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鋪路,還是先造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駕車近年在全球市場討論譁然,好不容易製造出來了,卻事故頻頻,或只能在特定路段開啟自駕模式,究竟我們離暢行無阻的自動駕駛還有多遠呢?

交通系統分陸、海、空場域,其中海上的船隻與天上的飛機早就有自駕功能了,原因也不難懂,它們行經的航線開闊無阻,只要雷達一掃,都可以預知行進過程中的鳥群或暗礁。

但陸地就不同了,超速的車輛、闖紅燈的行人、龜裂的柏油路、酒駕的、睡著的、划手機等的千奇百怪的突發狀況,一次次的挑戰並延宕民眾對自駕車的信心。

1838年,第一條瀝青柏油路出現在德國漢堡;歷經20年,巴黎成為第一個鋪滿柏油路的城市,而第一部汽車在1885年問世。行路於荒郊野嶺,最怕碰到的就是未經人工鋪設平整的路段,泥濘碎石考驗著車輪,也考驗著人們的耐心。高科技的自駕車要如何在原始的路上馳騁,著實不敢想像。

這讓我想起象牙筷子的故事。從前有一個人意外得到了一雙象牙筷子,一日,覺得這碗實在配不上這雙筷子,於是換了個玉碗;又一日,覺得粗茶淡飯配不上高級餐具,於是天天山珍海味,接著是大理石桌、精緻華貴的地毯,原來使用象牙筷子還需要可以與它搭配的環境,這像極了自駕車目前碰到的窘境,除了自身的高科技,還必須依附成熟的環境生態,方能突顯它的價值。

而現時的環境是有時半夜開車回家,明明路上一隻蚊子都沒有,還是得在路口上乖乖等上90秒紅燈,這時就會想,如果有可以感知路上車輛數目而調整紅綠燈秒數的裝置,尖峰時刻或有緊急事故要加速通行時,交通警察和用路人都能精準的避開無謂的時間耗費。已經進入AI時代了,這個大夢應該近在咫尺。

