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溫暖的人~「安慰」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是為了你眼前的這個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前陣子因為準備離職的關係,陸續跟很多的學生進行結案晤談,其中有一個孩子問我:「老師,你們當輔導老師一直在接收別人的負面情緒,是不是心理壓力會很大啊?那你們會找朋友聊這些事嗎?」我想可能他也在猜測我會離職是不是因為壓力太大的關係,我當下很感動這個孩子的關心,他的提問讓我有很深的觸動。當下我回答他:「的確,我們會接收到一些負面的情緒,所以我們也會需要找人談談,找朋友聊也會,但可能不是那麼有效...哈哈。」他聽起來覺得有點困惑...確實,這真的會有點難以理解;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會「安慰」人的。

raw-image


諮商輔導的技巧乍看之下很簡單,但如果真這麼認為那就太天真囉...

記得在大學學諮商輔導, 那時候對我來說「諮商」這個詞是很陌生的,我其實在讀大學以前完全沒有接觸過這個名詞,那時候會進入助人工作的科系也不是在我原本的規劃當中。有一門必修課是「諮商技術」,教授是非常有實務經驗的老師,他透過分組和很多活動讓我們練習課本上列出的所有「諮商技術」,一開始真的只能先試著讀懂,真正實作的練習也很難帶出那個味道,會有一種「這不是就是在聽人家說話或是聊聊天而已嗎?」的錯覺。

然而,真正當了輔導老師後,才知道諮商輔導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諮商技術當中最常使用的技巧:傾聽、情感反映、摘要、初層次/高層次同理心等等,當一般人看到課本的解釋時肯定會覺得:「這個這麼簡單的東西到底怎麼稱得上是技術啊?」但,你錯了,光這四個最基本的技巧就是最難的!

一般人在「傾聽」的部分可能就會先淘汰出局了。要怎麼「傾聽」才能夠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真的有很認真在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非常願意想聽他說,而且在表情管理、肢體、以及回應的方式要怎麼做才能夠讓對方更放心地說出來,不用擔心地把想講的都講出來,整個過程就是滿滿的細節,而且大部分的人在「傾聽」時,大腦同步的通常是「評價」而不是真的去聽實際上發生什麼事導致這個人現在怎麼會想講這件事;評價是什麼,就是對這個人所講的內容放入一些自己的價值判斷,而這個價值判斷會深刻影響到後續怎麼去回應面前的這個人,甚至早就影響了你看待他的眼神和姿態了...後續接著就會是開始提出質疑或是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此便會脫離了這場對話的原始初衷,實際上來說,就只是雙方在交換想法或是討論事情而已,不是傾聽,更不是安慰。


內心曾經也有過很憤世嫉俗的想法...

菜鳥時期,要把學過的東西轉化用在教育現場,前一、二年就是真的很專心在培養自己的實務操作技巧,每一次的晤談都在累積經驗並且不斷嘗試新的模式,或是透過不斷地改進讓自己可以把技巧發揮得更自然或是更完整,那時候不太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或甚至根本沒有察覺到這類的問題,幾乎就是全心全力在個案身上。

然而長久下來,內心當中確實會累積很多原本自己沒有注意到的負面能量,尤其當在一個制度下越久,除了輔導本業,可能還會處理越來越多的其他業務和職場人際關係,自己的生活當中也可能面臨一些困境,漸漸地會有一種不平衡的感受,有時候會冒出一個想法是:「為什麼總是我在接住別人,但卻沒有人可以來接住我...」,會對這樣的狀況感到生氣、感到不公平,而這樣的想法也曾經有一段時間影響到親密關係,會覺得:「為什麼連我最親近的人都無法了解我、幫到我?」然後漸漸發現,工作上的我跟私生活的我,兩個樣子越來越不一樣,我可以在孩子們面前傳達我的溫暖,但回到家面對自己能量完全消失,就只想攤在床上什麼也不做。

就像之前文章曾經提過的,大家對輔導老師會有一種幻想,除了跟輔導老師講話很舒服、輔導老師很能理解我的感受、輔導老師都不會生氣以外,一般生活中如果被問到職業是輔導老師的時候,也會被給予莫名的期待,然後突然得接受別人的暢所欲言,比如去按摩的時候,如果誠實回答自己的職業,按摩師就會自動對著我開始抱怨生活和工作,或者是上交友app時,對方知道自己是輔導老師後也會開啟討拍模式,不斷汲取我的安慰,我知道我大可不必在工作以外的時間進入晤談模式,但真的好難!

