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不(靠)一乘(緣)」談「捨聖道,歸淨土」-1 (象山慶2022.6.16)
1.直入之機:今生未學其他法門,直接遇入本願念佛之淨土正宗,此或乃福報較好,心性單純而視為理所當然者,當隨喜讚嘆!
2.迂迴之機:今生經歷其他宗教(儒道耶回……)或佛教宗派(阿含.般若.唯識.台.賢.禪.密……),而後從要門[2]轉入淨土弘願門,即所謂捨聖歸淨者;雖然多了一段曲折,但功不唐捐,可謂先苦後甜~釋尊也是(隨他意)先說聖道方便法,調熟眾生根機,而後顯明其出世本懷(隨自意)結歸淨土真實教,勸導眾生轉入[3];印中日三地的淨土宗祖師也多示現捨聖道歸淨土的經歷,以化導學佛人。有此轉折,令廣大的聖道行者知所歸趨,不須反覆承受自力修行之辛苦與惶惑,從此踏入易行功高之坦途,實乃「常懷慚愧,仰謝佛恩」。可說是
悲喜交至,慶幸何極!
四不靠(開悟、三學、懺罪、斷惑)+三不必(行法、劫數、魔障)=總括為三(增上)學→開展為六度→十度波羅蜜:懺罪乃戒、開悟(見道)、斷惑(修道)[4]乃定、慧。
此乃聖道門歸入淨土門,所擱置的四種(難行之)苦行,說一項就捨一項,「四不」說完,就全然捨聖歸淨。此「四不」之說,其來有自,只是略作增減及重新詮釋,以契應當代念佛人之機。
1.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開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否則便為盲修瞎練,不免撞牆磕壁,墮坑落塹矣。唯淨土一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親知親見之境界,非彼三乘賢聖所能知見也。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為知見,不必別求悟門也。
2.餘門修道,必悟後依法修習,攝心成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所發之慧有勝劣,所斷之惑有淺深,然後方可論其退與不退。唯此淨土門中,唯以信願之心,專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身後決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轉。
3.又餘門修道,先須懺其現業,若現業不懺,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矣。修淨業者,乃帶業往生,不須懺業,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
4.又餘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盡,則分段生死不盡,不能出離同居國土。唯修淨業,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
既生彼土,則常常見佛,時時聞法;衣食居處,出於自然,水鳥樹林,皆悉說法;同居土中,橫見上三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圓證三種不退,一生便補佛位。然則淨土一門,最初省求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學者當細心玩味,而詳擇之,毋以一時貢高,失此殊勝最大利益也。
云何為淨宗一般勝義?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欲令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應症與藥,就路還家而已!故法法平等,門門可入,並無高下,惟淨土法門,除自力外,特兼仗佛力,與其他法門,全仗自力者,迥乎不同,故其勝義亦異,茲約徹悟禪師語錄,撮要分述如後:
一、省求悟門:自古學道之通途,須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否則便為盲修瞎練,不免墮落坑塹。唯淨土法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具信願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親知親見之境界,非彼三乘聖賢所能知見也。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為知見,不必別求悟門,此其勝義一也。
二、不待發慧:餘門修道,必悟後依法修習,攝心成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所發之慧有勝劣,所斷之惑有淺深,然後方可論其退與不退。唯淨土門中,不待發慧,唯以信願之心,專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命終決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轉,所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此其勝義二也。
三、不須懺業:餘門修道,先須懺業,若現業不懺,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淨土法門,乃仗佛願力,帶業往生,不須懺業,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其勝義三也。
四、不斷煩惱:餘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盡,則分段生死不了,不能出離三界。唯修淨業者,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此同居土,生彼同居土,一生彼土,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此其勝義四也。
五、一生成佛;餘門修道,自初發心至證極果,須時三大阿僧祇劫。夫閱時既久,則難免退緣,故菩薩有隔陰之昏,聲聞有入胎之迷。唯修淨業者,既生極樂,則常常見佛,時時聞法,衣食居處,出於自然,水鳥樹林,皆說妙法。同居土中,橫見上三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圓證三不退,一生補佛位,此其勝義五也。
上來所述比較勝義,但約契理上言,則最初省求悟門,末後則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又至極廣大,至極究竟,不可與其他法門同日而語,所謂教內別傳者此也。若約契機上言,則末法眾生,根器淺陋,世界動亂,餘法難修,若捨此法門,其何能淑。佛言:「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則淨宗勝義,不待煩言而已喻矣!
