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實:9/5《懂得的陪伴》新書分享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昨晚新書分享會,心靈工坊總編輯徐嘉俊在致詞時表示,一般人都以為心理諮商都在聊天而已,好像沒什麼用,但他引用王浩威醫師的話請大家可以想想:有什麼人能以你為主體,不帶評斷的聽你說話20分鐘?
徐總編說,其實當個諮商心理師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書中有提到心理師需要具備很多條件。而曹中瑋老師在心理專業上堅守,卻用平易近人的文字寫出這本書分享專業原則的書,實在很可貴。
《懂得的陪伴》作者曹中瑋老師在花費許多心力才完成了這本書。剛好日前颱風,以為會影響這場活動,但感謝老天眷顧,天氣轉好。當她看到台下有那麼多讀者參加,也不能自已地感動哽咽,她謝謝自己的認真執著與感性,因為這樣,才全心全意的投入心理諮商領域。
曹老師分享,當她是個心理師時,是站在個案的略後一小步陪著,但是只有陪伴其實是不夠的,還需要輔佐專業訓練和所有諮商知識理論,用以判斷「燈」該照得多遠。
第一步,透過我們對當事人的「懂得」,讓他看到自己的美好、處境與困惑,進而引發對自己的改變。要懂得的陪伴很難,因為個案背負的種種有如包袱,可能影響了自己的判斷,因此,如何打開個案的包袱就是件很重要的事。就像這幾年,大家都戴著口罩,每個人會對口罩下的真面目都有自己想像,這就是受自己身上「包袱」的影響。
第二步,重新整理當事人的過去。很多個案經歷負面的事件,都希望能回到從前,希望一切都能重頭開始,希望沒有這件事情的發生。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曹老師分享《快思慢想》曾說到的事:「有一個不好的經驗,都會把很多美好的經驗都取代了。」就好像問現場的大家,對今晚的新書分享會有什麼感覺?也許有些人會說「老師哭了!」「現場的冷氣好冷哦~」只會記住一、二項事情,卻忽略了其他點點滴滴。
曹老師舉書中案例分享:曾有個案與媽媽出遊時,被媽媽打一耳光而記恨在心裡,覺得媽媽比較愛妹妹,經由曹老師鍥而不捨的探問,才發現午餐媽媽特別準備了玉子燒,而這是對蛋過敏的妹妹不能吃的…….赫然發現媽媽其實也很愛他,為了他專門準備喜歡的食物,而這個食物是妹妹不能吃的。
第三步,會考慮到個案的主體性自我。若能照顧、安撫自己,主體性自我也能慢慢提升、成為自己「我王國」的國王。比方參加聚會,就派活潑的自己出來;要去開會時,推派頭腦清新冷靜的自己出馬;被欺負的時侯,就要推派強悍的自我出面。在諮商的工作中,若個案主體性自我太弱、沒有力量,就很難承認自己的錯誤。
最後就是處理當事人的傷口。曹老師說,這不意味要重現當事人的傷痛歷程,而是要以「當下」傷口的處理為重
談到心理師這個人,我們不能僅成為一個成熟溫暖的人,還要充實專業的心理諮商技能。現下有些人以為好好「修練自我」就可以成為好的心理師,這是不對的。諮商技能的紮實,是很重要的。
談到「諮商中的關係」,如果是一個沒有自我的人,該如何進入諮商關係?可能遇到進來個案的心並不在現場,就要設法喚醒他回來。
談到「情緒」,曹老師特別著墨我們文化中特有的情緒現象。譬如我們文化不鼓勵生氣,但曹老師說,生氣可以變成我們很棒的力量,幫助我們解決事情,如果生氣了卻不能做什麼,就會成為了委屈。也談到「自責」。當個案感到自責,諮商師可以告訴個案,有錯的是這件事,而不是你整個人都有錯,「反省」不是反省自己不好,而是這件事做得不好的部分。曹老師還分享,有時施恩於人,反而變成仇人的狀況,如果別人對我的施恩是包容和原諒,那麼他對我的恩,反而像是抓住了我的把柄,特別如果這是公事,就會變得非常複雜。
最後曹老師分享,心理師能領會更多生命的豐厚,其實是很幸福的工作。
攝/趙士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行醫超過三十年,東部的販夫走卒、達官貴人、政商名流都是花蓮慈濟醫院陳培榕副院長的病人,親身陪著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經歷癌症或疾病的洗禮,陳培榕更深刻感受,當面對會影響生死的疾病,每個人都是手足無措的。 病人沒有復發,活得好,吃好睡好,身心愉快,就是最大的報償。 博客來 TAAZE讀冊生活 誠品書店
  如果這是一般的推薦文,就會開始歌功頌德,談作者的育兒理論方法有多麼高明,並讓身為父親的我獲益良多,但這並不是一篇這樣的文章。   我總是特別掃興,喜歡從後設的觀點去理解社會現象,並反省身處其中的我們自己。套用在此情境,就是現代的父母親有多麼需要各類的心理專家,來告訴我們該如何與自己的孩子相處。
成功的代價   成功永遠都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尤其是如此重要的成功,更會引起嫉妒與爭議。然而也是因為這個廣播節目,讓她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尋找的元素,而成就了日後「 綠房子」(Maison Verte)的計畫。 卡特琳·多爾多醫師(Dr. Catherine Dolto) 二○二二年五月四日於巴黎
病房裡,七十餘歲的阿雀嬸(化名)又坐在紅椅上悄悄拭淚,她打從住進台中慈濟醫院專責病房裡就十分憂傷,但掛心的從來不是自己的病情。 後來,阿雀嬸平安出院了,但是她沒有再回到住了一輩子的社區,她的子女擔心她身心受影響,接她到外縣市同住;她像被連根拔起般的移居他鄉,無法再回到過去。