不過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大家都有好多話想說,很想被聽見,而且大部分的人對於輔導老師的想像就是,嗯!跟這個人聊完我應該可以好很多吧!


當你需要「安慰」的時候,找一個專業的助人者應該會比你找朋友更能回應你的心

不管是輔導老師,或是心理師,當進入工作模式的時候,那真的跟一般的聊天完全不同。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得到「安慰」,你真的應該去找一個專業的助人工作者,而不是你的朋友(或是家人)。

通常想從朋友(或家人)那邊尋求「安慰」,會遇到以下三種狀況,當然還有其他很多種可能,但比較常發生的我自己歸納是這三種:

1.對方會一昧給予你正向的話語,想辦法鼓勵你!

「不會啦!事情沒這麼糟!」、「你想太多了~沒事」、「沒有啦!她應該沒那個意思!」、「明天就沒事了,早點休息吧!」、「這沒什麼啦,慢慢會習慣的!」、「你可以的!加油!」、「不要那麼難過嘛!哭對事情沒有幫助啦」......,這些話應該大家都耳熟能詳吧!大家應該也都會覺得這就是一種安慰或至少是安撫對方的說法。我想大部分的人應該還是基於良善的動機才會說出這些話,內心應該是想幫助對方早點脫離負面思考,會認為:「這樣說對方應該就不會再繼續心情不好了吧!」但其實潛台詞可能會被感受是:「這樣說對方應該就會停止繼續抱怨了吧!」雖然這樣講好像太真實了,但其實現實就是這樣,完全沒有接住對方的情緒,只希望對方停止,所以講的人可能會陷入更深的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太糟糕才會把事情想這麼糟?是不是我的問題?

2.用自己的經驗給予你建議,想幫你解決你的問題!

「我覺得你應該試試看,,,,,,(什麼樣的做法)」、「我認為這件事情你是不是沒有注意到.....」、「我想對方會這樣做應該是有.....的理由」、「不對,應該是.....所以才會....」、「這樣聽起來好像是有什麼誤會,是不是你....」、「你要不要用別的方式跟他再說說看,比如......」、「我之前也有這樣過,所以你應該試試...」有沒有又覺得這些話很熟悉呢?確實,跟朋友/家人聊天時要對事情不帶入自己的想法實在太難了,但我們應該要先去搞清楚,現在這個朋友需要的是情緒支持?還是在問意見?或是在尋求協助?如果他只是想要有一個人傾聽自己的委屈或悲傷,那麼以上這些話雖然都是基於善意地想幫這個人解決問題,但真的對當下的他來說一點用也沒有!而且這些回應的潛台詞就是某種暗示,暗示是不是這個人欠缺考慮、沒有注意到什麼、能力/經驗不足或是太脆弱才會因為這樣的事感到挫折;這樣的回應對當事人來說只會讓他感到更挫折,原來別人可以解決的事但他卻無法。

3.以自己的觀點去評價你遇到的事情和感受,甚至反駁你的想法...

「我覺得你這樣想不對....因為你剛剛有提到....」、「我不這麼覺得耶,你不用想說這個世界.....」、「你為什麼會這樣想呢?有必要嗎?會不會太認真了」、「這整件事應該就只是.....你現在應該做的不是....而是.....」、「也許你這樣想也沒錯,但我認為......」、「事情沒有對錯,你跟他都沒有錯,所以......」、「他有他的難處,你有你的,僅此而已」、「我好訝異你會這麼生氣/難過耶...」嗯,又是滿滿的熟悉感呢(燦笑)!這個回應應該是這三種中最令人感到難過的,因為會想跟這個人分享自己的事肯定是很重視這個人吧,如果能從這個人身上獲得安慰,肯定是最佳良藥,但卻被否定了,我想這應該是非常痛苦的,感覺就是自己完全錯了,自己的價值觀和感受到的一切都不是應該要有的,才會讓自己陷入這樣的困擾,對方的否定是不是在告訴我我錯了呢?

