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製圖得首獎畫家恐失業、全支付竟然可以進行投資!|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EP1.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怪獸科技公司,用15分鐘帶你探索最新科技趨勢。
收聽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monstech-inc/platforms
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monstech.inc/

AI 會拯救沒有藝術細胞的人 還是要讓藝術家失業了?

raw-image

今年2022年8月26號,一名遊戲設計師傑森.艾倫(Jason Allen)在社群Discord頻道Midjourney in-the-world表示,自己用AI製圖工具Midjourney生成的作品《太空歌劇院》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的年度藝術比賽上得到「數位藝術組」第一名。

消息一出引起藝術家和網友的爭論,有網友就認為這幅畫根本就是AI透過演算法大量分析之後拼湊出來的結果,儘管艾倫解釋到自己透過不斷抽換關鍵字、組合的方式創作,但畢竟不是全部自己完成的,也就無法和人類動畫師或是創作者放在同一基準比較。甚至有人覺得「這就跟為什麼我們不讓機器人參加奧運會的原因一樣。」是不公平的。

但評審回應道,雖然在審視作品的時候並不知道作品是由AI生成的,但即便是在知道之後還是堅持原本評選的結果,評審表示他們正在尋找「能講述故事、喚醒靈魂的作品」,而這件作品透過巴洛克油畫加上科幻電影超現實的手法確實達到這樣的境界!

科技新聞點

什麼是Midjourney?

Midjourney是一款AI製圖工具,只要輸入幾個字和形容詞,就能化抽象為具體,透過AI運算快速生成多幅產出相對應的圖片。其背後的原理是AI 會透過物體和風景的圖像庫進行訓練,從這些圖像中挑選出特定樣式和主題,然後再使用這些模板來生成使用者輸入的內容。

這則新聞的衝突點在於Midjourney所產生的作品儘管必須提供的關鍵字,但嚴格來說,作品依舊不是憑空出現,而是仰賴前人的畫作,經過無數訓練與學習的過程,機器才能掌握創作的能力。雖然艾倫不斷強調自己有不斷抽換關鍵字,且歷經長時間反覆地修圖,仍然無法否認這樣的作品根源自大數據,從這個角度切入,對於其他參賽者確實有其不公平處。

然而從比賽規則上檢視,其實艾倫也的確沒有違反規定,原因在於艾倫參賽的類別為數位藝術組,也就是使用數位科技作為創意或展示過程的一部分的藝術類型。廣義來說,AI創作也在數位科技的範疇中,在這樣的脈絡下Midjourney其實只是眾多數位工具的一種,如同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等相關設計工具。

不過這樣看來,似乎AI提供了人們一個從規則的縫隙中,鑽漏洞的可能性。

科技和法律誰要走在更前面?

過往我們認為AI只會取代人類可預測且重複性的工作,而機器無法取代人類的就是人類獨有的創造力,但從透過AI工具製圖得到藝術比賽首獎這件事,也讓我們見識到或許創造讓人類有感覺的作品似乎不再只是人類的專利。

不過AI仍然不是萬能的!前面有提到AI是透過大量的訓練資料進行學習。換句話說一個AI會變成何種樣貌,有賴訓練資料的品質。其實就很常觀察到AI有有加重刻板印象和偏見的問題,舉個常見的例子,我們常在鍵入關鍵詞CEO通常跳出來的結果通常是白人男性,將鍵入的詞替換成護理師可能多半就會跳出白人女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原因就來自於訓練資料原本就帶有刻板印象及偏見,就好比在教育孩子時,不斷地他們極端的價值觀,久而久之他們也很容易就變成帶有極端價值觀的人。既然AI這麼像人類,有一套來約束AI或是AI的使用者的規則是不是也有其必要性。

