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散步】現地創作|Must die of something──跨界藝術工作坊|Day 1 公園散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怎麼遇見或憶起生命深深嚮往的,私密的輕顫?
怎麼在雜亂無章的感覺和歧岔堆疊的經驗中,追探那塑造我們的情感沃土?
──吳俞萱〈Must die of something──跨界藝術工作坊〉

「Must die of something──跨界藝術工作坊」是高雄文學館企劃,為期四天的工作坊,將之前館內跨藝實驗線,多年累積的「散步、閱讀、觀影、對話、寫作、舞踏、演出」相互串聯,將體驗轉換成在中央公園內,以肢體發聲的現地創作,試圖令成員彼此的生命重新騷動起來,令「我」這個屬於人的意識消失,讓我所共振的世界誕生。
講師吳俞萱以法國人類學家艾希提耶《生命中的鹽》、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伊絲.葛綠珂的詩集《野鳶尾》作為起頭,引導參與者察覺自身怎麼有意義地重複自我,而後敞開感官覺知,透過身體的變形,鬆脫意識的殼。
:2022年6月15日,吳俞萱的記憶
活著太自然了,自然到無法發現這一刻活著或死去的差別。前陣子,我在全人實驗中學教過的學生來瑞穗找我。現在讀物理系的他問我:「活著本身是預設的,只要沒有選擇去死,人就會自然地活下來。那麼,怎樣才能證明自己是消極地活著,還是積極地做出『活下去』的選擇而活著呢?」他需要確認自己究竟有沒有那麼強烈的求生欲望,讓他能夠毫不愧對此刻擁有的生命。他不接受苟活的可能性,他要真正扛起生命的責任。他拒絕讓「活著」這件事變得自然、隨便、庸碌、失去意義和份量。​
​這次在高雄文學館舉辦為期四天的跨界藝術工作坊,我的意圖和目標也是在回應這個問題。我將這系列的工作坊命名為「Must die of something」,非得為了什麼而死的重點並非死,而是找到那個足夠讓你以命抵命的東西,站在底線上,意識到自己究竟為了什麼而活著。各種形式的藝術閱讀和創作僅是一種方式,逼你從劫難歸來那樣更敏銳、清醒、篤定、熱烈地奔赴自己的生命。​
​今天是第一天,我們從「緩慢而靜默地與一棵樹建立關係」來恢復一種活生生的感官知覺,察覺自己的行動模式和框限。有人說:「一開始移動的速度慢,但蚊子來了我就變快。」、有人說:「我用皮膚撫摸樹,第一次那麼近距離接觸它。」、有人說:「我一看到樹就想躺上去!它讓我想到方形西瓜。我好奇我身旁躺在樹根上的阿公阿嬤在想什麼?」、有人說:「我爬樹、躺在樹上,享受陽光灑在身上,最後離開很捨不得。」、有人說:「我一生與榕樹的記憶全部回來了。我穿越氣根之間的小洞,像小時候一樣。」、有人說:「我打開眼睛沒辦法動,閉著眼睛反而能在腦中建構那棵樹的樣子,然後慢慢開始跟它互動。」、有人說:「我直覺覺得泥土是髒的,我跟大自然是疏離的。這是我第一次跟樹談戀愛!我的核心也不太好,但樹好像能支撐我,最後我把自己變成樹。」、有人說:「我靠近樹的時候,有人晃動樹枝,我感覺到樹也在靠近我。」、有人說:「一開始我覺得困難,花好多時間專注。平時流暢的身體動作變得一節一節地沒辦法連貫,我感覺到一種分離感。慢慢地,我在這自然與文化一起創造出來的樹的空間中感覺到樹對我的支撐。」、有人說:「享受慢的過程,最後會進入靜心的感覺,完全不想講話。」