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司馬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2-4司馬遷



作者介紹補充資料

一、生 平

1.出生史官世家

司馬遷出生於世代史官之家,他的父親是漢武帝的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學識淵博,對司馬遷寄予厚望,希望他未來能繼承史官的世業,因此要司馬遷從小就閱讀經、史、子等各種典籍。據說,司馬遷十歲就能誦讀古文,而後跟隨父親到京師長安,受學於儒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打下淵博的學識基礎。

P77-4

2.壯遊四方,蒐集史料

司馬遷二十歲時開始遊歷各地名山大川,後來被任命為郎中(皇帝身旁的侍衛官),數次跟隨漢武帝出巡,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東邊到過現在的河北、山東及江、浙沿海,南邊到過湖南、雲南、貴州,西邊到過陝西、甘肅等地,北邊到過長城一帶,足跡幾乎遍及中國。他曾到會(ㄍㄨㄟˋ)稽尋找夏禹的遺跡,到姑蘇眺望范蠡(ㄌㄧˇ)泛舟的五湖,在淮陰採訪韓信的故事,經鄒、魯訪問孔、孟的故居。他的遊歷,讓他看到許多古代遺蹟,聽到許多古代軼聞,更蒐集了大量具有參考價值的史料,也對人民的實際生活有所了解,這些史料正可用來印證、補充他所讀過的書,對日後編寫《史記》打下了良好基礎。

3.繼父志,任史官

司馬談任太史令時,曾想修一部史書來論載「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的事蹟,但未能如願就病死了,臨死前囑咐司馬遷「無忘吾所欲論著」。司馬遷三十八歲時繼承父職,當上太史令。為實現父親遺願,他開始閱讀整理國家歷史文獻。四十二歲時,他與中大夫公孫卿、壺遂議改曆法,並奉命主持此事。太初元年(西元前一○四),完成《太初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且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曆法)的改革後,司馬遷便接著開始《史記》的編纂。

4.李陵事件

司馬遷任數年太史令後,發生李陵事件。天漢二年(西元前九九),漢武帝派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西漢名將李廣之孫李陵為李廣利押送糧草。李陵不願,主動向武帝請求領兵五千,出塞攻打匈奴。在匈奴八萬騎兵的圍攻下,由於敵眾我寡,李廣利又沒有按預定時間來援,李陵苦撐八天,終於因為矢盡援絕而投降。李陵戰敗的消息傳回朝廷,朝臣紛紛說李陵的壞話,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認為他勇敢孝義、廉潔謙恭,並非真心投降,只是想另找機會報效朝廷。此說法讓武帝非常生氣,認為司馬遷詆毀這場戰爭的主帥李廣利,等同於批評自己用人不當,造成軍事失利,因而將他下獄治罪。司馬遷無錢贖罪,又無人搭救,只得在隔年接受宮刑。

5.忍辱著書

李陵事件發生時,司馬遷已開始寫作《史記》,在遭受宮刑的奇恥大辱後,痛苦至極,但為了完成父親遺志,他強忍恥辱,發憤著書。過了兩年,武帝大赦天下,他出獄後不久又擔任中書令(掌管傳宣詔命,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但他仍專心著述,直到完成《史記》這部曠世鉅著。

P77-5

二、趣聞軼事

1.司馬遷退禮

司馬遷擔任太史令時,有一天,有個將軍派人送來一件禮盒,司馬遷的女兒興高采烈的將盒子打開,發現裡面放著一對世上少有的白玉璧。對象牙、珍珠、玉石等奇珍寶物從來都不屑一顧的司馬遷,也忍不住撫摸了白玉璧一下,感嘆的說:「這樣圓潤、光潔,真可稱得上白璧無瑕啊!」接著又說:「白玉璧最寶貴之處是沒有斑跡汙點,所以人們才說『白璧無瑕』。這玉是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話一說完,便囑咐女兒將禮盒包好,交給來人帶回。司馬遷的高尚美德,至今仍為世人傳頌。

