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租屋族的北漂情書: 《流浪巢間帶》散文中的迷霧物語

2022/06/22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2022 年「從無到有:創作文本到出版的眉眉角角」青年創作成果發表會

◆ 文字整理/楊書柔、李鴻駿
 ̄ ̄ ̄ ̄ ̄ ̄ ̄ ̄ ̄ ̄ ̄ ̄ ̄ ̄ ̄ ̄ ̄
時間:2022年6月5日(日)16:45-17:45
地點:台北國際書展青春沙龍
講者:徐禎苓|本書作者
   楊双子|作家
 ̄ ̄ ̄ ̄ ̄ ̄ ̄ ̄ ̄ ̄ ̄ ̄ ̄ ̄ ̄ ̄ ̄
文化部的青年創作獎助,今年已經邁入第六年,下一個年度的獎勵金即將在今年十月開始收件,可於線上申請(https://grants.moc.gov.tw/Web/index.jsp)。文化部除了提供青年創作的獎勵金,也協助成果進行出版或是媒合,並為出版的作品舉行成果發表會。創作是非常多元、各式各樣,在每個世代的作者,他們自身都有自己關注的議題,有所處時代下會有一些困境或不同的狀態,都會呈現他們的創作上。這也是造就了我們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才能長出來、獨一無二的台灣的新世代創作。
《流浪巢間帶》這是一本屬於臺灣的北漂情書。玲瓏心釀成作家筆,那些文字似指南也似迷霧物語。臺北租屋大不易,作者徐禎苓以幽默而抒情的文筆,笑中帶淚寫下北漂青年在大臺北地區搬家、看房、找房,以及與各式房東、室友的奇遇記,人生百態令人莞爾。由本書作者徐禎苓與作家楊双子對談,與大家聊聊此作品中創作構想、對於散文與小說的創作想法,以及申請文化部補助計畫的過程或訣竅。
徐禎苓與楊双子暢談北漂生活與對未來創作的規劃與期待

作為返照社會的一面鏡子

徐禎苓坦白,創作《流浪巢間帶》的時候,深刻地感受到「有些事情不是不會出現在你的生命裡,他可能只是拉長延後晚一點在你的生命裡出現,而你終究要面對他」,這件事情就是租房子。她的求學路非常順利,很會考試──大學畢業之後很順利的到碩士班,碩士班畢業之後很順利又考到了博士班,就這樣一路唸上來,她也是抽宿舍籤運非常好的人。三十歲才從學校畢業出來,進到社會已經三十歲了,也是在三十歲的時候第一次租房子,社會不會有一個彈性空間稱三十歲畢業的人為新鮮人。一旦跨出社會,大眾會驚訝於已經三十歲怎麼什麼都還沒有,沒有結婚、工作有沒有很穩定、租房子只租得六千塊的房子。社會對三十歲的女生的想像是這樣,這樣的想像是一個框或是一個牢籠。她說,看房是一個很有趣的狀態,在於接觸到非同溫層的人。房東們像是深閨怨婦,好不容易遇到一個人就要聊天,聽他的生命故事。有時候也會遇到比較不好的房東,或是講話很犀利的房東。對她來說,她是一個社會觀察家,跨出同溫層以後才知道外面的人在想什麼,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雛形跟框架。看房很有趣的地方在於,只有在看房的時候真正進到陌生人家,聽房東介紹家的樣子與形貌。她在兩年內看了五十多間的房子,這五十多間的想法、觀察還有心得,匯集而成了《流浪巢間帶》。這本書就是一面鏡子,不只是返照整個社會,還有作者在寫作的時候的各種反應。

文學的眼光的宣洩出口

與她對談的楊双子說,書寫北漂族的租屋歷程,很可能是與他們同世代的共同的生命體驗,寫出了裡面的荒謬和趣味。這也是透過文學的眼光,找到生命裡荒謬,一方面安慰自己或是找到一個的宣洩出口都是很有意思的事。談到租屋經驗,楊双子是在2018年底的時候決定搬來雙北,與女朋友同居,後來結婚,所以這幾年都留在北部。徐禎苓說,書中描寫最多的是身為房客的衝擊與衝撞,一開始的設計是希望整本都跟租屋有關係。一開始像是抒發心情的寫作,獲得一些回應後發現所有看房子的人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某一次的租屋經驗讓她決定提早搬家,除非要找到下一個房客,不然就得賠償違約金,那時她就像一個小房東,要取代房東跟下一個人講說這個屋子的各種好處,身份轉換就形成了一個很有趣的對照──當房客是這樣子,當房東的時候又如何,便形成書中的第二部分。書中的第三部分則是租屋者的食物。自煮一開始是為了生活必須,其次是,壓力很大的時候,食物是轉換心情狀態、場景的魔幻時刻。是一個讓人柔軟、轉化的重要時刻。食物有點像是療癒前面提到的那些挫敗,療癒了前面身份轉換時奸詐的模樣。

飲食的療癒與移動

聊到飲食,楊双子也認為飲食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無論是外食或是自己煮。即使在台灣面積不大,但多少會有地域性的差異。書中多是自煮的食物書寫,但她也好奇,北漂至台北的徐禎苓,在外食的部分是否有感受到文化衝擊。徐禎苓在飲食上其實很適應,她舉了吉本芭娜娜的書為例,吉本讓兒子國際化的方式,就是抓起各式各樣的食物。舌頭就會帶你了解那個世界的味道,她說,台灣其實就是一個世界的縮影,可以看到各國料理,很少有地方這麼多元。楊双子也回應,年輕時或許不太會有很強烈的飲食文化衝擊,每個人都還很柔軟、開放,都在嘗試接受過去不曾認識的。北漂族沒有帶著很深的東西來,沒有太多積累就來到這裡,所以渾然未覺,也在渾然未覺中又習得一些東西離開,再把這個文化又帶出去。徐禎苓說,最近確實也有離開台北的念頭,但她也在思考,若是有一天會離開,要帶著什麼東西離開,台北把她養成了什麼樣子,而當她離開到另一個地方,她可以讓新的地方長成什麼樣子。她希望能在一個城市待十年後就換一個地方,對她來說,十年可以了解一個空間,待個五到十年,然後再繼續移動下去。

