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台灣零售業者發展支付服務

2022/08/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週三台灣市場上迎來了又一個新的行動支付服務 – 全聯旗下的“全支付”。對於全聯本身和之前有用PX Pay的消費者來說,這的確是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原本的PX Pay沒有電子支付牌照,只能綁定信用卡但不能綁定銀行帳戶,且PX Pay只能在全聯使用。現在則是可以在不少連鎖零售通路使用,實用性大增。
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台灣各大零售業者都希望做自己的行動支付服務。一是與原有的業務互補,鞏固消費者對你的依賴。二是消費行為數據的價值 – 能掌握消費者在自己通路以外的消費習慣能知道怎麼更好的優化自身的業務。
但全支付是“後起之秀”,在原有PX Pay的基礎之上,希望開拓更多的用戶下載和使用並不容易。有使用行動支付意願的人,還有多少還沒在用街口、LINE PAY或是Apple Pay?這些人為什麼會有動力在裝一個新的服務?
其實我一直不看好零售業者跳進來自己做支付服務。支付服務和多數其他互聯網服務一樣,要靠規模產生效益或是對用戶的便利性。零售業者自己做的支付服務逃不開競爭對手的抵制,也就是說,任何一家的服務總有很多地方不能使用。也只有獨立於任何通路之外的第三方支付服務才有機會“一統江湖”,讓用戶享受到那裏都可以用的便利。
更別說支付服務本來就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同時要出力氣拓展願意支持的通路和吸引消費者使用,卻不容易實現盈利。
看到遠見雜誌採訪全聯總經理蔡篤昌的文章,他說“全聯從PX PAY第三方支付走到電子支付,目的是提供消費者更方便的服務與優惠,更重要的是為全聯帶來更多新的會員。”但為全聯開拓新的客源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自己掌控支付會是一個好手段嗎?我表示懷疑…
如果我是全聯,我不會做支付,但我會大力經營自己的行動應用。依然可以有PX Pay那樣的“錢包”功能(即支持綁定信用卡方便結帳),但更多會發力在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消費場景和用它來發展和其他品牌的異業合作。
當然,全聯可以有在做好支付之後更大的野心,比如進軍金融服務市場,或是發展其他型態的互聯網服務(類似Amazon賣東西之外,有Prime Video做流媒體服務)。但假如還沒想那麼遠,那支付怎麼說就是原本零售本業之上的一個增值服務。既然吃力不討好,實在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Anyway,上述僅是我的一點個人看法。主要也是我自己在台北日常的生活裏,在商店排隊結帳的時候,不常看到其他人使用行動支付,所以更不看好零售業者自己做支付服務。(資策會數據說2021年行動支付的“普及率”是69%,應該是指有69%的消費者有使用過的行動支付。但以實體零售交易額的佔比衡量,實際滲透率並不高。經濟部預測台灣全體零售總額今年可破4兆元,但2021年的電子交易金額只有877.4億元。)
讓我們拭目以待,或許全聯能透過努力拓展外部通路和砸錢補貼用戶,有機會撼動街口近四成的市占率。
相關閱讀:
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218542
https://www.gvm.com.tw/article/93484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7423/mic-mobile-payment-report-2022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1403/pxpay-online-at-deadline-px-microbanking-dream
Allen
Allen
數位領域的專業企管顧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