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複利的本質,就是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啟發及部分引用自「瓦基|閱讀前哨站」電子報: 20220603 -「如何將知識內容變現、電腦不適合用來產生創意、運氣與幸運的差別」內關於《知識複利》的相關文章與內容。
-
先分享在看完、聽完關於瓦基的心得文章後,我個人最喜歡的三句話:
『知識複利的本質是「不變」的,就是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的自己。』

『知識複利的型態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如果有更強大的數位工具,你就可以用來提升自己「取得知識」的效率。如果有更有效的傳播媒介,你就可以用來提升自己「傳遞知識」的管道。』

『不變的,是對知識持續採取行動。會改變的,是與時俱進的工具和手段。』
圖片來源: 博客來

提到「複利」,總會讓我想到「時間累積」與「自由」
如果想讓自己未來愈過愈輕鬆 (愈自由),在工作一段時間後,人生、職涯規劃選擇上應該都要漸漸關注、投入那些可以被「累積」的事情,並避免重複處理那些無法累積的事物
-
而在工作上,通常最直覺想到可以「累積」的好像就是個人的專業、經歷 (讓經過時間累積的專業、工作經歷幫助自己找到下一份更好的工作); 或是在現有公司內升遷、帶團隊 … 等
但就像瓦基在文內提到:「一般人的工作是以勞力去換取薪酬,即使是坐辦公室的工作,也同樣是付出腦袋的勞動的時間,換取當下對等的報酬。可是當我們年齡增長,腦袋變得不再靈光,我們透過勞力獲取的價值就會一直遞減。」
當然有公司會在薪酬 Package 內配股給員工,除了是一種留才、提高向心力的手段外,某方面也可以算是與員工共同建立可持續累積的循環系統。但在經濟、大環境的變化下,無論是裁員、人事凍結、甚至是股價腰斬都是我們個人難以控制的
那倒底有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掌握,也比較好控制與累積的事情?
-
以《知識複利》書中所想表達、我們可以比較好控制與累積的,就是「知識」!
「知識是一種會隨著時間遞增的資產」

「透過我們過去的知識積累,幫助自己的未來成長得更快,有更多元的變現機會」『知識複利,是一種跟時間做朋友的遊戲,這個遊戲是打造一個會隨著時間成長的長期「系統」,而不是迫切地追逐立即回報的短期「目標」。』
然而我們也都知道,要將所累積的「知識」變現,卻遠不如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來得容易 … 但難道這樣我們就要放棄累積嗎?
這就好比我們都知道定期投資、運動很重要,卻因為它們並不是當下相對重要、緊急的事情,加上執行的動機沒有那麼強烈,很常就會被我們忽略一樣 …
圖片來源: Pixabay

「知識經由行動來發揮力量,這個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隨著網路時代的發展 (甚至已經要邁入 Web 3.0 時代),無論是網路放大了知識的本質、讓知識得以累積 / 保留、並促進了所有人事物與世界產生更緊密的連結,「如果你只把知識當成是自己腦袋裡的寶藏,而從來沒有發表在網路上、從來沒有公開分享出來,你將無法發揮知識複利的全部威力」。
-
雖然我們現在可能還無法像瓦基、Miula … 等知識型 KOL 將自己知識變現,但其實就像瓦基所說「當你持之以恆地透過行動,把知識轉化成對別人有幫助的產品和服務,並且結合網路的力量讓這個影響力持續擴大,你就能實現知識變現,獲得內在的成就感還有外在的名和利。」,而《知識複利》書內也分享很多關於如何將知識透過行動轉為力量 / 變現的方式讓大家參考!
-
我則是另外想起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Web3? DAO? 聊聊自己對未來工作的奇想》末段提到:
「如果不太確定可以怎麼起步,我覺得相對簡單的方式是將自己平常看到、聽到、學到、接收到的有用 / 有趣的內容,公開轉發分享到可累積、網路可觸及的地方 (最好加入個人見解),透過定期與持續的分享、累積,終有一天可以幫你更好地建立個人品牌印象、找到同好、甚至獲得更多的機會!」
-
總之,好像應該盡快開始透過行動將知識持續分享至可累積的網路上吧!?
但瓦基及作者在書中也特別提醒「累積」這件事情主要目的是要產生知識複利,而不是知識複損!
『一般我們提到知識的「累積」,可能會覺得知識是可以被儲存起來、堆積起來的,好像只要把知識放在倉庫裡,它就會自動增值一樣,這是一個錯誤的迷思』「也可能是在零散的社群平台上面發表了很多文章,卻缺乏系統性的整理和呈現,最後連自己都忘了自己寫過哪些東西。這些狀況,會導致你無法讓知識發揮複利的效果。」
那應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圖片來源: iStock