作品的獨特性與創作方向

徐禎苓說,當時看到文化部的青年創作獎助已經在構思這本書了。她說,其實蠻多作家都寫過租屋的題材,可是沒有人把它變成整體去表達的東西。這個世代幾乎都會面臨到租屋的這件事,她覺得就是它了。曾以《臺灣漫遊錄》獲得青年創作獎助的楊双子也分析,文化部將從青年創作補助變成獎勵,特別強調類型創作,這幾年的獎助名單上也有不少類型小說,《流浪巢間帶》這種文學性的散文或許沒有這麼吃香,徐禎苓也不能確定自己的作品算是一種類型,但是主題性很強,明確地知道想要傳達什麼。楊双子也好奇徐禎苓之後是否還想繼續申請這項補助以及未來的創作方向。最近開始學陶藝的徐禎苓,開始思考陶藝跟文學的跨領域結合,她認為,陶藝創作跟文字創作是截然不同的呈現方式,一個是抽象地去思考,一個則是腦子中的想像轉變成實體的器物。實體物件跟文字如何對話、做連結,而她也還在摸索當中。

在文學這一行繼續走下去

身為專職寫作者楊双子認為,1980年以後出生的七年級世代獲得來自文化部以及國藝會的補助資源,一定程度支持了專職寫作這件事,上一個世代的六年級寫作者是很難想像的。她以中興大學台文所所長陳國偉老師為例,從創作小說轉向學術,只是為了想辦法在文學這一行繼續走下去。當他走向學術,創作能力就下降。大學的普及化,甚至是學歷逐漸往上升的關係,七年級世代是台灣戰後以來平均學歷最高的創作者世代,幾乎都是研究所畢業,甚至念到博士畢業,碩士畢業變成標準配備。創作者們越來越清楚如何論述自己的創作,寫企劃、投補助、執行,寫完之後出版。她觀察到,文學市場的題材越來越精準、主題性。只要能清楚知道想寫什麼,能不能以一個主題貫穿整本書。她的另外一個觀察是,評審團隊雖然每年都會換,但其實很願意給新人機會。七年級世代能夠專職創作,也是仰賴補助。徐禎苓對此回應,這個世代的創作者們論述性遠遠地比前面世代的人更強,散文這個文體以前都是散的,連主題都是散的,很少看到前輩作家們的散文會這麼的主題化,這樣的趨勢也是十年來非常多的菁英們投入。在此之前,散文以主題的形式出現並非沒有,而散文越來越小說、主題化、越來越類型化的趨勢,散文要走到什麼樣的形式去呈現,也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寫作者的生涯規劃與創作期待

坐在台下,也曾獲得青年創作獎助的作家陳栢青,認為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助對青年的創作是個大利多。他很好奇兩位期待的下一個世代的小說或著散文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或特色,以及四十歲之後無法再申請獎助,未來的職涯規劃。徐禎苓回應,她對創作的期待是能不讓讀者猜透,能夠跳脫出熟悉的語句或是題材,她認為那就是一個再往前進的狀態了。而她為了能在四十歲之後有基本餘裕,目前也在瘋狂兼差。楊双子回應,她與她的雙胞胎妹妹是在十五歲開始工作,累積了一筆積蓄。這筆積蓄讓她在寫作的初期能夠活下來。為了四十歲之後的規劃,她在努力賺錢。另外一個關鍵是,身為寫作者需要代表作,所以她也想在四十歲之前寫出代表作。對於下個世代的創作,她認為會越來越主題式,這個趨勢也很明顯。以最近審查的屏東科技大學文學獎為例,屏科大是台灣各個大學裡頭對於動物救死扶傷最多的一個校園。中興大學跟台大是面向全台灣徵稿的校園文學獎,所以,投稿者們非常知道評審要看什麼。反觀,屏科大的投稿者們不知道文學是什麼東西,也不知道評審會不會喜歡,把日常生活裡習慣的東西當作題目,反而看起來有趣。
聽到兩人的回應,陳栢青對於未來的憂慮,在看到創作者們的書之後慢慢地消散。這讓他認為整個市場並不是只有自己在努力,整個市場是一群人,這個世代層出不窮的天才們前仆後繼地出去、創造出一整個文學的、文化的台灣文學的市場出來,整個市場會有大家一起撐起,創作者們就是民間的文化部。
楊双子建議,申請創作獎助最好要寫創作意念、執行規劃。能否申請成功,首先要有很明確的創作意念,並能讓評審認為有足夠的執行能力處理這個這個主題。徐禎苓也說,要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天馬行空的寫法根本就寫不出來,再來就是資源以及資料是否充足。申請獎助經驗豐富的陳栢青也分享,他在有限的申請書裡面,讓別人看到突破天際的熱情、灌注全部的熱情,放簡報、放田調,放他所有對這本書的想像,一但讓人感受到創作熱情、書寫慾望,這樣的慾望就會感染所有人。
徐禎苓《流浪巢間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玉山社出版公司
玉山社出版公司
分享與重建台灣共同的歷史記憶, 以自信與寬容,用生活的態度, 為本土文化灌注豐富的生命及活力! 台灣文史書籍,第一選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