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高妍,《綠之歌》

2022/06/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面對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以及作品已經收到的盛譽和關注,
這篇文章會寫得較為骨感冷調。
【畫】
如今主流日漫的核心是人物劇,角色關係的發展甚至可能比主事件的發展還要重要。多數創作者從中汲取到的指引也許是:把角色畫好、把互動的渲染性營造好是第一要務,背景只需要提供最低限度的寫實性。把動/漫畫作品視為一體討論的讀者或許會進一步把「格與格之間時空斷裂彈性較大」的漫畫當作某種分鏡稿,無意識地認定寫實性留待動畫去處理即可。
然而事實上,日本從六○年代起便有許多運用殊異方法論創作出的漫畫,命脈延續至今。台灣的獨立漫畫圈也在五十年後開始出現另類漫畫的質與量的成長──高妍的《綠之歌》則進一步以非主流漫畫形式打入本地的商業漫畫系統,並取得亮眼成績。
她不完全投向攝影式寫實(或直接用照片改圖),也不採用簡化的、舞台佈景式的背景,而選擇探索電繪質地,以繁複的點、線、數位網點,偏執地織出世界。這不僅是一種再現客觀日常的裝置,同時也是主觀情緒的雕花容器。文字或戲劇難以傳達的部份,各種言外之意,都會透過它成像。那是顫動的,充滿雜質和海蝕地形的蜃影。作品渲染力的源頭。
(個人特別喜歡的畫面:上集147頁的雨;第一話與第五話最後一頁的城市遠景對比,那可能是天候,也可能是心緒的微妙變化產生的,朦朧與明晰之差異;下集live house天花板金屬架的錯綜)
【劇】
在本作之前,高妍並沒有畫過嚴格意義的虛構漫畫。獨立刊物版《綠之歌》和《間隙》,都是改編自作者的文字雜記,在一定篇幅內抒發心情,紀錄世界帶來的刺激與自身的反應。
規畫《綠之歌》連載時,高妍選擇維持刊物版的大致架構,加入虛構角色,同樣將主角設定為敘事者,讓她的情感迸發與流動來主導作品的走向。於是得到了這部戲劇性表現、情感強度始終處於高原期的非典型故事漫畫。它不倚賴敘事結構的設計慢慢牽引讀者入戲、投射到所有角色身上,而是透過連續的精神自剖亮出主角的情感結構,讓它成為另一種錯綜的圖像。讀者與該圖像的同步率,將決定這部作品對他而言的魅力──也就是說,相較於寫實與心象巧妙混紡的作畫,編劇是更直接倒向情感宣洩與秘密結社心理的。
然而作為作者過去創作方法的延伸產物,這個成果仍落在合理範圍內,並且向我們揭示更多可能性:如果她用同樣的筆法,以短篇篇幅畫許多組人物的精神肖像會是如何?如果徹底排除虛構性,繼續以作者=敘事者的觀點畫各種文化主題的紀實漫畫會如何?如果她開始追求虛構的力量,又會產出什麼樣的作品?
你還是會期待的。
|書籍規格|
尺寸:A5
頁數:上集266頁/下集290頁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時間:2022年6月
|試讀|
有意購買請至店頭,或利用網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13會員
271內容數
真正的秘境不會有什麼文字足跡。 而我們希望給另類漫畫/視覺藝術的探險者些許助力。 2013年至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