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難的跨領域建議及想法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本文啟發及部分引用自 MicMind 職人秀 Podcast 《EP17|「檸檬知識創新」創辦人高永祺|知識複利、知識變現、知識產品化專家》

ps: 高永祺也是上篇文章 (「知識複利的本質,就是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的自己。」) 所提到一書《知識複利》的共同作者

-

最近一直對知識複利這個主題很有興趣,又剛好看到 MicMind 職人秀 Podcast 有一集在訪談《知識複利》的共同作者 - 高永祺。

本來只是抱著輕鬆的心情聽聽,沒想到聽完獲得的啟發跟靈感遠超出我想像!所以特別寫下這篇記錄一些心得感想。

因為覺得作者的分享精準又易懂,無論你對於知識複利 / 變現有沒有興趣,都超級推薦大家可以聽聽看!

-

整個 Podcast 內容從作者的跨領域轉職經驗、創業故事到知識複利觀點分享都超豐富,但此集我想針對兩個項目進行分享並拆成兩篇

  1. 跨領域的建議 (此篇)
  2. 作者分享知識產業的特點、建議,以及吸引我的理念 (下篇)

[跨領域的建議]

現在社會環境與科技資訊愈來愈快、複雜,就算自己沒有想跨領域的打算,也建議可以了解作者分享跨領域的 3 個心法,我覺得在任何時候都適用!

作者學職涯其實就橫跨了多領域,從中文系、藝術、廣告、行銷、商務到區塊鏈科技,在節目中分享了三個建議給無論是「不太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或「已經 / 正在跨領域、轉職」的聽眾~

補充我過去就一直對跨領域學習或經歷很嚮往,總覺得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獨特優勢。很幸運在過往學、職涯也累積了一些跨領域的經驗 (可參考過往職涯企劃系列文章),所以很認同作者所分享的建議!

-

建議分別是:

  1. 要「爭取」而不是「被允許」的心態
  2. 要有解題的好奇心(尤其是針對一些自己陌生的題目)
  3. 持續學習
raw-image

1. 要有「爭取」而不是「被允許」的心態

(我覺得這個原則其實無論是任何年紀的人都適用)

可能是台灣的文化環境造成大家從小到大都有一種「被允許」的心態 (屈就於社會框架) ,讓一些人難以突破原本理所當然的事情,以致受限了自己發展的可能

-

節目內舉了一個在大學跨領域學習的例子。作者提到很多學生都會問他大學是怎麼從中文系跨域學習一些廣告、行銷的知識?是因為有輔系 or 雙主修嗎?如果沒辦法輔系 or 雙主修選課的話怎麼辦?這樣真的可以嗎之類的問題

但畢竟學習特定領域的知識並不見得要有那堂課的修課證明 / 學分,只要證明自己有那方面的能力其實都可以 (任何經歷、成果 … 等),如果因為現實被一些「規定 / 框架」所侷限而限制發展的可能是有點可惜; 類似議題甚至可以延伸到職涯中被「職位」所侷限自己想發展的理想目標或所渴望的機會 … 等

-

其實那些想要的「機會」幾乎有很大的機率都可以透過自己的「爭取」或「證明」獲得,只是大部分的人「以為」只能遵循訂定好的規則

讓我想到之前看過一則知識型短影音提到:「人永遠獲得不了超出自己認知的事物」,常常會被心態 / 認知給侷限,誤以為事情好像只能按照規定的方式往下走,但其實只要夠「想要」,大部分都可以找出獲得理想目標的方式! (這裡不討論牽涉違法的那些議題 XD)

raw-image

2. 要有解題的好奇心(尤其是針對一些自己陌生的題目)

通常開始遇到陌生的題目,都會覺得很抽象且複雜,不一定會被定義清楚。如果一開始專注的點是 “我一定不能輸 / 丟臉“,就很難真正地去面對它,隨之而來的也是壓力!

但如果是從好奇的角度去思考怎麼回事、應該怎麼解,去研究、探索、嘗試,那些問題最終都會化為經驗,下次再遇到也能更快地解決!

-

在這段額外補充作者分享他職涯、創業一路以來,覺得「可能做對」的事情是「好奇心」,但也說明好奇心其實是有分成五種層次!

