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謎相談室】輯一:謎|林佛兒《島嶼謀殺案》|過了這裡即不是——談本土小說中的「疆界」問題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嘿,請告訴我,你說的「這裡」是哪裡?
如果有一天「這裡」沒有了,你會記得怎麼建造它嗎?

比起「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事,作品「不自覺記錄」下來的風景是什麼?
人們外地旅行時,總會想要帶一些當地的特色名產當作伴手禮;在知名的夜市或商圈,總能看到琳瑯滿目的「澎湖花枝丸」、「大湖草莓」、「新竹米粉」、「花蓮麻糬」等等……這種「地名+名產」構詞結構的商品。「名產」是怎麼產生的?或者說為什麼「○○○」是「這裡」而不是「那裡」的特產?這種「這裡」和「那裡」的區隔,除了是本土小說中敘寫的風土情懷,更可能成為犯罪推理的詭計核心,也讓讀者能進一步思索人與地方之間的關係。
本次同樣來自台灣犯罪作家聯會的主持人洪敘銘,起初接觸的是明代語音研究,他對我們戲稱,作研究就像是挖寶事業。或許是因為語言學本來也需要關注文化、歷史和社會等各種因素,並通過分析它們來界定意義和語境,洪敘銘在研究所選修課程時接觸大眾文學課程,讀到林佛兒的〈東澳之鷹〉,驚嘆於其間的風土記述,觸發他跨出原有領域的研究計畫。
本場相談室想將我們的閱讀視野拉高一個層次,在情節(角色、場景、佈局)文本層次之上,回到我們所在的時空,也就是閱讀時的意識層次。評論的觀點,其實是要你跟自己的生活重新連結,主持人洪敘銘將透過地理學名詞,召喚你我都有的感受去理解它,卻讓我們得以跳脫使用「我覺得」進入作品的討論模式。
主持人洪敘明提供的講義,標記讀者的意識層次和前面幾場次討論的文本層次各自所在。
  • 延伸閱讀:洪敘銘《從「在地」到「台灣」:本格復興前台灣推理小說的地方想像與建構》,秀威經典2015。

⊝ Chapter 5 林佛兒《島嶼謀殺案》

☞本次選書代表的是「輯一:謎」的第五章節「疆界」
我們如何用評論的方式進入一本小說?
洪敘銘認為,創作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就像一道精心製作的菜餚,從最簡單的原始材料開始,逐漸複雜的烹飪步驟,最後抵達一個簡單的感受:「美味」。而評論,則需要拆解最後的菜餚,還原材料,並且一步一步確認它的製作步驟,研究它如何促成我們最終簡單的感受。只是,語言的互動本身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因為當我們闡述我們的觀察,會使得被觀察的對象感覺到被監看,又或者,當我們需要發表意見的時候,往往是對觀察結果有不認同的地方,需要提出異議。也許過去我們想避免衝突而少了很多練習機會,但是作品的好壞,以及創作者用語言構築的成果,其用心程度,也需要我們用語言更深入的探索。
一個故事為什麼會選擇這個時間、地點?讀者對此覺得怎麼樣?作者可能有意識,也可能沒有,但我們身為讀者,該如何發現?
這天,我們先各自輕鬆地分享,閱讀林佛兒《島嶼謀殺案》的感受。

