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階段」教養重要的幾件事-爸媽不可不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是「教養中重要的幾件事-爸媽不可不知」家庭系列教養三部曲中的第三篇,筆者根據10幾年來接觸家庭的經驗寫成的,此篇稍長,請耐心讀完,筆者將無私地供爸媽參考﹗
大致來說,「青少年」時期(小學5、6年級到19歲)是心智急速轉變的時期,他(她)會經驗到我們稱之為「轉大人」的變化,這也是筆者的同學K老師有一著作「小心肝成大暴龍」的論述主幹。筆者認為這時期的孩子有以下現象,我們先來瞭解這些現象,再來衍生出對待方法。
第一個現象是「青少年身高體型發展,成為準成年人。」孩子在這個時期,通時身高急速發展,超過自己的照顧者(通常是自己爸媽)。我們可以以身高是否超過自己當做一個界標,在自己身高之下的,還可以抱抱孩子,孩子使壞時還可以壓制住孩子。當孩子在自己身高以上的高度時,物理上要壓制住孩子,己經相當困難,故不建議以體罰當作這階段孩子的管教手段,容易有反效果。筆者之前曾諮商過一個家庭,爸爸長年酗酒會凶媽媽,兒子小時就非常同情媽媽,後來他在青少年期身高超過爸爸時,有一次爸爸又喝酒凶媽媽時,他跑了出來,和爸爸起衝突,並把爸爸過肩摔,爸爸頓時肋骨斷了一根,從此之後家庭動力反轉,孩子也成為脫僵的野馬,有許多行為問題⋯⋯。
第二個現象是「孩子想發展出自己的個性,脫離依賴,邁向『這是我的主張』、『我的決定』‥」,孩子由於身高體重及認知能力的發展,還有教育的累積,孩子對他自身所處的世界,覺得更有能力掌握及行動,覺得自己可以獨當一面,像個「成人」一樣。很多事會嘗試模仿成人的行為,如抽煙喝酒騎開車‥等等,來証明自己是個咖。
但這就來到第三個現象「孩子想脫離管控,但往往又無法自制」及第四個現象「不想聽爸媽的,但又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孩子對自我的掌控及認識還不是那麼清晰,但爸媽請別誤會,孩子並非需要你們幫他們決定,而是應該協助孩子在自我認識不夠的狀態下,提供經驗與訊息,或是協助分析,使孩子能自己決定事情,並扛起責任。千萬不要幫孩子下決定,練習負起自身行為的責任。
此時期的孩子也常出現第五個現象是「喜歡特定偶像,想模仿認同」,他(她)可能欣賞某位稍年長或明星的人,把自己的理想型投射其中,瘋狂地追逐偶像。爸媽不妨試圖瞭解之,除了據此瞭解孩子內在把什麼投射出去並成為和孩子交流互動的共同話題。
第六個現象是「孩子受同儕流行影響大於長輩爸媽」,曾有一位青少年的孩子跟我說,最近他跟他的媽媽鬧翻了,因為他朋友介紹他一個產業(聽起來是某種直銷行業),要先投資一些,就能回本賺錢,於是他向媽媽借錢,他媽媽一聽,覺其中必有詐而不肯借錢,把這孩子訓了一頓,她覺得養孩子養了多年,孩子居然相信一個認識不到三周的朋友而向她借錢,她很傷心難過而不能理解。
另一個與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交談和上述有關,就是留心他們喜歡的偶像,以此開啟話題往往會收到不錯的效果;再一個顯示青少年時期的例子是我高中在高二升高三的畢業旅行中,由於第二天的晚上的氣氛不錯,當時在墾丁,在帶隊的班導睡了之後,許多同學都去租機車,當時是無照駕駛的!結果有一位同學摔車骨折送入恒春醫院,發生這麼天大的事,結果主辦同學和其他同學決定不打擾班導的睡眠,自己先處理,包括聯絡那位同學的家長,第二天早上,班導得知後,鐵青著臉⋯⋯,當然畢業旅行提前結束。現在回想,那時青少年的我們,自覺可以處理得很好,問題是我們當時尚未成年!
