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不在多,在運用! 如何讀出大學價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美國總統拜登24日宣布就學貸款減免計畫,可望減輕全美逾4,000萬名貸款人的債負,其中2,000萬人甚至能完全免除債務。根據美國教育部的分析,擁有學貸的美國大學生目前畢業時背負將近2.5萬美元的債務。高額的代價讓大學學生還沒踏出社會就負債累累。
反觀台灣,背負學貸的人數逼近90萬人,每人平均負債約20萬。以平均薪資2萬8來推估,要不吃不喝7個月才還完。儘管學習成本與其他國家比較較低,但需要付出的代價仍不遑多讓。在高居不下的學費之下,大學生該如何妥善規劃四年的學生生活,而不枉此行呢?以下筆者就針對過去在就學期間不同面向的學習和曾運用過的資源進行分享:

課程學習

不同於研究所以學分計費的「單點」方式,大學採用的是「吃到飽」的選課方式,也讓學生在選課方面有更大的彈性、更多的選擇。而我過去大學就讀外語相關科系,對於行銷企劃、國際企業、文化創意相關的議題很感興趣,因此常到企業管理系、國際企業系、文化創意產業系等系所修課。不僅鏈結外系人脈,更懂得跨域學習。
對於外系學生來說,授課教師通常會給予較多的包容性,對個人來說,是成本最低、容錯性高的學習機會。一旦出了社會,每一堂課的學習成本就會瞬間墊高。舉凡第二外語、攝影拍攝、烘焙烹飪,每一堂都要價不斐,學習成效也無法擔保。
當然有些學生會偏向選比較少的課,拿比較好看的GPA。我認為這無關對錯,全關抉擇。怎麼安排課程多寡、學習時間、外務比例都端看你自己怎麼取捨。個人認為,如果覺得上課太無聊沒有收穫,將時間運用在你覺得可以投資、有更高價值的地方也可以。但最終,你都將為一切負責的。
圖片來源:iStock

社團活動

撇除每個社團專業教學的部分,不難發現社團就是一個平台,讓有共同興趣的人互相交流、合作。那為什麼學生要參加社團?參加社團有什麼好處呢?或許可以分好幾個角度說,在能力方面,參與社團運作、辦理活動的過程中,能逐步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執行能力等等的軟實力。後續如果有找實習的需求,你也會需要透過社團及課外活動的相關經歷來證明你有相對應的能力。
在人際關係方面,參與社團能夠跳脫舒適圈,認識別系的同學,理解別的科系的思考邏輯和觀點。出了社會之後會發現,人際關係變得不同以往,同事不一定能作為友人,拓展新的交友圈也變得困難許多。在學生時代的情誼是最沒有利害關係、愛恨糾葛的,如果能趁在社團期間拓展人脈,勢必會為你的人生帶來或多或少的轉變。
有些社課是公開的,你不需要加入社團也可以旁聽。走吧!下一次社團迎新就去聽看看說明會,琳瑯滿目的社團當中,總會有你喜歡,也願意花時間投入的社團的。
圖片來源:iStock

實習計劃

為什麼要參加實習?是為了跟風?還是想累積實務經驗?實習的目的是趁正式踏入職場前先探索職涯並了解自己。身為大學生,你可以把握這個機會成本最低的年紀,在摸索的過程中去了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領域、工作狀態和環境,甚至喜歡跟什麼樣的人共事。
其實每一間學校的職涯輔導組、校友中心、職業發展辦公室都有提供相當多的機會。除了講座、工作坊、就業博覽會以外,還有提供履歷健檢、職涯諮詢、性格評測、實習媒合等豐富的資源。如果不確定自己適合什麼職位、什麼產業,或許可以從這些處室提供的性格評測開始。
如果大概有個方向,但仍不清楚某個產業的屬性或是某個職位的工作內容,也不妨親自問問學長姐,或是傳個LinkedIn訊息請教。一旦你獲得更多資訊,你就能更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假設當下看不見遠方,或許看看腳下,從摸清地形開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寫完這篇文章的當下,我又再回顧了一次大學生活,很感謝當時的自己有許許多多的嘗試。在眾多嘗試當中,有些成功,有些失敗,但至少我都努力過了。不算愧對自己,或許就是值得開心的事吧。開學在即,想好該怎麼規劃這學期的大學生活了嗎?
參考資料
給沒有夢想的人!邊走邊想職涯探險指南
全台87萬人背學貸 平均負擔20萬元!
拜登減免學貸 掀起經濟漣漪

