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下-另一種智慧:牛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在談論到唐朝盛世敗亡的時候,老師們絕對不會錯過「牛李黨爭」這個關鍵。

嗯?別忙著懷疑自己是不是看錯。隋朝的篇章才剛開始,怎麼就要講牛李黨爭了?

可你想想,「李」是唐朝國姓,牛是從哪個北京來的敢跟李家爭雄啊。哥從先秦看到魏晉南北朝,最屌的牛也不過三國牛金啊。

然後就想起,在楊素的故事中,他是有那麼一個牛同學的。

「後與安定牛弘同志好學,研精不倦,多所通涉。」

安定來的牛弘同志是吧(誤)。

牛弘的牛度,沒有楊堅、楊素、高熲這些人來得高。所以他的祖譜比較簡單清白。

「牛弘,字里仁,安定鶉觚人也,本姓尞氏。」

尞氏的起源你可以查到很多種,不過那大概都是牛家權傾天下之後產生的。其實這裡挺明白,就是中國境內胡人之一。

牛弘的父親,在北魏時為侍中、工部尚書,封臨涇公,因得賜姓為牛。鶉觚這地名說了還不知道是哪,臨涇一說事情就明白得多。

北魏靈太后胡氏,就是安定臨涇人。

這誰?我們通俗點前情提要。

如果說東漢何太后跟董卓一前一後打開三國亂世,那北魏靈太后跟爾朱榮就是南北三國的負責人。

董卓跟爾朱榮一樣,都是負責進京殺太后的部分。

所以說,牛允要嘛是胡太后賜的姓,要嘛是爾朱榮賜的。若是後者,宇文泰征西怎樣都要跟這個牛允往來一下,也就是牛弘出道應該身分不低。

可事實就是,頗低。

推到大舉拉拔胡人的胡太后身上,那就符合設定了。

牛弘這個人,沒有什麼英雄故事。跟楊素高熲征戰千里,朝堂鬥爭比起來,要平淡很多很多。但他是一個大學者。

楊素跟高熲都是天生異稟,可他們人生雜務太多,讀書不專。就沒辦法成為「王朝活字典」。

每個新王朝建立,這種活字典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通常都會隱藏在權相背後。

身為學者,牛弘就是文書官一路幹。在北周末年,更擔當了史學界最重要的業務之一:修起居注。

起居注嘛,唐朝以後就是帝王言行起居記錄的一個專有名詞。西周時已有,官員通常會在旁邊的柱子作記錄,時稱「柱下」或「柱記」。

老子原本就是這個職務。

(不是我也不是你爸,是道家始祖李耳)

正式用起居注這個名詞,大約是晉武帝司馬炎時期。西晉也是復周古的王朝。等到西晉滅亡,群雄並起,不分南北很多軍閥就也會開始做自己的起居注。

以備不時之需嘛,誰知道來日天子不是我?

這樣的行為某方面也證實了,三國孫曹劉是沒有起居注的。任憑陳壽一筆定功過,這多麼可怕。

牛弘的工作是修起居注,那他就要領一個可以進入皇宮的官職。

主為「員外散騎侍郎」。

看到散騎直接反應是皇帝近侍就可以。員外則是員額之外,非正編的。這樣的陳述也表示當時北周沒有正式的起居注官員。可考情況是隋煬帝楊廣才開始設立……他一定對自己的真天子之路懷抱著夢想與希望吧。

