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教室】2003

2022/09/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也要去上這間學校

導演:理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
主演:傑克布萊克、瓊安庫薩克


當年,會看【搖滾教室】,是因為有個組Band的朋友在看完之後,一直跟我推薦這部電影有多好看,他說喜歡搖滾音樂的人沒看這部電影,簡直是罪過!衝著導演理察林克雷特(好吧!我承認我對男主角實在沒什麼好感),看完之後,我懂得一個熱愛搖滾音樂的人,為什麼會對這樣一部好萊塢電影大為推薦,電影裡對搖滾樂如數家珍的熱情,的確很能打動人心,連我都想去上這所「搖滾教室」。

一個生活失敗的吉它手Dewery Finn,只對搖滾樂充滿熱情,可是他不懂得合群,與主唱搶Mic、被樂隊踢出來後,又面臨到交房租的問題,陰錯陽差下,接替室友的代課老師位置,來到一個死氣沉沉的貴族學校,在偶然的狀況下,突發奇想的將練古典音樂的小孩組成一個樂團,將教室變成練團室,想要進軍搖滾大賽…隨著與學生相處的過程,Dewery Finn了解自己、進而成長,這群學生也因為這段歷程,開始得到成長與自信,電影還順便很諷刺的解放校長及家長,最後Happy Ending,大家一起齊搞band。
這樣的勵志電影情節,若沒直接點名,很難想像這是理察林克雷特所拍出來的電影。來自德州的他,從1991年的處女作【無所事事的廢人Slacker】開始,每部都在示範著口水比茶多的電影,甚至都在實踐一種無所事事的Slacker精神。可是在【搖滾教室】這部好萊塢的製作裡,乍看是部典型的勵志電影,實則沒有表面這麼簡單,也熱愛搖滾音樂的理察林克雷特,這回將自己藏得很好,他和Mike White(劇中主角的室友)的劇本,及傑克布萊克的角色,都想藉著【搖滾教室】在找搖滾音樂的起點。電影的好看,來自幕後團隊對於搖滾音樂的熱情。
如果我上課的黑板寫著搖滾樂史,我的家庭作業是聽著險峻海峽、Kiss、The Who、Pink Floyd、The Doors的CD,我的老師會教我搖滾歌詞與哲理,我也會樂得天天上學...在1989年【春風化雨】裡,羅賓威廉斯用「詩」來當成啟發學生的鑰匙,1994年的【危險遊戲】裡,蜜雪兒菲佛則將搖滾名將鮑布迪倫Bob Dylan的歌詞當成現代詩,來教育一群中下階層的學生,現在的【搖滾教室】,則進化到將搖滾樂視為學生的最好功課教材。
以前跟搖滾音樂有關的電影,可以看到搖滾青年、搖滾中年,甚至是搖滾老年,但【搖滾教室】卻是第一次看到「搖滾童年」—在這群國小五年級學生身上,可以發現兒童的天真、單純,和搖滾音樂的自由、熱情、坦率,兩者間是多麼地聲息相通,以前的搖滾音樂出現是為了對抗中產階級、為青少年找到一個情緒發洩的出口,隨著時代演進,搖滾音樂已經不是這麼簡單,可是當間流行市場上多元化的搖滾音樂,只剩下滿口髒話、不入耳的噪音、言不及義的憤怒,而缺了這些最原始的「反抗」、「熱情」的搖滾精神;在【搖滾教室】裡,老師教著小孩還是要反抗「老大哥」,可是這反抗是發現自己的才華(小吉它手),找到自己的定位(小黑人合音),進而得到成長(小鼓手)與自信(小鍵盤手),當電影最後的搖滾大賽,校長、家長及觀眾隨著搖滾音樂的熱情搖擺中,會發現搖滾樂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是因為我們心中都潛藏著著赤子般的熱情,及不服威權的自我,在這幾個厲害到不行的小朋友身上,看到搖滾烏托邦的實現。
不過,導演理察林克雷特並沒有厲害到統合搖滾樂與挑釁布爾喬亞教育體制的能力,加上某些角色的典型設計(像是室友的女友),在某些時候,電影會推縮到一個妥協的地步,理所當然爾的帶過某些橋段,還有那主角無處不在賣弄的表演(我真的沒辦法喜歡他,抱歉),在看【搖滾教室】的過程,感覺像在走鋼索的擺盪;穩定這部電影的力量,一方面是來自前述的對搖滾基本的追尋,另一方面,就是那群小樂手的表演。有史以來,小朋友唱著超齡的歌,大人們也沒覺得不妥,甚至還會覺得可愛,可是在【搖滾教室】裡的這群非職業的厲害小演員卻明白地告訴大家,真正的搖滾音樂是什麼,小孩子也可以發展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搖滾樂,而不是成為取悅大人的發聲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從明日報新聞台部落格到串流年代,「影音亞空間」其實一直都在。如果你喜歡看一個中年大叔碎碎唸,關於電影、音樂、閱讀及生活的事情,Welcome to my Sub-space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