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學習》—思維宇宙的整合

2023/11/2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作者成甲是中國「得到」App的音頻節目《成甲說書》的說書人。書的封面讓人聯想到高中必讀的參考書。

圖片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網路

這本書為什麼吸引我?

雖然已經想不起來從哪裡得知這本書,當我閱讀此書帶給我"WOW"的驚喜感卻仍讓我記憶猶新,可以說是作者帶我挖掘了未知的思維領域。曾經有一段時間很迷惘、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能說讀完後人生帶來了成功的轉變(聽起來也太假了),卻是近期內影響我很多的書。各種理論概念集大成的書並不是成甲獨有的風格,廣泛的「懶人包」整理不少人會做,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跟讀者介紹深度的思維內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書中內容看得出來作者廣泛的閱讀與親身實作的心血之作,也不難理解為何他是中國受歡迎的說書人。這本書旨在介紹知識管理,但其實我覺得應用在生活、工作管理都很實用。

什麼是臨界知識?

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資訊才是知識。

深刻理解問題的本質,然後用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規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去解決問題就是臨界知識。知識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點,而是彼此聯繫、相互接觸,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下,不斷產生新的啟發和認識。知識開始了自己的生長!那我們便是在提升認知效率。

對問題的預見性認知=影響問題發展的結構(臨界知識)+獲得具體資訊的數量與品質;而預見性的品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問題的界定。好的答案來自好的問題。

斜槓v.s.兼職

斜槓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書中對於斜槓的解釋令我印象深刻。從事多個兼職,表面上閱歷豐富,往往增加的只是一個「能力假象」。其實都是膚淺地拿時間直接變現。現代人才高度流動、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時代,必須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對它的認識足夠深刻,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話語權。斜槓是提升認知深度的結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結果。(打通基本認知並提升認知效率,能有不同的發展性)

一人活成一支隊伍:學習與解決某一類問題相關的所有核心能力,除學習專業領域知識,還要多元跨界。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從感興趣的方向出發,一旦研究深度達到底層規律的層面,表面上看起來不相干的問題都會在底層盤根錯節地聯繫起來。而將這些「不相干」的事情聯繫起來的,正是我們說的「臨界知識」。

小心低等勤奮的陷阱:放慢速度、不盲目追求讀書的數量和速度,而是放慢速度,除摘記名言外,並描述讀書後受啟發的內容,這些啟發和我過去的那些經驗相關。在紀錄和尋找新舊知識間聯繫的過程中,會驚喜地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

學習臨界知識須具備的心態

我們相信什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效能。

習慣性自我防衛 (紅燈思維)

  • 當我們遇到與過去認知不一致的新觀點時(當尊嚴、自己的觀點受到挑戰),就會觸發我們習慣性自我防衛。—「基本歸因謬誤」,當我們自己遭受挑戰時,會下意識地向外部找原因。當我們把外部原因當真之後,別人針對我們的意見就顯得更不合理了。
  • 防衛性的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後的思維是否正確的機會。對多數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種威脅,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發現它的錯誤。……其實習慣性防衛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習慣性防衛而不自知,那就會陷入無法自我提升的情況。

綠燈思維(建立積極的心態)

  • 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意見時,第一反應是:哇!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麼用它來幫助自己?(積極地考慮新觀點中有價值的地方,並分析這個觀點可能的不足,想辦法改善它。)
  • 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不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聯想成對我們本身的否定。
  • 真正的尊嚴是發現改進和成長的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人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他得到了回饋。

以慢為快(具體執行時的心態)

  • 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下慢功夫。真正高效的學習,其實是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
  • 想要快速成長,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花大力氣打通那些知識阻塞(對重要的、核心知識的深刻理解),而不是追求看起來很花俏的新方法、新技巧。
  • 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要問題上。同樣,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具啟發的觀點和自己沒想明白的問題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趕著快的人,選擇的是同一條路;有勇氣慢下來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成長的路上不擁擠。

元認知

元認知v.s.臨界知識:一個是思考的過程,一個是思考的工具。

刻意練習,就是提升元認知的過程,元認知是對我們思考過程的思考。我們在元認知上的差別表現為認知效率與認知深度上的差別。對基本概念、臨界知識、知識阻塞等關鍵的地方進行反覆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這個問題參透。