最後一項現象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常在『自主』與『依賴』間擺盪」,孩子在兒童階段時,開始有記憶之後,會感覺自己脆弱,需要依賴在一個大人的組織中被保護與發展,而這個組織往往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等到孩子的體力與心力都逐漸成長茁壯後,往往希望自己像個成年人般自主並自己決定未來,但在「被保護與發展」的情況下,通常是「依賴」的,孩子不需要太付出就可獲得成長所需,當然也喪失許多選擇和決定權,相對地,也不需要太負責任!相反的,當青少年這個階段體力心力都發展成「準成年人」的水準,孩子就想要「自主」,迎向更多的挑戰、冒險與自由,這時候為自己負責任就顯得理所當然。而在「依賴」的狀態下,屬相對安逸,這是一種不用負責的輕鬆爽快之感,天塌下來,總有長輩扛著,但這個狀態在某方面會感到相對弱小;而在這「自主」的狀態下,則是扛責任,會有相對多的決定和選擇權,會感到自己相對強壯。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們,常可觀察到在兩者狀態間的擺盪,一方面眷戀被保護的輕鬆,一方面又想要決定自己的未來,兩者同時矛盾存在,而為人爸媽者,為了世代交替,要支持協助孩子往自主發展的路走,探索自己,不要太保護孩子;當然爸媽的功課之一就是信任孩子並放手孩子的焦慮,這並不容易。
在說明青少年階段「轉大人」的幾個現象後,我們來到對身為爸媽的「教」「養」建議作法上。先說「養」好了,有以下四項建議:
第一項是「給予自尊的空間」。
對於準大人的青少年來說,他們要練習成為成人的樣子,所以要儘量在合理的範圍尊重他,比如他的信件,縱使是廣告信,也不要亂拆及擅自丟掉;不要去檢視孩子的電腦與手機,對待孩子像個成年人般,若有意見不合的時候用討論協商的方式,傾聽孩子內在的理由。
第二項建議是由第一項建議而來,是「給予身體與心理的隱私」。
為人爸媽者,若經濟許可,可以幫孩子準備一間屬於孩子自己的房間,裹頭的元素,是儘量尊重孩子自己的規劃。若孩子信任爸媽,在親子溝通良好的狀態,孩子不會鎖門。在心理學的意涵上,孩子有自己的房間,就像有自己的「堡壘」,可以允許自己在堡壘中,修復自己,消化一些自己認為是不良的情緒,整合自己的黑暗部份,允許自己獨處療傷。
第三項要做的是「給予適當的零用錢」。
這裹的「適當的」指的是相應於照顧者的經濟能力,能力好的、富有的家庭,就應給多較豐厚的零用錢,不要太寒酸,我的老同學K老師打趣地說,就他的觀察,如果爸媽富有而給孩子寒酸的零用錢,那麼爸媽老時就可能會被孩子送去便宜的養老中心。此時,爸媽的任務在於如何分享及規劃金錢的使用,分享如何考量可能的金錢成效。
第四項父母要做的是「不嘮叨地關心孩子,爸媽要學會與自己的焦慮共處」。
