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民以食為天

2022/10/18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知天之天

“民以食為天”最早出自《史記》。司馬遷(前145年-前1世紀,字子長,龍門[今陝西韓城]人,西漢史學家和文學家。所撰寫的《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後世尊稱為史聖,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記錄[lì][yì][jī](前268年-前204年,陳留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西南]人,性嗜酒,自稱“高陽酒徒”)對漢王劉邦(前256年或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生於戰國時代楚國的沛豐邑中陽里[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豐縣],為漢朝開國皇帝)所說。
臣聞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 —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人,東漢史學家班彪之子,《漢書》作者。與司馬相如、揚雄、張衡合稱為漢賦四大家,與父班彪、及其弟班超,三人合稱“三班”)在《漢書》中簡化為我們今天常說的:“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司馬貞(679年-732年,字子正,河內郡[今河南省沁陽]人,唐朝官員、历史學家。編纂有《史記索隱》三十卷)為《史記》做註釋時,註明此話出自管仲(前725年?-前645年,姬姓氏,名夷吾,字,諡,通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齊國的政治家,哲學家,與樂毅齊名,周穆王的後代)
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 — 司馬貞,史記索隱
今日我們談“民以食為天”,卻忘記了前半句的“王者以民為天”,成為不“能知天之天者”。是故統治者總喜歡談論如何養活人民,確忘記了根本,是人民自己養活了自己。民以食為天,是人民自己以天為道,通過生產和交易,創造了財富。
如果統治者忘記了這一點,就會設計自己的“王政”,幹涉人民自由生產和交換的自由。“無事生非”,才是致“天下亂政”的原因。

其道恆簡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農,號薑齋、又號夕堂,或署一瓢道人雙髻外史,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遺民,湖廣衡陽縣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晚年隱居於石船山麓,世稱船山先生。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讀通鑒論》等,後匯編為《船山遺書》。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末三大思想家。晚年撰[zhuàn,寫]《宋論》十五卷,對北宋贊譽極高,比肩商、周,超越漢、唐。但他評價宋政之亂“自仁宗開之”。
神宗君臣所夜思晝作,聚訟盈廷,飛符遍野,以使下無法守,開章惇、蔡京爚[yuè]亂以亡之漸者,其風已自仁宗始矣
— — 王夫之,宋論·卷四-仁宗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字太初,洺州肥鄉人)是北宋的名臣,在真宗時為相,時稱“聖相”。他把大臣們上書陳述國家厲害的奏章,都扔在兩個大腹陶器中,放滿了就燒掉。他稱自己“居於官位對國家沒有什麼增補,不過是對朝廷內外上書陳說利害的奏疏,都不批準,因此才得以報國。”
趙韓王為相,置二大甕於坐屏後。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其中,滿即焚之於通衢。李文靖公曰:“[hàng]居重位,實無補萬分,唯中外所陳利害,一切報罷之,惟此少以報國爾。朝廷防制,纖悉備具,或徇所陳請,施行一事,即所傷多矣。”
— — 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五
所謂為官之道,就是不生事。所謂不生事,就是政府之手不要上下亂摸。中原王朝历代開國之初,都是以民休養生息為本。修養生息,就是讓百姓自由生產,政府少插手。這道理講了兩千年,也是儒家治國之本,可惜迄今的政治家們也很難做到,似乎不上下亂摸幾遍,就不足以表示自己的英明。
王夫之的宋論,未必公允,很多觀念,也冗於時代,甚至被我們很多人都認為不夠“先進”吧。觀念無所謂新舊,今日的“新人”其實還不如“舊人”認識的深切。王夫之贊譽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又稱西伯昌姓,氏,名,商朝末期諸侯國周國君主。後世視之為道統的傳人之一)的治理,“有利的,不急於實行;有害的,也不著急清除;有善政,也不急於督促官員執行,有不善的,也不急於禁止。”所以,仁德就“如同上天籠罩大地一樣,不需要擔心萬物違背自然”。
文王之治岐者五,五者皆厚責之上而薄責之吏民者也。五者之外,有利焉,不汲汲以興;有害焉,不汲汲以除;有善焉,不汲汲督人之為之;有不善焉,不汲汲禁人之蹈之。故文王之仁,如天之覆下土,而不憂萬物之違逆。
— — 王夫之,宋論·卷一-太祖

