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牠沒有臉》養寵物的好處與探討生命倫理議題

2022/06/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動物的心理健康
人類會透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是不喜歡當下的情境做出躲避的行為,不過動物少了語言,而且又可能出現在被人類強迫圈養的環境中,不僅是人類的心理健康應該被重視,除了改善動物們的生理健康與生活環境,動物的心理健康也是同樣應該要被關注的議題。同樣的,會出現在人類身上的心理疾患,也有可能會出現在動物,像是焦慮、憂鬱以及上癮的狀況等。只是面對與我們不同的物種,特定行為的出現很難感同深受動物實際的狀況,也因此更有賴於平時的觀察與跟真實野外動物的比較。
例如面對貧乏以及糟糕的生活環境動物會出現刻板行為(Stereotypic Behavior)像是在籠中來回踱步的黑熊,或是不斷拔自己毛髮的鸚鵡等,這都是他們嘗試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因為像是一般大象在野外的生活每天需要走近80公里覓食,在人為的飼養環境中多依賴人類投食,而且也不會碰上食物貧乏的狀況,少了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機會,動物一樣也會感到“無聊”。
動物變寵物與經濟動物的福利
《就算牠沒有臉》提到滿多都是很生活化的例子,像是我們為何會把特定的動物當作寵物,狗就可以追溯到古早以前人類將狗當做狩獵的夥伴。同時面對會成為寵物的動物我們也會特別關注相關的福利,對於像經濟動物,雞豬牛等就會較缺乏福利的保障,也是到了近期才有在農產品上出現非籠飼或是限定乳牛擠乳量等。
養寵物促進心理健康
在新冠疫情爆發的時期,國外有相當嚴格的封城限制,不少的收容所也出現領養一空的情況,讓在疫情當下面臨焦慮與孤獨的人們能夠增添許多慰藉。除了給予情緒的支持,還能夠幫助主人提升活動量、結交新的朋友,以及要餵食、散步以及醫療的需求也是讓我們能建立下良好的生活結構感。
生命這堂課 他們可能沒辦法陪你一輩子
有些人在送走前一隻寵物的時候,都會想說不要再養了,很哀傷的是我們幾乎都會面對寵物比我們早離開的事情。我自己也曾面對送走養了10多年的狗狗,就像《就算牠沒有臉》書中所說的,現在我們似乎會將更多的情感投注在寵物身上,而且幾乎比對於人類還多。小時候家裡也是養過許多寵物,我覺得從照護的過程以及最後送走他們的這段路,都是很好的學習責任感與生命倫理的議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3431
https://www.apatw.org/project-article/6406
https://www.onlinepsychologydegree.info/lists/information-mental-disorders-in-animals/
https://www.mentalhealth.org.uk/explore-mental-health/a-z-topics/pets-and-mental-health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4會員
90內容數
我們相信,心理健康的力量能夠支撐起全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