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問題: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他們能夠明白我們所說的話。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的孩子在學校成績上遇到了困難。我們可能會花很長時間與他們談論學習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努力學習,並向他們解釋未來的好處。然而,不管我們說了多少次,他們仍然不願意付出努力,也不理解我們為什麼這麼關心他們的學業。

當我們的耐心逐漸消耗殆盡時,我們可能會失去理智,變得憤怒或沮喪。我們開始對他們大發脾氣,希望這種強烈的情緒能夠讓他們明白我們的重要性和關心。然而,這樣的反應往往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讓彼此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的孩子在學校成績上遇到了困難。我們可能會花很長時間與他們談論學習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努力學習,並向他們解釋未來的好處。然而,不管我們說了多少次,他們仍然不願意付出努力,也不理解我們為什麼這麼關心他們的學業。

當我們的耐心逐漸消耗殆盡時,我們可能會失去理智,變得憤怒或沮喪。我們開始對他們大發脾氣,希望這種強烈的情緒能夠讓他們明白我們的重要性和關心。然而,這樣的反應往往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讓彼此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讓自己冷靜下來,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我們可以嘗試理解孩子為什麼對學業沒有動力,是否有其他因素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表現。我們可以主動聆聽他們的想法和困擾,並表達我們對他們的關心和支持。這樣的溝通方式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理解他們的困境,並與他們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同時,我們也需要表達自己的情感,讓孩子明白我們為什麼關心他們的學業。我們可以分享我們的經歷和價值觀,以及學習對於我們自身成長的重要性。這樣的分享可以讓孩子更深入了解我們的動機,並有助於建立更加良好的溝通和信任。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記住,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有時候,他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理解我們的意圖。我們要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和支持,並尋找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這樣的努力有助於建立更加和諧和溫暖的家庭環境,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愛和關心。

面對困境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可以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首先,我們可以反思我們的溝通方式是否恰當。有時候,我們可能陷入了用指責和責備的語氣來教育孩子的陷阱。相反,我們可以嘗試使用更溫和、尊重和理解的語言,並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面對孩子難以理解的情況時,我們可以改變溝通方式,以更溫和、尊重和理解的語言來與他們交流。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學業壓力:假設孩子在學業上感到壓力,我們可以嘗試與他們坐下來談談,而不是直接批評或指責他們的表現。我們可以表達對他們的關心,並詢問他們是否有遇到困難或需要幫助的地方。同時,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分享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以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他們的處境。
  2. 社交問題:如果孩子在社交方面遇到問題,例如與同伴之間的衝突或孤獨感,我們可以嘗試以開放的態度與他們交談。我們可以提出問題,例如「你和其他人相處時感到困惑嗎?」或者「你想要建立更多的友誼嗎?」這樣可以鼓勵他們思考並表達他們的需求。同時,我們可以分享我們自己在類似情況下的經歷,以提供支持和建議。
  3. 興趣和愛好:如果我們的孩子對我們期望他們參與的活動或興趣缺乏興趣,我們可以嘗試更開放地討論這個問題。相反於用強硬的方式要求他們參與,我們可以詢問他們對其他活動或興趣的看法。例如,我們可以問「有沒有其他你感興趣的活動或領域?」或者「你對什麼事情感到好奇?」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他們的興趣和需求,並找到共同的利益點。
  4. 規則和紀律:當我們需要設立規則或紀律時,我們可以以合作和理解的方式與孩子進行討論。相反於強調嚴厲的懲罰,我們可以解釋規則背後的原因和影響,以及如何保護他們的安全和福祉。同時,我們可以聆聽他們的觀點和疑慮,並找到一個公平和彼此接受的解決方案。
raw-image


其次,我們可以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為什麼無法理解我們的意圖。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可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我們可以嘗試主動聆聽他們的觀點,並尋找與他們建立共鳴的方式。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更好地調整我們的溝通方式,以使他們能夠理解我們的意圖。

