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改變了我的人生–親子篇.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兒子今年要升小六了,在他五年級的那年,是衝突最多的。很難想像當初那乖巧聽話的兒子,轉眼間已經不是單用簡單的家規,就能讓他乖乖就範。意見開始越來越多,開始嘗試突破我為他訂下的標準線,大大小小戰火越演越烈。直到他瞞著我,偷刷了將近7000多元的遊戲點數。驚覺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而且我必需改變現狀。
先是上網爬文,試圖尋找出方法,仍然沒有頭緒。這時重新拾起許久未打開的書本,希望能沉澱一下心靈。慢慢地,我在書本找到了答案。
首先~我在黑幼龍老師的《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一書裡,看到了自己。書裡有一段,分析父母的類型,我便是其中一種,"舍監型",小孩幾點吃飯、幾點睡覺都規定好,尤其對睡覺時間特別嚴格要求,甚至還自豪的覺得,兒子到小四還維持9點上床,是多麼好的習慣阿!慢慢的又加進了倚老賣老的導師型,以為青春期快到了,每天諄諄教誨的開導,一開始講古,就會有15分鐘的經驗轟炸。
後來才發現,孩子根本一句也聽不進去。自以為正常作息的這條繩子,我抓得太緊,卻又老是擔心孩子沒有主見,沒有想法。這些擔心,我卻沒有思考原因,堅持著自己的方式,沒有逐步的放手,讓孩子去思考與決定自己的生活模式。而進入國小高年級,這個青春期前期的自我逐漸萌芽壯大,我給的壓抑,終於到了他要破繭的時候。
當初發現兒子偷偷的買了金額不小的點數時,我就像即將爆發的活火山,但看著他那愧疚又恐懼的雙眼。我含淚轉身,怎麼辦?我該怎麼辦?打他?吼他?怎麼逞罰他教訓他?
帶著無比困惑與懷疑自己現況,漸漸的,我在書裡找到了答案與出口。

1‧孩子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應該有不同的角色陪伴

孩子不斷在成長,而家長扮演的角色,也應該不斷的改變。
我是一個很重視小孩的睡眠的家長,覺得睡得好的孩子腦部發育才會好,卻忘了孩子會長大,假裝沒看到沒聽到,他想要自己決定幾點睡覺的企圖。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列出了,人一生有八個人格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人格發展都很重要,如果教育失敗,就會形成某個人格的障礙。舉例在第二階段(1.5~3歲),小孩已經開始發展自主與害羞,這時期的自我開始萌芽,什麼事都想自己來,孩子的第一個反抗期便在此時開始。而父母會從嬰兒期的"保護者",幼兒期的"養育者",學齡期的"支持者""引導者",再到青少年的"諮商者""輔導者",成年後我們更應該致力如何成為孩子的"顧問"。
延伸閱讀:艾瑞克森人格發展論的重要性

2‧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父母想要的樣子

父母該學的是真正的尊重,學著如何尊重他的決定,也教他學會如何愛自己!
經過點數事件後,我開始思考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卻忘記一件殘酷的事實,每個小孩都應該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思想和行為。嘴上說著:我都有給他自由選擇的權利阿!卻常常出口干涉他的行為。這也不行做那也不行說,然後不負責的丟一句。你自己想要做什麼自己決定阿?!
就好比有人問你晚餐想吃什麼?
你回:麥當勞或肯德基,鹹酥雞也行。
對方卻回:不行,太沒營養的東西了。
繼續問到底想吃什麼,
你只好回:那隨便!
這時就會有人說:隨便我怎麼準備晚餐啊!都不知道做飯的辛苦耶!
說了想法你反對,按照你的意思了也不行!孩子的本性,就在我們不斷的干預和反對下,變得模糊不清了!尊重與干預有一條不該跨越的紅線。

3.每個人都要不斷成長學習

和孩子相處,會讓你不斷的產生驚喜與挫折,不斷的看見彼此成長的軌跡。
前陣子有個朋友對我哭訴,她和青春期的兒子大打出手,事後她也很後悔,因為是媽媽先動手的,一個15歲的青少年,當然也不甘示弱的反抗。
她懊悔地說:我不知道孩子為什麼變得越來越講不聽了?他以前不是這樣的!
父母第一次碰上青春期的孩子,你用的是你成長的經驗在教育孩子。卻沒想過,你喜歡那種成長環境嗎?喜歡那種模式嗎?都告訴孩子,有不懂的問題和困難,可以尋求幫助,怎麼大人有問題了,除了謾罵威嚇,就沒有辦法了嗎?
我很慶幸我在點數事件發生後,沒有毒打我兒子。每個父母都愛孩子,打的教育卻是在他心裡劃一道傷痕。說什麼打在你身痛在我心,孩子的心難道就不痛嗎?,懂得學習和成長的父母,是還最大的福氣。
每個人都應該要不斷的學習和成長,而閱讀是一個快速的捷徑。書本裡有很多厲害的先驅,用他的經驗和知識,傳授你要的解答。我們就不必用自己的現實體驗去經歷血淚的教訓。讓我們都成為孩子的榜樣,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讀書吧!

4.學著讚美孩子,它將會帶來了無比大的幸福能量

有多久沒有真心的讚美孩子了?
當你討厭另一個人時,你會發現你的注意力都在對方的缺點和毛病。有多少孩子的進步和改變,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覺得微小的改變算什麼!就像我兒子很不愛刷牙,連洗澡都像洗戰鬥澡,似乎是水沖過漱個口都好了!為什麼造成這樣,那只能怪我曾經讓這些衛生習慣,變成每天叨唸的工作。後來~我開始轉念,專注看他的好的改變,讚美他的改變。比如:
●哇!你今天洗澡有認真喔,我聞到頭髮清新的味道耶!衛生習慣越來越好了耶!
(曾經被吐槽:我剛沒洗頭耶!媽媽只好趕快說:難道這是新沐浴乳的味道…)
●你有遵守在遊戲時間範圍內,關掉電腦耶!。這就是自律的小孩。
●你怎麼有這麼有趣的想法,媽媽我都沒想到呢!
每天告訴自己,最少也要讚美兒子3件事,雖然步道彩虹屁等級,但也著實感受到小孩不斷的在進步。改變本來就是需要時間,當你讓孩子覺得自己重要,有價值。那他便會成為最有自驅力的小孩。































































































































看書與追劇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分享韓劇與自我成長書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孩子好像天生就知道,對於不尊重,父母毫無招架之力。孩子說出對父母不敬的話,把父母逼到忍耐的邊緣讓父母失控…用這樣的方式控制我們。」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正為著孩子偶爾的出言不遜苦惱,丹尼.席克認為有比「發飆」更好的應對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覺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孩子共同學習。作者分享了一個早晨的情緒事件,如何教訓孩子後,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同時,作者也與 ChatGPT 討論與反思。最終意識到創造支持玩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的重要性,並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這篇文章探討了親子關係、學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議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孩子好像天生就知道,對於不尊重,父母毫無招架之力。孩子說出對父母不敬的話,把父母逼到忍耐的邊緣讓父母失控…用這樣的方式控制我們。」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正為著孩子偶爾的出言不遜苦惱,丹尼.席克認為有比「發飆」更好的應對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覺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孩子共同學習。作者分享了一個早晨的情緒事件,如何教訓孩子後,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同時,作者也與 ChatGPT 討論與反思。最終意識到創造支持玩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的重要性,並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這篇文章探討了親子關係、學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議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