我們的觀點

科技帶來行之有年的恐懼,藝術家仍然存留的關鍵

有關於藝術家很可能被科技取代的議題其實已經討論很久了,像是1839年出現照相技術時,藝術家們就開始擔心,因為相機所捕捉的畫面無比真實,而且只要一秒按下快門就完成,而畫家必須經過才能練就高超的繪畫技巧。還有1990年Photoshop 問世的時候,大家一度還以為電腦會自己創作,傳統的手繪似乎將不敵電繪技術。然而,多年下來,藝術家還是透過各種不同的形式存活下來。

AI這幾年討論非常熱烈的原因還有一件事,就是Alpha Go擊敗世界棋王李世石。這個創舉其實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圍棋的佈局共有10 的 170 次方種可能,其運算量非常龐雜,而且圍棋規則幾乎沒有適合定義贏家的評分函數。但即使困難重重,AI仍然成功戰勝了人類。

raw-image


特別來談到另一種藝術的形式,音樂。其實AI在這方面的創作也有很大的衝擊。曾經有個加州大學的教授大衛考普(David Cope),他透過打算演算法創造古典音樂。雖然研究很多時間模仿大師作品裡面的規則並寫進程式裡,但始終沒有辦法讓AI生成的音樂聽起來像是大師創造出來的一樣。直到後來考普發現了演算法的一大弊病,就是太遵守規則,於是修改之後,AI做出來的音樂就開始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為此考普還曾辦過一場比賽,要聽眾從AI和巴哈的作品中找出巴哈的作品,結果聽眾居然認為AI的作品就是巴哈的。上述事件也讓我們更深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已經無法分辨人類和機器的差別,那麼人類的創作還有什麼獨特的價值?

藝術家的價值只存在在產出作品嗎?

AI可以雖然生成很多的藝術作品,但是藝術家的工作難道就只有產出作品嗎?以個人的獨特美感,從成千上萬的圖像中選出佳作,並且賦予作品意義,不也是藝術家本該具備的價值嗎?演算法固然可以掌握大眾的偏好,但如果全然按照人的偏好,很大可能就會少了意外的風景,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創作之所以有魅力,還有那些隱藏在作品背後的故事,而故事要能感動人、啟發人,還是要能真正懂人,至少這點不會是短期內AI能夠迎頭趕上人類的能力,畢竟價值和意義是人賦予的,抽象的意志、選擇機器是無法透過資料學習的。

圍棋軟體Alpha Go之父哈薩比斯就說過,Alpha Go並不是為了贏得圍棋比賽而產生的,反而它是要來服務人類的。回過頭來看現在的 AI 創作也是同樣的道理,它能降低人類進入繪畫藝術的門檻,也提高繪圖製作效率。或許在未來人和 AI 的關係會變成這樣:人類創造讓 AI 持續學習的作品,然後 AI 進化超過人類,人類再和 AI 一起合作創作,讓人在AI的壓力下持續進步。科技很大的重點在於推動社會進步,但科技能否讓大眾受益?還是只是加深了一般人對於科技的恐懼?

AI 協同人類創作是一種科技驅動的工具,的確可以協助作品與專案等的前期流程,然而在後期的製作與修改,還是得依靠人類來完成,當中如何拿捏,以及如何定位人類與 AI 工具在作品中角色,還得有賴於大家重新思考藝術對於人類與創作的本質。

反饋與思考

  • 創作的定義為何?什麼是斷定是否為藝術的依據?
  • 我們是否可以從人和人競爭的角度看人與AI的競爭?人又是如何脫穎而出?

全支付與好好證券合作 讓電子支付也能進行投資

raw-image

今年9月6號的時候,全聯旗下的電子支付品牌全支付宣布,將和網路券商好好證券合作,讓用戶打開全支付,就能進行投資理財。

為何用電子支付可以進行投資理財呢?主要的關鍵就是克服了身分驗證的問題。去年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管會),為了進一步推動無現金支付,修訂《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增加了像是購買投資商品這類業務,讓電支機構代理收付款項的服務更加有彈性。

雙方的合作在8月底已經獲得金管會核准,電支買基金的試辦預計明年第一季就會正式推出,具體要如何使用操作呢,官方還沒有透露任何的細節。

科技新聞點

全支付是什麼?