老實說,我自己也無法在跟朋友/家人聊天時完全不會踩到這三個雷區,因為這就是人的天性,想甩掉麻煩、想給建議、覺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這些是人很容易會有的思維模式,但是我知道應該助人工作者會比起一般人更有意識地去覺察自己有沒有做出這些回應,也會比一般人更敏感當自己在跟朋友/家人抱怨或分享一些事情時,對方如果有這些回應,大概就知道打擾到他們了,知道在這次的對話應該還是得靠自己療傷...(拿起手機開始預約心理師!)

※編按:

沒錯,助人工作者也會需要找心理師,如果是工作上的問題會找督導,但如果是個人議題也會需要跟心理師聊一聊喔!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想辦法去排解自己內心的情緒或是處理個人議題,就會影響到助人工作的品質,這點非常重要,請畫100萬顆星

raw-image

天哪!那我一直在誤踩雷區耶!那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真的「安慰」到對方呢?

關於這個問題呢?我想我們可以先思考看看,我們人為什麼需要「被安慰」,我們的需求是什麼?

一般在上輔導課時,也都會希望引導學生們去思考,當一個人在做或說什麼事情的時候,他背後的動機和需求是什麼?如果能夠知道這個最源頭的關鍵,那其實聰明的大家應該都會知道該怎麼做了!

1.想說出來,當然是因為想被聽見、被理解,甚至是被認同:

在輔導工作來說,如果個案能夠願意說出來那真是太好了,我們真的很怕學生什麼都不說。所以如果有個人願意對我們開口,那表示對方願意把自己的脆弱分享給我們,這是一種信任的展現。

不管今天是在學校/職場受到任何形式的委屈,或者是在生命中遇到難以承受的挫折,或是在關係中被傷害的經驗,通常我們想被安慰就是因為遇到不好的事情,所以想說出來。內心中應該是想著:「想讓身邊重要的人知道自己現在不太好,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想分享這件事的來龍去脈,自己在整個過程中做了哪些努力,但依然還是有像現在這樣子不盡理想的狀況,真的是好無奈、好無助、好難過、好生氣、好煩、好擔心...這些情緒我自己快承受不住了,期待聽見自己的人可以理解自己有多努力在撐住這一切,如果對方還願意走過來跟我一起,在我下著陰雨的世界為我撐把傘,站在我旁邊,我將得到無限的寬慰,我將對他充滿感激。」

2.想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原來自己值得別人花時間陪伴:

除了想被聽見以外,也期待著自己所託付的對方可以陪伴自己渡過情緒的風暴。一個人也許也是可以獨自面對,但會感到孤單,所以如果有人願意陪著自己,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事啊!原來自己是值得別人花時間在自己身上的,這樣的陪伴,讓人感到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感到自己身處一個安全且珍貴的關係當中,所以就算下次再遇到更糟糕的事情,會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

那這樣會產生依賴嗎?但一段關係如果沒有依賴,那還會是一段關係嗎?應該討論的是依賴的方式和程度,如果是一個健康的關係,適度的依賴肯定是會有的。

3.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模樣,確認是不是自己所想像的:

想把事情的前因後果和細節跟這個人分享,期待著對方聽完後所做出的反應是不是符合自己期待的樣子,內心想著:「會理解的吧?我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合理的吧?我會因此感到痛苦是正常的吧?我應該沒有太小題大作吧?」我們會期待透過對方的了解和肯定來修復自己受傷的心。有些人會說這樣是不是會讓這個人以為自己都是對的,其實沒有這麼嚴重,你的肯定不一定是要去肯定這個人你不認同的地方,你只需要對他的努力給予肯定就好,他能夠在情緒這麼崩潰的狀況之下還是努力撐到現在,這點就很值得肯定啦~

因此,如果我們清楚知道人會想被安慰的需求了,那我們就可以更明白可以為對方做些什麼了...不需要高超的技巧,只需要你真誠的發問:「我可以怎樣幫你讓你好過一點呢?」

我很喜歡Sherry心理師在她Youtube頻道《Sherry's Notes 雪力的心理學筆記》中其中一集所提到的,跟前面那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What can I do to better support you?」,嗯對,就是直接問。

