年前遇過一個90幾歲的老伯伯,本身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來我們這邊做攝護腺刮除手術,因為攝護腺較大、手術時間較長,手術中出現了低體溫的情況。」臺大醫院泌尿部黃國皓醫師回憶,「術後伯伯意識混亂,還引發心肌梗塞,在加護病房住很久。」
「我們骨科的患者也常常遇到低體溫的情況,」臺大醫院骨科部吳冠彣醫師說,「尤其在做脊椎側彎手術時,暴露的範圍較大,手術時間較長,患者常常在術後感到寒冷,也容易出現併發症。」
「以前手術的時候,維持核心體溫真的是很讓人頭疼的任務,」臺大醫院麻醉部劉治民醫師表示,「如果手術的時間較長、暴露範圍較大,患者的體溫就會一直往下掉,而造成一些麻煩的併發症。如今,熱空氣式保溫毯逐漸普及,終於能夠幫忙解決手術低體溫的困擾。」
泌尿科、骨科手術與手術低體溫
泌尿科手術方式包刮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以及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泌尿部黃國皓醫師說,「相較於其他手術,泌尿科手術過程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水來灌流,很容易導致患者身體的熱量喪失。例如常見的經尿道攝護腺單極電刀刮除手術,過程中可能會使用多達一萬毫升的水,持續帶走熱量,便會造成手術低體溫,影響術後恢復或產生併發症。」
「除了大量的水容易造成術中低體溫,術中暴露面積較大也會造成手術低體溫。」骨科部吳冠彣醫師接著說,常見骨科手術包括骨創傷、關節鏡、關節重建、脊椎手術、骨骼腫瘤等,骨科開刀的範圍較廣,傷口暴露的情況下容易受環境溫度影響,導致核心體溫下降,「像是脊椎側彎矯正,開刀時間至少三、四個小時,傷口又比較長,若沒有積極保溫,容易造成手術低體溫。」吳冠彣醫師舉例,「另外,像是更換人工關節如膝關節或髖關節,患者普遍年齡較大,本來就屬於手術低體溫的高危險群。有些患者會在術中發抖而影響手術進行。」
過去的手術常常遇到術後病患遲遲不醒,或是因為併發症而住進加護病房觀察,麻醉部劉治民醫師解釋,「研究發現,有一個相當重要卻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便是核心體溫。當核心體溫小於攝氏36度時,容易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包括麻醉藥物的代謝變慢,導致恢復延遲、凝血功能障礙,導致異常出血、中樞神經系統受影響,而出現意識障礙或昏迷、增加傷口感染風險、心律異常等。」
積極預防低體溫,提升麻醉安全性
手術過程中的體溫偏低,甦醒後患者常會一直發抖,麻醉部劉治民醫師說,除了讓患者感到寒冷不適之外,發抖還會大幅增加身體的氧氣消耗量。年輕一點的患者或許還挺得住,但是年紀大一點的患者可能會無法負荷,甚至因為耗氧量增加而引發心肌梗塞,造成一連串的問題。
核心體溫過低時,單靠蓋棉被通常無濟於事,劉治民醫師解釋,由於麻醉後體溫流失的速度較快,且身體無法藉由顫抖產熱,所以必須利用主動式保溫設備來幫助患者維持體溫。常見的主動式保溫設備包括烤燈、熱水墊、輸液加溫器、熱空氣式保溫毯等。
「烤燈的效果很差,而熱水墊的接觸面積有限,保溫效果也差強人意。」劉治民醫師分析,「熱空氣式保溫毯是目前較有效率的主動式保溫設備,熱空氣式保溫毯的原理是透過許多小毛孔吹送暖風,持續且均勻地將熱能傳遞到皮膚表面。」
熱空氣式保溫毯的溫度大概在攝氏38度左右,能夠降低患者皮膚溫度與環境溫度之間的落差,減少熱量藉由輻射的方式流失,避免體溫降低,而且能適時的加溫。泌尿科、骨科的手術,經常會使用較特殊的擺位姿勢,利用各種不同尺寸、形狀的熱空氣式保溫毯可以顯著減少手術低體溫的發生。
貼心小提醒
「術中體溫維持穩定,讓手術能進行的更順利,術後也較不會出現劇烈顫抖或相關併發症。」麻醉部劉治民醫師強調,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與世界同步推廣術後加速康復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的觀念,利用各種經過醫學實證的方法提升術前、術中、術後的照護品質。
預防手術低體溫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善用各種主動式保溫設備,能夠幫助患者順利恢復,也有助於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