、有人說:「延伸樹旁邊的空間去探索,感受到光線和風的影響,身體也會被牽引。當我想它是一棵樹,就會被影響,但當我微觀樹的一部分,例如地上的螞蟻窩或一小截枝幹,我就可以融入它。」、有人說:「靠近樹的時候,感覺樹的氣根是流動的,但是摸起來卻很硬,有一種矛盾的感覺。我在樹的四周移動,又覺得它是軟的。我發現整棵樹不是只有樹幹和枝葉,還包括陽光、影子、每一個圍繞它的人,我們都是樹的一部分,所以我走遠才能看清楚這一棵完整的樹。」​
​最後,我們閱讀法國人類學家艾希提耶《生命中的鹽》、波蘭詩人辛波絲卡〈種種可能〉、義大利導演費里尼《對話錄》,試著寫下那些無用卻把我們深刻呼喚成形的事物和記憶。
  • 本段引文經本人同意,轉載自講師吳俞萱個人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qffwffq/posts/3227051674206861
講師吳俞萱引導大家開始第一個練習:「緩慢而靜默地與一棵樹建立關係」。
:2022年6月15日練習,觀察員側記

⊝開始散步:公園裡的一棵樹

我們有目的的,讓自己走向公園裡的一棵樹。
一開始是我們,不久後很快變成自己。因為俞萱要我們在過程中,觀察自己會想靠近公園中哪些不同的空間,並且使用自己的方式前進。我們注意到的事物都不同,我們想要靠近的事物都不同,這時我們還是想著使用公園、好奇工作坊想要前往哪個地點,我們前進的速度,被提醒要記得觀察自己愛好的速度拉扯,有想要跟上彼此的顧慮,也有回應欲望的期待,每個人顧慮的程度都不一樣。有人走開,走向池畔,拍下照片;有人走慢,以不影響其他人的音量,接起未完成工作的電話,有人在公園的土地上蹦跳,鑽入樹葉之間停靠。
不同行動模式,帶大家漸漸遠離原本的生活步調。這時我們還在回應指示,還未察覺自己的跟從,或者逸脫、抵抗,帶來何種意義、怎麼影響身體,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等下就可以跟上」、「把握講師的每一個指示」,轉換狀態,將連貫的時間意識,慢慢投注於工作坊。
即便腳步速度都不相同,我們各自抵達了俞萱選中的那棵樹。這棵樹的身軀,在多年之間,以人為方式凹折而成的立體雕塑,樹下有人在休憩,立體的氣根如同裙擺或支架,邊緣還在成形。
俞萱要我們用非常緩慢的速度,繞樹一圈,緩慢的程度是,要盡可能不讓其他人發現你在移動,同時感受每一刻,身體想跟樹的軀幹怎麼互動。相對於剛才散步過來,我們觀察身體如何想要穿梭在一個公園那樣大的空間,我們可以移動、奔向某個目標、找到對應和容納的關係。當我們穿梭於一棵樹的身體之間,並且如果對任何一處肌理感到好奇,也需要放慢這段從觀察到觸碰的旅程,會發生什麼變化?
我們會怎麼開始觸碰?
我們會怎麼用依靠、懸吊,感受自己的重量?
或者,我們會想離開樹的身體,迎向它身邊的空間、光線,和其他聲響的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什麼?我們發現自己怎樣依恃世界?最後一天,帶著這份理解,我們將在公園中選一個能夠表達自己的空間,進行現地創作。
:2022年6月15日練習,學員的記憶
回到高雄文學館的文學放映室,工作坊期間,會在這裡看兩部電影、肢體練習。我們討論剛剛的體會。
春蓉:繞圈很單調,我有嘗試其他方式,蚊子來的時候。我想,身體的狀態,繪以想妳感受的層面。。