有趣的來了。

「宣政元年,轉內史下大夫,進位使持節、大將軍、儀同三司。」

這是春秋筆法的標準型。

真正的意思是,宣政元年,牛弘轉內史下大夫。後來進位DoReMi。讓你以為都發生在宣政元年,其實後面八成都是隔年以後的事情。

事實上,牛弘進入朝廷的第一個正式官職,是內史上士。後來轉納言上士,前面都是主官名稱,後面是階級。

砲兵營二連上士這樣的意思。

而上士再往上不是士官長,就是下大夫。

牛弘之前是以納言上士加掛員外散騎侍郎的身分,在整理起居注。

這裡說明一下官省。

內史省是一個新建的單位,這樣說好了。原本兩漢朝廷,有一個官叫做尚書令,從不怎麼大,被漢武帝提拔為內外政務橋梁。

到了東漢,幼帝事多,尚書省因為負責皇帝交接文書跟儀式,撥亂反正了幾次,權力跟地位就越來越高。

尚書事從政務,慢慢變得無所不包。

對,權力跟責任是相對的,尚書省要管的事情越來越多。雖然還是有設丞相相國三公這些換來換去,但每個接班王朝都恪守:尚書令才是真宰相的標準。

最後真的太忙,就把原本傳遞文書審核政務這一塊切出來,立內史省。主管為內史令。

納言則是門下省的主管,有話跟皇帝說,我幫你收(納)的意思。

舉凡皇帝身邊的宦官傳令,上面說到的散騎,御醫御廚這些統統都是門下省的管區。

意思是,牛弘一開始是政務官,轉為近侍官編修起居注。周武帝一死,馬上被送回政務官加一級。

你說,是牛弘的起居注寫得不好?

還是周武帝的死亡,無法照實注記?

由於牛弘傳的下一句時間點,就是楊堅已經稱帝的開皇。他真正的大加官,很可能就不是拔他當個記者的周宣帝給的。

而是楊堅給的。

我們陰謀論都不用玩太深,事實周武帝就是很重用楊堅,而楊堅因為跟周宣帝對著幹所以失勢。之後是改詔又讓自己成為周宣帝之子的輔政。

那牛弘是因為捲入宮廷秘辛所以才發達嗎?倒也不必啦,後來他還滿常當使者的,應該除了有名望也很能嘴。楊堅當時封給他的地位,很可能是要派去說服各地叛軍的。

不過跟這種用途相比,牛弘的名字,更多出現在禮儀制度志中。

都說了是活字典,開國整理制度最需要的人才。但人才很多啊,沒門路怎麼行?

牛弘靠誰的門路?不用啦,他一直都在皇宮近侍當差,別人才要拜託他們近侍納言,他們自己塞就可以了。

這不是隨便說,《北齊書》就有寫過:「儼乃令子宜表彈士開罪,請付禁推。子琮雜以他文書奏之,後主不審省而可之。

大部分的皇帝,都不會自己看奏章。

能聽YouTuber說就寧可用聽的人,已經透過現代科技證明是多數了。

牛弘就自己上了好大一表給隋文帝楊堅,陳說「搜集典籍」的重要性。

楊堅可不是那種聽人嘴兩下就好好好的皇帝。牛弘除了幹話之外,也告訴楊堅其實收集整理的工作早就在進行。

那主要是他在比對西梁的書目,發現到北周的古典籍,跟南朝的記錄相比,只有一半。

隋朝可是三分天下有其二,這數量不對頭。

牛弘說,我們缺最兇的,就是陰陽河洛之術,跟醫學藥方圖譜。

楊堅馬上拍板:只要獻上古書的,就送賚縑一匹。

發現了嗎?我在引導什麼。

我在告訴你,楊堅從一開始就想著千秋萬世。

重賞之下必有好書,隋朝的典籍很快充實起來,牛弘也被封了一個榮譽爵位:奇章公。

沒這地名,很顯然就是在表揚牛弘搜集奇書有功。

而牛弘的向上管理之術,現在才開始發威。

不意外吧?從周武帝到隋文帝楊堅,長年在宮廷內服務的牛弘,五年內換了四個皇帝主子。

面對卿大夫們的進逼,以及周武周宣這種自大自滿型的皇帝……

一個擁有高度智慧的人,在夾縫中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生存之道,進而於史書上留下美名。

這就是牛弘。

把名不見經傳的小家族,抬高到號令天下的程度,不一定要當皇帝,上戰場。


牛弘的第二階段工作,就是修禮。

而楊堅收到他的申請,在會議上劈頭就是一句:「竊謂明堂者,所以通神靈,感天地,出教化,崇有德。

很顯然,牛弘告訴楊堅的,就是禮通神靈。他已經拿準了這個皇帝喜歡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