全支付是由全聯百分之百投資的電子支付平台,在今年的9/1號正式上線,才剛上線不到兩個禮拜,就已經有超過百萬名用戶註冊。這個電支平台不只能在全台灣的全聯進行交易,還與100多家品牌合作,在首波就有10萬個據點可以使用。不過過去全聯不就已經有自己的行動支付PX pay,為何還要再推出全新的支付平台呢?

PX pay和全支付的比較

raw-image

所以簡單來說全支付,這種電子支付的類型其實就像是一個微型的銀行。兒這樣的支付模式在台灣也逐漸盛行。

為何電子支付成為顯學?

在台灣的電子支付總共有27家,其中有7家是專營電子支付機構,其餘則為兼營。像是大家很熟悉的街口支付和Line Pay就是台灣用戶數前兩名的電子支付平台。如果從總體用戶數來觀察,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國內電子支付總使用人數已經達到約1315萬人,也就是超過一半台灣人,都有使用過電子支付的經驗。甚至在去年資訊工業策進會的統計中,台灣使用行動支付行動支付的偏好度從2020年37%成長至50%,反而對於實體卡的偏好下降的(35%降到26%)

造成這樣的趨勢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切入。

  1. 疫情:為了維持社交距離避免直接的接觸,電子支付成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以台灣為例電子支付,主要以兩種方式進行,一是顧客出示自己的QR Code讓店家掃碼。另外一個方法則剛好倒過來,顧客自行掃描商家提供的QR Code並輸入金額。兩種的都能夠在無接觸的情況下完成。甚至像是台灣Pay和Apple Pay還發展出可以透過NFC感應的方式進行支付,能夠更迅速地完成交易。
  2. 消費行為的改變:電商、外送、線上點餐等線上服務平台受到顧客廣大的使用,而這些方式往往也有支援部分的電子支付平台付款。
  3. 商家的成本考量:對於小攤商來說,如果要支援現金以外的付款方式,如:信用卡,往往要先花費時間的成本和銀行談合作,談完合作後還要自掏腰包承租相關的器材,除了器材的費用外之後每月還需要繳銀行代收代付的手續費。電子支付的出現就讓這件事情簡單許多,商家甚至不需要任何一筆經費,只要到電子支付的平台去註冊一個商家的帳號,把帳號的專屬QR Code貼在自家攤商前顯眼的地方,消費者就可以透過這樣的通路進行交易,這也是為了電子支付普及快速的原因之一。

不過在眾多電支平台的環伺下,全支付有什麼優勢能夠站的住腳?

全支付在電支可能有的優勢

首先,全支付的優勢在於它是從零售業起家,原本就有自己的會員,只要有效的引導這些用戶升級,很快就能夠坐擁足夠大基數的使用者,像是PX pay本來就有超過800萬的使用者,等於台灣每3個人就有1人使用,且有超過4成的會員,是在40歲到54歲之間,屬於消費力較高的族群。而且支付已占全聯總體營收約3成,每年高達400多億元。

另外,全聯原先的通路就很多,光是台灣就有1千多家,再加上相應的優惠,用戶就容易被吸引去使用更划算的支付工具。全支付還與全家的全盈支付合作,以後兩家的通路共享,兩家的數據也可以互流,就能夠更精準的分析用戶的需求,從中獲得商機。

最後就是全支付最獨特的點,它是全台第一個可以買賣基金的電子平台,不需要辦證券戶,在整個手續上更加方便且快速,提供和銀行相似的功能。

我們的觀點

為什麼現在全聯要推行動支付?

主要就是因為全聯的主要消費的年齡層有成過6成超過40歲。全聯在看到街口支付主要的消費年齡層都落在26歲至35歲。所以,全聯想要透過電子支付,提供優惠拉低平均客戶的年齡,搶攻電支的市場

再加上行動支付如果只能在極少的通路使用,沒有多重功能,吸引力不夠,顧客黏著度也會不足,就容易被用戶刪掉,像是PX pay就有這樣的風險。

為什麼好好的零售不做,非得要變成金融業?