⊝ PART I 「疆界」→風土與敘述

☞經驗累積到無法用「這裡」或「那裡」指稱時,「地方的意義」才會被獨立出來。(Cresswell,1996)
「我覺得故事很流暢,想像的東西比較少,現實的東西比較多。這類作品,以前會觸發我立刻去翻地圖的衝動。不過,現在我會忍住衝動,先看故事怎麼發展下去。」
「我覺得〈人猿之死〉輕薄短小,卻像那些寓意深遠的世界名著。只是,感覺很像讀了一則社會寫實故事,對我來說,好像沒有足夠的『推理味』。」
「我覺得很自然,頂多停下來檢視情節推動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
還有一位請假的謎友,事先提供閱讀筆記由助理主持人代為發表:「我很奇異的感受到1980年代的時空氛圍,記憶都回到過去,查了資料,還真的是那個年代的作品,好神奇啊....」
主持人洪敘銘提供過去《島嶼謀殺案》收到的幾則不同評論為範例,讓我們從中去想,這些評論是否有切中我們感受?我們是因為作品中提到「台灣」、社會現象,或者確切的地點、時代,而產生「本土」的感受嗎?到底是什麼真正觸動我們本土/在地的真實感?
本次來自台灣犯罪作家聯會的主持人洪敘銘,以評論者的經驗,帶領大家進入評論者視角解讀作品。
借用地理學理論,我們先辨識「空間」(SPACE)和「地方」(PLACE)的差異。當我們說一個「空間」,我們指的似乎是它的長寬高、功能和它盒子般的外輪廓,以及理性上的使用定義,但是「地方」卻納入了人、味道、使用的傢俱,也就是盒子裡面的內容,以及使用者自己。例如,其中一個成員在文學討論室有自己喜歡的固定位置,為什麼?也許因為已經來了三次,都剛好可以坐在這裡,成了迷信,也許單純不坐在這個位置就會不高興,又也許是想要方便觀察各組的同學,同時跟主持人保持距離....這些描述都是親身經歷之後,將自己的表現、表述,與空間中的細節、連結,寄託這些物質形式能夠保存這份精神、反映出個體的某些心態。
最初從個別場所的形式開始觀察,我們的經驗越豐富,就可以漸漸指認其他陌生環境,比對自己熟悉的環境,也從環境中認同自己。一旦確切無疑的感受被觸發,讓我們跨越「哪裡」都可以取代,而非得對它好好命名的時候,從「空間」到「地方」,我們就在環境中找到足以認同自己的元素,產生「地方感」的細微不同,也才真正抵達「在地性」的生產。
只有這樣,我們評論的時候才能確定,究竟作者有沒有寫出作品需要的,透過不可取代的區位條件、不可替代的場景⎯⎯就像林佛兒創造了「東澳」之鷹。

⊝ PART II 互動實作→觀察篇章裡有沒有「在地性」?

☞陷阱與寶藏
本次講義,除了回顧提子墨《火鳥宮行動》,還預告陳建佐Chazel《鯨滅》跟牧童《山怪魔鴞》兩個作品片段,我們在裡面尋找能夠辨認出特定地點的關鍵詞,之後針對這些關鍵詞、以及相關描述的運用,討論它們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
有成員找到一個新的解析角度,在愛河命名的誤會之間,和角色情節糾葛之間,發現可能的設定關聯。也有成員認為恰恰不是地名的關鍵字,而是一些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方式,讓他想到這種態度是不是「很高雄」?還有成員提出維根史坦意義理論的「家族相似性」,也就是說,並不是透過圈起一些關鍵字去找出哪些是,哪些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描述,它們之間也許本質有所不同,但是卻可能具備相似的特徵。儘管邊界的模糊,也是因為事物的意義還在持續發展,其流動會漸漸打破我們對它既定的印象。但我們更需要要小心的,就是誤會當作品只是借用了某種既定印象,卻認為那是「在地性」的元素。
我們需要注意:創作者可能在作品中放入「台灣」元素,但那並不是為了專門提供讀者,能夠確認特定生活經驗的相關描述。
B組,針對提子墨《火鳥宮行動》行動,對於高雄的舞廳與表演型態,以及五福路、七賢路的變遷交換經驗。
A組,在牧童《山怪魔鴞》找出地景的關鍵字之後,和提子墨《火鳥宮行動》,比對、觀察它們的描述差異。

⊝ PART Ⅲ未竟的任務→如何為特定角色和情節佈局,選擇適合的「名產」?

☞......請記得自己嘗試判斷它屬於誰的時刻,這個反應很珍貴。
雖然本次,我們沒來得及完成角色在特定情節與名產相遇的實作,不過,洪敘銘提供了每頁四款,幾組不同的名產。我們還是一起觀察、判斷它讓我們想到哪個地方,並針對這些判斷進行省思:
「太陽餅/麻糬/花枝丸/鴨賞」
「鳳梨酥/米粉/地瓜酥/醬油」
「綠豆椪/花生糖/肉乾/布丁」
「吐司/豆花/芭樂/紅豆餅」
「豆瓣醬/麥芽糖/香蕉/粄條」
其中剛好有一組,成員全數想出它們之於高雄的代表性,你猜得到是哪一組嗎?
文學在創作(選擇)的同時,也建構讀者的在地性,區位會確認與目標讀者之間的關聯;場所會決定情節和事件主要發生的地點;而地方,會影響我們怎麼感受角色的生活情境,確切的「地方感」不但會讓我們相信角色是真人,而且得以在閱讀過程接收到每個暗示,填滿縫隙,也將可以在一切都逝去之後,仍從作品中意識到他們曾經「是怎樣的人」。
本次未能完成的實作設計:選擇適合的「名產」,為特定角色和情節佈局,寫一段具「在地性」生活情境描述。

下一場讀書會,登島,謎詭的浪漫——談「旅行」中的傳說元素,將會閱讀沙棠《沙瑪基的惡靈》,並探索鄉野傳說如何成為犯罪小說的基底。主持人喬齊安,同時也是本書的編輯喔!
  • 活動報名:https://forms.gle/PzDofGGkPnuyTfJF7