很可惜的是,楊堅不是個好相與的。

這次開會討論的內容非常硬核,主要是按照各種古籍來推定明堂的建築形式與尺寸。

而楊堅最後批示:考證不足,再議。

楊堅雖然很有興趣透過陰陽術數來正當化自己的篡周,但他本性中有另一個揮不去的陰影。

寫成節儉,讀作吝嗇。

這樣說吧,祭祀建築預算,在隋初的佔比已經非常高了。

北周之所以會走向敗亡,源於接收北齊的消化不良。

在祭祀相關上也有點東西,其實就是北齊後主幾乎已經廢除祭禮,北周也沒什麼在重視。

因為北周自己的祭典還算單純,只設圓丘,方丘,方壇,神州壇。四個主體不是四個壇。

不過,北齊的要複雜很多,簡單說境內大山大河全部要從祀。換成你是北齊後主也懶得拜啊。

對楊堅來說,整合周齊祭禮,就比蓋明堂還來得迫切。這表示他還沒失心瘋,還知道這些大拜拜的重點不是求心安,你老百姓你才求心安。

皇帝是拜給大家看的,給大家看我尊重你們的文化,你們的祖先,護佑你們的神靈。

我是因為得到他們的認可,今天才坐在這裡統治你們。

這部分,楊堅則交給了牛弘的另一個同學辛彥之。說是說同學,辛彥之可比牛弘楊素這些人要大了至少十歲吧。

西魏時,辛彥之就已經得到宇文泰賞識。後來宇文護主持大局篡魏,更命辛彥之負責北周祭禮制定。

現在要搞周齊合併,辛彥之都算半個原作者呢,不找他找誰咧。

而且牛弘雖然才學高,懂得攻心之術,但他其實辯才有礙。

辛彥之就是嘴砲界的「金城湯池」,跟他辯論的人表示根本找不到可以進攻的地方啊。

事已至此,牛弘也就跟著大哥幹了。

但辛彥之只擅長祭祀部分,牛弘則是有「一統大禮」宏願的人,方方面面他都有接觸。

隨著禮法制定得差不多,辛彥之忙於祭壇祭禮,牛弘又提修法律,制新曆,就連音樂改革他也要湊一腳。

楊堅自然是一個一來,順便把牛弘轉調為九卿之一的太常,在大節上與高熲合作。

前面兩個弄得差不多時,楊堅才注意到,國家的樂府這樣不行啊。

這件事情,最早是牛弘他們在修禮法時,由原北齊官員顏之推提出的。

顏之推更早之前是南梁官員,後仕北齊,亡後入周。

他看牛弘在比對梁朝書目徵書,心生一計,就上書楊堅表示你們還沒有國家樂府,南梁的比較古典,可以作為依據來編寫。

哪裡知道楊堅嗤之以鼻:「亡國之樂,靡靡之音。

就找人來把周樂改版,但不靈光。這一直改不好,有人檢舉,牛弘他們才攬過來做。

但你看牛老大任務這麼多,其實也無心啦。

結果有一天,楊堅要聽歌,大怒。

「你他媽我當了七年皇帝,樂府都還在歌頌前朝?」

當下決定法辦牛弘等人。

搞了很久,後來牛弘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專修古曲的人,生了一套皇上好棒棒說法。加上前手請老外來訂定樂器樂曲標準,才讓中國音樂往前邁進了好大一步。

這個堪稱牛弘生涯最大的任務,也是對中國影響最深的任務完成後,楊堅就重啟了置明堂之議。

禮樂界中,再無人可與牛弘比肩。


但對楊堅來說,牛弘做得最好的,大概還是獨孤皇后的喪禮吧。

隨著牛弘在楊堅心中,在朝廷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就連權位高漲,在政治鬥爭中壓倒高熲的楊素,都對牛弘表示尊重。