會「改變」的是知識複利型態。找到與時俱進的工具和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是我們 “Input” 吸收 / 取得知識,或 “Output“ 分享 / 傳遞知識的方法,都將因爲不同時代與科技的進步而有所不同。所以『如果有更強大的數位工具,你就可以用來提升自己「取得知識」的效率。如果有更有效的傳播媒介,你就可以用來提升自己「傳遞知識」的管道』
-
作者提到知識複損有三個特徵:(1) 重複紀錄而缺乏連結、(2) 要用的時候卻找不到、(3) 找到之後卻看不懂。
針對這三個特徵,瓦基分享的「卡片盒筆記法」正是幫助吸收 / 取得知識時,把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嵌入到筆記內、建立起不同筆記之間的連結,並創造出擁有自己特色的洞見及避免知識複損的方法。
也推薦幾個幫助紀錄想法 / 筆記的工具給大家參考: FlomoHeptabase
-
而上述比較像是提到 “Input“ 吸收 / 取得知識的工具,那 “Output“ 分享 / 傳遞知識的方法呢?
通常現在所想到的數位媒介就如同透過 IG、TikTok、部落格文章、YouTube 影片、線上和直播課程 … 等,但總覺得這端還有非常大可以被優化的空間,畢竟對大部分想開始「累積」的人來說還是有點門檻,或針對特定媒介也很難有一個較好將內容連結起來的方式 … 等
如何幫助那寫想分享的人更容易的分享?並將所分享的內容更好的被連結起來?甚至幫助達成理想上「複利」的效益?想一想這其實好像就是 Curator Bio 最終想解決的問題!或如果你有知道哪些適合的工具,也歡迎留言分享給我:)
圖片來源: Heptabase

最後,我想直接引用、分享瓦基的幾段話來作為本文的結尾,
『真正造成知識複利效應的,不是你的腦袋動得多快、也不是你的知識有多豐富,而是你的行動有多勤勞、你的毅力有多持久。享受知識複利的人,他們不是思想家,而是行動家。』『他們不是把「知識」當成是停留在腦中的理論,而是透過實際的行動去「實踐」到生活當中。』
I have a dream … XD 期望每個人終有一天,都能更容易、方便地累積個人的知識複利,並透過它讓自己獲得內在的成就感或外在的名和利!
圖片來源: NPR

