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筆|《遇見完形的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助人工作不是聊天,那是什麼?

最近「諮商筆記」事件很夯...有人提出與其指出其中哪裡不夠專業、可能帶來哪些後果,不如嘗試具體說明「諮商是什麼」?
我不是心理師;我踏入助人工作領域,是從接受諮商與進修心理學開始。越是想成為更專業的助人工作者,就越覺得每個人都很複雜、每次談話都很獨特...到底要怎麼跟別人解釋清楚:「心靈諮詢不是只在聊天」?
曹中瑋老師的這本書我買很久了,但一直沒有動力去讀,因為我對於「用戲劇內容當案例」有點興致缺缺...。我想說,讀了不就被劇透了?我要努力從文字去理解劇情大綱,才能知道老師想闡述什麼?
原本一想就費力,但實際看了第一個故事《寒單》,覺得好精彩哈哈哈!

老師的文筆真好!有抓住劇情精彩的故事性,保留一些細節的懸念,聚焦在他想探討的關鍵——不懂得覺察,可能對未來帶來哪些影響?假如有所覺察,可以回溯過往哪些框架與傷痛?

🌿覺察有哪三方面?

再次看到完形的金三角「覺察、選擇、責任」,發現我已經遺忘它很久了。雖然自己也常練習覺察,也知道覺察有哪些層面,但是,自己總會有些慣性和盲點...比如有時忍不住,可能會太快跳到做決定的階段;或是沒有陪對方慢下來,多停留在複雜的矛盾。
覺察的三方面如下,附錄有清楚的練習:
(1)外界:運用五感,接收外界訊息
(2)中界:認知思考功能(包括想像、比較、回憶等)
(3)內界:相對抽象的感知,包括身體內部(比如氣息流動、胃部緊繃)以及情緒感受
老師舉了很有趣的例子,說明成人是如何無意識地否定小孩的感受。比如「你等一下會冷,穿上外套!」,或「你這樣沒吃飽,再吃一口!」
當小孩的感受一直被否定(不准哭、不准發脾氣),甚至受到照顧者長期的傷害或忽視...孩子的感受力就會「退化」,甚至「關閉」感受的能力。這樣長大後,就比較容易成為低自尊的人,缺乏活著的感受,對關係缺乏連結與信任...。

🌿恢復覺察的日常練習

老師把過度運用思考稱為「大頭腦症」,並鼓勵我們從比較被忽視的「五感」與「情緒」來恢復感知覺察力。
練習有四個原則:
(1)最好每天固定時間進行
(2)外界感官:每次單一感官為佳
(3)內界感受:以保持清晰為目標,而不是要舒服放鬆(坐姿為佳)
(4)態度:如實接受,適當停留在有感覺處;暫時讓中界覺察完全停止(不抗拒、不批判、不分析)
老師的說明很細膩,對於觸覺、聽覺、味覺、嗅覺、視覺都有不同的描述。我聯想到自己這幾年因為開始喜歡植物和藝術治療,所以觸覺變得越來越敏感,甚至在催眠中也會用到觸覺的強化(比如感受門或書的質感)。這些核心的基礎覺察都是通用的,光是「撫摸」的覺察力就可以應用到嬰兒安撫照顧,以及伴侶情趣互動~其實可以很好玩啊!
以上,繼續慢慢啃書!感謝閱讀,歡迎轉貼、回文~
|夜希的談心空間|
牌卡談心、藝術療遇、催眠引導