一個企業的改革,不外乎和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人。全聯創辦人林敏雄有銀行的背景,知道金融業運作的模式。若不整合金融服務,全聯難以跳脫零售的激烈競爭。雖然全聯穩坐超市龍頭,全台擁有超過1千家店,但它的對手,從來不只是家樂福、愛買等量販店,像是7-11、全家也都是潛在競爭者。尤其7-11、 家的通路數量,是全聯的數倍之多,全聯要想再網羅更多客戶、掌握更多市場、追求規模成長,最快的方式,就是從支付和金融著手。支付使用率夠高,版圖夠大,規模就能做大。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過往只有信用卡提供商能夠掌握消費者購買相關資訊,而現在零售業者可以透過電子支付取得年齡、性別等更詳細的顧客資料,做更到位分析。並且全聯更聰明的是從「交通」著手。換言之,讓你的全聯卡取代悠游卡、一卡通,刷卡搭捷運、公車,顧客賺取優惠,全聯也可以取得顧客的交通資料,判斷從哪裡來、何時來,做為選店或物流配送等依據。最後全聯可能以各門市為中心,和周圍各商家合作,讓全聯可以跨出去,找出不是自己通路的客戶,蒐集數據,再提供這群客戶合適的產品。

電子支付崛起 銀行會不會消失?

銀行與通路是互補,不是互斥,通路有場景與數據,銀行則能提供通路的客戶、專業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銀行不會消失,但將退居零售通路的身後,透過這群通路,再去服務消費者。畢竟客戶的存款帳戶是銀行業者手中最重要的基礎資產,也是所有電子支付金流的源頭,支付方式再多元,最終仍將回到銀行存款帳戶。

再加上電支儲值款在法規限制下仍無法提供利息給用戶,少了這關鍵的用戶黏著劑,電支到微銀行在用戶留存率上仍有漫漫長路,除了透過短期的回饋機制開發客戶,更需要從用戶需求的功能面創新,提供差異化的類銀行產品留住客戶。