剛說過,這一項對為人爸媽者,並不容易。因為爸媽是人生的「過來人」總希望自己走過的路能發揮功效,若孩子重蹈覆轍,豈不是讓孩子當個冤枉人?!也會自責沒有善盡爸媽義務。但無奈的是,孩子的成長經驗積累,並不是靠告誡得知,通常是親身體驗才會知道!這有點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爸媽自身的經驗通常難以轉移,爸媽出自關心的告誡與提醒,表達不好的話,常會被孩子認為「嘮叨」或「囉嗦 」。所以不是孩子聽不懂爸媽所出自關心的言語,而是剛好這些話是爸媽所說的,孩子才不想聽,不是那些話沒有道理,而是若真的聽爸媽的話是正確的話,那他(她),孩子,豈不是遜掉或弱掉了!所以在這個階段孩子,不論是爸媽的關心、提醒或告誡,講一次就好,而爸媽對孩子的焦慮,要轉化為無條件的信任,甚至是失去孩子的準備,放手一搏。
而在「教」的建議上,有很多是扣著「養」及青少年階段的現象而來的,也有下列四項建議:
第一項是爸媽「分享自己的經驗,讓孩子自己選擇」。
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除非他(她)自己詢問,實在不適合用「指導」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如果爸媽有滿腹的意見,也可套用「經驗分享」的方式來表達,並在結語說「⋯⋯一切你自己決定,我都支持!」切記語調務必中性,不要讓孩子感覺他(她)在為自己做決定後,如果爸媽在說表達的語氣很失望或很無奈,這樣子孩子會察覺出來(因為非語文的訊息往往會被察覺)。
第二項爸媽是「要孩子自我決定後,敦促他自己負起責任」。
延續第一項,當孩子被鼓勵自我抉擇而決定後,就要求他負出相對應的責任,才會有肩負抉擇的成人感,這也是邁向成人重要的一步環節。
第三項爸媽是「教導金錢管理」。
前頭已描述過爸媽的任務在於如何分享及規劃金錢的使用,如何考量及可能的成效。協助孩子理財,為以後的成人階段預做準備。
第四項是「若孩子跌倒後無條件地支持,再視情況分享經驗」。
這項很重要,因為孩子在學習處理外界事物時,不可能不犯錯,犯錯要能從中學習經驗,不是責罵孩子增加罪惡感,而是讓孩子睜大眼睛分析著自己如何犯下錯誤,此時正需要爸媽全力的支持!
留心以上共八項敎養建議(教養各有四項),爸媽就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所謂「傳承」的工作,就像羅馬噴泉中,上接父母,下傳子女,水溢而滿下,代代相傳,代代有此家庭的特色。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avatar-img
202會員
369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男性有什麼不自覺的角色魔咒,讓我們一起打破它!
傳統的婚宴,一點也不羅蔓蒂克!穗波心理師說給您聽。
愛情中的兩人就像翹翹板的兩端,要注意平衡喔!原因請入內。
請多注意自己內心的”should”「應該」,原因請看!
在現今社會中踏入婚姻的兩點重要考量。
想像與現實的心理作用為何。
男性有什麼不自覺的角色魔咒,讓我們一起打破它!
傳統的婚宴,一點也不羅蔓蒂克!穗波心理師說給您聽。
愛情中的兩人就像翹翹板的兩端,要注意平衡喔!原因請入內。
請多注意自己內心的”should”「應該」,原因請看!
