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下-隴西李氏】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raw-image

《隋書》之前的史書,其人物傳排序基本上有一個共通點:時間。比方李廣會在衛青之前。

但這只是呈現結果。

實際上,史書作者心裡有一個自己的順位,依此調整內文的開始時間點,來改變順序。

比方諸葛亮從他的祖先諸葛豐寫起,他就可以排在關羽的前面了。

通常來說,對當代國家越有貢獻者,會越靠前。

亂臣賊子,則往往會壓在最後。

這些都是潛規則。

而《隋書》我們已經說了很多對隋朝大有貢獻,呼風喚雨者……其實他們的排名都很靠後。

不要說隋初四貴,只能排在列傳第五第六。就連篡改詔書,讓楊堅得以執政,進而稱帝的劉昉鄭譯,都只能排在列傳第三。

喔,列傳第一是后妃傳。

誰才是隋朝第一重臣的代表?

就是隴西李氏。

李穆。

究竟是隋朝政治的力量?還是唐朝政治的力量?我敢保證看完李穆還是不會知道的。但凡事總要有個開始。

李穆並不是一個「正統」隴西李氏族人。

事實上,經過五胡亂華,北魏齊周的洗禮,北方人的出身祖籍血統,早就糊成一鍋粥了。

李穆自報的家門,是他們家族為西漢悲劇將軍,李陵的後代。後來拓跋鮮卑南下,家族才在隴西定居。

以上,唐人表示僅供參考。

根據北朝的記錄,李穆的阿公,名叫李斌,是北魏派駐隴西邊鎮「高平」的一名都督,自此才開始在當地定居發展。

這邊並沒有捲入北魏的六鎮之亂。

李穆這個人帥氣又機智,在北魏末年成為宇文泰的近侍。後來宇文泰奉命征討隴西時,李穆更先行一步,連絡仍在隴西的兄長李賢李遠,詐降擒住宇文泰要討伐的叛軍之首。

注意了,李穆的地位不高,當時宇文泰部隊中本有「真隴西李氏貴族」李虎在。

宇文泰在西魏穩固戰爭中,一度被東軍大敗。當時李虎等隴西貴族,決定先行撤退,甚至打算擁立新皇帝。

沒想到宇文泰大難不死,帶回皇帝。

宇文泰沒有秋後算帳,但他死後,姪兒宇文護擁立其子篡魏建周,就整肅了當年跟李虎一夥的諸大臣大將。

包括獨孤信。

附帶一提,李虎的逝世時間有多個版本,但都是比宇文泰還早死的。

相反的,李穆在宇文泰大敗時,緊緊跟在他身邊。不但救出了墮馬的宇文泰,更突破重圍。

李穆還讓宇文泰脫去華麗的鎧甲,大聲責打,讓敵軍以為這一撮只是小兵,也沒特別用力阻擋。

可想而知,此後李穆在西魏,那就是一等一的功臣了。

宇文泰更賜給李穆十張「免死鐵券」,這可比劉邦口說無憑的白馬之盟更實在。

但李穆雖然拚命,他的哥哥李遠就是跟著李虎撤退的那一票。宇文護的大整肅,也誅殺了李遠父子,並且牽連到李穆身上。

那最後判刑的時候,李穆自然是得免一死,但廢為庶人,基本上也沒比獨孤信一家好到哪裡去,是嗎?

當然不是啦,實際上,宇文護很快就恢復了李穆的爵禮。

這是發生在宇文護第一次廢帝之後的事,相隔大約一年左右。

等到宇文護還政周武帝,李穆家族的禁錮令(不准當官)就全面廢除,各歸其位。

李穆本身的威能這麼持久不衰嗎?