楊素可是個目中無人的主呢。

老實說,同學沒什麼了不起,被楊堅信任,楊素也沒有鬥不倒的。

楊素不得不服的,就是牛弘成為了「吏部尚書」:掌管人事選拔任用,門生滿天下。

開皇年間,論氣度,高熲第一。

論才學,楊素最高。

但講到人氣最旺,非牛弘莫屬。

不要以為古代不民主,魏晉南北朝,世族政治三百年。有地方世族支持,那比什麼都管用。

也別看牛弘好像就是個學者不涉政爭。

要知道,隋文帝楊堅就是那個展開世族打壓計劃的皇帝。像秦始皇打壓六國貴族一樣。

對他們都沒成功,死後兒子就被他們劃進黑五類的人給推翻了。

而牛弘,就是楊堅選出來的長城防火牆。

楊堅不是一個讀漢書的人,你認真要他去了解牛弘的學養有多豐富,無感。但牛弘非常有解決爭議性問題的能力。

不開玩笑,北周時楊堅也曾經被夾在這個地方世族與朝廷的衝突點。而且他沒能力平衡,整個北周大爆炸,最後靠武力解決。

牛弘在這方面實際做得好不好?實證我是拿不出來,幹話我們可以看一下。

「弘在吏部,其選舉先德行而後文才,務在審慎。雖致停緩,所有進用,並多稱職。」
「隋之選舉,於斯為最。時論彌服弘識度之遠。」

而楊素的敬服,或許不能代表朝中大臣,但也足以牽動楊素爭權的根本人物:隋煬帝,楊廣。


楊廣從繼任太子後,就對牛弘相當巴結。當上皇帝之後,更是把牛弘放在神壇上尊而重之。對於楊素,反而沒那麼親近了。

道理很簡單。

楊廣完全知道楊素幹的黑事……雖然那都是幫他沒錯,可越是如此,楊廣就越會害怕楊素以同樣手段對付他。

當今之世,能與楊素分庭抗禮者,捨牛弘其誰?

