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第一次拜訪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鐵,自1863年通車至今,已150餘年的—倫敦地鐵(London Underground),猶如「管子」的車身,又別稱(The Tube),在這沒有網路及電信訊號的地鐵內,而這象徵國旗的車身,紅、白、藍往返了時空,彷彿時間靜止。
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卻是「人們,都在閱讀」—不論是實體書籍,或是「左滑、右滑」的手機。英國人對於「閱讀」的文化,是從小就開始培養的。
奧斯汀(Jane Austen)曾說過:“ I declare after all there is no enjoyment like reading. ” —「我認為,什麼娛樂也比不上閱讀的樂趣。」
為什麼我們對於別人在閱讀,而感到衝擊呢?還記得有次與好姊妹出遊,因為帶上一本書,而讓他們感到些許「壓力」。或許,這也正是我們的文化相對缺乏之處。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閱讀…?
1.為了解決問題
有次公司舉辦「防災講座」,我做了滿滿的筆記,我才深深意識到,攸關生命的安全常識,我竟然都不知道,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知。距離在2020年10月開始閱讀之前,是毫無閱讀習慣,上一次自發性看書,大概是國小了。
因此,從你想要開始解決的問題,開始讀,有啟程,才有意想不到的滿載而歸。
胡適為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與領袖之一,胡適談為什麼要讀書:讀書可以解決各方面問題,並強調說:“有三點可以講: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知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產﹔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並可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
2. 建立開放心態、持續學習
有一次,借了一本覺得可以幫助到身邊家人的煩惱的書,看著看著,從中我自己也學習到,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觀點。在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中強調,閱讀,應該是綜合「深度」、「廣度」及「 密度」。
值得一提的是,你可以隨心所欲,想讀什麼領域就讀,作者齋藤孝也提醒讀者,不要讓自己成為「只專精某個領域」的「無知之人」。
這正是閱讀可以立刻做到,讓你一秒換上由作者觀點出發的「濾鏡」,帶著你體驗他可能致力研究了一生的旅程,並且,因為帶著這些不同「濾鏡」的觀點,你也在學習接受刺激,而讓眼界及心態更加的開放。
生活正像一本必須同時讀完每頁的書。 —賽珍珠(Pearl S. Buck),諾貝爾文學獎,美國作家。
關於「書單」這件事,身邊的朋友也會跟我詢問書單,與其提供硬生生的書單,更推薦另一個方式 — 「因為閱讀,而認識書」。
相信大家平常一定都有「口袋美食清單」、「Netflix清單」對吧?何不妨也加一個「閱讀清單」呢?
在生活的時刻,想吃義大利麵時,去尋找美食餐廳;想看專注力的書,就去找幾本來看看,運用主題分類來找書籍(例如,我在每一篇寫的文章內,有不一樣的主題,也會引用到不一樣的書籍)—有趣的是,你會因為翻開這一本書,而認識更多書(通常一本書中,作者至少都會提到十本以上,引用的書籍)。
帶著開放的心、持續學習的好奇,只要翻開第一本書,你的旅程便只有開始,不會結束。
3. 心靈的「落塵區」
這是我相當深的體會。在每日拖著疲憊身軀下班到家,你一定會先經過玄關的「落塵區」,它顧名思義,就是將室外的髒污、灰塵,都集中在進入家裡前的一個區域。那麼,你有為你的心靈,打造一個「落塵區」嗎?
閱讀對心靈而言,就像運動和身體的關係。—史提爾 (Richard, Steele)
這句話的形容,真的很到位。朋友也跟我聊過,他還是不會想去接觸閱讀,想看看網路上的文章和雜誌就好了,畢竟,閱讀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專注、冷靜平穩的情緒,並且還要運用大腦。
然而—這也正說明了閱讀之必要。在前陣子,大量閱讀的書籍是跟「安靜」有關,在
《駕馭沉靜》、
《安靜力》中,我學習到許多由浮躁到沉靜的方法,在熙熙攘攘、車水馬龍情境下,接受它是原有的樣子,接著,打開五個感官,用旁觀者的心情來感受。「打開五個感官」,
- 閱讀,正是一個練習的好方法:
- 眼睛專注凝視
- 耳朵去聆聽,自己看到文字後的感受
- 嘴巴跟著文字咀嚼默念
- 貼合著若隱若現的書香
- 以及那無法取代,濕度、溫度、歲月而隨之變化的—書的觸感。
除此之外,讓原本高壓的情緒,轉移注意;讓緊繃的日常,得以緩和,這,不正是「落塵區」的存在的必要嗎?