其實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他會出現在《隋書》第一傳了。


簡單說,楊堅的父親楊忠出頭保李穆回歸。

李穆在《周書》《隋書》都有傳,但就是有那麼點小小的區別。回頭看才知道,李穆曾經跟楊忠一起去攻打江陵,也就是西魏把西梁收為己有的一戰。

時為大司空的楊忠,在朝廷上一力主張與突厥合作伐齊,但大多數人都反對。所以楊忠才把老戰友拉回來,好好的打這一仗。

李穆不負所託,非但在戰場上有傑出表現,也得到了北周六柱之一的地位。

說到這裡就想起來了,在楊堅故事裡提過的,後來北齊滅亡,一開始是楊堅負責鎮守,後來被調走時,李穆就接替上去擦屁股了。

原則上,李穆就是楊家在北周朝堂上最堅實的夥伴。

問題是,楊堅既得眾望,亦犯眾怒。不投票表決,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支持過不過半。北周大將,鎮守河北的尉遲迥叛亂,誓要推翻楊堅,就順便問了下隔壁并州總管李穆要不要參一腳。

李穆的兒子認為,應該要跟尉遲迥一起匡扶周室。但李穆卻表示,楊堅有資格成為下一任天子。不但抓了尉遲迥的使者,更送上天子服飾給楊堅,表述心意。進而出擊,協同楊堅的河北平叛軍一起打敗了尉遲迥。

李穆還記得,雖然他忠於宇文泰,但沒有支持宇文家稱帝,是什麼下場。

這次,李穆壓對了。

當他「入京面聖」時,隋文帝楊堅也拿出了最高禮儀來相待。

并州當時是周齊精兵之所在,李穆的支持,對楊堅來說非常珍貴。李穆全家大小,都得到了三公級禮遇。

「穆子孫雖在襁褓,悉拜儀同,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

當楊堅上朝議事,手持象笏拜見的高級官員,有一百多個都是李穆的家人。但其實早在宇文泰賜他免死鐵券時,他就很害怕功高震主之事。

如今,他再次向楊堅申請退休。

楊堅表示,不如李公就「在家上班」?有大事我會派使者來詢問您的意見。

王朝初建百廢待舉,更需元老坐鎮啊。

那時候,北周最後一個有實權的周宣帝,本來已經宣布要遷都洛陽。雖然大家接受了楊堅的改朝換代,但仍是希望楊堅不要廢止遷都命令。

林北已經在洛陽投資了店面房地產,你不遷都老子都血本無歸了。

楊堅很難啊。

他完全知道,一旦去了洛陽,那就是虎落平陽被犬欺(誤),將只能受到世族的壓迫,做一個傀儡皇帝。

可這時就連四貴之一的蘇威也在推動遷都,沒辦法,楊堅只好求助李穆。

李穆活了七十歲,改朝換代也是略懂,世族政治也是略懂,就上了一表。

「洛陽,是曹魏跟西晉的首都,你看他們一個三分天下,一個南北大崩盤,這會是一個好的首都嗎?反觀長安,先有大漢天威,西魏跟北周更是撥亂反正,這才是長居久安之地。」

如果就這兩句幹話,那也不用提了。

李穆的殺招在後面,他當然知道大家要新都來發大財。

「不過現在的長安城,從漢代至今殘破不堪,不足以宣揚我大隋的新精神……我覺得,就蓋個新的吧。」

楊堅大喜,連忙批示:「李太師是萬民之眾望所歸,他都這麼說了,我們就這麼辦吧。」

大興城建造計畫,就這麼啟動了。

你去查隋建大興城原因,應該是不會看到這個故事。

從戰國時代我們就常說一件事:一個政策,一場戰爭的原因,不會只有一個。

在許許多多不同的動機下,歷史巨輪才開始轉動。

超過七十歲的李穆,有著足以推動天下的能量。而他決定效忠楊堅。


開皇六年,七十七歲的李穆過世。但他所代表的隴西李氏能量,可沒有就此完結。

李穆的長子比他還早過世,畢竟他活得有點久啦。

開皇八年,楊堅就決定讓李穆的嫡孫李筠襲爵。

李穆共有十個兒子,除了兩個早死的,各個官拜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各地刺史總管。更有兩個當到了國公的勛爵。