共治時代

範祖禹[yǔ](1041年-1098年,字淳夫[一作淳父、純父、純甫],一字夢得,世稱華陽先生,劍南西道華陽[今四川成都市]人,宰相呂公著女婿)擅長治史,與人合作,編修了《神宗正史》、《神宗實錄》 等史著,可惜今已亡佚。他和劉恕(1032年-1078年,字道原,一作道源,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劉攽[bān](1022年-1088年,字貢父[一作戇[gàng]父,或贛父],號公非。樟樹市黃土崗鎮荻斜劉家人)等協助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通稱司馬相公。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後裔。世稱[sù]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修《資治通鑒》。他自己獨自撰寫了《仁宗政典》六卷。
臣掌國史,伏睹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豐功盛德固不可得,而名言所可見者,其事有五:畏天、愛民、奉宗廟、好學、聽諫。仁宗行此五者於天下,所以為仁也。
— — 範祖禹,上哲宗乞法仁宗五事,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
畏天、愛民,是以民為天,知天為天。奉宗廟、好學、聽諫,遵奉實行太祖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出於李燾(1115年-1184年,字仁甫,號巽岩,眉州丹稜[今屬四川]人,唐初曹王李明之後)編寫的《續資治通鑒長編》。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城關文家莊[今山西省介休市城區文家莊]人。历仕仁、英、神、哲四朝達五十年之久。世人尊稱為賢相)在神宗期間,一次朝堂之上和王安石爭議時的建言:
彥博又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
上曰:“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
彥博曰:“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上曰:“士大夫豈盡以更張為非,亦自有以為當更張者。”
安石曰:“法制具在,則財用宜足,中國宜強。今皆不然,未可謂之法制具在也。”
彥博曰:“務要人推行爾。
— —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二十一
當代很多人對句話的理解有誤。因為有一句政治不正確的“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 — 其實,當代的民主社會,也是要採取代議制,民眾並不直接參與政治。因此真正治理國家的也是政治家和公務員。普通民眾沒有足夠的精力,也沒有專業的知識直接治理社會 — — 社會的專業分工,對於政治治理也是同等道理。
文彥博最後被忽略的話是才是關鍵,不管什麼樣的政策都要人來執行 — — “務要人推行爾。”,這是理解“與士大夫治天下”的點睛之筆。君權專制不僅缺乏集思廣益的慎重思考,也缺乏廣泛討論基礎上的理解,更缺乏有效的程序治理流程。所以好的理念,在缺乏“程序正義”的保證下,不可能得到好的結果。
如果再往上追溯,“與士大夫治天下”,不隨便更改法度,也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任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唐高祖李淵次子)的理念。
王方慶(?-702年,名𬘭,字方慶,以字行,封石泉縣公,諡,武則天年間為宰相)著有《魏鄭公諫錄》五卷,其中記載太宗李世民在丹霄殿大宴群臣時說過。
為政之要,務全其本。若中國不靜,遠夷雖至,亦何所益?朕與公輩共理天下,令中夏乂安,四方靜肅,並由公等鹹盡忠誠,共康庶績之所致耳。朕實喜之。然安不忘危,亦兼以懼。
— — 王方慶,魏鄭公諫錄·第三卷
仁宗的“與士大夫治天下”也是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祖籍涿郡保塞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不殺士人的本心。宋朝特別註重祖宗之法,這就等於給每一任皇帝戴上了緊箍咒,讓他們的治理有所約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的祖訓,历經宋太宗趙炅[jiǒng](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趙弘殷第三子,宋太祖趙匡胤的胞弟)、宋真宗,到了仁宗時達到了高峰。在仁宗後期,經濟發達,國家昌盛,人民富裕,形成了嘉佑之治 — — 也被稱為仁宗之治。後世將“嘉佑之治”和“祖宗家法”關聯在一起,推崇可比“貞觀之治”。