淨土法門的兩個特別處:淨土法門歷來被稱為如來一代時教的「特別法門」,之所以特別,比其他法門殊勝,有兩個原因:
第一點,大乘法門固然法法圓妙,但因機有生熟,緣有深淺,所以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只有淨土一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且看《華嚴》一經,是如來初成正覺時,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的一乘妙法,誰不知是諸經之王。此經末後善財遍參知識,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他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和華藏海眾,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再看《觀無量壽佛經》,說到下品下生,雖具諸不善,但宿植善根的,當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他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便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又《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樣看來,念佛一法實在是上自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至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豈非上聖下凡共修之道,或智或愚通行之法嗎?
第二點,一切法門都要仗自力斷惑證真,才能了生脫死,只有這念佛法門,是自力和他力兩皆具足。所以已斷惑的,便可速證法身。即具足惑業的,也能帶業往生。其法極其平常,雖愚夫愚婦,也能得益。卻又極其玄妙,就使等覺菩薩,也不能出其範圍。故無一人不應修,亦無一人不能修。真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了。
最契理契機之法門
再者,又引善導大師語(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得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謂淨土法門即最為契理契機之法門,何以故?他說:「按通途教義,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是千聖的定理。所以教乘必要大開圓解,宗門必要直透重關,才配說『見道』兩個字,才得再論『修道』。不然的話,便是盲修瞎煉,保不住撞牆磕壁,免不了墮坑落塹。這淨土一門就特別了,一切經教中,只有一部《阿彌陀經》,是釋尊無問自說的。他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這是佛心佛眼親知親見的境界,那裡是二乘聖賢所能知見的。只要你死心踏地的深信佛言,依此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的知見為知見,更不必別求悟門。
按通途教義,依法修習的順序,是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其間須有個一定的程式。所發的慧,有勝有劣,所斷的惑,有深有淺,始可與論退或不退。這淨土一門就特別了,因仗他力,為阿彌陀佛大願所攝持,故帶業亦得往生。
按通途教義,見思煩惱分毫未盡,便不能出離同居國土。這淨土一門就特別了,修淨業的,是橫出三界,不必斷除煩惱,便能從此同居生彼同居。(餘門學道,名豎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橫出三界,如蟲鑽竹。豎則歷劫難通,橫則一時透脫,一遲一速,難相比擬。)一生彼土,那生死根株便永遠斷盡。
究竟說來,這淨土一門可不求悟門,不待發慧,不斷煩惱,豈非至極省要,至極直捷的嗎?我且和諸位老實商量,我們既沒有立地成佛的資格,又沒有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的實證。倘不專修淨業,仗佛慈力,帶業往生,難保盡未來際,還在三途六道中討生活。……要知修行用功,原是為的了脫生死,倘用功而生死不能了,又不肯依能了的做去,豈非擔麻棄金,自取其咎嗎?」