而第十子李渾,聽說特別有名。

隋朝初建,李渾就機緣巧合的當上了楊廣的親信,進而跟著楊廣楊素南征北討,立下大功。

李渾權勢雖大,但以爵等來說,除非改朝換代,是再也沒可能登上父親「柱國公」的最高等級。

於是,他就找姪兒暗殺了李筠,並且舉報叔父李瞿曇跟李筠過去有摩擦,一定是叔父殺的。

蘇威看李家不爽很久了,趕快跳出來跟楊堅說,這一家骨肉相殘,應該絕封。

嘿,李渾的大舅子,可是宇文述呢。

靠著宇文述跟楊素的關係鍊,剛當上太子的楊廣也出來幫忙說話,最終決定由李渾繼承李家申國公。

李渾富貴了發達了,就沒把宇文述放在眼裡。兩人仇隙日深,但分別為隋煬帝楊廣左右,誰也奈何不了誰。

然而,在楊廣遠征高麗時,遇上了一個方士說,有預言顯示「李氏將為天子」,最好把姓李的都殺一殺。

中國自古預言這麼多,就你說得最準。

宇文述那一個雙眼放光啊,立刻去跟楊廣說,李渾位高權重,手握禁兵,經常跟子姪李敏徹夜談論國家大事……

一定不會是李渾想當天子,請皇上不要殺李渾。

宇文述教你官場告狀的秘方:反著告。

楊廣聽完覺得,嗯,那他們都聊些什麼呢?

宇文述說我也不知道,不如皇上派人去查吧。我手下裴仁基很不錯的,可以信任。

知道戲怎麼演了吧?裴仁基一去查當然是來個人贓俱獲,要造反當天子的就是李渾。

楊廣立刻派給宇文述千人禁衛,前去捉拿李渾一家,發給御史大夫裴蘊審問。

但問不出個南北來啊,可楊廣不信,仁基都找到證據了,一定是李渾抵賴。

於是,宇文述接手此案。

宇文述就把李敏的妻子叫出來,欸,這也是宇文家的女兒。先威脅利誘了一番,宇文夫人就表示,一切聽從長輩吩咐。

「妳就說,李渾跟李敏說過,按預言你可能會是下一個天子。現在的皇上窮兵黷武,百姓困擾不堪,正是天要亡隋。下次再征高麗,我倆必為大將,到時將我們家族子弟散下去帶兵,且待時機成熟,一舉攻打御營,必能成功。」

於是李渾李敏宗族三十二人遭誅,其餘一律流放到嶺南之地。

這邊的趣味點是,這計劃根本就是宇文述自己的……

為什麼沒實現?因為這是第三次征高麗之後的事,沒有下一次了。

最後這個李敏,他的阿公是李穆的大哥李賢,同時也是隋朝隴西高平李氏的另外一個柱國公。

李賢的墓誌,在上個世紀末已經出土,上面的家族祖源記錄,也與李穆傳的說法相符。

他們的經營方式,是李賢坐鎮隴西,李穆入朝。那也就像你一猜就到的,李賢在入周之前就過世了,不然宇文護哪敢找李家的碴。

是不是有點意猶未盡,不知道為什麼李穆家族值得一書呢?

《隋書》是這麼寫的:「李穆,字顯慶,自云隴西成紀人。

而北宋作的《新唐書》則寫:「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

同鄉?為什麼同一個地方可以出兩個李氏大族?

早一點的《舊唐書》倒是這麼說:「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諱淵。其先隴西狄道人。」

狄道跟成紀這兩個地方,按古制的說法有「千里之遙」。

哪邊更可靠?

有諸多考證可查,我這邊就提兩個切入。

第一,李淵的阿公李虎,在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大野淵到隋朝才跟普六茹堅一樣改漢姓。

第二,一直以來在談論的,宇文護清算當年背棄宇文泰的高官。

簡單說吧,李淵的父親,應該也有被列入清算名單中,只是唐代一概遮掉,直接記他當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

這應該是周武帝奪權之後平反的事情。

564年9月:「封開府李昞為唐國公」。
571年8月:「以大將軍唐國公李昞……等並為柱國」。

宇文護572年被誅。

當時虛歲七歲的李淵,襲爵唐國公,表示他爸死了。而他的伯伯都記載早死,叔叔都是隋朝官……

好,首先是李淵,大野淵家應該是有受到宇文護迫害的。

再者,李賢李穆沒有賜姓記錄。

什麼意思呢?西魏賜姓是要你去「管理當地部族」,所以把你們編為一家人。

所以我們或許可以說,李虎(李淵阿公)是「狄道李氏」出身,去「成紀」收編大野部族。

而李斌(李穆阿公)則是「成紀李氏」出身,在「高平」成為李氏大族。

李賢傳確實有寫,成紀所在的原州,當時有都督「大野樹兒」。

但這不合道理。

注意了,李穆親信有戰功,背後大哥李賢更是隴西一霸。

宇文泰可是以「諸侯會遇禮」跟李賢相見,表示他承認李賢的地位跟他相等。

但李賢李穆沒有成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反而是背後沒靠山的李虎當上了八柱國?