提升學習能力的底層方法

  • 擴大知識量、增長見聞≠深度思考
  • 我們所有觀點、結論,本質上都是一個假設。觀點和結論的好壞,取決於我們的假設與事實相符的程度。學習臨界知識的過程,本身就是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膚淺,也是在某個錯誤假設指導下行動的結果。學習,就是不斷調整改變我們的假設,讓我們在正確的假設下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
  • 學習臨界知識是用更合理的假設,來替代我們過去不合理的假設,從而提高我們的決策品質。
  • 學習臨界知識最方便的教材,其實是盤點我們每天的生活。我們要追問問題的過程,而不僅是自己事後解釋為什麼。—反思的能力。

反思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甚至不是來自經驗,而是來自經驗總結、反思和昇華的能力。
  • 反思≠總結,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而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
  •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 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這個過程就是反思。反思能幫助我們找到自己錯誤應用的知識。
  • 反思一件事的時候透過聯想和連結,將生活中其他經歷和經驗串聯起來,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過往經歷的辦法,能夠將自己分散的生活經驗重新組織,從而產生新的知識。—讓我們把生活素材重新解讀,成為洞見。
  • 反思可督促我們,檢查是否確實掌握學到的新知識:提前設定一個期望的標準,然後每天反思,與之比較尋找差距。—反思也是一種能力,需要不斷培養。
  • 從小事著手,深入思考:想在關鍵時刻有更好的表現,我們就應該透過對日常生活中一個個細節的反思來改進提升自己。—我們把生活的點滴細節管理好,就是在管理我們自己的人生。
除記錄事情的結果,把思考的過程、情緒,甚至身體反應和當時發生的事情結合起來紀錄,再回頭來看時,才會有更好的啟發和觸動。—回顧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 月度回顧—審視問題解決思路;年度回顧—檢視基本思維和激發靈感;五年以上回顧—探詢基本規律如何影響生活

如何應用臨界知識

  • 抓住問題的本質練習:試想別的高手對這個問題的「心理表徵」是什麼。
  • 大量的持續練習:對於基本知識的刻意練習。
  • 可發現事物之間有更廣泛而深刻的聯繫,簡單的規律在影響著幾乎所有事物的發展。而你,可以應用這種聯繫和規律,更好地預測和控制未來。
  • 複雜系統不只是單純的因果關係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響的動態系統。臨界知識是應對不確定性的一種工具:它可能是系統內部元素間複雜作用關係相互抵消後,呈現出的簡單規律。
  • 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自己創造一個假設,並驗證。
  • 當具備不斷質詢、反思探索的學習能力時,在持續的發現和自我否定中,你的臨界知識假設會進化得越來越可靠,越來越有解釋力。

複利v.s.臨界知識

80/20原則(冪律分布):80%的機會在20%的人手上。因此須利用複利效應,讓自己向前20%靠近。我們要在生活中發現「A導致B,B加強A」這樣的事情;其次,我們要盡可能地提高這件事情的利率(提高事件、個人的品質)。最後,要加強這件事重複發生的可能性(這個行為、事情做的次數)。這樣做之後,我們才有可能觸發臨界點,進入複利模型帶來的加速成長階段。

冗餘備份,防止小機率事件給我們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 冗餘:是對系統發生系統發生極端狀況時,有備份來抵禦嚴重影響。
  • 精簡:減少有風險的決策,提高成功率,減少甚至消除極端情況的發生。—只在有勝算的情況下出手。等待獲利機會的來臨,期間要避免犯錯。
  • 反脆弱:不是對系統的結果進行應對,而是直接改變系統的性質。增強系統對極端事件的應對能力。

結語

書中提到的內容還有很多,因為篇幅的關係先列出個人最喜歡的段落。書中內容很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提到的諸多理念來自投資理財的概念,例如二八法則、時間複利、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做決策、避險…等,看得出來作者從查理蒙格身上得到不少的啟發。也貫穿了全書中心價值:臨界知識—必須在大量具體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形成更宏觀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層次上掌握普遍規律,將有形化為無形,又將無形用於有形。書中最讓我驚喜的部分是作者對斜槓和反思的介紹,雖然每個人的成功軌跡不一定能複製,但在社會中被認定為成功人士普遍都有提到的觀念為:刻意練習、慢慢來比較快、保持開放的心態、要謙虛,對人事物保有餘裕,這也是我需要一直學習的地方。




17會員
18內容數
慢慢摸索中,都是個人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