Remarks:
《知識複利》是由「職涯實驗室」的創辦人何則文,以及知識變現專家高永祺所著。瓦基前陣子剛好也有針對本書分享讀後心得及 Podcast,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透過下方連結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
avatar-img
9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err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 瓦基|閱讀前哨站電子報 & Podcast -《底層邏輯》紀錄筆記 - 「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 - 「工作應該是創造未來的價值,而不是消耗現在的價值。」 - 『「那些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脈;只有那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我們能「幫」到的人的高度,決定了我們自己的高度。
今天來紀錄分享一下自己對未來「工作」的想像。 - 有沒有可能,在生活大部分時間裡做著自己較感興趣的事情同時,也可以換得足以生活的報酬呢? - 或許Web3 內所提到 DAO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分散式自治組織) 的概念與機制可以幫助達成
本文標題 / 內容啟發及部分引用自瓦基|閱讀前哨站 2022/08/02 電子報《當下的釋放、不要用忙碌騙自己、關於快樂和興趣》內「一個激發思考的問題」的段落內容 - 「你追求的是『快樂』的感覺?還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時的感受?」
本文標題內容部分啟發及引用自盧美妏心理師 FB 貼文 貼文第一行很吸引我的注意力:「你不是想做自由工作者,你是想做自由 #不 工作者。」所以今天想輕鬆針對這個主題、內容紀錄一下自己的想法~ --- 如果你從未有自由安排工作、生活的經驗過,強烈推薦你一生中一定要體驗看看,至少現在的我已經有點回不去了!
- 瓦基|閱讀前哨站電子報 & Podcast -《底層邏輯》紀錄筆記 - 「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 - 「工作應該是創造未來的價值,而不是消耗現在的價值。」 - 『「那些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脈;只有那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我們能「幫」到的人的高度,決定了我們自己的高度。
今天來紀錄分享一下自己對未來「工作」的想像。 - 有沒有可能,在生活大部分時間裡做著自己較感興趣的事情同時,也可以換得足以生活的報酬呢? - 或許Web3 內所提到 DAO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分散式自治組織) 的概念與機制可以幫助達成
本文標題 / 內容啟發及部分引用自瓦基|閱讀前哨站 2022/08/02 電子報《當下的釋放、不要用忙碌騙自己、關於快樂和興趣》內「一個激發思考的問題」的段落內容 - 「你追求的是『快樂』的感覺?還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時的感受?」
本文標題內容部分啟發及引用自盧美妏心理師 FB 貼文 貼文第一行很吸引我的注意力:「你不是想做自由工作者,你是想做自由 #不 工作者。」所以今天想輕鬆針對這個主題、內容紀錄一下自己的想法~ --- 如果你從未有自由安排工作、生活的經驗過,強烈推薦你一生中一定要體驗看看,至少現在的我已經有點回不去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知識的力量是無可否認的。它能打開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也能引領我們走向更好的未來。但單純的知識並不足以改變生活,真正的改變來自於將這些知識付諸實踐。許多人可能會想,等到時機成熟再開始行動,事實上行動永遠不會存在有「完美的時機」,現在就是最佳的啟動點。
Thumbnail
知識複利的本質:讓過去的你,幫助未來的你 兩階段知識複利的過程 兩階段「品質型」與「價值型」知識複利的過程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你將會學到: 複利思維在生活當中實踐的公式 倘若我想要實踐財富自由要怎麼做? 時間與利率固然重要,不過更需要夠大的雪球 以下內容出自: 底層邏輯:看清這世界的底牌 關於這本書我原本的想法,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以下這個公式? 1.01的365次方=37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聊聊在新知識技能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選擇將自己的時間投資在何種事物上,才能提升整體幸福度。
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管理和增值自己的知識變得尤為重要。一個精心設計的知識工作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將日常的努力標準化,還能夠將這些努力轉化為可重複的任務,進而產生規模化的成果。以下是設計有效知識工作流程的三個關鍵步驟,它們將指導你如何從啟發中捕捉想法,將想法轉化為實用的筆記和地圖,最終創造出能與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知識複利的概念,如何把所學變現,並在當前AI快速發展的時代中,重新思考學歷與知識的價值。作者分享了讀書的意義和知識的累積對職場生涯的影響,並介紹了《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一書,揭示瞭如何利用知識創造更多的價值,進而實現財務回報。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知識的力量是無可否認的。它能打開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也能引領我們走向更好的未來。但單純的知識並不足以改變生活,真正的改變來自於將這些知識付諸實踐。許多人可能會想,等到時機成熟再開始行動,事實上行動永遠不會存在有「完美的時機」,現在就是最佳的啟動點。
Thumbnail
知識複利的本質:讓過去的你,幫助未來的你 兩階段知識複利的過程 兩階段「品質型」與「價值型」知識複利的過程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你將會學到: 複利思維在生活當中實踐的公式 倘若我想要實踐財富自由要怎麼做? 時間與利率固然重要,不過更需要夠大的雪球 以下內容出自: 底層邏輯:看清這世界的底牌 關於這本書我原本的想法,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以下這個公式? 1.01的365次方=37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聊聊在新知識技能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選擇將自己的時間投資在何種事物上,才能提升整體幸福度。
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管理和增值自己的知識變得尤為重要。一個精心設計的知識工作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將日常的努力標準化,還能夠將這些努力轉化為可重複的任務,進而產生規模化的成果。以下是設計有效知識工作流程的三個關鍵步驟,它們將指導你如何從啟發中捕捉想法,將想法轉化為實用的筆記和地圖,最終創造出能與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知識複利的概念,如何把所學變現,並在當前AI快速發展的時代中,重新思考學歷與知識的價值。作者分享了讀書的意義和知識的累積對職場生涯的影響,並介紹了《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一書,揭示瞭如何利用知識創造更多的價值,進而實現財務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