▎相談室主持人/洪敘銘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文創聚落策展人、文學研究者與編輯。主理「托海爾:地方與經驗研究室」,著有台灣推理研究專書《從「在地」到「台灣」:論「本格復興」前台灣推理小說的地方想像與建構》、〈理論與實務的連結:地方研究論述之外的「後場」〉等作,研究興趣以台灣犯罪文學發展史、小說的在地性詮釋為主。
▎相談室側寫員/高雄文學館企劃專員_F編
藍念初,1988年出生,高雄人。2014年以「現代詩的語言問題」研究,畢業於成功大學中文所,長期從事文字與手繪形式的觀察記錄、跨領域藝術與聯覺的解讀和互譯,嘗試將文本分析技術轉化成藝文參與的基礎,現為高雄文學館企劃專員,持續於館內從事文學跨藝人體實驗。
▎策畫團隊/選書與主持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立於2020年9月6日,是亞洲第一個以台灣犯罪文學的創作、評論、出版、活動為主要事務的互助組織,發展方向共有四大主軸:深耕創作、建構評論、豐富閱讀、締結國際。聯會以犯罪文學期刊《詭秘客》的編輯事務為主要工作,並定期舉辦實體、線上活動、文學獎,以提升大眾對犯罪小說的瞭解為使命。
近期製作:2021推出《詭秘客》第一期,並與花蓮檢察長宿舍駐館單位「斗宅。揀茶舍」合作,完成台灣與日本犯罪文學主題常設型書展空間。平台定期舉辦以創作者分享,有關素材收集、創作考量和寫作意義的對談「不在場會客室」系列線上講座;以及與高雄文學館合作,強調讀者現場參與、互動實作的「解謎相談室」系列讀書會。
▎解謎相談室
由台灣犯罪作家聯會與高雄文學館合作的共創型讀書會,「輯一:謎」依據2021《詭秘客》罪經典13作主題「台灣犯罪文學發展史」精選六本書目,對應六位不同專長的聯會成員擔任主持,揭露六個犯罪文學創作的主題,除了作品討論,讀書會成員會在主人的引導下,依據主題,互動實作。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有多理解一個地方?這正關乎我們「地方想像」的能力。 規劃一個地方,理想的「謀殺」,這個過程中,也把空間的可能性推向了無限:我們將會創造出「海龜湯」與它們的產地。
為什麼能夠有故事的誕生?那是解謎的起點,一個追尋的動機。 而歸屬感的追尋,它的線索,就源於記憶。 當我們獨自一人無法扭轉命運,也不能抵達理想的目的地,這時候,不同的人加入,逐漸匯聚對的人、在對的時間點相遇,一步步修正......描述這段出發、歷劫、回歸的「時間」,就是故事的本身。
回顧近20年來創作張鈞見探案的過程,我發現我自己雖然是以一個摸索者的角色緩步調整、緩步改變......,整體來看,其實可以發現一個清晰的脈絡。那就是,在過去的20年間,我希望可以吸取外國犯罪小說發展出來的各種形式,轉化為紮根於本土的故事。
寫下關於「影子仍面向潛伏」電影日記的期間,如果我們思考,我們僅僅在嘗試思考,這些片段的意義為何?它們為什麼留下?我們書寫,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經歷了這些。
記憶是一條潛伏的路,人們以相近或者殊異的交通方式,迂迴其上。有時,人們的目光一路順向、筆直前往,猶如細長管線中遵從著物理原則的液體;有時,是難以預測和捉摸的粒子,形成許多條貌似逸散、迂迴的路徑。沙沙作響,在尚未成形的地圖上,縈繞成了另一條路。
第四座島:瑟琳.席安瑪《燃燒女子的畫像》 「最後一個鏡頭停留的時間,為什麼那麼長?」 「這部電影中印象深刻的聲音?」 「為什麼會出現金髮女孩的幽靈?」 這一天我們幾乎沒有留下時間給康明斯〈有一處我從未去過〉這首詩,不過,我們已經懂得聽見:「你眼睛的聲音比所有的玫瑰還豐厚」。 影詩策畫/主持
我們有多理解一個地方?這正關乎我們「地方想像」的能力。 規劃一個地方,理想的「謀殺」,這個過程中,也把空間的可能性推向了無限:我們將會創造出「海龜湯」與它們的產地。
為什麼能夠有故事的誕生?那是解謎的起點,一個追尋的動機。 而歸屬感的追尋,它的線索,就源於記憶。 當我們獨自一人無法扭轉命運,也不能抵達理想的目的地,這時候,不同的人加入,逐漸匯聚對的人、在對的時間點相遇,一步步修正......描述這段出發、歷劫、回歸的「時間」,就是故事的本身。
回顧近20年來創作張鈞見探案的過程,我發現我自己雖然是以一個摸索者的角色緩步調整、緩步改變......,整體來看,其實可以發現一個清晰的脈絡。那就是,在過去的20年間,我希望可以吸取外國犯罪小說發展出來的各種形式,轉化為紮根於本土的故事。
寫下關於「影子仍面向潛伏」電影日記的期間,如果我們思考,我們僅僅在嘗試思考,這些片段的意義為何?它們為什麼留下?我們書寫,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經歷了這些。
記憶是一條潛伏的路,人們以相近或者殊異的交通方式,迂迴其上。有時,人們的目光一路順向、筆直前往,猶如細長管線中遵從著物理原則的液體;有時,是難以預測和捉摸的粒子,形成許多條貌似逸散、迂迴的路徑。沙沙作響,在尚未成形的地圖上,縈繞成了另一條路。