2.實地考察黃帝陵

司馬遷寫作《史記》時碰到的難題之一,便是:三皇五帝如何寫?五帝之一的軒轅黃帝怎麼寫?他認為:從遠古時期的傳說到秦 漢時期的學者,一致公認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但當時仍有各種異說,就連黃帝埋葬的地方也眾說紛紜。為求慎重,司馬遷決定實地考察。

據說,司馬遷出長安,隻身乘馬,長途跋涉,沿秦直道北上,來到翟道城(今陝西省 延安市 黃陵縣)橋山一帶。他沒有驚動官府,也沒有打擾百姓,獨自一人四處奔走,觀察地形,訪問老人,查看史料,抄寫碑文,瞻仰歷史傳說的各種遺蹟,了解風土人情。他在翟道城周圍方圓二十里,整整考察了四十多天,蒐集當地流傳的有關黃帝的傳聞軼事,累積了豐富的資料和可靠實據。回長安後,他寫出《史記》中的第一篇—〈五帝本紀〉,完成了「黃帝崩,葬橋山」的偉大歷史考證。

三、司馬遷的法律觀

司馬遷特別痛恨嚴刑峻法,他認為法令越密,人越能作弊。他曾痛切的說:「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姦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酷吏列傳〉)司馬遷身受峻法之禍,親見嚴刑的流弊,故而有切身的體驗。

司馬遷除了反對嚴刑峻法以外,又強調守法的重要,反對以威權凌駕司法,如本課中記張釋之所言:「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故司馬遷對張釋之有所頌揚:「張季之言長者,守法不阿意,……有味哉!有味哉!」司馬遷的讚揚是別有深意的,他是在這個殘酷律法的森怖世界中,對張釋之寄託以希望。只是文帝尚是一般人所認為寬厚和易的人,猶且以法定的處罰為不足,試想在司馬遷身處的武帝時代又是如何?碰在不是張釋之的一般人手裡,人命又將如何?司馬遷追慕張釋之,實有隱痛在。

司馬遷對這種情況時加抨擊,既寫〈酷吏列傳〉以著刑法之惡,又作〈循吏列傳〉以指示正規,認為官吏只要奉行職守、遵循理法,也可以把地方管理得很好,何必一定要用嚴刑峻法來恐嚇老百姓呢?由此便可見司馬遷對於法律的觀點了。

P77-6

四、與司馬遷有關的對聯

1.千秋史法/百代文宗

2.韋編秦漢無雙士/信史中華第一人

3.述往思來 聖賢抱負/直文核事 史傳法門

4.學究天人 首鑄國史彝(ㄧˊ)鼎/氣兼海岳 高標精神泰山

5.能執言 能辱生 抱丈夫志節/不虛美 不隱惡 垂史傳楷模

6.五州學子 仰慕文聖史聖 有口皆碑/四海遊客 讚嘆名城名祠 不虛此行

7.剛直不阿 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 著成信史照塵寰(陝西省 韓城市 司馬遷祠楹聯)

8.萬言何限帝王篇 談滑稽 敘游俠 論貨殖 述民生 非作官箴 非傳聖旨/一史足成天下範 達輿情 伸抑屈 貶奸邪 扶正氣 不為曲筆 不辱斯文(李五湖題司馬遷祠聯)

五、司馬遷祠

在陝西省 韓城市南郊,有一個廟宇群落高踞梁山之上,黃河浩浩從山腳下流過,其形勢之雄,景物之勝,氣宇之軒昂,令人嘆為觀止,這就是司馬遷的祠墓。每當舉辦祭祀「史聖」大典(該祭祀在韓城已有百年歷史)時,司馬遷的後裔、民祭代表皆齊聚於此。據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司馬遷祠始建於西晉 永嘉四年(西元三一○),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