[1]法華(聖道)一乘:大白牛車—會三(三乘)歸一(佛)--方便本懷;(三經)淨土一乘:大願船[1]--會三(三流/台賢禪/實相、觀想)歸一(善導)--真實本懷
[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諸善萬行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修禪的,就以你禪定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持戒的,就以你持戒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教理的,那就以你讀誦大乘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善導大師的教判思想當中,就有一個安立—要門。對於各宗各派的人,有一個攝受的門徑。……只要把你原來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都入淨土門了。入了淨土門之後,再方便引導:……根機成熟了,你就可以信入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專修念佛。要門對內對外都有殊勝的意義:對外,對修學各宗各派的人,可以讓他們方便進入淨土門,「你原地修行,迴向求生就可以」;對內,對已經進入淨土門、求生淨土的人,讓他們更上一層樓,直接專修念佛,進入往生正定之業。以上是善導大師教判的偉大貢獻。
[3]
以聲聞和菩薩為對機而宣說的諸種經典,尚未顯明釋尊之出世本懷,直到宣說《觀經》時釋尊為度凡夫而出世的本懷才徹底得以彰顯。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釋尊出興於此五濁惡世,要達成普勸眾生念佛生西的本懷,是一件大難的事。因為五濁罪根皆是「我見邪貪增上慢,教令出世反生瞋」之類,又是「十惡五逆多疑謗」之類。然而通過宣說種種法門,使之「善巧隨宜令斷惡」、「如說修行不致疑」,而又使知「無過念佛生西方」,終於可以暢說其出世本懷的念佛法門;諸佛因此而讚歎釋尊「能為難事化群萌」。可知宣說種種法門,正是為了達成出世本懷。
[4]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八宗可歸為五宗,教(性、相、臺、賢)、律、密、禪、淨也。印光法師:「此三宗(律、教、密),均可攝之於禪,以其氣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過禪淨二門。」禪宗志在開悟,淨土則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參禪真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末法已很難見了。其他大多錯認消息,以誤為悟。即使真悟,距離了生死,還差很遠。悟與證不同,雖悟,無始來的煩惱習氣,要去斷除,如有絲毫的沒斷盡,就仍在輪迴中不出離。古來禪門宗師,徹悟而沒徹證的,多屬這一類。這是由於只仗自力,不求佛力加持。
佛的無量福德大分為智、斷、恩三種:具無限之智慧,無不知之事,無不盡之理,此謂之智德;斷滅一切繫縛,證得究竟之自在無礙,此謂之斷德;具慈悲愛他之廣大心,救度眾生無暫時之停息,此謂之恩德。什麼叫斷德?煩惱全部斷盡。什麼叫證德?一切功德悉皆證悟圓滿。
他有斷德?有證德?他不斷也不證,仍有貪瞋痴,妄想煩惱,是罪惡生死凡夫,為什麼能順利往生?因為背後有阿彌陀佛,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約束使你往生,且光明攝取不捨。
從「四不(靠)一乘(緣)」談「捨聖道,歸淨土」-1 (象山慶2022.6.16)
1.直入之機:今生未學其他法門,直接遇入本願念佛之淨土正宗,此或乃福報較好,心性單純而視為理所當然者,當隨喜讚嘆!
2.迂迴之機:今生經歷其他宗教(儒道耶回……)或佛教宗派(阿含.般若.唯識.台.賢.禪.密……),而後從要門[2]轉入淨土弘願門,即所謂捨聖歸淨者;雖然多了一段曲折,但功不唐捐,可謂先苦後甜~釋尊也是(隨他意)先說聖道方便法,調熟眾生根機,而後顯明其出世本懷(隨自意)結歸淨土真實教,勸導眾生轉入[3];印中日三地的淨土宗祖師也多示現捨聖道歸淨土的經歷,以化導學佛人。有此轉折,令廣大的聖道行者知所歸趨,不須反覆承受自力修行之辛苦與惶惑,從此踏入易行功高之坦途,實乃「常懷慚愧,仰謝佛恩」。可說是
悲喜交至,慶幸何極!
