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9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4/1/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世人喜言無好人,此孟浪語也。
推原其病,皆從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個不好人,更何暇責備他人乎?」

良因曰:
此即「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的註腳。
薄德者心中往往充滿怨懟之心,
也無怪乎地獄的果報,往往以劫記而難拔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4/1/1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良因曰: 有福德者,常懷慈悲與感恩,所以時時感到愉悅。 而刻薄之人,總在黑暗的角落看待眾生,所以感召的也就只有灰暗人生。
2014/1/1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 處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醜要包容得。」 「精明須藏在渾厚裡作用。 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 良因曰: 所謂不可太皎潔,並非要同流合污, 而是要能夠包容他人的缺陷,以及這世界的垢污。
2013/12/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 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 良因曰: 褊急,就是人的氣量狹窄、性情急躁刻薄。 險仄,是指內心陰險邪惡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小人。 只有以智慧覺照,注意自己的業,同時也注意他人的業就好。 其餘就包持放鬆、放寬的態度。
2013/1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惡莫大於縱己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則喪吾德。施之小人則殺吾身。」 良因曰: 言人之非往往也是為了縱慾, 只是這種縱慾的結果,輕則必定招來種種是非,重則有殺身之禍。 不管是重道德的君子,還是重利害的小人,都應當以此為誡!
2013/12/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良因曰: 語言,是內心活動的顯現,只有欲界的眾生才如此多語。 當安住於清淨心之有情,自然寡言、慎言。 相對的,謹慎自己的言行,也能幫助恢復內心的清淨。 因此以修心為主,慎言為輔,漸漸回復到本來面目, 不再作慾望的奴僕!
2013/12/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 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 呂新吾云:「論人情,只向薄處求; 說人心,只從惡邊想。 此是私而刻底念頭,非長厚之道也。」 良因曰: 倘若認為人心本惡,因此老是往人性的黑暗面想, 划不來!
2014/1/1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良因曰: 有福德者,常懷慈悲與感恩,所以時時感到愉悅。 而刻薄之人,總在黑暗的角落看待眾生,所以感召的也就只有灰暗人生。
2014/1/1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 處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醜要包容得。」 「精明須藏在渾厚裡作用。 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 良因曰: 所謂不可太皎潔,並非要同流合污, 而是要能夠包容他人的缺陷,以及這世界的垢污。
2013/12/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 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 良因曰: 褊急,就是人的氣量狹窄、性情急躁刻薄。 險仄,是指內心陰險邪惡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小人。 只有以智慧覺照,注意自己的業,同時也注意他人的業就好。 其餘就包持放鬆、放寬的態度。
2013/1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惡莫大於縱己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則喪吾德。施之小人則殺吾身。」 良因曰: 言人之非往往也是為了縱慾, 只是這種縱慾的結果,輕則必定招來種種是非,重則有殺身之禍。 不管是重道德的君子,還是重利害的小人,都應當以此為誡!
2013/12/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良因曰: 語言,是內心活動的顯現,只有欲界的眾生才如此多語。 當安住於清淨心之有情,自然寡言、慎言。 相對的,謹慎自己的言行,也能幫助恢復內心的清淨。 因此以修心為主,慎言為輔,漸漸回復到本來面目, 不再作慾望的奴僕!
2013/12/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 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 呂新吾云:「論人情,只向薄處求; 說人心,只從惡邊想。 此是私而刻底念頭,非長厚之道也。」 良因曰: 倘若認為人心本惡,因此老是往人性的黑暗面想, 划不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所謂「禍從口出」,說的就是有時不經意脫口而出的話語,會為自己招來禍患。若是平凡的一句話,啟動了禍事的關鍵,我們很難預料得到,但是惡念伴隨著話語出口,那這惡語就極有可能為自身帶來災害了。   在《賢愚因緣經》中,沙彌均提的過去就因一句惡念之語,為自己帶來困苦生命的因緣。當時,尊者舍利弗常用天眼觀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是不是我真的哪裡不好、為什麼我這麼衰?那個前輩就這麼當眾指著我破口大罵還對我主管說我態度不好、連我主管都傻眼,只因為我沒有完全照著他意思做事...」 「朋友都說我太和善,我果然還是得學著不要這麼善良...」 要在競爭激烈的地方堅持善良品行確實很困難,所以花點時間心力挑選一個讓自己可以...
Thumbnail
有些朋友不曉得何謂「無明」,無明就是我們的心被貪瞋癡障蔽,事情看不清楚,道理也讀不明白,換句話說貪瞋癡主宰了我們的心性,以致於無法斷惡修善,惡念不止。 有一個人善良也孝順,平時也都有行善積德,是人人眼中的善知識。可是外人不知道的是,此人一旦發起脾氣,家裡的人都懼怕,因為他暴怒起來會砸鍋摔碗甩門
Thumbnail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以前有一本書叫做"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那時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有點刺眼,但是卻是讓人無法忘懷。 這個人是經過怎樣的事情,才能寫出這樣的書名呢?但是也有可能是書本的編輯替作者取的吧? 其實這個社會有一個習慣叫做軟土深堀,就是人家都會去欺負那些看起來好欺負的人,這是一個共通
Thumbnail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仁第四)。 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圖。認為違背了義,還帶來了不好的結果。依利而行,會患得患失,怨念多。沒有稱心如意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 這顯然是小人行徑,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自古斗米養恩、升米養仇,幫一個小忙,很多人湧泉相報,但時時刻刻對人好,反倒有人食髓知味,不幫她時卻生氣起來,彷彿他的失敗皆我們的錯。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所謂「禍從口出」,說的就是有時不經意脫口而出的話語,會為自己招來禍患。若是平凡的一句話,啟動了禍事的關鍵,我們很難預料得到,但是惡念伴隨著話語出口,那這惡語就極有可能為自身帶來災害了。   在《賢愚因緣經》中,沙彌均提的過去就因一句惡念之語,為自己帶來困苦生命的因緣。當時,尊者舍利弗常用天眼觀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是不是我真的哪裡不好、為什麼我這麼衰?那個前輩就這麼當眾指著我破口大罵還對我主管說我態度不好、連我主管都傻眼,只因為我沒有完全照著他意思做事...」 「朋友都說我太和善,我果然還是得學著不要這麼善良...」 要在競爭激烈的地方堅持善良品行確實很困難,所以花點時間心力挑選一個讓自己可以...
Thumbnail
有些朋友不曉得何謂「無明」,無明就是我們的心被貪瞋癡障蔽,事情看不清楚,道理也讀不明白,換句話說貪瞋癡主宰了我們的心性,以致於無法斷惡修善,惡念不止。 有一個人善良也孝順,平時也都有行善積德,是人人眼中的善知識。可是外人不知道的是,此人一旦發起脾氣,家裡的人都懼怕,因為他暴怒起來會砸鍋摔碗甩門
Thumbnail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以前有一本書叫做"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那時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有點刺眼,但是卻是讓人無法忘懷。 這個人是經過怎樣的事情,才能寫出這樣的書名呢?但是也有可能是書本的編輯替作者取的吧? 其實這個社會有一個習慣叫做軟土深堀,就是人家都會去欺負那些看起來好欺負的人,這是一個共通
Thumbnail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仁第四)。 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圖。認為違背了義,還帶來了不好的結果。依利而行,會患得患失,怨念多。沒有稱心如意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 這顯然是小人行徑,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自古斗米養恩、升米養仇,幫一個小忙,很多人湧泉相報,但時時刻刻對人好,反倒有人食髓知味,不幫她時卻生氣起來,彷彿他的失敗皆我們的錯。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