反饋與思考

  • 你有考慮過使用電子支付嗎?看到功能豐富的全支付有勾起你使用的欲望嗎?
  • 觀察看看銀行在面對電子支付的崛起的態度是什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怪獸科技公司✖️沙龍
30.1K會員
468內容數
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看過這麼多成功的人的例子,聽過這麼多厲害的人他們的分享,有時候自己卻好像只是在原地踏步呢?《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將從科技產業的角度切入,透過跨領域的視野,帶你掌握各種必備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心法,一起用科技去思考你的人生。
2025/03/14
過去,我們擔心的是「數位落差」,但今天,我們擔心的是「AI 落差」。AI 發展至今,已經不是誰不知道 AI,而是你會不會用,面對快速變化的適應力與韌性。本文綜合 2025 AI 人才高峰會中,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等講者觀點,回顧幾個關鍵問題...
Thumbnail
2025/03/14
過去,我們擔心的是「數位落差」,但今天,我們擔心的是「AI 落差」。AI 發展至今,已經不是誰不知道 AI,而是你會不會用,面對快速變化的適應力與韌性。本文綜合 2025 AI 人才高峰會中,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等講者觀點,回顧幾個關鍵問題...
Thumbnail
2025/01/31
社群媒體紅利消退,Meta 如何在AI、硬體及元宇宙佈局下維持競爭力?本文探討Meta的AI技術(Llama, Motivo, LCM),硬體創新(Ray-Ban智能眼鏡, Orion AR眼鏡, Meta Quest),以及元宇宙發展的挑戰與機會,並分析其長期策略與未來展望。
Thumbnail
2025/01/31
社群媒體紅利消退,Meta 如何在AI、硬體及元宇宙佈局下維持競爭力?本文探討Meta的AI技術(Llama, Motivo, LCM),硬體創新(Ray-Ban智能眼鏡, Orion AR眼鏡, Meta Quest),以及元宇宙發展的挑戰與機會,並分析其長期策略與未來展望。
Thumbnail
2024/11/01
本篇文章探討百度在AI領域的核心戰略,包括閉源大模型的採用、AI as a Service的市場潛力以及智能體的廣泛應用。對於AI商業化,百度創辦人李彥宏強調應用的深度與效用才是關鍵。此外,百度如何在面對全球AI價格戰中,選擇不同的發展路徑和商業模式,將對未來的市場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Thumbnail
2024/11/01
本篇文章探討百度在AI領域的核心戰略,包括閉源大模型的採用、AI as a Service的市場潛力以及智能體的廣泛應用。對於AI商業化,百度創辦人李彥宏強調應用的深度與效用才是關鍵。此外,百度如何在面對全球AI價格戰中,選擇不同的發展路徑和商業模式,將對未來的市場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AI創作引起眾人注目,首先是去年九月美國一幅AI繪製的圖畫作品於美術展得獎而引起藝術圈嘩然,台灣的相關討論則是到今年初吳淡如女士的AI炎上事件,以及後來出現的chatGPT,才開始引起更廣泛的討論。 在大家玩AI玩得不亦樂乎的同時,創作者們也不免被新興科技可能的「取代說」感到有些憂慮。
Thumbnail
AI創作引起眾人注目,首先是去年九月美國一幅AI繪製的圖畫作品於美術展得獎而引起藝術圈嘩然,台灣的相關討論則是到今年初吳淡如女士的AI炎上事件,以及後來出現的chatGPT,才開始引起更廣泛的討論。 在大家玩AI玩得不亦樂乎的同時,創作者們也不免被新興科技可能的「取代說」感到有些憂慮。
Thumbnail
透過大量圖像資料庫訓練達成的結果 開始之前大概講一下,AI繪圖藉著大量圖像資料庫訓練後,由使用者下「關鍵字」(詠唱),AI就會透過強大的運算功能,隨機產生一個相應圖像,隨著AI進化,這些畫作或圖像已經變得真假難辨,無法得知它是否由AI運算產生,還是真實的人類創作。
Thumbnail
透過大量圖像資料庫訓練達成的結果 開始之前大概講一下,AI繪圖藉著大量圖像資料庫訓練後,由使用者下「關鍵字」(詠唱),AI就會透過強大的運算功能,隨機產生一個相應圖像,隨著AI進化,這些畫作或圖像已經變得真假難辨,無法得知它是否由AI運算產生,還是真實的人類創作。
Thumbnail
註冊 OpenAI 一陣子了,今天跟風測試了 OpenAI 的新服務 ChatGPT,分享一點個人心得與看法。 ChatGPT 如其名,主打對話與問答,但實際上涵蓋的範圍也包含 coding ,甚至劇本等等的創作領域。輸入簡單的問句後,AI 就會吐給你完整的回答,隨著使用者大量提問,以及AI..