*網路初談:享體驗價
*IG:https://www.instagram.com/liveenlight/
藝術連結內在與外在世界,協助遇見自己,啟動自我療癒。夜希從2013年開始接觸表達藝術,2021年完成直觀式歷程繪畫專訓,開始分享創作札記。創作沒有真正完成的一刻;它會跟著生命旅程而發展,融入日常生活的靈感與煩惱,直到最後時刻我們才會知道:到此一遊,留下什麼,帶走什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來是「內在找碴鬼」( 自我批判)的聲音。他們無處不在,隨時隨地都潛伏著,盯著你何時出錯、何時脆弱...然後就會在你心中喃喃說出你的心魔,從你的恐懼中繼續獲得養份而壯大。 一方面他們好像不懷好意,總是趁虛而入...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也可以只是「 中性的訊號燈」,提醒你「靜下來,你可能累了,需要
閱讀蔡璧名老師的書, 最觸動我的應該是她的生命態度, 將身心作為「理所當然的第一優先」。 這固然是她病癒後的幡然醒悟, 也是她將所學融會貫通到生活, 一種 #貫徹的意念和行動。 很多大道理我們平常都知道, 但都會有很多「可是」的理由與藉口。 但是老師在死神面前經過, 她親身體驗到,在生死面前是沒
生涯焦慮不只是表面的成敗或規劃,還關聯到更深對於自我、生命、世界的不安與不信任感。茫茫漂泊,無所依靠。
追尋個體化總要面對內在的陰影。陰影不一定是可怕的,反而是這種「 #小看自我、輕視內在」的心念,更有殺傷力吧。
靜心是指一種積極清晰的能量狀態。 假如我們越是去切割、逃避陰影, 那正好強化了陰影的力量, 也更會吸引這樣的境遇發生。 陰影需要被承認存在。 只有當他被承認存在, 他才不需花更大的力氣來吸引我們正視。
行為只是結果,背後的內心故事才是真正需要被懂、被接住的關鍵。 生命即使只剩微光,也值得被陪伴到最後一刻。
原來是「內在找碴鬼」( 自我批判)的聲音。他們無處不在,隨時隨地都潛伏著,盯著你何時出錯、何時脆弱...然後就會在你心中喃喃說出你的心魔,從你的恐懼中繼續獲得養份而壯大。 一方面他們好像不懷好意,總是趁虛而入...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也可以只是「 中性的訊號燈」,提醒你「靜下來,你可能累了,需要
閱讀蔡璧名老師的書, 最觸動我的應該是她的生命態度, 將身心作為「理所當然的第一優先」。 這固然是她病癒後的幡然醒悟, 也是她將所學融會貫通到生活, 一種 #貫徹的意念和行動。 很多大道理我們平常都知道, 但都會有很多「可是」的理由與藉口。 但是老師在死神面前經過, 她親身體驗到,在生死面前是沒
生涯焦慮不只是表面的成敗或規劃,還關聯到更深對於自我、生命、世界的不安與不信任感。茫茫漂泊,無所依靠。
追尋個體化總要面對內在的陰影。陰影不一定是可怕的,反而是這種「 #小看自我、輕視內在」的心念,更有殺傷力吧。
靜心是指一種積極清晰的能量狀態。 假如我們越是去切割、逃避陰影, 那正好強化了陰影的力量, 也更會吸引這樣的境遇發生。 陰影需要被承認存在。 只有當他被承認存在, 他才不需花更大的力氣來吸引我們正視。
行為只是結果,背後的內心故事才是真正需要被懂、被接住的關鍵。 生命即使只剩微光,也值得被陪伴到最後一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覺察與生活的關係,從『覺察』到『重新選擇回應』的實踐過程,並提出如何運用覺察技巧改變對世界的回應方式,以獲得更輕盈的生活。作者分享了個人覺察筆記,從感受的覺察到重新詮釋回應方式的概念,並以情境例子說明如何提高個人頻率,引導讀者發現覺察的目的和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情緒管理工作坊的文章,內容包含了如何學習覺察情緒與辨識情緒,並透過課程方式練習轉化情緒並調節壓力。並提及四種面對人生苦難的境界,以及過往經驗對於每個人面對情緒的影響。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的作者孫廷沇以「完形療法理論」為基礎,通過察覺和接觸改變思考慣性。文章內容介紹了察覺練習和接觸幹擾的方法,以及接觸寬容的六種方法。這篇文章討論了作者個人的療癒之旅,並且提出讀者應該對自己更加寬容的重要性。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哲學諮商 #心理諮商 #心靈探索 昨天體驗了一個小型的哲學諮商活動,過程中我們不談論感受,就純粹的了解「煩惱」,煩惱通常是因為我們被自己的想法觀點遮蔽了,大腦的運作是二元性的,當你框住了妳認為所是的觀點時,在這個觀點以外的全部都被大腦排除,但感受無法處理這個被排除的部分是什麼,進而產生「
Thumbnail
沙龍房間導覽 德意志黑眼圈沙龍分享的內容包括德國生活、戀愛感情、閱讀及創作。 ➡️對德國生活、社會現況有興趣 👉 德國大小事 ➡️想知道怎麼調整戀愛思維、打造戀愛體質 👉 感情教練 往下拉閱讀感情教練詳細介紹 👇 ➡️聊聊AI繪圖運用和創作電子書上架通路 👉 AI輔助
Thumbnail
在心靈治療的領域中,治療師與客人之間的互動是一個微妙且深刻的過程。治療師不僅是引導者,也是旁觀者,他們見證著客人內心世界的變化與成長。然而,當客人因為自身的盲目而無法接受或理解治療過程中的指導時,治療師可能會感到挫折甚至生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覺察與生活的關係,從『覺察』到『重新選擇回應』的實踐過程,並提出如何運用覺察技巧改變對世界的回應方式,以獲得更輕盈的生活。作者分享了個人覺察筆記,從感受的覺察到重新詮釋回應方式的概念,並以情境例子說明如何提高個人頻率,引導讀者發現覺察的目的和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情緒管理工作坊的文章,內容包含了如何學習覺察情緒與辨識情緒,並透過課程方式練習轉化情緒並調節壓力。並提及四種面對人生苦難的境界,以及過往經驗對於每個人面對情緒的影響。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的作者孫廷沇以「完形療法理論」為基礎,通過察覺和接觸改變思考慣性。文章內容介紹了察覺練習和接觸幹擾的方法,以及接觸寬容的六種方法。這篇文章討論了作者個人的療癒之旅,並且提出讀者應該對自己更加寬容的重要性。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哲學諮商 #心理諮商 #心靈探索 昨天體驗了一個小型的哲學諮商活動,過程中我們不談論感受,就純粹的了解「煩惱」,煩惱通常是因為我們被自己的想法觀點遮蔽了,大腦的運作是二元性的,當你框住了妳認為所是的觀點時,在這個觀點以外的全部都被大腦排除,但感受無法處理這個被排除的部分是什麼,進而產生「
Thumbnail
沙龍房間導覽 德意志黑眼圈沙龍分享的內容包括德國生活、戀愛感情、閱讀及創作。 ➡️對德國生活、社會現況有興趣 👉 德國大小事 ➡️想知道怎麼調整戀愛思維、打造戀愛體質 👉 感情教練 往下拉閱讀感情教練詳細介紹 👇 ➡️聊聊AI繪圖運用和創作電子書上架通路 👉 AI輔助
Thumbnail
在心靈治療的領域中,治療師與客人之間的互動是一個微妙且深刻的過程。治療師不僅是引導者,也是旁觀者,他們見證著客人內心世界的變化與成長。然而,當客人因為自身的盲目而無法接受或理解治療過程中的指導時,治療師可能會感到挫折甚至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