  1. 對新事物的好奇
    - 會好奇哪些事情發生,但是反面也可能會有資訊焦慮的狀況發生
  2. 對原理、過程的好奇
    - 這件事情怎麼發生
    - 很多時候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其實是假的,並不知道事物的原理、本質到底是什麼
    - 作者推薦《知識的假象》一書
  3. 嘗試的好奇
    - 想自己試試看
    - 唯有嘗試、實踐了才知道事情中間的奧妙
    - 作者舉例大部分的人看行銷方法論 (4P、SWOT 分析那些),但有沒有實踐對一個人理解該事物的差異會很大
  4. 優化的好奇 (心態)
    - 優化是一種自我的警惕 (會抱持著「真的是這樣?」的心態),思考如何讓事情更好
    - 例如上述提到的 SWOT,會去思考做了 SWOT 就真的可以把事情分析好嗎?會不會有什麼遺漏?怎麼做還可以更好?或還有什麼地方不夠好?
  5. 看見可能性的好奇
    - 可能性是要「好奇」與「探索」的!
    - 例如每個人看到「Podcast」的可能性就不同:有些人覺得 Podcast 就是類似廣播的東西; 有些人卻能透過 Podcast 變現、流量漏斗入口、進行數位轉型 … 等。
    - 有些人會覺得要「先看見,才相信」 / 「先做了,才看見 (相信)」,但也有些人其實是會「先相信,(做了後) 就看見」/「先看見,再做」

作者提到至少要做到 4. 個層次,發展過程中才有機會一直自我迭代; 而雖然 5. 層次很挑戰,但才可以讓個人 / 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持續優化往更好的方向 / 結果發展!

raw-image

3. 持續學習

學習是絕對要有的終身能力!

要怎麼學習?如何有效率的學習?怎麼樣可以讓自己愈學愈多、愈學愈快?甚至怎麼愈學愈少 (知道愈多,類比能力愈強) … 等,作者則直接提到這就是《知識複利》一書在探討的事情 XD

也要試著思考學習的東西是不是可以水平或垂直的累積,讓自己所學習的能力更內化及厚實以利未來為自己所應用

-

對我來說,「持續學習」是從小到大常聽到的建議,但大概在前幾年才特別在意這件事,為什麼?

以前不太喜歡唸書,找到一個為之熱情的創業題目才是我學涯期間的目標!雖然說要理解「創業」就會去研究、看各式類型的文章,但自己有個缺點是僅挑感興趣的內容瀏覽 (那種熱血澎湃成功的故事),所以一些實際可在商業運用的思維及方法都會被我略過 (例如營運執行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 框架、財務金融的一些知識 … 等)

一直到擔任業務開始帶團隊、或者幾次面試過程遇到商業類型的題目及挑戰時,就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苦惱。就算已經懂程式開發、有成功業務拓展與銷售的經驗,也僅是企業內初中階該有的基本能力; 但當想要再往上一層推進,無論是策略擬定與執行規劃、理解大型企業 C-Level 看重的議題並提出相對應顧問類型的解決方案時,才知道原來自己更缺的是商業思維 / 能力 … 也因此沒成功抓住一些難能可貴的機會 … (蠻推這本《BCG問題解決力:一生受用的策略顧問思考法》)

-

自從那時候,就會開始強迫自己動腦思考 / 理解事物的本質及原理、紀錄、甚至分享,並期待這些內容最終得以內化被自己所用!或許這就是知識複利的本質,期待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的自己

raw-image

三個建議中,帶給我比較多啟發的是 1 & 2 點,但都需要 3 點持續學習的心態才可以把 1 & 2 做得更好!

例如雖然「1. 要有「爭取」而不是「被允許」的心態」大家可能都很好理解,但實際執行則會因每個人的認知而有不同的成果; 而「2. 要有解題的好奇心」這真的是知易行難 … 也很佩服作者居然可以把好奇心在拆解成五種層次,確實也更幫助我自己釐清應該加強的地方~