去問、去了解對方想要的是什麼?不用太多的言語,可能是一個擁抱、一個拍拍,或是遞給他一杯咖啡、為他準備一份點心,陪他看場電影、吃個飯或是打個Switch,不需要給建議、不需要給評價、更不需要馬後炮,就是陪伴和守護。

相反的,如果我們想要得到對方的安慰,我們也可以試著跟對方明白說出自己的需求,比如也許你的另一伴永遠在聽完你的抱怨後總是無法好好說出安慰你的話,那就告訴對方:「我今天過得很糟,心情很不好,但我已經很努力了,狀況還是沒有好轉,我現在很想哭,你可以抱抱我跟我說我很棒嗎?」或者是告訴對方:「你可以買支霜淇淋(不建議置換成經濟無法負擔的物品)給我嗎?我會很感謝你的!」XDDD


最後,請讓我們一起成為溫暖的人吧!

今天文章的最後簡單總結一下,我們如果是在一個安慰者的角色上時,在面對別人的信任,別人願意來跟自己分享挫折和無助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 首先,一定要先分辨,對方來找自己到底是想要得到情緒的支持?還是來問自己對事情的看法/意見?或是來對事情想找人進行討論的?這個確認的概念大概在整個文章中重複了三次了吧,因為實在太重要!
  • 如果對方是需要被情緒支持的話,那麼請就安靜地聽他說說,自己的想法請先忍住不要說,因為現在主角是對方,不是自己,所以不需要滿足自己的想望。
  • 聽完後問問對方怎麼做可以讓他覺得好一點,在合理且做得到的範圍之下給予陪伴,把自己想成是太陽,默默地溫暖對方。
  • 再一個小提醒,如果當下的你狀況也不太好,或者是你真的自認完全沒辦法去接住別人的情緒的話,就不要自己先去招惹人家,問一個看起來就是一副不太好的樣子的人:「你怎麼了?」,因為情緒的水龍頭一打開要關是很難關的。


編按:

這兩個禮拜更新得很慢,主要是因為在處理離職交接的資料,還有很多程序,所以累積了很多想寫的文章但還來不及寫;我在確定離職後,幸好還有幾個班級有最後一堂的輔導課,讓我有機會跟他們正式say goodbye,我當時也是這麼跟孩子們說的:「不管你們考試成績如何,不管未來你們考上什麼學校、成為什麼樣職業的人,老師只希望你們能夠成為『真實』、『正直』、『溫暖』的大人!」

這三個特質,我覺得是非常、非常難達成的,以我自己來說我也覺得好難,過去的自己幹了很多蠢事,走到今天才知道原來就是因為自己不夠真實、不夠正直、不夠溫暖,才會傷害了誰,才會鑄錯,所以算是把自己的體悟寄託在學生們的身上吧...

