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柯文《與歷史對話——二十世紀中國對越王勾踐的敘述》

2022/07/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柯文(Paul A. Cohen)著,董鐵柱譯:《與歷史對話——二十世紀中國對越王勾踐的敘述》,香港:中華書局,2021年。
2022年7月11日讀畢
柯文《與歷史對話— — 二十世紀中國對越王勾踐的敘述》書影(圖片來源:中華書局線上書店)

1. 這本書從「故事的歷史」的想法來談論越王勾踐這個「歷史的故事」。如同譯者董鐵柱所言,「作為虛構的文學故事,各個版本的勾踐復仇在不同的時代傳遞了相應的訊息,而我們通過體會其細節,則能夠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雖然我認為不少故事的分析還是有空間再作深入探討,但柯文提綱挈領地指出二十世紀以降這些故事在中國大陸、台灣的宏觀特徵,已經是非常厲害。當然,我從這本書中也學會了很多近代史的知識。
2. 讓我好奇的是,原來柯文懂看中文,卻也可以沒有接觸過卧薪嚐膽的故事。我自己是小學時從一本好像名為《十用成語手冊》中學回來。這本書一般都是解釋成語意思,附有例句,不過就選取了大概數十個成語故事,圖文並茂地講述這些成語的故事,臥薪嘗膽、名落孫山、噤若寒蟬寺等等的插圖,現在依然歷歷在目。
3. JohnR. Gillis 在這本書的序言提到:「沒有一個美國學會會通過摩西在沙漠中所受的艱苦考驗、貞德的被焚或福吉谷(Valley Forge)過冬的悲慘來激勵自己備考。那些經歷都被視為屬於過去,它們被認為是值得尊重而基本上無法實現的。唯一一個像勾踐那樣使人想模仿的西方人物是耶穌基督,但是那些明確地覺得和他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苦難(如鞭笞)有聯繫的人極少受過教會的迫害,這使得對基督的崇拜默認是停留在缺乏個人認同的地步的,而那些將自己和基督相提並論的人也被視為異端。」Gillis所提及的人物都具有宗教上的地位。所以我疑惑的是,美國學生,又或者歐美世界的人,會否以一些欠缺宗教意義的歷史人物來比況自己的生活嗎?漢文化或許重視知今以鑑古,但這個特徵是漢文化所獨有的嗎?柯文在書中所舉的日本、越南、以色列的例子,似乎都說明了不同地方都有類似以古視今的做法。
4. 「提到而不是講到」這個說法很有趣。這是指說話只是提一提及勾踐的故事,例如說「我們要臥薪嚐膽」,聽者就會知所臥之薪,所嚐之膽。
5. 書中提及豐子愷一篇名為〈九一八之夜〉。其中豐子愷既否定了藝術無用於戰爭年代的看法,也不贊同藝術可以用作戰鬥工具的想法。對豐子愷來說,藝術需要下苦功,讓人具備了洞悉、描繪世間無窮無盡事物的能力。所以藝術不是風花雪月,其用處也不限於戰鬥工具之上。我對豐子愷這個想法十分佩服。一來他所指出的藝術特點甚具啟發性,二來是豐子愷能夠突破戰爭時局所帶來的二元對立。這方面也讓我反思,或許有時我認為兩種看似非此即彼的想法之外,其實尚有更多的可能,只是我受限當下的時局而找不到。
案:這是香港大埔的廣福橋 。其古典的建築風格就如勾踐的故事一樣,都是「古為今用」。
錦鯉
錦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