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難的跨領域建議及想法

2022/09/1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ps: 高永祺也是上篇文章 (「知識複利的本質,就是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的自己。」) 所提到一書《知識複利》的共同作者
-
最近一直對知識複利這個主題很有興趣,又剛好看到 MicMind 職人秀 Podcast 有一集在訪談《知識複利》的共同作者 - 高永祺。
本來只是抱著輕鬆的心情聽聽,沒想到聽完獲得的啟發跟靈感遠超出我想像!所以特別寫下這篇記錄一些心得感想。
因為覺得作者的分享精準又易懂,無論你對於知識複利 / 變現有沒有興趣,都超級推薦大家可以聽聽看!
-
整個 Podcast 內容從作者的跨領域轉職經驗、創業故事到知識複利觀點分享都超豐富,但此集我想針對兩個項目進行分享並拆成兩篇
  1. 跨領域的建議 (此篇)
  2. 作者分享知識產業的特點、建議,以及吸引我的理念 (下篇)

[跨領域的建議]

現在社會環境與科技資訊愈來愈快、複雜,就算自己沒有想跨領域的打算,也建議可以了解作者分享跨領域的 3 個心法,我覺得在任何時候都適用!
作者學職涯其實就橫跨了多領域,從中文系、藝術、廣告、行銷、商務到區塊鏈科技,在節目中分享了三個建議給無論是「不太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或「已經 / 正在跨領域、轉職」的聽眾~
補充我過去就一直對跨領域學習或經歷很嚮往,總覺得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獨特優勢。很幸運在過往學、職涯也累積了一些跨領域的經驗 (可參考過往職涯企劃系列文章),所以很認同作者所分享的建議!
-
建議分別是:
  1. 要「爭取」而不是「被允許」的心態
  2. 要有解題的好奇心(尤其是針對一些自己陌生的題目)
  3. 持續學習
圖片來源: Submitted For Your Perusal

