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劇《三十而已》這部劇除了平凡寫實、貼近生活,裡頭些許對話背後所涵蓋的概念,也常讓我覺得驚豔。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段王漫妮與空降主管的對話~
王漫妮說:「所有公司建立各種晉升機制呢,無非就是洗腦的作用,讓你一進到其中,就覺得只有玩命工作、努力晉升才是生活的全部意義,於是就開始甘之如飴的爾虞我詐、站隊鬥爭。」
每個人對工作的定義皆不相同。想起去年在畢業潮時面試了一個即將年滿 21 歲的小伙子,他在面試時表示希望初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可以讓他有所學習與成長的,但在實際進入業務市場後,每接洽一件 case,他一定會先計算該 case 有多少業績、除了該領的酬佣外,還可以領到多少獎金,由於獎金制度的緣故,他還會刻意的把 case 留到下個月,為的就是可以領到更多獎金。
比他早一期的學姐同事曾輕輕揶揄他:
「你不是說賺錢是最後考量,可以學到東西跟幫客戶規劃好符合需求的商品才是最重要的嗎?」
他漲紅著臉回道:「我也沒亂規劃商品啊!更何況工作就是為了賺錢的。」
我問他:「面試時你說學習是優先,是場面話?還是你的想法變了?」
他說:「那時候覺得可以學到東西很重要,現在還是覺得學到東西很重要,但是收入更重要。」
對這名小伙子來說,收入的重要性甚至大過於晉升的名聲慾望,為了獎金他會選擇把業績留到次月、延後晉升是不要緊的。(他忘了考量晉升後的酬佣提成會拉高 )
之前有業務單位的高階主管在大型會議上勉勵同仁爭排名,用字遣詞帶有專制批判的意味,直言不爭排名的業務人員就是沒有榮譽感,而一個沒有榮譽感的人等同於業務生涯是完蛋的。我能認同業務人員要有競爭較勁的企圖心,但為了拼晉升、拼排名而讓生活重心只存餘工作一事,是無法苟同的。也或許正因為該高階主管就是這樣強制洗腦催眠著他的單位同仁,以致於同儕間不見良好的競合關係,已儼然成為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局面……
我納悶不解的是,一個收入多寡、晉升快慢都取決於自己績效產值的工作環境,為什麼還會彌漫著傳統產業那種站隊鬥爭的氛圍?此刻的我對王漫妮的這段言論特別有感觸。
每個人對於工作的定義都是不同的,舉例來說:有些媽媽們選擇來到這個沒有底薪的業務環境,為的可能就是學習、不讓自己跟社會脫節、藉由工作讓自己增廣見聞,或者是因為業務工作這個時間自主的特性可以讓她可以顧及家庭且增加收入……各種因由都可能是人們看待工作的想法,我們要學會的就是尊重。
憶及昔日母親確診癌末時,我選擇放下工作,當時不少人勸我再想想。我反問他們為什麼要勸我再想想,大部份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片面地說一些可以請看護或者手足輪流照顧之類的話,沒人可以給個確切有力的說詞。
當時的直屬主管對我說:「現在有那種種鐘點媽媽,她們的工作就是陪伴,妳可以請她們去陪妳媽媽吃飯、看電視、逛市場,妳繼續工作所增加的收入,付鐘點媽媽的薪水都絀絀有餘。」這言論聽來實際且具體,但是鐘點媽媽不是我,我就是想在母親的有生之年裡好好的陪伴她、照護她。
工作為了什麼呢?有收入、能晉升,如此名利雙收的日子我也曾經奢求著,但那一切的發心都是為了母親,為了給她好的生活品質、為了讓她有面子的在親友面前炫耀兒女的成就,所以當母親不在時,對於名利的奢求我自然也不上心。工作對我來說,就是生活裡的一部份,是個讓我賺取收入的管道,偶爾兼有成就感、人脈圈的附加價值。
上個月跟亦師亦友的同行前輩聊天,我們聊及了 5G、大數據、區塊鏈及 AI,深有同感未來工作競爭對手是 AI,覺得本業非 3C 科技我們該好好正視這領域並充實自己,再聊及工作職場裡的爾虞我詐,不禁覺得唏噓、也覺得好笑…
跟前輩分享《三十而已》王漫妮的這段言論,前輩回饋我:「大多數人或許並不想過著拼命工作的日子,只是對於現實的大環境讓人覺得無力,於是不得不任由被各種晉升獎金的機制催眠洗腦,過著只會賣命工作、勾心鬥角搏上司寵愛的日子,於是生活成為除了工作還是工作的局面。」
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是重要的,無論工作的初衷為的是什麼,都別忘了生活裡除了工作、除了名聲,還有更多的美好等著我們去發現、去體驗。劇中的王漫妮對工作也算得上是拼命三郎,但面對愛情,她更願意跳脫工作裡的晉升頭銜及收入去悍衛愛情。
人生沒有對錯,只是適合不適合,你的生活裡除了工作還有什麼呢?歡迎留言或私訊互相交流唷~
本文經【闆娘的夏天雜貨舖】授權轉載: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