這個夜晚,並不安寧。臺灣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已逼近六百人。已懷孕三十二周的小憶(化名)確診了,渾身不適,救護車載著她,問了好幾家卻找不到能夠收治她的醫院,「那我們到橋的另一邊,去台北慈濟醫院,可以嗎?」救護員問道。 不久後,台北慈濟醫院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的護理長陳美慧,告訴同仁們: 手術前的緊繃
在人生的空隙中,慶幸有詩給了想像、隱匿或是喘息的天地,讓肉身與心靈隨詩句安適、調節吐納。除了承載詩能容納大小宇宙的特性,此次陳依文的詩依舊保有她柔中帶刺的優雅質地;整部詩集以薔薇品種作為視覺與意象,透過不同的薔薇品種來描述人生不同階段的心境。 萬物有光。萬物為光。 你自是 其中最絢麗華彩的一束。
行醫超過三十年,東部的販夫走卒、達官貴人、政商名流都是花蓮慈濟醫院陳培榕副院長的病人,親身陪著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經歷癌症或疾病的洗禮,陳培榕更深刻感受,當面對會影響生死的疾病,每個人都是手足無措的。 病人沒有復發,活得好,吃好睡好,身心愉快,就是最大的報償。 博客來 TAAZE讀冊生活 誠品書店
  如果這是一般的推薦文,就會開始歌功頌德,談作者的育兒理論方法有多麼高明,並讓身為父親的我獲益良多,但這並不是一篇這樣的文章。   我總是特別掃興,喜歡從後設的觀點去理解社會現象,並反省身處其中的我們自己。套用在此情境,就是現代的父母親有多麼需要各類的心理專家,來告訴我們該如何與自己的孩子相處。
成功的代價   成功永遠都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尤其是如此重要的成功,更會引起嫉妒與爭議。然而也是因為這個廣播節目,讓她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尋找的元素,而成就了日後「 綠房子」(Maison Verte)的計畫。 卡特琳·多爾多醫師(Dr. Catherine Dolto) 二○二二年五月四日於巴黎
病房裡,七十餘歲的阿雀嬸(化名)又坐在紅椅上悄悄拭淚,她打從住進台中慈濟醫院專責病房裡就十分憂傷,但掛心的從來不是自己的病情。 後來,阿雀嬸平安出院了,但是她沒有再回到住了一輩子的社區,她的子女擔心她身心受影響,接她到外縣市同住;她像被連根拔起般的移居他鄉,無法再回到過去。
這個夜晚,並不安寧。臺灣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已逼近六百人。已懷孕三十二周的小憶(化名)確診了,渾身不適,救護車載著她,問了好幾家卻找不到能夠收治她的醫院,「那我們到橋的另一邊,去台北慈濟醫院,可以嗎?」救護員問道。 不久後,台北慈濟醫院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的護理長陳美慧,告訴同仁們: 手術前的緊繃
在人生的空隙中,慶幸有詩給了想像、隱匿或是喘息的天地,讓肉身與心靈隨詩句安適、調節吐納。除了承載詩能容納大小宇宙的特性,此次陳依文的詩依舊保有她柔中帶刺的優雅質地;整部詩集以薔薇品種作為視覺與意象,透過不同的薔薇品種來描述人生不同階段的心境。 萬物有光。萬物為光。 你自是 其中最絢麗華彩的一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在諮商晤談中,並不是個案說的話越多,就越療癒。也不是在晤談室中說越多你過往受創的歷史,你就會療癒得越快,也不是越短次數的治療或越集中頻率的治療越有效。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第一次踏進諮商室的經驗,通過談話和沙盤探索,作者對責任感有了新的理解。文章中描述了作者的一些片段,以及諮商師分享的涵容概念。通過這篇文章,作者開始明白責任感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是培養涵容才是。整個文章寫作較長,對責任感和情緒管理有一定的探討,適合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接受心理諮商將近半年,透過諮商逐漸瞭解自己,雖然探索過程可能不盡舒適,但卻讓人意識到最需要療癒的部分。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在諮商晤談中,並不是個案說的話越多,就越療癒。也不是在晤談室中說越多你過往受創的歷史,你就會療癒得越快,也不是越短次數的治療或越集中頻率的治療越有效。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第一次踏進諮商室的經驗,通過談話和沙盤探索,作者對責任感有了新的理解。文章中描述了作者的一些片段,以及諮商師分享的涵容概念。通過這篇文章,作者開始明白責任感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是培養涵容才是。整個文章寫作較長,對責任感和情緒管理有一定的探討,適合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接受心理諮商將近半年,透過諮商逐漸瞭解自己,雖然探索過程可能不盡舒適,但卻讓人意識到最需要療癒的部分。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