最後,我們需要明確表達我們的愛和關心。有時候,即使我們的孩子不能完全理解我們的話語,他們仍然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情感。這種愛的表達可以來自於關懷的問候、體貼的舉動或是和諧的家庭環境。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在情感上與孩子建立聯繫,並逐漸改善彼此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總之,當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時遇到困難時,重要的是要保持耐心和理解。我們可以從改進我們的溝通方式、從孩子的角度思考,以及通過表達愛和關心來改善情況。這樣的努力將有助於建立更健康、更有意義的家庭關係,讓我們與孩子共同成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月菲的沙發
42會員
461內容數
真實世界比想像的世界更難以想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世界觀,微觀或宏觀?將一切串聯起來
月菲的沙發的其他內容
2024/09/04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情緒不穩和放手的教育方式常常交織在一起,為孩子帶來複雜的挑戰。孩子在應對父母的情緒波動時,必須學會自我獨立,而這樣的成長過程既能培養他們的堅強,也可能讓他們感到孤立。本文探討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平衡,並提供應對父母情緒影響的建議,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Thumbnail
2024/09/04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情緒不穩和放手的教育方式常常交織在一起,為孩子帶來複雜的挑戰。孩子在應對父母的情緒波動時,必須學會自我獨立,而這樣的成長過程既能培養他們的堅強,也可能讓他們感到孤立。本文探討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平衡,並提供應對父母情緒影響的建議,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Thumbnail
2024/07/05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2024/07/05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2024/03/05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2024/03/05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孩子的懂了,不一定是我們認為的懂 在於國小的小孩的大腦或是心智還沒發展成熟,很能理解我們大人的邏輯思考或是框架,很多時候我們都都已經說了好幾遍,以為孩子們懂了,就懂,或是他們說「懂了」就覺得他們懂我們要表達的事情,但其實他們只是懂得表面的內容,卻不知道深沉的涵義
Thumbnail
#孩子的懂了,不一定是我們認為的懂 在於國小的小孩的大腦或是心智還沒發展成熟,很能理解我們大人的邏輯思考或是框架,很多時候我們都都已經說了好幾遍,以為孩子們懂了,就懂,或是他們說「懂了」就覺得他們懂我們要表達的事情,但其實他們只是懂得表面的內容,卻不知道深沉的涵義
Thumbnail
在充滿好奇心與生命力的孩子世界中,不時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這似乎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篇章。然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孩子可能因為各種情緒、需求或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
Thumbnail
在充滿好奇心與生命力的孩子世界中,不時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這似乎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篇章。然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孩子可能因為各種情緒、需求或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
Thumbnail
#Dilemma15 安靜一點 🍎情境 常會叫小孩安靜一些,但又說要讓他們勇於表達,怎麼抓那個分寸? 都已經叫了很多次「安靜一點」說完之後只安靜幾秒,孩子還是一樣吵,是發生什麼事情? . 如果這兩條你有中任何一條,這篇文章是適合你看的。 🍎怎麼了 #你想過孩子大聲的可能原因嗎? 儘管看起來都
Thumbnail
#Dilemma15 安靜一點 🍎情境 常會叫小孩安靜一些,但又說要讓他們勇於表達,怎麼抓那個分寸? 都已經叫了很多次「安靜一點」說完之後只安靜幾秒,孩子還是一樣吵,是發生什麼事情? . 如果這兩條你有中任何一條,這篇文章是適合你看的。 🍎怎麼了 #你想過孩子大聲的可能原因嗎? 儘管看起來都
Thumbnail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
Thumbnail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
Thumbnail
#Dilemma14什麼叫公平 🍎情境 「你不公平,為什麼他的比較多」「你偏心」「他還不是一樣」 孩子沒有滿意的時候,總是抱怨東抱怨西,這種情況在有手足的家庭中更為明顯,很容易就把時間跟氣力都花在調停上面,結果就不用談什麼好的互動時間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實說沒有公平的時候,而父母怎麼避也避不了
Thumbnail
#Dilemma14什麼叫公平 🍎情境 「你不公平,為什麼他的比較多」「你偏心」「他還不是一樣」 孩子沒有滿意的時候,總是抱怨東抱怨西,這種情況在有手足的家庭中更為明顯,很容易就把時間跟氣力都花在調停上面,結果就不用談什麼好的互動時間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實說沒有公平的時候,而父母怎麼避也避不了
Thumbnail
原本應該要親近的關係 孩子卻離得很遙遠 也許我們可以找到靠近孩子的鑰史 - 尊重
Thumbnail
原本應該要親近的關係 孩子卻離得很遙遠 也許我們可以找到靠近孩子的鑰史 - 尊重
Thumbnail
女兒開學一個多月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階段,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小學開始有考試吧!這也是她最無法適應的事情。有時早上叫她起床,她總說著:「她不想去學校,好想回幼兒園...」,女兒的個性比較好勝,考試希望自己都沒有錯誤,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回家後看到我們做父母的雖然嘴巴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一點就好」,
Thumbnail
女兒開學一個多月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階段,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小學開始有考試吧!這也是她最無法適應的事情。有時早上叫她起床,她總說著:「她不想去學校,好想回幼兒園...」,女兒的個性比較好勝,考試希望自己都沒有錯誤,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回家後看到我們做父母的雖然嘴巴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一點就好」,
Thumbnail
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其实,孩子也会觉得父母越来越讨厌。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会造成亲子之间紧张的关系,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沟通能力,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
Thumbnail
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其实,孩子也会觉得父母越来越讨厌。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会造成亲子之间紧张的关系,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沟通能力,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以前我會提出所有假設,一一跟他確認,引導他為情緒命名,也覺得找到原因好“對症下藥“。但孩子逐漸大了,我希望從衝突的過程裡,他能慢慢覺察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從中學習去溝通,找到更適當的應對與解決方法。 因此這個過程裡,可以逐漸幫助孩子去了解:
Thumbnail
以前我會提出所有假設,一一跟他確認,引導他為情緒命名,也覺得找到原因好“對症下藥“。但孩子逐漸大了,我希望從衝突的過程裡,他能慢慢覺察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從中學習去溝通,找到更適當的應對與解決方法。 因此這個過程裡,可以逐漸幫助孩子去了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