第四座島:瑟琳.席安瑪《燃燒女子的畫像》 「最後一個鏡頭停留的時間,為什麼那麼長?」 「這部電影中印象深刻的聲音?」 「為什麼會出現金髮女孩的幽靈?」 這一天我們幾乎沒有留下時間給康明斯〈有一處我從未去過〉這首詩,不過,我們已經懂得聽見:「你眼睛的聲音比所有的玫瑰還豐厚」。 影詩策畫/主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透過閱讀優秀的地誌小說、散文、新詩,介紹了地誌文學的魅力與特色。激發學生對於家鄉的新觀感與聯想,豐富了他們對於高雄的認知,於是學生們也寫出自己的精采地方書寫。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寫在前面: 林夕填詞以來參與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講座和訪問,他分享過不少創作理念,都是這很寶貴的內容。自被佚名事件後,有許多大陸討論林夕的興趣小組一一消失。2023年的新年忽然有感,我深信香港歌詞是香港文化的重要遺產,而夕爺是香港的詞人,為什麼還要假手於他人保育呢?於是我開始把他的訪問內容慢慢地整理成
Thumbnail
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居民吃什麼,推敲該地的特色,例如靠海的地方漁產興盛,所以我們不會到山裡找好吃的海鮮;碼頭邊常有重口味又富含澱粉的美食,因為那是過去勞力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餐食。在外地討生活的遊子,時常說著想念「家鄉味」,其實想念的不僅僅是那道料理,而是那個飲食符碼背後所代表的地方風情與鄉土情懷。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如果不會執著語言的朔源,僅就文學小說隱藏之意識型態來探索奇幻的劇情,我想會簡單許多。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Thumbnail
一開始閱讀洪愛珠的文字,便想起自己在研究所時為逃避學業,每日上菜市場和在人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四處尋找好吃食物的日子,那陣子也很常在臉書上寫一些紀錄食物的短文。在作者的書寫下,更加強了我一直以來的理論。食物啊,味覺啊,嗅覺啊,是跟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分不開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透過閱讀優秀的地誌小說、散文、新詩,介紹了地誌文學的魅力與特色。激發學生對於家鄉的新觀感與聯想,豐富了他們對於高雄的認知,於是學生們也寫出自己的精采地方書寫。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寫在前面: 林夕填詞以來參與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講座和訪問,他分享過不少創作理念,都是這很寶貴的內容。自被佚名事件後,有許多大陸討論林夕的興趣小組一一消失。2023年的新年忽然有感,我深信香港歌詞是香港文化的重要遺產,而夕爺是香港的詞人,為什麼還要假手於他人保育呢?於是我開始把他的訪問內容慢慢地整理成
Thumbnail
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居民吃什麼,推敲該地的特色,例如靠海的地方漁產興盛,所以我們不會到山裡找好吃的海鮮;碼頭邊常有重口味又富含澱粉的美食,因為那是過去勞力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餐食。在外地討生活的遊子,時常說著想念「家鄉味」,其實想念的不僅僅是那道料理,而是那個飲食符碼背後所代表的地方風情與鄉土情懷。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如果不會執著語言的朔源,僅就文學小說隱藏之意識型態來探索奇幻的劇情,我想會簡單許多。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Thumbnail
一開始閱讀洪愛珠的文字,便想起自己在研究所時為逃避學業,每日上菜市場和在人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四處尋找好吃食物的日子,那陣子也很常在臉書上寫一些紀錄食物的短文。在作者的書寫下,更加強了我一直以來的理論。食物啊,味覺啊,嗅覺啊,是跟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