Thumbnail
註冊 OpenAI 一陣子了,今天跟風測試了 OpenAI 的新服務 ChatGPT,分享一點個人心得與看法。 ChatGPT 如其名,主打對話與問答,但實際上涵蓋的範圍也包含 coding ,甚至劇本等等的創作領域。輸入簡單的問句後,AI 就會吐給你完整的回答,隨著使用者大量提問,以及AI..
Thumbnail
今年運用各種AI 工具繪圖的資訊越來越多,對於像筆者這樣喜愛ACG作品的人來說,也很關注這方面的進展。我相信AI繪圖的功能越來越發達後,對於視覺、圖形創作、以及相關產業都會造成影響,因此親自體驗AI繪圖工具Midjourney,並且將經驗與想法分享出來,希望對於關注這個議題的人也會有幫助
Thumbnail
今年運用各種AI 工具繪圖的資訊越來越多,對於像筆者這樣喜愛ACG作品的人來說,也很關注這方面的進展。我相信AI繪圖的功能越來越發達後,對於視覺、圖形創作、以及相關產業都會造成影響,因此親自體驗AI繪圖工具Midjourney,並且將經驗與想法分享出來,希望對於關注這個議題的人也會有幫助
Thumbnail
在過去兩周,有一則科技新聞,相當程度的搶佔了我的注意力 – 那就是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有一個遊戲公司的員工,利用AI 圖像引擎 Midjourney,生成了一個圖像作品,並且用這個作品在一場藝術比賽中成功拿下冠軍。很多人開始擔心,是否未來插畫家與設計師的工作即將岌岌可危,當 AI 能夠做出比人類創作更
Thumbnail
在過去兩周,有一則科技新聞,相當程度的搶佔了我的注意力 – 那就是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有一個遊戲公司的員工,利用AI 圖像引擎 Midjourney,生成了一個圖像作品,並且用這個作品在一場藝術比賽中成功拿下冠軍。很多人開始擔心,是否未來插畫家與設計師的工作即將岌岌可危,當 AI 能夠做出比人類創作更
Thumbnail
AI 創作正夯!究竟AI算圖是工具?還是藝術家?人類藝術家會被取代嗎?
Thumbnail
AI 創作正夯!究竟AI算圖是工具?還是藝術家?人類藝術家會被取代嗎?
Thumbnail
寫在前面: 最近滑臉書動態,看到一則新聞,關於用AI畫畫得獎的爭議(原文在此),當時看到那則新聞的封面,是一張精美華麗的巴洛克風格的超現實畫作,覺得超級驚豔不已,沒想到居然可以用AI畫出這樣的畫作。不經感嘆,原來科技已經進步到如此地步了! 但往下看那則新聞,看到藝術家用AI幫他畫畫,還得第一名。心想
Thumbnail
寫在前面: 最近滑臉書動態,看到一則新聞,關於用AI畫畫得獎的爭議(原文在此),當時看到那則新聞的封面,是一張精美華麗的巴洛克風格的超現實畫作,覺得超級驚豔不已,沒想到居然可以用AI畫出這樣的畫作。不經感嘆,原來科技已經進步到如此地步了! 但往下看那則新聞,看到藝術家用AI幫他畫畫,還得第一名。心想
Thumbnail
創作之所以有魅力,還有那些隱藏在作品背後的故事,而故事要能感動人、啟發人,還是要能真正懂人,至少這點不會是短期內AI能夠迎頭趕上人類的能力,畢竟價值和意義是人賦予的,抽象的意志、選擇機器是無法透過資料學習的。
Thumbnail
創作之所以有魅力,還有那些隱藏在作品背後的故事,而故事要能感動人、啟發人,還是要能真正懂人,至少這點不會是短期內AI能夠迎頭趕上人類的能力,畢竟價值和意義是人賦予的,抽象的意志、選擇機器是無法透過資料學習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我發現的一些AI生成工具以及他們的使用方法技巧,包含AI生成圖像、AI生成音樂和AI生成影音。 同時探討AI在創作領域的進展,到底是威脅還是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我發現的一些AI生成工具以及他們的使用方法技巧,包含AI生成圖像、AI生成音樂和AI生成影音。 同時探討AI在創作領域的進展,到底是威脅還是機會。
Thumbnail
今天在藝術界最受爭議的話題新聞,肯定是人工智慧生成的作品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藝術比賽中奪得首獎無疑了,根據北美數位媒體 Vice 的報導,一位帳號名稱為 Sincarnate 的 Discord 使用者聲稱他以 Midjourney AI 作品在州博覽會的藝術競賽中拿下第一名。
Thumbnail
今天在藝術界最受爭議的話題新聞,肯定是人工智慧生成的作品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藝術比賽中奪得首獎無疑了,根據北美數位媒體 Vice 的報導,一位帳號名稱為 Sincarnate 的 Discord 使用者聲稱他以 Midjourney AI 作品在州博覽會的藝術競賽中拿下第一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