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只有街口支付喔

抱歉,我們只有街口支付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灣的電子支付從2015年開始發展,到現在8年了,也終於看到金管會要推動重大改變了。電子支付常見的交易模式就是消費者掃描QR code或出示QR code讓商家掃描。常見未串接POS機的商店就是擺放QR code立牌讓消費者掃描,如果這個商店簽了四家電支業者收款,那麼他小小的收銀櫃檯前就要放四個QR code立牌或貼紙。店家為了不想擺放過多的QR code立牌,因此通常除了街口和LINE pay以外,不想和其他使用者不多的電子支付業者簽約。

現在許多店家都接受各種行動支付

現在許多店家都接受各種行動支付

其實在五年前(2018),當時我還在電支產業服務時,金管會就想要推動「電支跨機構共同平台」,但一直到2021年10月,電支帳戶間款項互轉才完成上線,但共用QR code卻到目前尚未完成。

先說明一下何謂共用QR code。目前你到商店結帳時,如果櫃檯擺放街口支付的QR Code,你就必須街口App進行掃描付款,不能開歐付寶或LINE pay一卡通的App掃描。但共用QR code上線後,你到商店消費結帳時,只要開啟手機中常用的任何一家電子支付App,就能掃描商店的共同QR Code來付款。

店家櫃檯前放著多種行動支付立牌

店家櫃檯前放著多種行動支付立牌

這代表甚麼意思呢? 也就是特約商店共用,白話文就是電支業者簽約的客戶(特約商店)提供給其他電支業者的使用者共用。舉例來說,全盈+PAY現在簽約的商店數很少,街口支付已經簽了30幾萬家商店,若某連鎖A商店,以前只和街口支付簽約,沒和全盈+PAY簽約,消費者只能開啟街口APP付款,但共用QR code上線後,全盈+PAY的使用者也可以到街口支付已經簽約該連鎖A商店以全盈+PAY付款。

聽起來就是商店簽約數少的商店可以佔街口支付和LINE PAY一卡通的便宜,因為它們兩家已經簽了3、40萬的商店可以分享給那些簽約數少的電支業者。這樣誰還要努力去簽約商店?

因此現階段加入此「電支跨機構共同平台」購物共用QR code計畫的只有歐付寶、全盈支付(全盈+PAY)、簡單行動支付、橘子支付、愛金卡icash Pay等5家商店數和使用者數較少的業者,不包含最多店家數和使用者人數的街口支付、LINE PAY一卡通(一卡通MONEY)、全支付、悠遊付。

那該怎麼解決呢? 其實很簡單,套用信用卡的模式就好了。收單行和發卡行都能有合理的手續費分配即可。例如你申請了玉山銀行信用卡,當你到遠百消費時,你不用擔心遠百不收玉山信用卡,因為遠百的收單銀行是遠銀,透過國際刷卡機構的清分算,消費者付款給玉山銀行,玉山銀行將款項透過清分算機構付給收單的遠東銀行,遠東銀行扣除手續費後撥款給遠百。手續費就分配給玉山(發卡行)、遠銀(收單行)還有清分算機構。

簡單說,負責拓展商店並和商店簽約收單的電支業者(信用卡中的收單銀行)應該分配最多的手續費,至於搭便車的小型電支業者(信用卡中的發卡銀行),只有招募電支會員(發信用卡),並沒有花精神布建特店通路,當然分到的手續費較少。只是這個分配比例可能還有得談!

(圖片來源 王一芝)

(圖片來源 王一芝)


avatar-img
流星雨的沙龍
30會員
95內容數
1996年踏入職場,從業務開始做起,後來開啟我的企劃人生,最後多扮演經營管理。產業都在網際網路與電子商務相關。職務歷經業務員、業務經理、事業部協理、總監、特助、副總經理等不同角色,最不喜歡的就是踏著別人往上爬。職場是做事的,但大部分時間卻要做人。服務客戶是正常的,但大部分時間卻要和客戶鬥智。想了解更多就來看我的文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流星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篇文章分享了對晨間廚房APP的使用體驗,指出其操作介面不友善、缺乏餐點圖片、需等待確認訂單及無法線上取消訂單等問題。這些經驗使得作者最終決定刪除此APP,並引發了對其功能設計的不滿。文章強調了在現代線上點餐環境中,使用者友善性的重要性,以及改進APP設計的必要性,以減少顧客流失。
昨天(5/2)傳出Food Panda外送超市將停止營運,其實並不令人驚訝。 早在七八年前就有業者想要進入生鮮外送市場。最早的Happy Fresh來台灣一年多就撤出(2016/8/31)。另一家誠實蜜蜂(Honest Bee) 2015 年落地成立分公司,他們的商業模式以「外送」為主,分成:美食
有! 那就是我。 我先來分析一下整個外送產業鏈中的四個角色的利弊: 使用者、商家(餐廳)、平台(foodpanda/uber eats)、外送員。 先說【使用者】。foodpanda台灣總經理正好是我認識的朋友,他在2016年就加入foodpanda(當時公司還不是現在的富胖達,而是明恩資訊),
本篇文章分享了對晨間廚房APP的使用體驗,指出其操作介面不友善、缺乏餐點圖片、需等待確認訂單及無法線上取消訂單等問題。這些經驗使得作者最終決定刪除此APP,並引發了對其功能設計的不滿。文章強調了在現代線上點餐環境中,使用者友善性的重要性,以及改進APP設計的必要性,以減少顧客流失。
昨天(5/2)傳出Food Panda外送超市將停止營運,其實並不令人驚訝。 早在七八年前就有業者想要進入生鮮外送市場。最早的Happy Fresh來台灣一年多就撤出(2016/8/31)。另一家誠實蜜蜂(Honest Bee) 2015 年落地成立分公司,他們的商業模式以「外送」為主,分成:美食
有! 那就是我。 我先來分析一下整個外送產業鏈中的四個角色的利弊: 使用者、商家(餐廳)、平台(foodpanda/uber eats)、外送員。 先說【使用者】。foodpanda台灣總經理正好是我認識的朋友,他在2016年就加入foodpanda(當時公司還不是現在的富胖達,而是明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