希望本篇也帶給看此文的你一些啟發,如果有什麼想法都歡迎分享交流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erry的沙龍
9會員
8內容數
Jerry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03
從待了六年的公司離職創業一年後,有什麼心得或感想嗎? 決定把本週的文章作為從去年九月底離職至今剛好滿一年的復盤紀錄! 搭配分享一首我最近很喜歡的歌 - Don’t Stop Me Now (by Queen)
Thumbnail
2022/10/03
從待了六年的公司離職創業一年後,有什麼心得或感想嗎? 決定把本週的文章作為從去年九月底離職至今剛好滿一年的復盤紀錄! 搭配分享一首我最近很喜歡的歌 - Don’t Stop Me Now (by Queen)
Thumbnail
2022/09/26
繼前一篇《知易行難的跨領域建議及想法》分享了 MicMind 職人秀 Podcast 《EP17|「檸檬知識創新」創辦人高永祺|知識複利、知識變現、知識產品化專家》中第 1 個讓我特別有感的觀點 -「跨領域的建議」後,本篇將分享第 2 個作者帶給我的啟發 -「知識產業的特點、建議,以及吸引我的理念」
Thumbnail
2022/09/26
繼前一篇《知易行難的跨領域建議及想法》分享了 MicMind 職人秀 Podcast 《EP17|「檸檬知識創新」創辦人高永祺|知識複利、知識變現、知識產品化專家》中第 1 個讓我特別有感的觀點 -「跨領域的建議」後,本篇將分享第 2 個作者帶給我的啟發 -「知識產業的特點、建議,以及吸引我的理念」
Thumbnail
2022/09/13
本文啟發及部分引用自「瓦基|閱讀前哨站」電子報: 20220603 -「如何將知識內容變現、電腦不適合用來產生創意、運氣與幸運的差別」內關於《知識複利》的相關文章與內容。 先分享在看完、聽完關於瓦基的心得文章後,我最喜歡的三句話: 『知識複利的本質是「不變」的,就是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
Thumbnail
2022/09/13
本文啟發及部分引用自「瓦基|閱讀前哨站」電子報: 20220603 -「如何將知識內容變現、電腦不適合用來產生創意、運氣與幸運的差別」內關於《知識複利》的相關文章與內容。 先分享在看完、聽完關於瓦基的心得文章後,我最喜歡的三句話: 『知識複利的本質是「不變」的,就是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雖然已經想不起來從哪裡得知這本書,當我閱讀此書帶給我"WOW"的驚喜感卻仍讓我記憶猶新,可以說是作者帶我挖掘了未知的思維領域。
Thumbnail
雖然已經想不起來從哪裡得知這本書,當我閱讀此書帶給我"WOW"的驚喜感卻仍讓我記憶猶新,可以說是作者帶我挖掘了未知的思維領域。
Thumbnail
為什麼要知識複利?大家都在說知識變現,那麼什麼是知識變現呢?其實這整個過程,也就是讓報酬以及名氣能夠搭配得上個人才華與才氣,讓自己的專業能夠被所有人看見。
Thumbnail
為什麼要知識複利?大家都在說知識變現,那麼什麼是知識變現呢?其實這整個過程,也就是讓報酬以及名氣能夠搭配得上個人才華與才氣,讓自己的專業能夠被所有人看見。
Thumbnail
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 這本書集結很多作者的心血集大成,所以也很值得一讀,想要創建自己的品牌,寫作可能是最低成本的。 第一章 知識複利的後疫情時代 全新年代趨勢:"遠端"將成為未來時代的基底、"個體"崛起,成為自己的老闆、"斜槓"讓你主控人生、創造新天地、"社群"將成為更深
Thumbnail
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 這本書集結很多作者的心血集大成,所以也很值得一讀,想要創建自己的品牌,寫作可能是最低成本的。 第一章 知識複利的後疫情時代 全新年代趨勢:"遠端"將成為未來時代的基底、"個體"崛起,成為自己的老闆、"斜槓"讓你主控人生、創造新天地、"社群"將成為更深
Thumbnail
繼前一篇《知易行難的跨領域建議及想法》分享了 MicMind 職人秀 Podcast 《EP17|「檸檬知識創新」創辦人高永祺|知識複利、知識變現、知識產品化專家》中第 1 個讓我特別有感的觀點 -「跨領域的建議」後,本篇將分享第 2 個作者帶給我的啟發 -「知識產業的特點、建議,以及吸引我的理念」
Thumbnail
繼前一篇《知易行難的跨領域建議及想法》分享了 MicMind 職人秀 Podcast 《EP17|「檸檬知識創新」創辦人高永祺|知識複利、知識變現、知識產品化專家》中第 1 個讓我特別有感的觀點 -「跨領域的建議」後,本篇將分享第 2 個作者帶給我的啟發 -「知識產業的特點、建議,以及吸引我的理念」
Thumbnail
本文啟發及部分引用自 MicMind 職人秀 Podcast 《EP17|「檸檬知識創新」創辦人高永祺|知識複利、知識變現、知識產品化專家》 ps: 高永祺也是上篇文章 (「知識複利的本質,就是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的自己。」) 所提到一書《知識複利》的共同作者
Thumbnail
本文啟發及部分引用自 MicMind 職人秀 Podcast 《EP17|「檸檬知識創新」創辦人高永祺|知識複利、知識變現、知識產品化專家》 ps: 高永祺也是上篇文章 (「知識複利的本質,就是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的自己。」) 所提到一書《知識複利》的共同作者
Thumbnail
藉由知識複利,主宰你的人生! 疫情爆發之後,你是不是也在為「情」所困呢? 疫情襲捲之時,你是不是有發現很多人都走向了斜槓人生呢? 疫情海嘯之下,你是不是有察覺個人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呢? 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下,一股不可遏抑的趨勢已經產生。
Thumbnail
藉由知識複利,主宰你的人生! 疫情爆發之後,你是不是也在為「情」所困呢? 疫情襲捲之時,你是不是有發現很多人都走向了斜槓人生呢? 疫情海嘯之下,你是不是有察覺個人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呢? 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下,一股不可遏抑的趨勢已經產生。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你如何在現代累積知識的書,藉由不斷累積知識來達到複利的效果,將自身所學轉換成價值,打造個人品牌並掌握未來的趨勢。推薦給現今所有想要追求知識並有意藉由創作來變現的人!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你如何在現代累積知識的書,藉由不斷累積知識來達到複利的效果,將自身所學轉換成價值,打造個人品牌並掌握未來的趨勢。推薦給現今所有想要追求知識並有意藉由創作來變現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