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論必須謹慎
當我們忽視個體先天與後天差異的時候,許多研究與推論不去理解誤差與變因,往往這個研究的數據是可信度低的。
所以,研究文獻的摘要看完,也要看研究的方法與統計方式,才能完全確保研究的可信度。
這是自然科學,不過在我看來社會科學也應該是同樣道理,人類社會就是一個複雜的社會性的生態學。
社會學看宏觀的制度影響,心理學看微觀的個體差異。
二、個體差異性
人類本身各個個體都會有差異性,可以用性別、生理構和抽象的性格等,心理學家就會根據不同特質去研究鑑別的工具,像是:常見的九型人格、內外向、MBTI、心理類型、DISC、高敏感、Big5、何論職業興趣理論,等。
我認為占星、人類圖、瑪雅曆等等不算是科學範疇,但也可以做為認識自己的工具之一,我自己覺得也很有趣。
這些工具可以把我們先天的特質給區別出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弱項。
人的個性和行為是一種先天與後天交織而成,後天的家庭教育、周遭同儕、環境資源、學校教育都會影響人在每個人生歷程做出不同決定。
這件事情是複雜的,不是一個標籤和直線推論就可以簡單說出誰對誰錯。
三、情境的應用
不論在職涯諮詢,我也不能夠單純的用你的興趣或是價值觀就推薦你適合做什麼工作,而是很多複合的工具幫助你整理,讓你最後做出最適合你的決定,或是更有策略性的規劃人生。
情感諮詢也是,我不會說,做出某些行為的就是渣男,直男都怎樣,或是女生都怎樣,如果只是得到對錯,只是感覺到舒坦,但並無法幫助大家更接近人性和真相。
這也是我很喜歡去挑戰看起來「理所當然」事情,像是性別刻板印象、或是社會固有的價值觀,這個習慣可能讓我看起來很逆風,讓我看起來不是很討喜,但仍相信,唯有真相才能幫助我們,不論在自我認識、情感的溝通、或是社會的議題討論,才不會讓盲點耽誤了我們的人生和溝通。
這也是我一直打從心底告訴自己的「尊重真實」,在日常建立反思與對話,並保持謙遜,尊重每個人看到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