大家都這麼熟了,應該猜到我要扯什麼了。

我在懷疑的是,李虎其實跟李賢李穆一樣,都是成紀李氏的同一家族。

對西魏來說,李賢是無冕王,李虎是重臣,李穆則是親信。這鐵三角構築了隴西李氏的地位。

再加上與獨孤信的友好關係。

在某個時間段以前,這四個人幾乎代表了宇文泰一半以上的實力。

李虎改成大野虎,劉信改成獨孤信,或許都是宇文泰在分化隴西勢力的手法。

而宇文護可能只是在算舊帳,也可能是更進一步在跟隴西李氏角力。事後他自任雍州牧,也能讓我們看出一些端倪來。

而神奇的重點就是:或許是李世民不願意承認,與李賢李穆的親友關係。

雖然有這念頭,但想不通。

唐朝並非禪(篡)讓(立),跟前朝重臣有親戚關係又怎麼了?

記仇嗎?

宇文護清算隴西李氏時,李穆確實有護著一個姪兒。但記三代也太過了。


也許,李世民要迴避的,就只是「特別知名」的李渾。

一個為了「柱國公」之位,骨肉相殘的男人。

一個因著「李氏當為天子」而死的代罪羔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3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0/11
竇建德是隋末群雄中一個相當特別的角色,雖然自行稱帝,但始終以扶助隋室、講信求義為先。 某方面來說,還挺像劉備。
Thumbnail
2024/10/11
竇建德是隋末群雄中一個相當特別的角色,雖然自行稱帝,但始終以扶助隋室、講信求義為先。 某方面來說,還挺像劉備。
Thumbnail
2024/10/05
你有想過他們其實是不同國家嗎?
Thumbnail
2024/10/05
你有想過他們其實是不同國家嗎?
Thumbnail
2024/10/02
食論農桑,貨曰貨幣:用公正第三方的替代品來進行交易。 農桑順著前回講隋朝,貨幣就很快一樣把南北朝到隋帶入。
Thumbnail
2024/10/02
食論農桑,貨曰貨幣:用公正第三方的替代品來進行交易。 農桑順著前回講隋朝,貨幣就很快一樣把南北朝到隋帶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中原激戰正烈,河西五郡卻趁機推舉了皇帝出來。 只要西涼皇帝尚在一日,即使已經消滅西秦薛舉,又得同盟之議,李淵仍是不能安心。 李淵又要如何利用河西內部的紛紛擾擾,一舉將其收服?
Thumbnail
中原激戰正烈,河西五郡卻趁機推舉了皇帝出來。 只要西涼皇帝尚在一日,即使已經消滅西秦薛舉,又得同盟之議,李淵仍是不能安心。 李淵又要如何利用河西內部的紛紛擾擾,一舉將其收服?
Thumbnail
「無忌,這八風營是什麼玩意,你可有眉目?」 弘化通守府,李世民看著近日平亂戰報的副本。其中齊郡張須陀破敵的報告,特別引人注目。 以不到萬人的官兵,擊破了左孝友的十萬山賊。而張須陀只稱:「列八風營以逼之,復分兵扼其要害。孝友窘迫,面縛來降。」 這些,都是由李淵安排在楊廣身邊的親信,轉錄而來的副本。
Thumbnail
「無忌,這八風營是什麼玩意,你可有眉目?」 弘化通守府,李世民看著近日平亂戰報的副本。其中齊郡張須陀破敵的報告,特別引人注目。 以不到萬人的官兵,擊破了左孝友的十萬山賊。而張須陀只稱:「列八風營以逼之,復分兵扼其要害。孝友窘迫,面縛來降。」 這些,都是由李淵安排在楊廣身邊的親信,轉錄而來的副本。
Thumbnail
薛舉招兵買馬,意在反隋,對於隴西世族們來說,算不上祕密。 自然,有人認為薛舉父子武勇過人,作為與唐賊及隋氏抗衡的第一線,再好不過。相對的,也有人認為薛舉為人兇殘,難當大事。 武威李軌,就是這一派的代表。 李軌,不過就是這幾年絲路貿易圈中崛起的商人。但由於為人疏財仗義,很得河西百姓的歡心。