四不靠(開悟、三學、懺罪、斷惑)+三不必(行法、劫數、魔障)=總括為三(增上)學→開展為六度→十度波羅蜜:懺罪乃戒、開悟(見道)、斷惑(修道)[4]乃定、慧。
此乃聖道門歸入淨土門,所擱置的四種(難行之)苦行,說一項就捨一項,「四不」說完,就全然捨聖歸淨。此「四不」之說,其來有自,只是略作增減及重新詮釋,以契應當代念佛人之機。
1.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開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否則便為盲修瞎練,不免撞牆磕壁,墮坑落塹矣。唯淨土一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親知親見之境界,非彼三乘賢聖所能知見也。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為知見,不必別求悟門也。
2.餘門修道,必悟後依法修習,攝心成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所發之慧有勝劣,所斷之惑有淺深,然後方可論其退與不退。唯此淨土門中,唯以信願之心,專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身後決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轉。
3.又餘門修道,先須懺其現業,若現業不懺,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矣。修淨業者,乃帶業往生,不須懺業,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
4.又餘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盡,則分段生死不盡,不能出離同居國土。唯修淨業,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
既生彼土,則常常見佛,時時聞法;衣食居處,出於自然,水鳥樹林,皆悉說法;同居土中,橫見上三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圓證三種不退,一生便補佛位。然則淨土一門,最初省求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學者當細心玩味,而詳擇之,毋以一時貢高,失此殊勝最大利益也。
云何為淨宗一般勝義?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欲令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應症與藥,就路還家而已!故法法平等,門門可入,並無高下,惟淨土法門,除自力外,特兼仗佛力,與其他法門,全仗自力者,迥乎不同,故其勝義亦異,茲約徹悟禪師語錄,撮要分述如後:
一、省求悟門:自古學道之通途,須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否則便為盲修瞎練,不免墮落坑塹。唯淨土法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具信願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親知親見之境界,非彼三乘聖賢所能知見也。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為知見,不必別求悟門,此其勝義一也。
二、不待發慧:餘門修道,必悟後依法修習,攝心成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所發之慧有勝劣,所斷之惑有淺深,然後方可論其退與不退。唯淨土門中,不待發慧,唯以信願之心,專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命終決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轉,所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此其勝義二也。
三、不須懺業:餘門修道,先須懺業,若現業不懺,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淨土法門,乃仗佛願力,帶業往生,不須懺業,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其勝義三也。
四、不斷煩惱:餘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盡,則分段生死不了,不能出離三界。唯修淨業者,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此同居土,生彼同居土,一生彼土,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此其勝義四也。
五、一生成佛;餘門修道,自初發心至證極果,須時三大阿僧祇劫。夫閱時既久,則難免退緣,故菩薩有隔陰之昏,聲聞有入胎之迷。唯修淨業者,既生極樂,則常常見佛,時時聞法,衣食居處,出於自然,水鳥樹林,皆說妙法。同居土中,橫見上三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圓證三不退,一生補佛位,此其勝義五也。
上來所述比較勝義,但約契理上言,則最初省求悟門,末後則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又至極廣大,至極究竟,不可與其他法門同日而語,所謂教內別傳者此也。若約契機上言,則末法眾生,根器淺陋,世界動亂,餘法難修,若捨此法門,其何能淑。佛言:「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則淨宗勝義,不待煩言而已喻矣!
淨土法門的兩個特別處:淨土法門歷來被稱為如來一代時教的「特別法門」,之所以特別,比其他法門殊勝,有兩個原因:
第一點,大乘法門固然法法圓妙,但因機有生熟,緣有深淺,所以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只有淨土一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且看《華嚴》一經,是如來初成正覺時,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的一乘妙法,誰不知是諸經之王。此經末後善財遍參知識,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他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和華藏海眾,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再看《觀無量壽佛經》,說到下品下生,雖具諸不善,但宿植善根的,當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他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便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又《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樣看來,念佛一法實在是上自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至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豈非上聖下凡共修之道,或智或愚通行之法嗎?