4. 表達、理解能力的提升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曾說:如果你沒辦法簡單說明,代表你了解得不夠透徹。“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你是不是常有,欲言又止的時候?這甚至隨著時間的增長,越來越常發生?事實上,「如果你無法說出你的理解,你其實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這也是我自身最深的感受,翻開以前寫的作品,幾乎都在談感受,實質上,真正能幫助到他人的相當少。自從開始大量閱讀之後,不論在生活中、寫作中,都像是腦海裡,有一個書房一樣,依著分類,因著情境,它會跳出來提醒自己、分享給他人。「一本書,只要你能帶走一句話,就值得了。」
這明顯地提升了我的表達、及理解能力。平時,來自四面八方「爆炸性」的資訊量,正需要透過閱讀的「落塵」,整理思緒,你將可以內化成自己的學習,並且有始料未及的輸出。
關於善用資源,就算不用往返圖書館借還書,免費大量閱讀的密技
- 圖書館、各縣市的圖書館app
我最常使用的的閱讀方式,皆是透過縣市政府的公共圖書館,因為對全職科技業上班族的我來說,最快、最沒有負擔。看到很有共鳴的書,我則會自己購買,再讀過一次,且紀念。
坊間推薦了很多不同通路的方法,我個人會建議,起初的時候,凡事越簡單越好—這是來自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的提醒,先習慣一個方式。因為,面對琳瑯滿目的選擇,會讓你最後全部都無法選擇,更沒有開始。
在各縣市的圖書館,都有提供app,裡面的功能有:
- 行動借閱證
- 更可以在看到一本書的時候,立刻查詢
- 進行館內預約(書籍在該館內,他們直接幫你找出)
- 預約(書籍可能在其他廠館,利用預約的方式,將書籍移到該廠館給你)
- 你書籍到期時間
- 辦理續借(以新竹縣來說,借閱總數上限為 36 冊,借期皆為28天,續借14天)
- 有些廠館更開放自助借書,掃描了直接帶走
- 歷史紀錄查詢…等等。
這要多虧我那全能的職業媽媽同事,我也是到今年才知道的。這是全台共享資源的線上平台。
- 直接線上借書(小缺點是,介面平台比較陽春,找書只能輸入書名,一次能借閱5本)
- 裡面也有免費的影音可以觀看
- 直接配送至家裡附近的超商(目前只有與7-11配合)
- 借與還都利用超商就可以解決—政府為了推廣,是完全免費
趕緊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吧!
你是不是很少留意到,生活中,「我們與閱讀的距離」,其實很近呢?
讓我帶著你,在城市間穿梭,一同發掘,我們原來與閱讀的距離這麼近。
這是我剩下10%的閱讀管道,冒險的小秘密
- 診所 — 新竹診所(這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去診所,醫生伯伯家總是有很多書)
- 當然,少不了圖書館—竹北文化局(你知道,現在有些圖書館,平日都開到晚上了嗎?)
小結
一直很想分享關於閱讀的一路的旅程,本以為是個輕鬆的話題,還是寫得燒腦又內容多呀(笑)。謝謝你,讀者,看到了這裡,謝謝你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接觸、了解了昨天不知道的事情,每一天我們都在學習呢。
「每一天,我都希望好好的做自己,選擇快樂。快樂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力」取自《剛剛好的優雅:志玲姊姊修養之道》
自我成長筆記
於是,透過閱讀的探索,我重新看見這片土地的美好;透過閱讀的學習,我也開始用微笑開啟每一天。我欣然,今天出門可能會下點午後雷陣雨;我接受,還在學習的我,工作上會遇到不懂的地方。
活著呀,多麼地幸福,就算遇到挫折委屈,我今天也要選擇,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