Thumbnail
薛舉招兵買馬,意在反隋,對於隴西世族們來說,算不上祕密。 自然,有人認為薛舉父子武勇過人,作為與唐賊及隋氏抗衡的第一線,再好不過。相對的,也有人認為薛舉為人兇殘,難當大事。 武威李軌,就是這一派的代表。 李軌,不過就是這幾年絲路貿易圈中崛起的商人。但由於為人疏財仗義,很得河西百姓的歡心。
Thumbnail
不是要說誰家的長孫啦…… 隋唐兩大后,隋言獨孤,唐稱長孫。李世民的第一個長孫皇后,那來頭可真是不小。只讀當代史,也會知道她的大哥長孫無忌,那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不過隋代士人也流行著這樣一個說法:「文能定國武能安邦,因而拜將封侯者,古今有之。然文武兼備學貫古今,終身埋沒於山林江湖者,更多。」
Thumbnail
不是要說誰家的長孫啦…… 隋唐兩大后,隋言獨孤,唐稱長孫。李世民的第一個長孫皇后,那來頭可真是不小。只讀當代史,也會知道她的大哥長孫無忌,那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不過隋代士人也流行著這樣一個說法:「文能定國武能安邦,因而拜將封侯者,古今有之。然文武兼備學貫古今,終身埋沒於山林江湖者,更多。」
Thumbnail
《隋書》之前的史書,其人物傳排序基本上有一個共通點:時間。 實際上,史書作者心裡有一個自己的順位,依此調整內文的開始時間點,來改變順序。 比方諸葛亮從他的祖先諸葛豐寫起,他就可以排在關羽的前面了。 通常來說,對當代國家越有貢獻者,會越靠前。 誰才是隋朝第一重臣大家族?就是隴西李氏。
Thumbnail
《隋書》之前的史書,其人物傳排序基本上有一個共通點:時間。 實際上,史書作者心裡有一個自己的順位,依此調整內文的開始時間點,來改變順序。 比方諸葛亮從他的祖先諸葛豐寫起,他就可以排在關羽的前面了。 通常來說,對當代國家越有貢獻者,會越靠前。 誰才是隋朝第一重臣大家族?就是隴西李氏。
Thumbnail
東漢末年,河北小吏之子劉備,為了搏個前途,拜了同鄉盧植為師。 學不過一兩年吧,盧植就去打仗了,大勝,水漲船高,一步步成為當時的儒學大師,在政壇中翻騰。 劉備後來當上皇帝,大家都知道。比較少會知道,盧植後來給袁紹服務,不久過世。他的小兒子盧毓留在故鄉,在曹丕跟曹植分別招募自己的人手時,進了曹丕帳下。
Thumbnail
東漢末年,河北小吏之子劉備,為了搏個前途,拜了同鄉盧植為師。 學不過一兩年吧,盧植就去打仗了,大勝,水漲船高,一步步成為當時的儒學大師,在政壇中翻騰。 劉備後來當上皇帝,大家都知道。比較少會知道,盧植後來給袁紹服務,不久過世。他的小兒子盧毓留在故鄉,在曹丕跟曹植分別招募自己的人手時,進了曹丕帳下。
Thumbnail
新莽末年,群雄並起。 在預言的操作下,劉秀被李通說服,決定帶領族人起義。 然而,身為朝廷命官的李家,一舉一動沒能躲過王莽耳目,竟遭滿門抄斬。 無奈之下,劉秀只能跟著大哥,一起加入當時荊州最強盛的綠林軍旗下。 說是最強,也不過萬把人。而得知反賊動向的新朝大軍,正源源不絕開往荊州……
Thumbnail
新莽末年,群雄並起。 在預言的操作下,劉秀被李通說服,決定帶領族人起義。 然而,身為朝廷命官的李家,一舉一動沒能躲過王莽耳目,竟遭滿門抄斬。 無奈之下,劉秀只能跟著大哥,一起加入當時荊州最強盛的綠林軍旗下。 說是最強,也不過萬把人。而得知反賊動向的新朝大軍,正源源不絕開往荊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