raw-image

祝福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有能力溫暖照耀別人的太陽,這樣大家就可以互相溫暖彼此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mazing Key的沙龍
45會員
21內容數
Amazing Key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最近Netflix上了一部新的日劇《 #為什麼是我來神說教 》,馬上吸引我的眼球。 一開始是在一間餐廳中,一群高中生在餐廳中大聲喧嘩,作為主角的「麗美靜」,想著哪個大人去跟他們這些小孩說一下,突然意識到自己是現場唯一的大人,進而對自己是不是大人而有遲疑並自我提問。 後來其中一位同學去為大家服務裝
Thumbnail
2025/04/26
最近Netflix上了一部新的日劇《 #為什麼是我來神說教 》,馬上吸引我的眼球。 一開始是在一間餐廳中,一群高中生在餐廳中大聲喧嘩,作為主角的「麗美靜」,想著哪個大人去跟他們這些小孩說一下,突然意識到自己是現場唯一的大人,進而對自己是不是大人而有遲疑並自我提問。 後來其中一位同學去為大家服務裝
Thumbnail
2023/07/11
真的是好久、好久、好久沒有發新的文章了...這快半年的時間,在尋找人生方向和志業、重新出發的路途上,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是太出乎意料了...以一種我完全無法掌握的速度和轉向模式真實地變成我現在的生活。
Thumbnail
2023/07/11
真的是好久、好久、好久沒有發新的文章了...這快半年的時間,在尋找人生方向和志業、重新出發的路途上,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是太出乎意料了...以一種我完全無法掌握的速度和轉向模式真實地變成我現在的生活。
Thumbnail
2023/02/13
嗨!今天是開學日耶!祝大家開學順利<3 為了慶祝開學,今天就獻上這篇久違的文章吧~ ------🧡我🧡是🧡分🧡隔🧡線🧡------ 沉寂已久的悸動─同為輔導人的共鳴 上禮拜看到 #專輔迷因 @counselor_meme 分享在限動的動漫截圖深深被觸動,我覺得那是一種被理解、被看見...
Thumbnail
2023/02/13
嗨!今天是開學日耶!祝大家開學順利<3 為了慶祝開學,今天就獻上這篇久違的文章吧~ ------🧡我🧡是🧡分🧡隔🧡線🧡------ 沉寂已久的悸動─同為輔導人的共鳴 上禮拜看到 #專輔迷因 @counselor_meme 分享在限動的動漫截圖深深被觸動,我覺得那是一種被理解、被看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我所理解的「諮商」,是透過深度、高品質的聆聽、提問與對話的互動過程,讓人更瞭解自己、看清問題和找到解法和出路,回到清明與平靜、重拾力量,以上述的定義來看,其實朋友之間的聊天也可以達到諮商的品質(我與摯友的對話總是能使我瞥見、洞察真相),無需囿於持有執照與否的標準。 我認為諮商的療癒力量在於
Thumbnail
我所理解的「諮商」,是透過深度、高品質的聆聽、提問與對話的互動過程,讓人更瞭解自己、看清問題和找到解法和出路,回到清明與平靜、重拾力量,以上述的定義來看,其實朋友之間的聊天也可以達到諮商的品質(我與摯友的對話總是能使我瞥見、洞察真相),無需囿於持有執照與否的標準。 我認為諮商的療癒力量在於
Thumbnail
本文探討助人工作的多個面向,包括輔導者提供的情緒支持和釋放、有效的生活技能學習,以及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過程。本文還分析了助人工作中的潛在問題,如過度依賴和不健康的誘因,並提供技巧來提高學生的求助動機和情緒健康宣洩的方法。這些議題對於教育和心理輔導領域專業人士而言,均具有重要的實務參考價值。
Thumbnail
本文探討助人工作的多個面向,包括輔導者提供的情緒支持和釋放、有效的生活技能學習,以及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過程。本文還分析了助人工作中的潛在問題,如過度依賴和不健康的誘因,並提供技巧來提高學生的求助動機和情緒健康宣洩的方法。這些議題對於教育和心理輔導領域專業人士而言,均具有重要的實務參考價值。
Thumbnail
傾聽做的不夠細緻,等於安慰只做了半套,這邊筆者幫大家整理了必殺安慰的四個流程,也是筆者在專業晤談中,安撫案主情緒的基礎程序。
Thumbnail
傾聽做的不夠細緻,等於安慰只做了半套,這邊筆者幫大家整理了必殺安慰的四個流程,也是筆者在專業晤談中,安撫案主情緒的基礎程序。
Thumbnail
