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幼芽經篇】打罵孩子真的是對的嗎?意義何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朋友的異想世界-創意作品

小朋友的異想世界-創意作品


孩子都有調皮的時候,會做錯很多事情,又更會時常犯同樣的錯誤,明明已經說過了,但卻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時身為媽媽爸爸的你,會非常生氣,覺得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為何如此頑劣,總是得一二再而三的反覆講很多遍都還是沒做好,會因此而發怒,是不是?

但其實這不是他沒在聽,有時候也不是他不願意這麼做。

3-5歲孩子會屢勸不聽,其實都是有原因的,他們並不會平白無故不聽話。

  1. 模仿型的孩子,會模仿別人做事情,無論好的壞的都學起來變成自己的,最主要孩子是覺得別人都可以這樣做,那他為什麼不可以來看待任何事情,反之就是「有樣學樣的道理」。(如何改善:應當以身作則!為人父母的說過的話要自己做到,對自己講出來的話要負責,不要隨便講,否則孩子也會學你;又比如說:若有兄弟姐妹,都該全部一視同仁,並不是靠大小之分,大的讓小的,小的可以得比較多的東西,都該是平等待遇才是,做到以最公平公正的方式,以客觀的角度看待事情,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2. 有些時候是父母太過苛刻,嚴厲斥責,從來沒有真正的打從心裡誇讚孩子做任何事情的好,也許毫無耐心與孩子交心,亦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內心成了行為偏差,思想過於狹隘,才成這樣的問題孩子。(如何改善:當孩子做對的事情時,給與大力的讚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3. 打罵並不會是好的教養方式,只會造成孩子內心的恐懼與不安和緊張的情緒反應,造成孩子叛逆扭曲,成了問題兒童。(如何改善:經常花時間聆聽及留意孩子需要什麼,給予即使的回應及幫助,孩子才會提升「同理心」,你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尊重你,孩子也會慢慢的理解什麼是「尊重」。)
  4. 父母不該拿自己的權威來逼迫孩子做事情,應當要試著放下身段,把自己當成是孩子的朋友,好好的說話,不用打罵的方式看待孩子,孩子也會接受到你對他的愛。(如何改善:時常可以把字句改成,「我們一起」,每天這做,以後回習慣成自然,不要沒有耐心,有一天一定會有收穫的,而不該常用是「你」的命令語氣去讓孩子做事情,這樣會慢慢增加孩子會想方設法逃避和變得叛逆。)
  5. 孩子會時常發脾氣、動怒,情緒化、情緒激動、反應過度、行為舉止偏差等因素,都是在於當下也許沒有及時對孩子有好的溝通的橋樑,或是孩子會不敢說而把事情悶在心裡不說,而某天爆發出來時的表現。(如何改善:應該要時常對孩子及伴侶說禮貌之話語,在相處上面都應該將「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這是很重要的,這是做人處世的道理,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應該互相尊重彼此,就連孩子也是一樣要多多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及心情是絕對不可忽視的。)

以上五點都是會發生的情況,還有更多很多的問題,則無法全部寫下來給大家分享,之後若有其他的主題文章篇,都會觸及到其他問題也會寫下來分享給大家。

以下幾點考慮一下,你們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嗎:

  1. 為人父母的,你有審思過你的教育方式也是正確的嗎?
  2. 如何讓孩子聽你的?
  3. 當你在打罵孩子的過程中,你覺得你有讓孩子理解你的觀點嗎?
  4. 打罵的目的如果你是要讓孩子聽的懂你的話,那請問孩子真有聽你的話嗎?
  5. 你確定孩子沒有任何怨言?沒有哭鬧不休嗎?

要用打罵的方式來管教孩子,還不如用愛與耐心關懷及傾聽來對待孩子,拉到與孩子同等的關係,可與孩子做朋友孩子本身就是非常天真無邪,跟他好好說好好溝通是會聽得懂的,孩子不乖都是有原因的,只是沒有找到孩子會理解你的話,必需花時間教導孩子做人處事的原則,該如何遵守也是要看你如何讓孩子理解你的想法,必須尊重彼此之間的相處模式,會更好的讓孩子更懂你的心。