祠墓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由崗下蹬道而上。第一層臺的木頭上書「高山仰止」四個大字,讚譽司馬遷的偉大功績和崇高精神,表達了後世對司馬遷的無限敬仰之情。牌坊背面書「既景迺(ㄋㄞˇ)岡」四個大字,既讚譽司馬遷發憤著述,又勉勵世人效法太史公那樣堅持正義、奮發有為、不斷進取的精神。由此拾級而上,又有磚砌牌坊一座,上述「河 山之陽」,取〈太史公自序〉中「耕牧河 山之陽」之意,點明司馬遷少年時代曾在黃河與梁山之間的廣闊土地上從事耕牧勞動,走完九十九級臺階至最高層就到達太史祠。古代以「九」為尊,象徵吉祥,也象徵永久之意,故臺階九十九級,意在表彰司馬遷品德之高潔,精神之可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咕醬的沙龍
79會員
603內容數
文言文養成
安咕醬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6/15
1-2-2杜甫 一、生 平 1.家 世 2.讀書漫遊 3.仕途不順 二、趣聞軼事 1.幼子飢已卒 P26-2 2.受李白嘲謔 3.杜甫之死 三、作品特色 1.內容反映社會現實 2.風格沉鬱頓挫 3.語言精鍊,格律謹嚴 杜甫用字之精鍊,還可以從下述軼事得知: P26-3 四、杜甫名句 P26-4
2022/06/15
1-2-2杜甫 一、生 平 1.家 世 2.讀書漫遊 3.仕途不順 二、趣聞軼事 1.幼子飢已卒 P26-2 2.受李白嘲謔 3.杜甫之死 三、作品特色 1.內容反映社會現實 2.風格沉鬱頓挫 3.語言精鍊,格律謹嚴 杜甫用字之精鍊,還可以從下述軼事得知: P26-3 四、杜甫名句 P26-4
2022/06/15
1-2-2王維 一、生 平 1.聰明早慧 2.吃齋奉佛 二、趣聞軼事 1.安史之亂被俘,寫詩明志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凝碧詩〉) 詩傳到當時逃難中已即位的肅宗耳裡,博得讚賞。安史之亂平定後,因為他以此詩明志,加上弟弟奔走營救,肅宗特別赦免他。
2022/06/15
1-2-2王維 一、生 平 1.聰明早慧 2.吃齋奉佛 二、趣聞軼事 1.安史之亂被俘,寫詩明志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凝碧詩〉) 詩傳到當時逃難中已即位的肅宗耳裡,博得讚賞。安史之亂平定後,因為他以此詩明志,加上弟弟奔走營救,肅宗特別赦免他。
2022/06/15
1-2-2李白 一、生 平 1.家世與名字 2.漫遊與隱居 3.入京與辭官 4.流放與病逝 二、趣聞軼事 1.意外作詩命名 P20-2 2.鐵杵磨成繡花針 3.天上謫仙人 此外,南宋 嚴羽《滄浪詩話》也曾讚揚:「太白天仙之詞。」故後世便以「詩仙」稱譽李白。 4.命高力士脫靴 5.李白的幽默
2022/06/15
1-2-2李白 一、生 平 1.家世與名字 2.漫遊與隱居 3.入京與辭官 4.流放與病逝 二、趣聞軼事 1.意外作詩命名 P20-2 2.鐵杵磨成繡花針 3.天上謫仙人 此外,南宋 嚴羽《滄浪詩話》也曾讚揚:「太白天仙之詞。」故後世便以「詩仙」稱譽李白。 4.命高力士脫靴 5.李白的幽默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對照日本書紀的歌功頌德,我們大約可以猜想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大約不是以漢朝的家臣身份寫作的。那麼,司馬遷和漢武帝之間的君臣心結最後是否真的解開了呢?關於這點,雖然眾說紛紜,但除非有新的考古證據出現,恐怕難有定論。
Thumbnail
對照日本書紀的歌功頌德,我們大約可以猜想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大約不是以漢朝的家臣身份寫作的。那麼,司馬遷和漢武帝之間的君臣心結最後是否真的解開了呢?關於這點,雖然眾說紛紜,但除非有新的考古證據出現,恐怕難有定論。
Thumbnail
史記的許多讀者都發現司馬遷在這部巨著中展現的各種體裁與格式處處表現出其不凡的文書整理能力。只是,許多人也發現,史記中所整理的資料中也存有各式各樣的矛盾,到底司馬遷本人有沒有發現這些破綻呢?他為何要留下這些彼此衝突的資料和說法呢
Thumbnail
史記的許多讀者都發現司馬遷在這部巨著中展現的各種體裁與格式處處表現出其不凡的文書整理能力。只是,許多人也發現,史記中所整理的資料中也存有各式各樣的矛盾,到底司馬遷本人有沒有發現這些破綻呢?他為何要留下這些彼此衝突的資料和說法呢
Thumbnail
司馬遷和漢武帝劉徹的關係始終是一個謎,司馬遷究竟是如何看待漢武帝的朝政,其實耐人尋味。