瑞蕉:我躺上去了。我感受它的形狀,知道它不是床,它不可能平滑。
佩玲:遠遠看,覺得這棵樹的形狀很流動,觸碰它,發現跟石頭一樣硬,真正進入它,在它裡面穿梭,它又是軟的。於是我想到,可以拉開一個更大的空間,樹旁邊的陽光、影子,即使走遠一點,都還是樹的一部份。

⊝開始書寫:生命中的種種可能

無法遏止的狂笑,閒扯的電話,樹蔭下的午睡,癱在沙發上,講冷笑話,做一道複雜的菜,反覆咀嚼同一個想法,兩手插在褲袋裡吹著口哨,把腦袋放空,街上傳來牛角麵包熱騰騰的香氣,心照不宣的眨眼,吃冰淇淋或巧克力,早上睡到自然醒,大吃野草莓,在大風的日子走濱海小路,等待日蝕,絞盡腦汁想另一個人會喜歡什麼,赤腳走路,尋找豔遇,試圖獵取意味深長的目光,清一清衣櫥,驚訝自己一直活著,擁有秘密……
──法國人類學家,艾希提耶《生命中的鹽》
這天回去之後,讀過艾西提耶 〈 生命中的鹽 〉、辛波絲卡〈 種種可能〉,我們的作業是寫下自己的版本。
:2022年6月15日練習,學員的作業
王瀴芳 我偏愛陽光綠樹大地/我偏愛藍天白雲山脈/我偏愛在大自然中伸展肢體/我偏愛短期工作坊/我偏愛跨界跨領域/我偏愛靜默留白打坐/我偏愛赤腳撒野趣/我偏愛沙灘大海/我偏愛浪濤湧動/我偏愛離島冶遊/我偏愛徒步海岸線/我偏愛悠幽古道/我偏愛高山湖泊/我偏愛原住民舊部落風情/我偏愛台灣特有種植物鳥類昆蟲/我偏愛潛入清靜溪流聽潺潺音響/我偏愛隨著海水飄浮如一隻熱帶魚...
趙珈娸 在路上看到”胖子”,會興奮,因為有著無以言之的親切感!/燒出一盤好好吃的菜餚,就好心情個一整天!/衣服只稍微有一點破綻,就會把它撕到能穿過一個頭,這樣,可以買新衣服囉!/打破個杯子,管他的!/掉了錢包,哭也回不來啊!/偷偷約會,回家挨頓皮肉痛,還是會再犯!/舞台上佛朗明哥舞裙,讓我發亮!/劇場的翻滾,彷若大麻般讓我上癮!戒不掉了!戒不掉了!
鄭雅云 我喜歡/顫動的光/澄澈的眼神/腦袋被撞擊的瞬間(思想上)/可以在角落發現恐龍蛋的驚喜/澆花時可以親吻薄荷葉的香氣/隨時可以睥睨的眼神/想像未被開啟的門/跟世界連結/白綠紅 黃黑紫 所有總合接近黑色的配色/前面有庭院的房子/感受凋零與痛苦 不喜歡/說明書/大小眼/評價/位階/身不由己/愧疚感/官僚/大聲嚷嚷/敷衍/討好的/緊張
葉佩玲 喜歡待在山裡/站在海洋館看魚和企鵝/看海的/被雲看到/喝水/一口一口慢慢喝/酸的冰的/不加糖/運動後也不加糖/苦的也不加糖/有糖會頭痛/晚上騎腳踏車/有風的時候/有小雨的時候/紅綠燈的時候/小時候/爸爸陪我學腳踏車的時候/在覽車塔上看群鳥/群鳥銀白的飛過/在黑夜/在森林/在高空/在眼前/飛回十八歲的自己/躲在圖書館/不說一話/不用說話/只需要呼吸/和文字散步/累了就睡一下/音樂響起就回家
林妡芮 如果是夜晚/我喜歡稀疏的針葉林/喜歡植物露出潮濕的眼睛/在無人發聲的時候//我喜歡散步在夜晚/河水流動,覆蓋我的手/圓頂天空,旋轉的星星,細密的沙地/一支遊行隊伍/以及乾燥的草摩擦的聲音//我喜歡植物的骸骨/花逐漸枯萎的顏色/喜歡透明水晶裡的砂礫/在靜默中/豢養火焰/冰藍的核滾落腳邊//我喜歡黑色石頭的游彩/光澤像是與石頭一體/又隨時分離/我喜歡鏡子的碎片/喜歡不連續的整體//我喜歡音樂盒內機械裝置/勝過於外在的飾物/我喜歡世界地圖/踩在海洋的地方/水更深了//我喜歡海數石頭的樣子/而天空什麼都得不到//我喜歡鳥類拍打翅膀的聲音/不確定是恆常的起飛/還是最後//我仰賴夢/比生活更真實/我喜歡重新辨認事物並命名/我活在這裡