還好就在近期,台灣宣布成立5G智慧桿標準推動聯盟,首屆聯盟會理事長由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擔任,根據報導,智慧桿內將搭載5G系統,連通監視器和物聯網。我相信開發這個產線,「滿街自駕車」的願景將更早實現。我不敢期待十年後在自駕車明淨的車窗上,能投影街道詳細資訊或更豐富迅捷的互動內容;但樂觀些,也許以智慧電桿為首,更多為自駕車「鋪路」的智慧系統將相應而生,屆時行路不難,而是更加貼心安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薇瑄的沙龍
25會員
111內容數
Podcast節目【數位趨勢醬子讀】的專欄作家文章匯流 從科技新聞帶你看產業趨勢,有別於坊間搖旗吶喊式的附和,本節目提供的獨家觀點絕對讓你耳目一新! 你想知道科技新聞背後的微趨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嗎?跟著兩位專欄名家一起看就世界還沒發現的微趨勢吧!
王薇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西班牙近期推出《人工智慧良善使用與治理法》草案,引發社會強烈反彈。該草案延續歐盟AI法規,對企業使用高風險或禁用技術祭出重罰,但對政府部門的違規行為,僅以「警告」與「紀律處分」帶過,形同免責。此種制度設計讓人質疑:當AI成為國家治理工具,誰來監控擁有監控權力的機構?
2025/04/29
西班牙近期推出《人工智慧良善使用與治理法》草案,引發社會強烈反彈。該草案延續歐盟AI法規,對企業使用高風險或禁用技術祭出重罰,但對政府部門的違規行為,僅以「警告」與「紀律處分」帶過,形同免責。此種制度設計讓人質疑:當AI成為國家治理工具,誰來監控擁有監控權力的機構?
2025/04/15
4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多國進口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乍看是選舉年再度上演的經濟民族主義,實則是一次以關稅為槓桿的全球權力重構。這場關稅行動,打著保護本土產業的旗號,卻充滿選擇性與策略性操作,既向選民展示強硬姿態,又保留與盟國談判的籌碼。
2025/04/15
4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多國進口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乍看是選舉年再度上演的經濟民族主義,實則是一次以關稅為槓桿的全球權力重構。這場關稅行動,打著保護本土產業的旗號,卻充滿選擇性與策略性操作,既向選民展示強硬姿態,又保留與盟國談判的籌碼。
2025/04/01
AI正改寫21世紀的產業版圖。中美兩國的人工智慧競爭,不只是技術領先的角力,更是一場制度模型與產業結構的對決。兩國分別在政策驅動與市場機制下走出不同節奏,也映照出背後深層的地緣戰略與價值選擇。
2025/04/01
AI正改寫21世紀的產業版圖。中美兩國的人工智慧競爭,不只是技術領先的角力,更是一場制度模型與產業結構的對決。兩國分別在政策驅動與市場機制下走出不同節奏,也映照出背後深層的地緣戰略與價值選擇。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
Thumbnail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
Thumbnail
這是輕軌嗎?可是他的軌道為什麼在中間,而且只有一根?而且頭上的架空線不見了! 這是公車嗎?可是為什麼車廂這麼長?而且中間還放了一個軌道? 這就是近幾年來新發展出的系統,
Thumbnail
這是輕軌嗎?可是他的軌道為什麼在中間,而且只有一根?而且頭上的架空線不見了! 這是公車嗎?可是為什麼車廂這麼長?而且中間還放了一個軌道? 這就是近幾年來新發展出的系統,
Thumbnail
輕軌可以視為很多節的公車。事實上在大眾運輸發展歷史中,輕軌的前身--路面電車,還是公車的前輩。在人類還沒發明橡膠輪胎跟汽油引擎之前,路面電車已經在歐洲的城市裡擔任起大眾運輸的任務了。在德國,輕軌跟公車的站牌是同一種造型,就是承襲這樣的發展過程的結果。
Thumbnail
輕軌可以視為很多節的公車。事實上在大眾運輸發展歷史中,輕軌的前身--路面電車,還是公車的前輩。在人類還沒發明橡膠輪胎跟汽油引擎之前,路面電車已經在歐洲的城市裡擔任起大眾運輸的任務了。在德國,輕軌跟公車的站牌是同一種造型,就是承襲這樣的發展過程的結果。
Thumbnail
續前言交通順暢動線與停放便利&明顯指引圖示號標誌和人車分流系統,前已敍述分享8篇淺見,今續人車分流分享感受。 交通構成要素是道路規劃設施完善為優先,緊鄰是圖示號標誌指引有無完整串連,尤其是紅綠燈各啟動秒數會牽引前後路口動線順暢或走走停停? 次為各行其道設施明確?內為快車道或超車道用,次為慢車道就含有
Thumbnail
續前言交通順暢動線與停放便利&明顯指引圖示號標誌和人車分流系統,前已敍述分享8篇淺見,今續人車分流分享感受。 交通構成要素是道路規劃設施完善為優先,緊鄰是圖示號標誌指引有無完整串連,尤其是紅綠燈各啟動秒數會牽引前後路口動線順暢或走走停停? 次為各行其道設施明確?內為快車道或超車道用,次為慢車道就含有
Thumbnail
自駕車近年在全球市場討論譁然,好不容易製造出來了,卻事故頻頻,或只能在特定路段開啟自駕模式,究竟我們離暢行無阻的自動駕駛還有多遠呢? 交通系統分陸、海、空場域,其中海上的船隻與天上的飛機早就有自駕功能了,原因也不難懂,它們行經的航線開闊無阻,只要雷達一掃,都可以預知行進過程中的鳥群或暗礁。
Thumbnail
自駕車近年在全球市場討論譁然,好不容易製造出來了,卻事故頻頻,或只能在特定路段開啟自駕模式,究竟我們離暢行無阻的自動駕駛還有多遠呢? 交通系統分陸、海、空場域,其中海上的船隻與天上的飛機早就有自駕功能了,原因也不難懂,它們行經的航線開闊無阻,只要雷達一掃,都可以預知行進過程中的鳥群或暗礁。
Thumbnail
220220722於號誌協會年度大會之演講: 分享車聯網之中, 智慧無障礙的路口可發展的弱勢用路人保護應用
Thumbnail
220220722於號誌協會年度大會之演講: 分享車聯網之中, 智慧無障礙的路口可發展的弱勢用路人保護應用
Thumbnail
六月三日是聯合國明定的世界自行車日,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會舉辦各種活動來提倡騎自行車。 全世界各大都市,尤其歐洲重視永續發展的國家,也積極建立城市裡的單車路網,讓單車不只是休閒旅遊時使用,還是上下班與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 關於移動的一些聯想
Thumbnail
六月三日是聯合國明定的世界自行車日,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會舉辦各種活動來提倡騎自行車。 全世界各大都市,尤其歐洲重視永續發展的國家,也積極建立城市裡的單車路網,讓單車不只是休閒旅遊時使用,還是上下班與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 關於移動的一些聯想
Thumbnail
《新旅行,新跨界,新生態》 新冠疫情極大改變了旅行的方式和生態,尤其是疫情常態化狀態下。馬克吐溫講,旅行是偏見、自大、心胸狹隘的克星。旅行更是人類需求從低等到高等,從溫飽、到服務到自我實現,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過程。 后疫情時代、70%家庭出遊選取自駕出遊
Thumbnail
《新旅行,新跨界,新生態》 新冠疫情極大改變了旅行的方式和生態,尤其是疫情常態化狀態下。馬克吐溫講,旅行是偏見、自大、心胸狹隘的克星。旅行更是人類需求從低等到高等,從溫飽、到服務到自我實現,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過程。 后疫情時代、70%家庭出遊選取自駕出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