1. 要有「爭取」而不是「被允許」的心態
(我覺得這個原則其實無論是任何年紀的人都適用)
可能是台灣的文化環境造成大家從小到大都有一種「被允許」的心態 (屈就於社會框架) ,讓一些人難以突破原本理所當然的事情,以致受限了自己發展的可能
-
節目內舉了一個在大學跨領域學習的例子。作者提到很多學生都會問他大學是怎麼從中文系跨域學習一些廣告、行銷的知識?是因為有輔系 or 雙主修嗎?如果沒辦法輔系 or 雙主修選課的話怎麼辦?這樣真的可以嗎之類的問題
但畢竟學習特定領域的知識並不見得要有那堂課的修課證明 / 學分,只要證明自己有那方面的能力其實都可以 (任何經歷、成果 … 等),如果因為現實被一些「規定 / 框架」所侷限而限制發展的可能是有點可惜; 類似議題甚至可以延伸到職涯中被「職位」所侷限自己想發展的理想目標或所渴望的機會 … 等
-
其實那些想要的「機會」幾乎有很大的機率都可以透過自己的「爭取」或「證明」獲得,只是大部分的人「以為」只能遵循訂定好的規則
讓我想到之前看過一則知識型短影音提到:「人永遠獲得不了超出自己認知的事物」,常常會被心態 / 認知給侷限,誤以為事情好像只能按照規定的方式往下走,但其實只要夠「想要」,大部分都可以找出獲得理想目標的方式! (這裡不討論牽涉違法的那些議題 XD)
圖片來源: Pixabay
2. 要有解題的好奇心(尤其是針對一些自己陌生的題目)
通常開始遇到陌生的題目,都會覺得很抽象且複雜,不一定會被定義清楚。如果一開始專注的點是 “我一定不能輸 / 丟臉“,就很難真正地去面對它,隨之而來的也是壓力!
但如果是從好奇的角度去思考怎麼回事、應該怎麼解,去研究、探索、嘗試,那些問題最終都會化為經驗,下次再遇到也能更快地解決!
-
在這段額外補充作者分享他職涯、創業一路以來,覺得「可能做對」的事情是「好奇心」,但也說明好奇心其實是有分成五種層次!
  1. 對新事物的好奇
    - 會好奇哪些事情發生,但是反面也可能會有資訊焦慮的狀況發生
  2. 對原理、過程的好奇
    - 這件事情怎麼發生
    - 很多時候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其實是假的,並不知道事物的原理、本質到底是什麼
    - 作者推薦《知識的假象》一書
  3. 嘗試的好奇
    - 想自己試試看
    - 唯有嘗試、實踐了才知道事情中間的奧妙
    - 作者舉例大部分的人看行銷方法論 (4P、SWOT 分析那些),但有沒有實踐對一個人理解該事物的差異會很大
  4. 優化的好奇 (心態)
    - 優化是一種自我的警惕 (會抱持著「真的是這樣?」的心態),思考如何讓事情更好
    - 例如上述提到的 SWOT,會去思考做了 SWOT 就真的可以把事情分析好嗎?會不會有什麼遺漏?怎麼做還可以更好?或還有什麼地方不夠好?
  5. 看見可能性的好奇
    - 可能性是要「好奇」與「探索」的!
    - 例如每個人看到「Podcast」的可能性就不同:有些人覺得 Podcast 就是類似廣播的東西; 有些人卻能透過 Podcast 變現、流量漏斗入口、進行數位轉型 … 等。
    - 有些人會覺得要「先看見,才相信」 / 「先做了,才看見 (相信)」,但也有些人其實是會「先相信,(做了後) 就看見」/「先看見,再做」
作者提到至少要做到 4. 個層次,發展過程中才有機會一直自我迭代; 而雖然 5. 層次很挑戰,但才可以讓個人 / 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持續優化往更好的方向 / 結果發展!
圖片來源: Pixabay
3. 持續學習
學習是絕對要有的終身能力!
要怎麼學習?如何有效率的學習?怎麼樣可以讓自己愈學愈多、愈學愈快?甚至怎麼愈學愈少 (知道愈多,類比能力愈強) … 等,作者則直接提到這就是《知識複利》一書在探討的事情 XD
也要試著思考學習的東西是不是可以水平或垂直的累積,讓自己所學習的能力更內化及厚實以利未來為自己所應用
-
對我來說,「持續學習」是從小到大常聽到的建議,但大概在前幾年才特別在意這件事,為什麼?
以前不太喜歡唸書,找到一個為之熱情的創業題目才是我學涯期間的目標!雖然說要理解「創業」就會去研究、看各式類型的文章,但自己有個缺點是僅挑感興趣的內容瀏覽 (那種熱血澎湃成功的故事),所以一些實際可在商業運用的思維及方法都會被我略過 (例如營運執行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 框架、財務金融的一些知識 … 等)
一直到擔任業務開始帶團隊、或者幾次面試過程遇到商業類型的題目及挑戰時,就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苦惱。就算已經懂程式開發、有成功業務拓展與銷售的經驗,也僅是企業內初中階該有的基本能力; 但當想要再往上一層推進,無論是策略擬定與執行規劃、理解大型企業 C-Level 看重的議題並提出相對應顧問類型的解決方案時,才知道原來自己更缺的是商業思維 / 能力 … 也因此沒成功抓住一些難能可貴的機會 … (蠻推這本《BCG問題解決力:一生受用的策略顧問思考法》)
-
自從那時候,就會開始強迫自己動腦思考 / 理解事物的本質及原理、紀錄、甚至分享,並期待這些內容最終得以內化被自己所用!或許這就是知識複利的本質,期待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的自己
圖片來源: Pixabay

三個建議中,帶給我比較多啟發的是 1 & 2 點,但都需要 3 點持續學習的心態才可以把 1 & 2 做得更好!
例如雖然「1. 要有「爭取」而不是「被允許」的心態」大家可能都很好理解,但實際執行則會因每個人的認知而有不同的成果; 而「2. 要有解題的好奇心」這真的是知易行難 … 也很佩服作者居然可以把好奇心在拆解成五種層次,確實也更幫助我自己釐清應該加強的地方~
希望本篇也帶給看此文的你一些啟發,如果有什麼想法都歡迎分享交流囉:)
Jerry
Jerry
👉 Experience in software & business development 👉 Love all things about no-code / automation that help make life easier & better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