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兩種鏡頭,兩種人生──《Soy Libr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文/席宇菲

記錄僅是一種面向的寫照。

觀看紀錄片《Soy Libre》(臺灣譯:《浪跡自由》),不禁思考紀錄片製作、拍攝和放映的過程,涉及什麼樣的權力問題?這是否為「紀錄片」與其他電影類型有所區隔的原因?這個界線,可以跨越,卻無法泯滅。

《Soy Libre》是導演 Laure Portier 拍攝同母異父的弟弟 Arnaud 的成長過程,她將弟弟生命其中十五年的時光──生事叛逆、出入監獄;埋怨家庭、不滿體制;放逐自我、流浪各處;找到愛人、組成家庭──濃縮成七十九分鐘的紀錄片。關於影片內容的理解與洞察,我分為縱橫雙向進行討論,橫向是作為觀者單就感性認知層面的解讀,我閱讀到角色渴望親情卻與家庭關係極度疏離的複雜狀況,只是《Soy Libre》的剪輯手法過於聚焦在角色的「反社會」,過多的控訴性陳述、報復心理使角色性格中的溫柔被弱化。映後線上座談時,許多觀眾都好奇:姊姊大學畢業又是導演,為什麼弟弟的人生是這樣?姊弟怎麼沒有生活在一起?姊姊有伸出援手幫忙弟弟找回正軌嗎?沒有其他家人能改變弟弟嗎?

raw-image

什麼才是人生的正軌?我對這些提問感到難過,似乎是一種思想的強暴。然而,如果觀眾的感性認知是從影片邏輯而來,這或許代表主線素材的安排過於單一。導演想強調角色認為社會不公、家庭不好的一面,使得觀眾容易掉入弟弟誤入歧途、自我可憐且迷失的認知上,而忽略弟弟根本上作為影片中另一位導演,呈現自我人生選擇的主體性。另外,觀眾也可能無視這部片得以完成來自弟弟給予姊姊的支持;他想要幫助姊姊完成一部電影的拍攝、他對姊姊的愛與期望為家人付出的心。

若單純以「角色說了什麼推進整個劇情發展」作為《Soy Libre》的縱向討論,則大致上可分為弟弟主動想被拍攝,弟弟自拍流浪過程,到弟弟不願被拍攝,而這之間的轉變是來自角色本身的心境或姊弟關係?影片開頭,許多鏡頭是弟弟載著姊姊,姊姊過肩拍攝前方的路途,一同感受飛速與風流,他們是親密的,他們朝向同個前方。影片中段,弟弟為了載姊姊卻發不動偷來的機車,姊姊在旁拍攝,鏡頭組成多半變成姊姊跟著弟弟,兩者開始有了距離。影片後段,姊姊安排弟弟在樹林中一根獨木上受訪,弟弟想離開。這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視角」,彷彿見證了關係的改變。

raw-image

如果說整部影片是跟著歲月成長的時序發展,那麼從一開始聽姊姊的話的那個弟弟,乖乖地坐在某處對著鏡頭回答問題,直到那一顆弟弟站在獨木上方來來回回地行走,他不是太穩、不是太有意思,後來甚至感到厭煩的受訪畫面,我似乎看見關係之中的假性平等。我很喜歡看到弟弟最後表達自己不想在這個地方拍攝,決定走掉的畫面,我認為是這支紀錄片中權力的流動。

我始終覺得,觀看紀錄片不是娛樂而是一場深度閱讀,閱讀一段歷史、一個事件或一個人。這個過程不會太輕鬆,和看了一篇不是這麼舒服的報導一樣,我們以為被獵奇感吸引,但其實正在被真實吞噬。《Soy Libre》也有這樣令我難受的地方,我想,那份情感對話來自紀錄片本就無法記錄人生的全貌,《Soy Libre》中 Arnaud 的人生,是作為導演的姊姊選擇呈現的版本,就算以和樂結尾、故事待續的方式收場,仍存在一種對角色的凌駕。

raw-image

「我就算過得不好,也不會跟妳說。」弟弟出發流浪前和姊姊說過這樣一段話,但他仍替姊姊自拍下來露宿街頭、行旅與體會生存的過程,弟弟從自我可憐中走出來,看見世界,他看自己的鏡頭對比姊姊看他的鏡頭,我感覺前者是自由的、後者是受框架的。兩種鏡頭,兩種人生,也是關係從親密到疏遠的證明。我們不難理解,因為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有這種遺憾,疏遠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只是我們往往不能確定是什麼時候讓彼此走失,彷彿家人之間也剩下血緣上的連結,但那份曾經的情緣沒有不見。