即使大業二年,楊素就走了,牛弘仍是隋煬帝楊廣的愛卿。

一直到大業六年底,牛弘才過世。


這,也是隋朝崩壞的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81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0/11
竇建德是隋末群雄中一個相當特別的角色,雖然自行稱帝,但始終以扶助隋室、講信求義為先。 某方面來說,還挺像劉備。
Thumbnail
2024/10/11
竇建德是隋末群雄中一個相當特別的角色,雖然自行稱帝,但始終以扶助隋室、講信求義為先。 某方面來說,還挺像劉備。
Thumbnail
2024/10/05
你有想過他們其實是不同國家嗎?
Thumbnail
2024/10/05
你有想過他們其實是不同國家嗎?
Thumbnail
2024/10/02
食論農桑,貨曰貨幣:用公正第三方的替代品來進行交易。 農桑順著前回講隋朝,貨幣就很快一樣把南北朝到隋帶入。
Thumbnail
2024/10/02
食論農桑,貨曰貨幣:用公正第三方的替代品來進行交易。 農桑順著前回講隋朝,貨幣就很快一樣把南北朝到隋帶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盛樂古城。 北魏拓跋氏因此而興,雖入中原,亦以為北都。 此後,柔然日盛,一度攻破盛樂。雖以長孫部族為帥奪回,但榮景不再。 北魏自詡代人,盛樂部族亦是紛紛南遷,最終,只以鎮守盛樂之龍驤將軍,大野善為宗。 孝文帝時,柔然又寇敦煌。 大野善之子大野提率軍支援征討,戰功彪炳,受封敦煌鎮將,並留下宗族血脈。
Thumbnail
盛樂古城。 北魏拓跋氏因此而興,雖入中原,亦以為北都。 此後,柔然日盛,一度攻破盛樂。雖以長孫部族為帥奪回,但榮景不再。 北魏自詡代人,盛樂部族亦是紛紛南遷,最終,只以鎮守盛樂之龍驤將軍,大野善為宗。 孝文帝時,柔然又寇敦煌。 大野善之子大野提率軍支援征討,戰功彪炳,受封敦煌鎮將,並留下宗族血脈。
Thumbnail
李淵不得不稱帝。 直取長安,擁帝自重,本身是一個取巧的方式。 按太原跟河東世族的傳統想法,佔領京師,手握天子,便可爭取到各地支持。 楊廣昏庸,本是天下大亂之始。但楊廣暴卒,新帝立於江都,便破了這運算。更別提東都楊侗不服,亦自行稱帝。 一時間,隋室三帝並立,誰是正統?
Thumbnail
李淵不得不稱帝。 直取長安,擁帝自重,本身是一個取巧的方式。 按太原跟河東世族的傳統想法,佔領京師,手握天子,便可爭取到各地支持。 楊廣昏庸,本是天下大亂之始。但楊廣暴卒,新帝立於江都,便破了這運算。更別提東都楊侗不服,亦自行稱帝。 一時間,隋室三帝並立,誰是正統?
Thumbnail
何潘仁率胡商盤踞司竹園,背後,也是有漢人謀士的。兩人早在開皇年間便已相識,更是長年互通書信。 年過六十的李綱,其實早在一旁候著。 李綱年少時為北周齊王宇文憲參軍,入隋後更為太子楊勇左右,深得文帝楊堅信賴。 自然,楊廣繼任後,李綱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Thumbnail
何潘仁率胡商盤踞司竹園,背後,也是有漢人謀士的。兩人早在開皇年間便已相識,更是長年互通書信。 年過六十的李綱,其實早在一旁候著。 李綱年少時為北周齊王宇文憲參軍,入隋後更為太子楊勇左右,深得文帝楊堅信賴。 自然,楊廣繼任後,李綱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Thumbnail
身為儒家的領袖,王劭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但他總是要記著,身上所背負不能被記錄的使命。 數百年來,河內老山家一直肩負著這個任務。 不,或許還要更早,早到山家還不是山家的時候,他們就迎接了軒轅黃帝打敗蚩尤。又迎奉了周武王討伐商紂。 可世事難料,誰會想到,那一年,老山家的兒孫,成了皇帝。 國號晉。
Thumbnail
身為儒家的領袖,王劭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但他總是要記著,身上所背負不能被記錄的使命。 數百年來,河內老山家一直肩負著這個任務。 不,或許還要更早,早到山家還不是山家的時候,他們就迎接了軒轅黃帝打敗蚩尤。又迎奉了周武王討伐商紂。 可世事難料,誰會想到,那一年,老山家的兒孫,成了皇帝。 國號晉。
Thumbnail
在談論到唐朝盛世敗亡的時候,老師們絕對不會錯過「牛李黨爭」這個關鍵。 嗯?別忙著懷疑自己是不是看錯。隋朝的篇章才剛開始,怎麼就要講牛李黨爭了? 可你想想,「李」是唐朝國姓,牛是從哪個北京來的敢跟李家爭雄啊。哥從先秦看到魏晉南北朝,最屌的牛也不過三國牛金啊。
Thumbnail
在談論到唐朝盛世敗亡的時候,老師們絕對不會錯過「牛李黨爭」這個關鍵。 嗯?別忙著懷疑自己是不是看錯。隋朝的篇章才剛開始,怎麼就要講牛李黨爭了? 可你想想,「李」是唐朝國姓,牛是從哪個北京來的敢跟李家爭雄啊。哥從先秦看到魏晉南北朝,最屌的牛也不過三國牛金啊。
Thumbnail
西元581年,陽曆3月4日。 北周丞相隋王楊堅,接受小皇帝的禪讓,成立隋朝。 改年號為「開皇」。 中國史上有許多所謂的「治世」。開皇也是其中一個。 在兒童歷史啟蒙書籍上,對於開皇之治一定會提到的,就是「科舉制度」開始。
Thumbnail
西元581年,陽曆3月4日。 北周丞相隋王楊堅,接受小皇帝的禪讓,成立隋朝。 改年號為「開皇」。 中國史上有許多所謂的「治世」。開皇也是其中一個。 在兒童歷史啟蒙書籍上,對於開皇之治一定會提到的,就是「科舉制度」開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