avatar-img
6會員
3內容數
如果世上有一百種工作,那就存在著一百種工作哲學。與其說工作哲學是種需要遵循的圭臬,更像是一種值得練習的思考模式。或許每個人不必是創業家也能有創業思維;不必是商業人士也可以具備商業思維 希望透過這個專題來不斷地向外探索、向內探詢,將過去吸收的知識一一梳理。不但幫助自己記錄工作及閱讀上的所學,也幫助新世代的職人更上軌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ike W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就業市場對於綠領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時,產、官、學界都準備好因應趨勢了嗎?永續人才應該具備什麼能力與態度?身為大專院校的學生而如何順應潮流,學習永續的思維呢?或許可以從學習資訊、產業資訊、職缺資訊三大資訊來源來更瞭解永續趨勢。
當就業市場對於綠領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時,產、官、學界都準備好因應趨勢了嗎?永續人才應該具備什麼能力與態度?身為大專院校的學生而如何順應潮流,學習永續的思維呢?或許可以從學習資訊、產業資訊、職缺資訊三大資訊來源來更瞭解永續趨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大學的時候好像都很糜爛,有沒有正向的事情,今天就來跟大家說打工吧,打工可是大學隱藏必修的項目之一,跟各位說明,有拿錢的叫做打工,沒拿錢的叫做實習,回到正題,基本上打工的目的,通常十有八九都是錢的問題,有些人是因為之後想要獨立自主,畢竟外面開銷很高,不是每個家庭都很有錢,所以大部分都會去做就學貸款部分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唸大學的目的與價值,以及大學生活的重要性。針對唸大學對於提升社會階層的幫助逐漸極主,提供了關於大學領導力培訓、參加繫上或社團等活動、大學換專業的建議。
Thumbnail
學費高低各有利弊。在台灣學費低,一學分不到2000元,以通常一門課兩學分18週來說,一次翹課算222元,學生不珍惜,也不要求品質,反而只想要老師輕鬆給過。 在美國學費高,一學分50000元台幣,兩學分一週兩節,翹課一次損失5724元,上課睡覺20分鐘損失1145元。如果教授不認真,你不在乎嗎?
1. 教育經費的來源: - 作為博士生,可能會好奇系上的設施、薪水和活動經費是從哪裡來的。這些經費實際上是從你的系所屬的學院來的,而學院的經費則是從更上層的機構來的,這包括政府機構或私人研究機構。 2. 政府與私人機構的資金來源: - 政府機構的經費來自國民的納稅錢,這些資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當下有著豐富網路學習資源的世代,真的有必要花費大量時間及金錢去取得文憑嗎?值得大家思考。另外筆者認為新聞內容針對統計數據網網斷章取義,或是失漏重要資訊,而造成讀者理解偏差,也值得反思。
  綜觀求學生涯的快十年,對一介大學生與研究生來說,扣除學業外最吃緊的就是開銷。(雖然這問題出社會也依舊吃緊)而開銷之中最大筆的又會是飯錢,因此如何省飯錢就成為一門學問。   我上大學前就聽聞大學生會去蹲點超商,守株待12點的報廢品,還興沖沖的與母親說自己也要這樣做。結果等到我上大學就因食安等
Thumbnail
教育資源充裕,學習不一定要花很多錢。提供以下幾個可行的方法:善用學校資源、利用網路免費資源(Youtube、部落格、Podcast)、政府資源(在職訓練、職業訓練)、閱讀書籍、參加社團、聚會與高手交流。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大學的時候好像都很糜爛,有沒有正向的事情,今天就來跟大家說打工吧,打工可是大學隱藏必修的項目之一,跟各位說明,有拿錢的叫做打工,沒拿錢的叫做實習,回到正題,基本上打工的目的,通常十有八九都是錢的問題,有些人是因為之後想要獨立自主,畢竟外面開銷很高,不是每個家庭都很有錢,所以大部分都會去做就學貸款部分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唸大學的目的與價值,以及大學生活的重要性。針對唸大學對於提升社會階層的幫助逐漸極主,提供了關於大學領導力培訓、參加繫上或社團等活動、大學換專業的建議。
Thumbnail
學費高低各有利弊。在台灣學費低,一學分不到2000元,以通常一門課兩學分18週來說,一次翹課算222元,學生不珍惜,也不要求品質,反而只想要老師輕鬆給過。 在美國學費高,一學分50000元台幣,兩學分一週兩節,翹課一次損失5724元,上課睡覺20分鐘損失1145元。如果教授不認真,你不在乎嗎?
1. 教育經費的來源: - 作為博士生,可能會好奇系上的設施、薪水和活動經費是從哪裡來的。這些經費實際上是從你的系所屬的學院來的,而學院的經費則是從更上層的機構來的,這包括政府機構或私人研究機構。 2. 政府與私人機構的資金來源: - 政府機構的經費來自國民的納稅錢,這些資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當下有著豐富網路學習資源的世代,真的有必要花費大量時間及金錢去取得文憑嗎?值得大家思考。另外筆者認為新聞內容針對統計數據網網斷章取義,或是失漏重要資訊,而造成讀者理解偏差,也值得反思。
  綜觀求學生涯的快十年,對一介大學生與研究生來說,扣除學業外最吃緊的就是開銷。(雖然這問題出社會也依舊吃緊)而開銷之中最大筆的又會是飯錢,因此如何省飯錢就成為一門學問。   我上大學前就聽聞大學生會去蹲點超商,守株待12點的報廢品,還興沖沖的與母親說自己也要這樣做。結果等到我上大學就因食安等
Thumbnail
教育資源充裕,學習不一定要花很多錢。提供以下幾個可行的方法:善用學校資源、利用網路免費資源(Youtube、部落格、Podcast)、政府資源(在職訓練、職業訓練)、閱讀書籍、參加社團、聚會與高手交流。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