我想,《Soy Libre》說明了:再爛的人生,都能做自己的導演。

全文劇照來源:TIDF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日本電影《異國日記》和2018年的法國電影《我的巴黎舅舅》,都探討了領養這個主題。這些電影呈現了在家庭成員過世後,主角決定領養孤兒的故事,並探討了愛和家庭的多元化。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愛的力量,以及對未來的樂觀態度。
Thumbnail
日本電影《異國日記》和2018年的法國電影《我的巴黎舅舅》,都探討了領養這個主題。這些電影呈現了在家庭成員過世後,主角決定領養孤兒的故事,並探討了愛和家庭的多元化。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愛的力量,以及對未來的樂觀態度。
Thumbnail
攝影作為一種減法的藝術,就是在發揮景框的影響力,導演巧妙地運用了兩者的關聯性限制住觀眾的視線,有意識地引導、暗示,再進一步引誘觀眾的想像──先去理解景框內發生什麼事,再去揣測景框之外的世界。
Thumbnail
攝影作為一種減法的藝術,就是在發揮景框的影響力,導演巧妙地運用了兩者的關聯性限制住觀眾的視線,有意識地引導、暗示,再進一步引誘觀眾的想像──先去理解景框內發生什麼事,再去揣測景框之外的世界。
Thumbnail
巧妙的是,在我先後觀看《日麗》和《我的鯨魚老爸》時,我都能看見那株逐漸萎靡的生命之花。
Thumbnail
巧妙的是,在我先後觀看《日麗》和《我的鯨魚老爸》時,我都能看見那株逐漸萎靡的生命之花。
Thumbnail
《日麗》過於模糊的悲傷交融在孩童和兩個30歲成人之中,在攝影機位置間相互凝視但沒有出口。子女的理解永遠來得太遲,而大人世界總是無奈;也許這正是家庭電影與私人記憶的極限,但其停步之處正是評論的開始。
Thumbnail
《日麗》過於模糊的悲傷交融在孩童和兩個30歲成人之中,在攝影機位置間相互凝視但沒有出口。子女的理解永遠來得太遲,而大人世界總是無奈;也許這正是家庭電影與私人記憶的極限,但其停步之處正是評論的開始。
Thumbnail
前文我們定義了銳舞場景乃編導利用電影之力連結「虛、實」與「戲裡、戲外」的關鍵,那麼片尾讓劇中父親堅定地走入舞池,等於是賦予了他主動性,使他不只是被夢見,而是「選擇」走進 Sophie 的夢中,召喚女兒來面對、完成她未盡之遺憾。 而且這名父親帶著攝影機。
Thumbnail
前文我們定義了銳舞場景乃編導利用電影之力連結「虛、實」與「戲裡、戲外」的關鍵,那麼片尾讓劇中父親堅定地走入舞池,等於是賦予了他主動性,使他不只是被夢見,而是「選擇」走進 Sophie 的夢中,召喚女兒來面對、完成她未盡之遺憾。 而且這名父親帶著攝影機。
Thumbnail
不只是以有陰影的孩子和成人作為視角,某部分也是以旁觀的角度來看待有陰影的孩子。他們是真的值得同情嗎?
Thumbnail
不只是以有陰影的孩子和成人作為視角,某部分也是以旁觀的角度來看待有陰影的孩子。他們是真的值得同情嗎?
Thumbnail
我始終覺得,觀看紀錄片不是娛樂而是一場深度閱讀,閱讀一段歷史、一個事件或一個人。這個過程不會太輕鬆,和看了一篇不是這麼舒服的報導一樣,我們以為被獵奇感吸引,但其實正在被真實吞噬。《Soy Libre》也有這樣令我難受的地方,我想,那份情感對話來自紀錄片本就無法記錄人生的全貌。
Thumbnail
我始終覺得,觀看紀錄片不是娛樂而是一場深度閱讀,閱讀一段歷史、一個事件或一個人。這個過程不會太輕鬆,和看了一篇不是這麼舒服的報導一樣,我們以為被獵奇感吸引,但其實正在被真實吞噬。《Soy Libre》也有這樣令我難受的地方,我想,那份情感對話來自紀錄片本就無法記錄人生的全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