諮商、輔導與諮詢、危機處理、自殺防治等等個案服務工作(以下簡稱助人工作)邁入第六年之後,真的有種自己變得老成的感覺。 這篇想談談我的助人工作怎麼滋養我,讓我長成現在的樣子。 願這篇分享,可以讓你感受我與你的連結,讓你感覺不再孤單。
Thumbnail
諮商、輔導與諮詢、危機處理、自殺防治等等個案服務工作(以下簡稱助人工作)邁入第六年之後,真的有種自己變得老成的感覺。 這篇想談談我的助人工作怎麼滋養我,讓我長成現在的樣子。 願這篇分享,可以讓你感受我與你的連結,讓你感覺不再孤單。
Thumbnail
關於安慰的溝通,要洞察情緒,但不要情緒化。安慰者要能起脫情緒,來表達自己的開放性和建設性。 輕度介入:當判斷對方需要安慰時,你才提供安慰。提供支持不是干預進去,告訴對方,應該怎麼做,而是提供情緒或者經驗上的支持供對方選擇。 當自己成為被安慰的對象時,也要帶著同理心去面對別人到位或者不到位的表達,及時
Thumbnail
關於安慰的溝通,要洞察情緒,但不要情緒化。安慰者要能起脫情緒,來表達自己的開放性和建設性。 輕度介入:當判斷對方需要安慰時,你才提供安慰。提供支持不是干預進去,告訴對方,應該怎麼做,而是提供情緒或者經驗上的支持供對方選擇。 當自己成為被安慰的對象時,也要帶著同理心去面對別人到位或者不到位的表達,及時
Thumbnail
諮商輔導的技巧乍看之下很簡單,但如果真這麼認為那就太天真囉... 去問、去了解對方想要的是什麼?不用太多的言語,可能是一個擁抱、一個拍拍,或是遞給他一杯咖啡、為他準備一份點心,陪他看場電影、吃個飯或是打個Switch,不需要給建議、不需要給評價、更不需要馬後炮,就是陪伴和守護。
Thumbnail
諮商輔導的技巧乍看之下很簡單,但如果真這麼認為那就太天真囉... 去問、去了解對方想要的是什麼?不用太多的言語,可能是一個擁抱、一個拍拍,或是遞給他一杯咖啡、為他準備一份點心,陪他看場電影、吃個飯或是打個Switch,不需要給建議、不需要給評價、更不需要馬後炮,就是陪伴和守護。
Thumbnail
念諮商所前,對於諮商師充滿許多粉紅色泡泡,總覺得這是一份令人嚮往的夢幻職業。在對談中可以帶來療效,多珍貴啊!這讓我幻想著,如果聽到個案說諮商帶來的改變或幫助肯定會超級興奮。當時的我認為這就是我要的:一份充滿成就感的助人工作。 不過現在的我,在實習第一年的尾聲發現這樣的想法有所不同。
Thumbnail
念諮商所前,對於諮商師充滿許多粉紅色泡泡,總覺得這是一份令人嚮往的夢幻職業。在對談中可以帶來療效,多珍貴啊!這讓我幻想著,如果聽到個案說諮商帶來的改變或幫助肯定會超級興奮。當時的我認為這就是我要的:一份充滿成就感的助人工作。 不過現在的我,在實習第一年的尾聲發現這樣的想法有所不同。
Thumbnail
 本文為職場諮詢力-「人生設計卡」 進階專業培訓帶領工作坊的課後心得。 美國賓州大學瓊斯博士 (A.J.Jones) :輔導是某人給予另一人協助,使其能作明智的抉擇與適應並解決問題。 但輔導不代替個人解決問題, 只是幫助個人自己去解決,其目的在促進個人的「自我指導」方面的成長。
Thumbnail
 本文為職場諮詢力-「人生設計卡」 進階專業培訓帶領工作坊的課後心得。 美國賓州大學瓊斯博士 (A.J.Jones) :輔導是某人給予另一人協助,使其能作明智的抉擇與適應並解決問題。 但輔導不代替個人解決問題, 只是幫助個人自己去解決,其目的在促進個人的「自我指導」方面的成長。
Thumbnail
本文寫作緣起是跟學校的師長聊到,近年來他們感受到學生求助的數量每年都增加,各校的諮商中心對學生心理需求也應接不暇,所以我思考一陣子後,以自己參加成長團體11年的經驗,初步寫出一篇給非助人專業者可以參考的諮商輔導的7個建議,這篇也可給一般人參考。
Thumbnail
本文寫作緣起是跟學校的師長聊到,近年來他們感受到學生求助的數量每年都增加,各校的諮商中心對學生心理需求也應接不暇,所以我思考一陣子後,以自己參加成長團體11年的經驗,初步寫出一篇給非助人專業者可以參考的諮商輔導的7個建議,這篇也可給一般人參考。
Thumbnail
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到底是什麼? 如果您有點好奇,想嘗試看看諮商卻又有些卻步,都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先了解諮商可能是什麼、會經歷到什麼唷~
Thumbnail
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到底是什麼? 如果您有點好奇,想嘗試看看諮商卻又有些卻步,都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先了解諮商可能是什麼、會經歷到什麼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