///

我是小幼苗,有任何想法也歡迎寫下您的分享與建議;若有對3-5歲不解的問題,歡迎留言或私下來信!如若有任何悄悄話想對我說,感謝您的支持與鼓勵,也歡迎寫信到我的信箱:petit.sapling@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幼苗 🌱Petit Sapling的沙龍
2會員
13內容數
【小幼兒合集】怕羞、哭鬧、幼芽彎彎、咿咿啊啊、唱唱跳跳,幼娃在玩中學習成長;此本將自創角色扮演、聽說讀寫的幼芽語,及手札小幼芽經與大家分享,歡迎大家支持!
2024/01/26
近期發生一些事,自己也思考沉靜很久,到這幾天才比較能夠面對自己的內心最深處,下禮拜一開始會到一個嶄新的教室裡去,未來的日子裡我將會碰到很多未知的人事物,望能夠一切順利。 幼教的工作我依然熱衷,下禮拜起進入嶄新的教室後,今後將會發表一些與孩子相關的文章,與大家分享,也謝謝默默支持我到現在的朋友們,有
Thumbnail
2024/01/26
近期發生一些事,自己也思考沉靜很久,到這幾天才比較能夠面對自己的內心最深處,下禮拜一開始會到一個嶄新的教室裡去,未來的日子裡我將會碰到很多未知的人事物,望能夠一切順利。 幼教的工作我依然熱衷,下禮拜起進入嶄新的教室後,今後將會發表一些與孩子相關的文章,與大家分享,也謝謝默默支持我到現在的朋友們,有
Thumbnail
2023/09/29
前陣子真的有點忙,都沒抽空能上來發文章,如今能夠上來發發文了。 不曉得是不是我的粉絲們實在是太害羞了,所以不敢跟我私下聊聊有關於您的困難點,針對3-5歲的都能夠來問問哦! 一直都沒有收到email,其實有點小小的失落感,但沒關係,我相信如果再跟大家熟一點,再多多持續發文,那可能會有機會讓大家來找
Thumbnail
2023/09/29
前陣子真的有點忙,都沒抽空能上來發文章,如今能夠上來發發文了。 不曉得是不是我的粉絲們實在是太害羞了,所以不敢跟我私下聊聊有關於您的困難點,針對3-5歲的都能夠來問問哦! 一直都沒有收到email,其實有點小小的失落感,但沒關係,我相信如果再跟大家熟一點,再多多持續發文,那可能會有機會讓大家來找
Thumbnail
2023/04/16
通常3-5歲的孩子會試著做任何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很容易對周遭環境感到好奇,想去摸索看看有沒有新奇有趣又好玩的東西。 手裏拿著小小的放大鏡當個小偵探,去摸索這世界的奇觀異象。 3-5歲孩子的大腦與成年大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孩子有著源源不絕的想像力,大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適度的給空間讓孩子自己
Thumbnail
2023/04/16
通常3-5歲的孩子會試著做任何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很容易對周遭環境感到好奇,想去摸索看看有沒有新奇有趣又好玩的東西。 手裏拿著小小的放大鏡當個小偵探,去摸索這世界的奇觀異象。 3-5歲孩子的大腦與成年大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孩子有著源源不絕的想像力,大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適度的給空間讓孩子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人與人的關係要維持得好,「尊重」幾乎是不變的鐵則,這點在親子關係也適用。孩子會無理取鬧、不配合、甚至情緒爆炸,幾乎都是因為覺得「不受尊重」。要能用語言完美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必須練習在話語中融入認同、肯定、與溫情。
Thumbnail
人與人的關係要維持得好,「尊重」幾乎是不變的鐵則,這點在親子關係也適用。孩子會無理取鬧、不配合、甚至情緒爆炸,幾乎都是因為覺得「不受尊重」。要能用語言完美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必須練習在話語中融入認同、肯定、與溫情。
Thumbnail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Thumbnail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Thumbnail
我們都希望跟孩子有良好的關係,但教養小孩最難的地方就是孩子常常不受控,例如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早上明明已經要遲到了還慢吞吞的…..,大人的理智線常常備受挑戰,有時為求方便、快速,就會用高壓的方式硬生生扭轉孩子的觀念或行為,但有時候太過高壓的教養方式卻會為孩子帶來傷害,其中有一種隱形、卻影響深遠的傷害
Thumbnail
我們都希望跟孩子有良好的關係,但教養小孩最難的地方就是孩子常常不受控,例如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早上明明已經要遲到了還慢吞吞的…..,大人的理智線常常備受挑戰,有時為求方便、快速,就會用高壓的方式硬生生扭轉孩子的觀念或行為,但有時候太過高壓的教養方式卻會為孩子帶來傷害,其中有一種隱形、卻影響深遠的傷害