不過,這份作業只是起點,讓我們檢視自己的OO,我們珍惜自己曾經細細品味的那些時刻,同時,也意識到過去這些開啟感知的時刻,某種程度上,跟其他生活的每個時刻會分離開來。就像我們體驗跟一棵樹互動,極致的緩慢,使得感受更清晰,但也同時一截一截的並不連貫。觀察這種差異,會如何影響我們?讓我們可以在之後回過頭,從作業中挖掘自己最初的樣貌,和這次抵達的地方。

講師 吳俞萱
情願自己是啞的,被所有事物和情感穿過,不置一詞。然而,沒有什麼會走進我如果我不走向它們,於是不得不成為各種容器,承接小孩的心、洞穴的回音、春雷初響的土地香氣、人們欲言又止的沉默、藝術揭示的繁複人性……。寫詩的我是一種容器,跳舞踏的我是另一種,成為母親的我也是一種容器。著有詩集《交換愛人的肋骨》、《沒有名字的世界》;攝影詩文集《居無》、《逃生》、《忘形──聖塔菲駐村碎筆》、《死亡在消逝》、《暮落焚田》;文集《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對無限的鄉愁》。曾在2010年和2016年赴日本橫濱「大野一雄舞踏研究所」學舞。2022年夏天從花蓮的阿美族部落移居美國,就讀印地安藝術學院創意寫作研究所。。
記錄 藍念初
高雄文學館企劃專員。高雄人,1988年出生,2014年以「現代詩的語言問題」研究,畢業於成功大學中文所,長期從事文字與手繪形式的觀察記錄、跨領域藝術與聯覺的解讀和互譯,嘗試將文本分析技術轉化成藝文參與的基礎,現於高雄文學館從事文學跨藝人體實驗。
企劃 城市散步.現地創作工作坊
工作坊為一梯次活動,學員四天全程參與,內容包含肢體開發、電影討論、書寫練習。從散步公園開始,我們先用身體尋找自己喜歡的角落;再透過兩部電影與選詩對應,用身體記憶書寫經驗。最後,在中央公園嘗試現地創作,彼此交流。
  • 06/15㊂
15:00-17:00高雄文學館門口集合,散步後討論,以身體和文字重構存在。
  • 06/16㊃
14:00-16:00觀看電影:日本.河瀨直美《光》
16:00-18:00討論電影,閱讀詩作:美國.詹姆斯迪基〈在山間帳篷中〉
18:00-19:00休息一小時,各自用餐
19:00-20:00書寫與舞踏引導
  • 06/17㊄
14:00-16:00觀看電影:英國.裘安娜霍格《我們的相愛時光》
16:00-18:00討論電影,閱讀詩作:台灣.零雨〈與蛇相遇〉
18:00-19:00休息一小時,各自用餐
19:00-20:00書寫與舞踏引導
  • 06/18㊅
10:00-12:00書寫與舞踏引導
12:00-13:00休息一小時,各自用餐
13:00-15:00創作時間(包含公園選景、書寫與練習)
15:00-17:00成果交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我還有足夠的生命力時,我整理我的園子,當有一天雜草的生命力勝過我後,這片土地還給它。——鍾鐵民〈生命力〉 記錄,是為了開始好好生活。 散步,不只是探索,透過腳步和線條,每一步都在創造屬於我們的城市。
比起「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事,作品中「不自覺記錄」下來的風景是什麼?如果有一天「這裡」消逝了,你會記得怎麼重新建造它嗎?本次解謎相談室,我們將會嘗試用評論的方式進入一本小說.....