在現今社會中踏入婚姻的兩點重要考量。
想像與現實的心理作用為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對青少年的期待不用急於一時,現在沒有明顯成就沒關係,反而要在乎他「對生活的好奇與熱情」,他會不會積極的動起來,好奇、認識、實作動起來。人生不是一個點,是線與面,有體驗過的事情是各個點,成績表現也只是一個點,往後這個點會串成什麼線與面,現在看不出來但未來可期待。 像是「拼豆遊戲」
Thumbnail
美國最近的調查顯示,13-17歲的青少年,有46%表示他們幾乎一整天都黏在網路上。現在可以隨時上網的手機,好用的各種app與社群網站,讓許多青少年忍不住時時刻刻都要看一下網路。 跟十年前相比,這比例上升了24%。現在美國青少年有95%擁有智慧型手機。在台灣,數據可能沒那麼高,但手機造成的青少年
Thumbnail
毒咖啡包作為亞洲地區流通的新興毒品,在青少年之間迅速蔓延。每包毒咖啡包的價格大約在新臺幣300至500元左右,成分越純,價格越高。但即便價格較高,對許多學生來說仍負擔得起。正因如此,毒咖啡包被不肖藥頭巧妙包裝成「娛樂用藥」,以看似無害的形象,吸引年輕人嘗試,最終誤觸毒品的陷阱。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一部探討社群媒體對現今世界影響的電影紀錄片。內容訪問了各大當紅社群媒體的前開發人員與高階主管,探討他們所發現的隱憂議題,並以真實數據告知觀眾,社群媒體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心智與生活。本文與你分享我的觀影心得,內容絕對值得你留意與關注。
回顧過往我和小蓋的親子關係,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想說什麼可以直接說,母子之間的感情也很緊密。但隨著他進入青春期,我發現不再適合這樣的方式,策略要跟著調整。有時想要說什麼事,或只是表達對一件事的觀點時,都要先想一下要如何說。青春期是自尊心極強的一個時期,有時只是一個問題,或是不同的用字遺詞,都有可能讓這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與青春期孩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性,並從心理學與行為學的角度分析青少年情緒波動的原因。文章強調通過認真辯論與開放的交流,父母能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思考能力。揭示了青少年的獨特需求,以及父母應保持的支持性角色,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自我,最終促進健康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社會允許現代大人對它的怠慢,但電腦的引進等等,又使對人的系統化管理無所不在,因此我們一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又被逼入幾乎沒有自由的狀況。就這些點來看,我想,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成為大人在社會層面的意義。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對青少年的期待不用急於一時,現在沒有明顯成就沒關係,反而要在乎他「對生活的好奇與熱情」,他會不會積極的動起來,好奇、認識、實作動起來。人生不是一個點,是線與面,有體驗過的事情是各個點,成績表現也只是一個點,往後這個點會串成什麼線與面,現在看不出來但未來可期待。 像是「拼豆遊戲」
Thumbnail
美國最近的調查顯示,13-17歲的青少年,有46%表示他們幾乎一整天都黏在網路上。現在可以隨時上網的手機,好用的各種app與社群網站,讓許多青少年忍不住時時刻刻都要看一下網路。 跟十年前相比,這比例上升了24%。現在美國青少年有95%擁有智慧型手機。在台灣,數據可能沒那麼高,但手機造成的青少年
Thumbnail
毒咖啡包作為亞洲地區流通的新興毒品,在青少年之間迅速蔓延。每包毒咖啡包的價格大約在新臺幣300至500元左右,成分越純,價格越高。但即便價格較高,對許多學生來說仍負擔得起。正因如此,毒咖啡包被不肖藥頭巧妙包裝成「娛樂用藥」,以看似無害的形象,吸引年輕人嘗試,最終誤觸毒品的陷阱。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一部探討社群媒體對現今世界影響的電影紀錄片。內容訪問了各大當紅社群媒體的前開發人員與高階主管,探討他們所發現的隱憂議題,並以真實數據告知觀眾,社群媒體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心智與生活。本文與你分享我的觀影心得,內容絕對值得你留意與關注。
回顧過往我和小蓋的親子關係,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想說什麼可以直接說,母子之間的感情也很緊密。但隨著他進入青春期,我發現不再適合這樣的方式,策略要跟著調整。有時想要說什麼事,或只是表達對一件事的觀點時,都要先想一下要如何說。青春期是自尊心極強的一個時期,有時只是一個問題,或是不同的用字遺詞,都有可能讓這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與青春期孩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性,並從心理學與行為學的角度分析青少年情緒波動的原因。文章強調通過認真辯論與開放的交流,父母能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思考能力。揭示了青少年的獨特需求,以及父母應保持的支持性角色,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自我,最終促進健康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社會允許現代大人對它的怠慢,但電腦的引進等等,又使對人的系統化管理無所不在,因此我們一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又被逼入幾乎沒有自由的狀況。就這些點來看,我想,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成為大人在社會層面的意義。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