無定志

仁宗屬於耳根子軟,心也柔弱。看中大臣的才華,就提拔。一旦有人批評,就降職。如果互相攻擊,就雙方都罷免。但是真的降了職,又懷念,很快又會起複被貶的官員。
慶历新政之初,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號莆陽居士,福建路興化軍仙游縣[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人。著有《茶錄》、《荔枝譜》等書。諡號忠惠曾提醒仁宗,期望仁宗能夠乾綱獨斷,號令天下。
不顓[zhuān,同“專”]聽斷,不攬威權,使號令不信於人,恩澤不及於下,此陛下之失也。持天下之柄,司生民之命,無嘉謀異畫以矯時弊,不盡忠竭節以副任使,此大臣之失也。朝有敝政而不能正,民有疾苦而不能去,陛下寬仁少斷而不能規,大臣循默避事而不能斥,此臣等之罪也。陛下既有引過之言,達於天地神祇矣,願思其實以應之。
— — 宋史·卷三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九·蔡襄
很遺憾,蔡襄等都是英明聖君的崇拜者。他們至死不悟:
集權國家的統治者,不學無術並不是大問題。亂興法典瞎折騰才是致命的。…財富從來不是皇帝的英明創造的,而是放松管制後,民間市場創造的。
— — 旭,《宋史·賈似道傳》小兒無知亂出頭
王夫之認為仁宗親政後,擔任過宰相的大臣多至四十餘人。這些大臣的任用,不是循例進階。升職後,不久又被罷免。但是不久,又被起用。只要有言論指責到某人,就罷免此人,如果是雙方互相攻擊,就把雙方同時罷免。或者有過失,或者僅僅是一條計謀不夠得當,也被斥退。升任宰相的要實施自己的政策,而唱和之人,也就跟著得到了提升。綜觀這三十年間,人事升降,國政興廢,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都不能堅持一整年。官吏、百姓都無所適從。
仁宗自明道二年劉後殂[cú,死亡]始親政,訖[qì,完結]乎帝崩,三十年,兩府大臣四十馀人。夷考其人,韓、富、範、杜諸公之大節炳[bǐng,光明]然者,若而人矣。抑若呂夷簡、夏竦[sǒng,恭敬]、陳執中、高若訥,清議所交謫[zhé]者,抑繁有徒。他如晏殊、宋庠、王鬷[zōng]、丁度之浮沉而無定守者抑與焉。其進也,不固進也,俄而退矣;其退也抑未終退也,俄而又進矣。人言一及而輒[zhé]易之,互相攻擊則兩罷之;或大過已章而姑退之,或一計偶乖而即斥之。且諸人者,皆有所懷來,持以為用,一得位而即圖嘗試;而所與倡和以伸其所為者,勃然蹶[jué]起,乘所宗主者之大用,以急行其術。計此三十年閑,人才之黜[chù,降職;罷免;廢除]陟[zhì,登高;上升],國政之興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終歲。吏無適守,民無適從,天下之若驚若騖[wù,奔馳;亂跑]、延頸[jǐng]舉趾[zhǐ]、不一其情者,不知其何似,而大概可思矣。
— — 王夫之,宋論·卷四·仁宗十二
仁宗的無定志,不能恆定的堅持新政,才是仁宗雖無“不汲汲”之心,但結果恰恰是“不汲汲”之治。
仁宗也有做一代雄主的願望,但是本人能夠守住自己的沖動,願意和大臣共治,仁宗時候的大臣們也敢於發表意見阻止仁宗的“好高騖遠”。
仁宗寵愛張貴妃,即後來的溫成皇後(1024年-1054年,張氏,河南永安[今河南鞏縣南]人,北宋宋仁宗趙禎貴妃坤寧宮事變重要人物,安壽公主、寶和公主、唐國公主生母)。愛屋及烏,多次破格提拔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1058年,字希元,北宋河南府永安[今鞏義市]人),最終升任張堯佐為三司使,掌管財政、人事等實權。
但是張堯佐實在平庸無能。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時任監察禦史的包拯(999年3月5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人,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後世稱譽為“包青天”)聯合其他諫官三次彈劾皇室外戚張堯佐,稱其“真清朝之穢污,白晝之魑魅”,震動朝野。
宋仁宗卻力挺張堯佐,再次提拔張堯佐為“宣徽使”。輿情大嘩,王舉正(?-?,字伯仲,鎮定人。王化基之子)、包拯、陳升之(1011年-1079年,原名,字暘叔,建州建陽[今福建省建陽市]人)吳奎(1011年-1068年,字長文,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等7位大臣聯合上書指張堯佐“乃凡庸之人,只因寵私,驟居要職。”。
最後迫於眾臣壓力,仁宗同意外戚不得擔任“兩府”的建議,宣布“自今後妃之家,毋得兩府任職”。皇祐三年(1051年),張堯佐辭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給張給張堯佐去掉一些職務。
初,執政希上旨,一日除堯佐四使;又以王舉正重厚寡言,同日授禦史中丞。朝議意舉正或迤麗退避,動經旬浹,則堯佐之命必遂行,論諫弗及矣。
甲子,舉正遂告謝上殿,力言擢用堯佐不當。其疏曰:“近者台諫論列,陛下雖罷其使任,而複加崇寵,轉逾於前,並授四使,又賜二子科名。賢愚一詞,無不嗟駭。昔漢元帝時,馮野王以昭儀之兄,在位多舉其行能,帝曰:’吾用野王,後世必謂我私後宮親戚。’本朝太宗皇帝孫妃之父,止授南班散秩。蓋保全後宮戚屬,不令僭盛以取顛覆。伏望陛下遠鑒前古美事,近守太宗聖範,追取堯佐新命,除與一郡,以息中外之議。”不報。
戊辰,朝退,舉正留百官班廷諍,複帥殿中侍禦史益都張擇行、江陵唐介及諫官包拯、陳旭、吳奎於帝前極言,且於殿廡切責宰相。
帝聞之,遺中使諭旨,百官乃退。
己巳,詔:”近者台諫官累乞罷張堯佐三司使;又言親連宮掖,不可用為執政,若優與官爵,於體差便,遂除宣徽使;兼已指揮:’自今後妃之家,毋得除兩府職任。’今台諫官重有章疏,其言反覆,及進對之際,失於喧嘩,在法當黜,朝廷特示含容。其令中書取戒厲,自今台諫官相率上殿,並先申中書取旨。”
時帝怒未解,大臣莫敢言,樞密副使梁適獨進曰:”台諫官蓋有言責,其言雖過,惟陛下矜察。然寵堯佐太厚,恐非所以全之。”
是日,堯佐亦奏辭宣徽使、景靈宮使。仍詔學士院貼麻處分,而取戒厲卒不行。