第二點,一切法門都要仗自力斷惑證真,才能了生脫死,只有這念佛法門,是自力和他力兩皆具足。所以已斷惑的,便可速證法身。即具足惑業的,也能帶業往生。其法極其平常,雖愚夫愚婦,也能得益。卻又極其玄妙,就使等覺菩薩,也不能出其範圍。故無一人不應修,亦無一人不能修。真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了。
最契理契機之法門
再者,又引善導大師語(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得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謂淨土法門即最為契理契機之法門,何以故?他說:「按通途教義,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是千聖的定理。所以教乘必要大開圓解,宗門必要直透重關,才配說『見道』兩個字,才得再論『修道』。不然的話,便是盲修瞎煉,保不住撞牆磕壁,免不了墮坑落塹。這淨土一門就特別了,一切經教中,只有一部《阿彌陀經》,是釋尊無問自說的。他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這是佛心佛眼親知親見的境界,那裡是二乘聖賢所能知見的。只要你死心踏地的深信佛言,依此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的知見為知見,更不必別求悟門。
按通途教義,依法修習的順序,是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其間須有個一定的程式。所發的慧,有勝有劣,所斷的惑,有深有淺,始可與論退或不退。這淨土一門就特別了,因仗他力,為阿彌陀佛大願所攝持,故帶業亦得往生。
按通途教義,見思煩惱分毫未盡,便不能出離同居國土。這淨土一門就特別了,修淨業的,是橫出三界,不必斷除煩惱,便能從此同居生彼同居。(餘門學道,名豎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橫出三界,如蟲鑽竹。豎則歷劫難通,橫則一時透脫,一遲一速,難相比擬。)一生彼土,那生死根株便永遠斷盡。
究竟說來,這淨土一門可不求悟門,不待發慧,不斷煩惱,豈非至極省要,至極直捷的嗎?我且和諸位老實商量,我們既沒有立地成佛的資格,又沒有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的實證。倘不專修淨業,仗佛慈力,帶業往生,難保盡未來際,還在三途六道中討生活。……要知修行用功,原是為的了脫生死,倘用功而生死不能了,又不肯依能了的做去,豈非擔麻棄金,自取其咎嗎?」
[1]法華(聖道)一乘:大白牛車—會三(三乘)歸一(佛)--方便本懷;(三經)淨土一乘:大願船[1]--會三(三流/台賢禪/實相、觀想)歸一(善導)--真實本懷
[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諸善萬行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修禪的,就以你禪定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持戒的,就以你持戒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教理的,那就以你讀誦大乘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善導大師的教判思想當中,就有一個安立—要門。對於各宗各派的人,有一個攝受的門徑。……只要把你原來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都入淨土門了。入了淨土門之後,再方便引導:……根機成熟了,你就可以信入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專修念佛。要門對內對外都有殊勝的意義:對外,對修學各宗各派的人,可以讓他們方便進入淨土門,「你原地修行,迴向求生就可以」;對內,對已經進入淨土門、求生淨土的人,讓他們更上一層樓,直接專修念佛,進入往生正定之業。以上是善導大師教判的偉大貢獻。
[3]
以聲聞和菩薩為對機而宣說的諸種經典,尚未顯明釋尊之出世本懷,直到宣說《觀經》時釋尊為度凡夫而出世的本懷才徹底得以彰顯。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釋尊出興於此五濁惡世,要達成普勸眾生念佛生西的本懷,是一件大難的事。因為五濁罪根皆是「我見邪貪增上慢,教令出世反生瞋」之類,又是「十惡五逆多疑謗」之類。然而通過宣說種種法門,使之「善巧隨宜令斷惡」、「如說修行不致疑」,而又使知「無過念佛生西方」,終於可以暢說其出世本懷的念佛法門;諸佛因此而讚歎釋尊「能為難事化群萌」。可知宣說種種法門,正是為了達成出世本懷。
[4]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八宗可歸為五宗,教(性、相、臺、賢)、律、密、禪、淨也。印光法師:「此三宗(律、教、密),均可攝之於禪,以其氣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過禪淨二門。」禪宗志在開悟,淨土則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參禪真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末法已很難見了。其他大多錯認消息,以誤為悟。即使真悟,距離了生死,還差很遠。悟與證不同,雖悟,無始來的煩惱習氣,要去斷除,如有絲毫的沒斷盡,就仍在輪迴中不出離。古來禪門宗師,徹悟而沒徹證的,多屬這一類。這是由於只仗自力,不求佛力加持。
佛的無量福德大分為智、斷、恩三種:具無限之智慧,無不知之事,無不盡之理,此謂之智德;斷滅一切繫縛,證得究竟之自在無礙,此謂之斷德;具慈悲愛他之廣大心,救度眾生無暫時之停息,此謂之恩德。什麼叫斷德?煩惱全部斷盡。什麼叫證德?一切功德悉皆證悟圓滿。
他有斷德?有證德?他不斷也不證,仍有貪瞋痴,妄想煩惱,是罪惡生死凡夫,為什麼能順利往生?因為背後有阿彌陀佛,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約束使你往生,且光明攝取不捨。
從「四不一乘」談「捨聖歸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