我們有多理解一個地方?這正關乎我們「地方想像」的能力。 規劃一個地方,理想的「謀殺」,這個過程中,也把空間的可能性推向了無限:我們將會創造出「海龜湯」與它們的產地。
為什麼能夠有故事的誕生?那是解謎的起點,一個追尋的動機。 而歸屬感的追尋,它的線索,就源於記憶。 當我們獨自一人無法扭轉命運,也不能抵達理想的目的地,這時候,不同的人加入,逐漸匯聚對的人、在對的時間點相遇,一步步修正......描述這段出發、歷劫、回歸的「時間」,就是故事的本身。
回顧近20年來創作張鈞見探案的過程,我發現我自己雖然是以一個摸索者的角色緩步調整、緩步改變......,整體來看,其實可以發現一個清晰的脈絡。那就是,在過去的20年間,我希望可以吸取外國犯罪小說發展出來的各種形式,轉化為紮根於本土的故事。
寫下關於「影子仍面向潛伏」電影日記的期間,如果我們思考,我們僅僅在嘗試思考,這些片段的意義為何?它們為什麼留下?我們書寫,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經歷了這些。
當我還有足夠的生命力時,我整理我的園子,當有一天雜草的生命力勝過我後,這片土地還給它。——鍾鐵民〈生命力〉 記錄,是為了開始好好生活。 散步,不只是探索,透過腳步和線條,每一步都在創造屬於我們的城市。
比起「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事,作品中「不自覺記錄」下來的風景是什麼?如果有一天「這裡」消逝了,你會記得怎麼重新建造它嗎?本次解謎相談室,我們將會嘗試用評論的方式進入一本小說.....
我們有多理解一個地方?這正關乎我們「地方想像」的能力。 規劃一個地方,理想的「謀殺」,這個過程中,也把空間的可能性推向了無限:我們將會創造出「海龜湯」與它們的產地。
為什麼能夠有故事的誕生?那是解謎的起點,一個追尋的動機。 而歸屬感的追尋,它的線索,就源於記憶。 當我們獨自一人無法扭轉命運,也不能抵達理想的目的地,這時候,不同的人加入,逐漸匯聚對的人、在對的時間點相遇,一步步修正......描述這段出發、歷劫、回歸的「時間」,就是故事的本身。
回顧近20年來創作張鈞見探案的過程,我發現我自己雖然是以一個摸索者的角色緩步調整、緩步改變......,整體來看,其實可以發現一個清晰的脈絡。那就是,在過去的20年間,我希望可以吸取外國犯罪小說發展出來的各種形式,轉化為紮根於本土的故事。
寫下關於「影子仍面向潛伏」電影日記的期間,如果我們思考,我們僅僅在嘗試思考,這些片段的意義為何?它們為什麼留下?我們書寫,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經歷了這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活著》是一部關於命運無情與生命堅韌的小說,以主人公福貴的不屈精神,描繪人在苦難面前的堅韌與無奈。故事涉及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動盪,融合了個人與時代的交織,反映出無奈中的歲月與掙扎。樸實無華的語言中,福貴等人物形象傳遞了對生命的堅韌與對生活的執著。
Thumbnail
假如一棵樹在無人島上倒下,這樣它倒下時究竟有沒有發出聲音?
Thumbnail
前言:要寫也要活 作家吳鈞堯曾經寫給我的一句話是「多寫也要多讀」,讓年少時候的我不太服氣。隨著年紀漸長,遇見了一些曖曖內含光的人們,發現的確自己搆不上兩腳書櫥。然而,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則評論文學獎的評審感言,題目很簡單,只有一個字:「活」。與其使用太多二三手資料和感觸,不如好好的品味生活,然
Thumbnail
進入森林,大自然的溫柔撫慰您的心靈。參加我們的森林療癒活動,感受森林環境的豐沛生命力,透過台灣森林保健學會培育出的森林療癒師引導,提升專注度與幸福感。報名截止日期:5月10日,報名連結請見內文!