— — 李燾,續資治通鑒·卷五十一
由此觀之,非仁宗不想有所為,而是“共治”使得仁宗不能隨意所為,才成就了仁宗千古一帝的大作為。
仁宗的面善心軟“無定志”,官員不能持之以久的“善政”?或“亂政”?都不能對民間形成“瞎折騰”,恰恰是仁宗可以開創千年盛世的“秘訣”。
王夫之責備仁宗,“天章閣開之後,宋亂之始也。”。
天章閣,是宋代皇家閣名,始建於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次年(1021年)建成。名字出自於“章於天之義”。仁宗即位後,專門用來收藏真宗禦書。仁宗多次和大臣去天章閣拜謁[yè]祖先的禦容禦物,咨詢政務,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
仁宗慶历三年(1043)九月,仁宗特地“開天章閣,召對(範仲淹、富弼)賜坐,給筆札使疏於前”,從而開啓了慶历新政 — — 後來多認為這是熙寧變法的序幕。
仁宗之所以開天章閣,問政於範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諡文正,好彈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稱範履霜,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富弼(1004年-1083年,字彥國,河南[今河南洛陽東]人,富弼為官清正,兩度出相,頗有賢名),這還要從西夏立國,三戰敗宋開始說起。
旭,2022年8月9日,2022年10月15日修改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王以民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民以食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黨項崛起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元昊立夏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三戰立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慶历和議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真心半解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朋黨之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三冗之辨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天道無常惜英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法家無法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總把新桃換舊符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天將生意與人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不畏浮雲遮望眼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涿州沙上飲盤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人生失意無南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肯與君王卷土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城頭變換大王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立國之戰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知兵止戰,好戰國亡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元祐更化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風流天子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唯金不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燕雲十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盟約如紙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震懾無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殘陽如血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千波競湧水無心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人情共恨春猶淺,不問寒梅有幾枝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握手更知禪迫遠,隔雲靈鷲碧千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拔地萬重清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不是攝心除妄想,求真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直至如今千載後


關註我,和我一起看朝陽;分享我,我們就是世界;贊賞我,我們一起榮燿天地
— — 旭,日在九天

25會員
125內容數
曆史中的閃耀時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