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奇緣】2016

2018/07/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翻開迪士尼的動畫作品集,在走過21世紀的前十年低潮後,似乎從2012年的【無敵破壞王(第52部作品)】開始,他們終於開始花點力氣把故事說好,不讓兄弟的皮克斯專美於前,東山再起的霸業歷經2013年的【冰雪奇緣】、2014年的【大英雄天團】、2016年的【動物方城市】,來到2016年底的【海洋奇緣】,可以看出他們不同於過去致力講王子與公主的故事(這部份交給真人電影翻拍就好),而是將主角的個人成長元素加入故事中成了主旋律,搭配日精月益的電腦動畫技術,八九不離十,不會差到哪裡,只是這回看【海洋奇緣】,總感覺少了點什麼。
【海洋奇緣】的故事敘述南太平洋一座島嶼的酋長女兒-莫娜Moana,本來和族人安居樂業,直到有天,漁獲量漸漸短少,農作物開始黑死不生產…莫娜祖母的過世,讓她想起一個神祕的傳說,原來半神人毛伊Maui偷走了大地女神塔菲緹Te Fiti的「心」,因為黑暗力量Te Kā的關係,生態平衡受到破壞,於是莫娜違背父命獨自航海,想要找到半神人毛伊,請他歸還海洋之心…。
電影一開始以莫娜祖母敘述的傳說故事破題,到莫娜小時被海洋寵愛與海為伍,因父親期待、限制違背本性,專心待在陸地,進而為解決島民生活,出海找尋毛伊,這一路就是女主角莫娜蠻中規中矩的冒險故事──2013年【冰雪奇緣】寫下的「SHero」神話,來到了及2016年的【海洋奇緣】,多半有珠玉在前的壓力,即使電影在畫風和音樂有著不錯水準,但嚴厲的父親、溫柔的母親、智慧的奶奶、賣萌的寵物,人物設定加上女主角離家闖盪的成長行程,一直讓我想到【花木蘭】,毛伊的歌舞也神似1997年的【大力士Hercules】,音樂少了【冰雪奇緣】「吼伊去」的神曲渲染力,故事又沒了【動物方城市】藏在細節中的寓言,這就是我覺得少了些什麼的地方。
如果再深究下去,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這回【海洋奇緣】雖然利用太平洋島嶼神話/文化為背景,但知道的越多就越受障礙!!
迪士尼過去每每利用異國文化風情當成背景的作法,就常被說是剝削傳統文化而惹爭議(像當初人物定稿發表就已經惹發爭議-毛伊就被玻里尼西亞人批評一個神明被描繪的像「半豬半河馬」,或是販賣刺青兒童服裝販售,被抗議下架)。雖說動畫片並不是紀錄片/教育片,通常我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再怎麼樣,迪士尼的動畫還是在說著西方白人中心價值觀的一個故事,但觀影過程,南島神話裡的「毛伊與希娜Sina」雙主神,只變成毛伊獨撐大局,希娜成了莫娜的母親一角,卻又沒發揮什麼作用(白眼),一直困擾著我。
這是「知識障」,一般人不必理會!!如果說將南島文化,改編成人畜無害的冒險成長歡樂故事,往好處想,【海洋奇緣】讓許多兒童一窺太平洋文化,讓文化流動,倒也有其功能存在。撇開南島文化的元素,我並沒有那麼差評,例如毛伊否定自己的人類身分、莫娜找回自己是海洋族的使命,及最後塔菲緹跟帖卡是一體兩面,不管是人或是神,從懷疑、否定到認清、接受自己,選擇自己想要成為誰──透過歌詞以及台詞,可以理解對於自我價值的理解與追尋仍舊是迪士尼動畫在強調的精神;電影最末把格局拉到人類對於大自然應該要懷抱著謙卑態度,學習尊重共榮(怎麼一下子跳到【魔法公主】了?),【海洋奇緣】又讓我開始猶豫我看到了什麼?!只有當片尾彩蛋出現「如果我有異國口音,名字叫賽巴斯汀,就會有人幫我翻身回來。」這一幕時,我才終於笑了出來,只能給87分,不能更高了。(本片導演就是【小美人魚】導演John Musker和Ron Clement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從明日報新聞台部落格到串流年代,「影音亞空間」其實一直都在。如果你喜歡看一個中年大叔碎碎唸,關於電影、音樂、閱讀及生活的事情,Welcome to my Sub-space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