Thumbnail
孩子都有調皮的時候,會做錯很多事情,又更會時常犯同樣的錯誤,明明已經說過了,但卻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時身為媽媽爸爸的你,會非常生氣,覺得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為何如此頑劣,總是得一二再而三的反覆講很多遍都還是沒做好,會因此而發怒,是不是? 但其實這不是他沒在聽,有時候也不是他不願意這麼做。 3-5歲
Thumbnail
孩子都有調皮的時候,會做錯很多事情,又更會時常犯同樣的錯誤,明明已經說過了,但卻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時身為媽媽爸爸的你,會非常生氣,覺得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為何如此頑劣,總是得一二再而三的反覆講很多遍都還是沒做好,會因此而發怒,是不是? 但其實這不是他沒在聽,有時候也不是他不願意這麼做。 3-5歲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相信每個身為媽媽的妳看到這本書名,肯定會不自覺地發出會心一笑,接著情不自禁拿起這本書想要好好看看到底作者想跟我們說些什麼呢?是想要責怪已經疲累不堪的我們嗎?還是想要好好安慰我們受盡折磨的心靈呢?
Thumbnail
相信每個身為媽媽的妳看到這本書名,肯定會不自覺地發出會心一笑,接著情不自禁拿起這本書想要好好看看到底作者想跟我們說些什麼呢?是想要責怪已經疲累不堪的我們嗎?還是想要好好安慰我們受盡折磨的心靈呢?
Thumbnail
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其实,孩子也会觉得父母越来越讨厌。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会造成亲子之间紧张的关系,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沟通能力,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
Thumbnail
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其实,孩子也会觉得父母越来越讨厌。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会造成亲子之间紧张的关系,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沟通能力,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
Thumbnail
現在很多專家和教養文化,都說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某程度會影響到幼兒的大腦發展,對他們造成心理影響,然後影響成長。 於是,不打不罵的風氣持續成長,但是我想說,劍走偏鋒,走向任何一邊的極端,都不會有好結果。
Thumbnail
現在很多專家和教養文化,都說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某程度會影響到幼兒的大腦發展,對他們造成心理影響,然後影響成長。 於是,不打不罵的風氣持續成長,但是我想說,劍走偏鋒,走向任何一邊的極端,都不會有好結果。
Thumbnail
📷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還記得在罵孩子前發生的場景,孩子開始在表達情緒不滿的時候,會發出「額額、哼」的聲音,大一點的孩子會清楚表達「我不要」、「我就是不要」、「我都不要」,甚至開始「大吼」、「大叫」、「大哭」、「動手打人」、「摔東西」。 是不是似曾相似呢,這幾乎是家庭每天上演的場景,家長們都非常期待演
Thumbnail
📷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還記得在罵孩子前發生的場景,孩子開始在表達情緒不滿的時候,會發出「額額、哼」的聲音,大一點的孩子會清楚表達「我不要」、「我就是不要」、「我都不要」,甚至開始「大吼」、「大叫」、「大哭」、「動手打人」、「摔東西」。 是不是似曾相似呢,這幾乎是家庭每天上演的場景,家長們都非常期待演
Thumbnail
我們很難相信,愛我們的人會故意傷害我們,因此覺得需要為他們的行為找藉口。但壓抑這樣的痛苦只會讓我們更有可能去體罰自己的孩子,如果你願意深入自己的內心,真正再去感受小時候被打的痛苦,就絕對不願把這樣的痛苦加諸在孩子身上。即使我們再怎麼壓抑否認,這樣的痛苦也沒有在童年就結束。
Thumbnail
我們很難相信,愛我們的人會故意傷害我們,因此覺得需要為他們的行為找藉口。但壓抑這樣的痛苦只會讓我們更有可能去體罰自己的孩子,如果你願意深入自己的內心,真正再去感受小時候被打的痛苦,就絕對不願把這樣的痛苦加諸在孩子身上。即使我們再怎麼壓抑否認,這樣的痛苦也沒有在童年就結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