Thumbnail
司馬遷和漢武帝劉徹的關係始終是一個謎,司馬遷究竟是如何看待漢武帝的朝政,其實耐人尋味。
Thumbnail
想要選定一位歷史人物如司馬遷發展出一段英雄之旅,除了讓其一開始就讓閱聽者了解他的能力外,了解其劣勢,也是編劇要學習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想要選定一位歷史人物如司馬遷發展出一段英雄之旅,除了讓其一開始就讓閱聽者了解他的能力外,了解其劣勢,也是編劇要學習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知天之天 “民以食為天”最早出自《史記》。司馬遷(前145年-前1世紀,字子長,龍門[今陝西韓城]人,西漢史學家和文學家。所撰寫的《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後世尊稱為史聖,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記錄酈[lì]食[yì]其[jī](前268年-前204年,陳留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西南]
Thumbnail
知天之天 “民以食為天”最早出自《史記》。司馬遷(前145年-前1世紀,字子長,龍門[今陝西韓城]人,西漢史學家和文學家。所撰寫的《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後世尊稱為史聖,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記錄酈[lì]食[yì]其[jī](前268年-前204年,陳留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西南]
Thumbnail
司馬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了吧!有人一定會說:“司馬遷不就是寫《史記》的那個人嗎?”沒錯,就是他。司馬遷從10歲便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刻苦。遇到不解的問題時,總是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 在公元前99年,李陵出擊討伐匈奴,結果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結果卻因為觸怒了漢武帝而獲罪被
Thumbnail
司馬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了吧!有人一定會說:“司馬遷不就是寫《史記》的那個人嗎?”沒錯,就是他。司馬遷從10歲便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刻苦。遇到不解的問題時,總是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 在公元前99年,李陵出擊討伐匈奴,結果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結果卻因為觸怒了漢武帝而獲罪被
Thumbnail
中書令,堪稱漢代最神秘的官職之一。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完全沒有提過這個職務。 是漢武帝之前都不曾建立這個職務嗎? 又或者是司馬遷故意不記? 畢竟,按班固的史料收集,最早可考的中書令,就是司馬遷本人,也是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在宮廷擔任的職缺。 中書令這個職責的變化,牽動著兩漢,甚至「魏」的滅亡…
Thumbnail
中書令,堪稱漢代最神秘的官職之一。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完全沒有提過這個職務。 是漢武帝之前都不曾建立這個職務嗎? 又或者是司馬遷故意不記? 畢竟,按班固的史料收集,最早可考的中書令,就是司馬遷本人,也是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在宮廷擔任的職缺。 中書令這個職責的變化,牽動著兩漢,甚至「魏」的滅亡…
Thumbnail
1. 魏晉南北朝概述 2. 司馬懿的一生
Thumbnail
1. 魏晉南北朝概述 2. 司馬懿的一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