Thumbnail
「如果我是森林裡的樹,或是野外的貓,這樣的生命也許還有意義,或者就沒有意義上的問題,因為我屬於這個世界,但透過我的人類意識,以及我對熟悉事物的信念,我變成了這廣大世界的對立者。這個荒謬的理性使我對立於一切創造物,再怎麼寫也無法跨越這一切。」
Thumbnail
✨終局✨ 現在什麼都不剩了,只能繼續跳舞。 今天讀了一本書《像樹那樣生活》,作者禹鍾英是韓國的樹醫生,他在人生走投無路準備尋短時,看見一旁屹立於山頂的松樹無畏環境險惡,在岩石縫隙中依然展現強韌的生命力。仿佛在對他說:「 我也還活著呀,你為什麼想要放棄寶貴的生命?」
Thumbnail
其實你我的差別,只在一秒鐘。沒有好也沒有壞,沒有對也沒有錯,差別只在於:你我想體會什麼樣的生活過什麼樣的人生。
         生命飄渺如塵埃,卻也磅礡如山川。生之前未知,死後亦未知。生命的意義在於活著的時候。以什麼活著?怎麼活著的?唯有在靠近並試圖接近生命本身想帶給我的時候,我才感到生命的鮮活;感到一切非理所當然;感到生命的饋贈。明白生之流轉,死之流轉,活著的時候流轉的,生非起點;死非終點,一切都是過程
Thumbnail
偶爾有些老朋友會跟我抱怨,說你們荒野保護協會提倡要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但是他們不管是假日爬郊山,或是退休後天天走步道健身,但是不管怎麼看,花還是花,樹還是樹,鳥還是鳥,從來沒有感受到與自然萬物的共鳴或所謂生命的流動,到底是他們沒有慧根,還是我們在唬弄他們?     對於這些朋友的質疑,我通常提供給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活著》是一部關於命運無情與生命堅韌的小說,以主人公福貴的不屈精神,描繪人在苦難面前的堅韌與無奈。故事涉及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動盪,融合了個人與時代的交織,反映出無奈中的歲月與掙扎。樸實無華的語言中,福貴等人物形象傳遞了對生命的堅韌與對生活的執著。
Thumbnail
假如一棵樹在無人島上倒下,這樣它倒下時究竟有沒有發出聲音?
Thumbnail
前言:要寫也要活 作家吳鈞堯曾經寫給我的一句話是「多寫也要多讀」,讓年少時候的我不太服氣。隨著年紀漸長,遇見了一些曖曖內含光的人們,發現的確自己搆不上兩腳書櫥。然而,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則評論文學獎的評審感言,題目很簡單,只有一個字:「活」。與其使用太多二三手資料和感觸,不如好好的品味生活,然
Thumbnail
進入森林,大自然的溫柔撫慰您的心靈。參加我們的森林療癒活動,感受森林環境的豐沛生命力,透過台灣森林保健學會培育出的森林療癒師引導,提升專注度與幸福感。報名截止日期:5月10日,報名連結請見內文!
Thumbnail
「如果我是森林裡的樹,或是野外的貓,這樣的生命也許還有意義,或者就沒有意義上的問題,因為我屬於這個世界,但透過我的人類意識,以及我對熟悉事物的信念,我變成了這廣大世界的對立者。這個荒謬的理性使我對立於一切創造物,再怎麼寫也無法跨越這一切。」
Thumbnail
✨終局✨ 現在什麼都不剩了,只能繼續跳舞。 今天讀了一本書《像樹那樣生活》,作者禹鍾英是韓國的樹醫生,他在人生走投無路準備尋短時,看見一旁屹立於山頂的松樹無畏環境險惡,在岩石縫隙中依然展現強韌的生命力。仿佛在對他說:「 我也還活著呀,你為什麼想要放棄寶貴的生命?」
Thumbnail
其實你我的差別,只在一秒鐘。沒有好也沒有壞,沒有對也沒有錯,差別只在於:你我想體會什麼樣的生活過什麼樣的人生。
         生命飄渺如塵埃,卻也磅礡如山川。生之前未知,死後亦未知。生命的意義在於活著的時候。以什麼活著?怎麼活著的?唯有在靠近並試圖接近生命本身想帶給我的時候,我才感到生命的鮮活;感到一切非理所當然;感到生命的饋贈。明白生之流轉,死之流轉,活著的時候流轉的,生非起點;死非終點,一切都是過程
Thumbnail
偶爾有些老朋友會跟我抱怨,說你們荒野保護協會提倡要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但是他們不管是假日爬郊山,或是退休後天天走步道健身,但是不管怎麼看,花還是花,樹還是樹,鳥還是鳥,從來沒有感受到與自然萬物的共鳴或所謂生命的流動,到底是他們沒有慧根,還是我們在唬弄他們?     對於這些朋友的質疑,我通常提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