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裡的自然課。百景】其之一、二、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其之一

根據孩子的學習樹、我的觀察,以及他們對自己的認知,我一一和孩子們獨自聊了這一期的自學方向。
順著兩顆心和小河的指引,我們來到一處可以踩水的地方。 
水流淙淙,洗去暑氣,帶走雜思念想。 
在開始談自學計畫前,我們先談心。
「要和自然領域相關。」 
「但是所有都和自然有關啊。」 
「沒錯。」


其之二

兩個小人往工程現場走去,想要問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沒有跟著,我也不需跟著,我在心裡默默與他們站在一起。未來,這種遠遠望著的時刻,會越來越常發生。
場景猶如「大衛與歌利亞」,但其實不是的。 
這只是一次兩個世界的碰觸,訊息的交換,就像上山時,許多山裡的生靈會好奇地跑來看著我們一樣。

其之三

感謝孩子的眼睛,帶著我們發現稻葉尖端凝出的液滴,在夕陽下閃閃發光,像是掛著無數LED燈泡。
我們一起仰望在餘暉中飛越的一群又一群的黃頭鷺,看著他們在空中變換大隊隊形,轉向往南。
「他們真的往南飛了!」孩子驚嘆。
2021.09.08

avatar-img
37會員
70內容數
以輔自然教育工作室目前是傻剛的個人工作室。位於桃園,常態活動範圍以北部為主。關注自然領域與科學領域課程、野地教育,與自主學習。陪著孩子,開拓空間的廣度,理解時間的深度,並拓展自身的可能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今年7月我參加了我們系上的田野技術調查課,這門課會到南投縣蓮華池研究中心進行野外的調查,利用我們所學的研究方法來對台灣這塊有趣的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這課程中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穿山甲,半夜聽著豎琴蛙的鳴叫聲,還有最後一天大家半夜一起趕出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有好多好多讓我用文字呈現給大家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反思和感悟,提到大自然教導他耐心、反思和樂觀的態度。文章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連結,以及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者通過和大自然的互動,找回了內心最初的純潔,並學會珍惜當下的生命之美。
Thumbnail
 希望父母親們不要錯過暑假,利用長假帶孩子去爬爬山、溯溯溪,讓身體保持著與自然接觸的機會,不然也可以透過精彩的電影或小說來傳承古老的歷史與故事
Thumbnail
童一心得 @ 2024 4/21 〔泥巴工廠 北極熊班〕
Thumbnail
在陰雨的天氣中,學員們走進森林,進行自然觀察。文章描述了對自然生態和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體驗。文章中還談到了人們對於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互動所引起的情感波動。
Thumbnail
在幼兒教育中,將大自然的元素融入教學,不僅豐富了課程,也培養了孩子的創意思維和動手能力。教材的創作也變得更有趣,例如使用植物製作書籤、手環等,這些都是孩子們獨特的想法和作品。幼教工作者應該持之以恆,將自然與學習融合,為孩子帶來更多驚喜與啟發。
Thumbnail
小明和小華決定在週末去郊外露營,離開都市的喧囂,親近大自然。他們早早地收拾好行李,準備出發。 一到了露營地,他們就被周圍的自然景色所吸引。湛藍的天空、翠綠的樹木、清澈的溪流,讓他們心情愉悅,仿佛所有的煩憂都被拋到了腦後。 小華感嘆地說:「這裡真美,感覺壓力都消失了。」
Thumbnail
在台灣的環境教育,或者以狹義的自然生態教育的實施方式而言,一直有兩個不同的途徑,一種是知識上的教導,也就是所謂的自然解說,著重在鳥獸蟲魚的名稱,分類,作用……等等,另一種是自然體驗,強調忘掉知識,直接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流動,著重在靈性的體會。  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彼此的追尋者也有過一些爭議與批判
Thumbnail
曾經參加一個青少年營隊的評審,晚上住在大學的學生宿舍,與朋友們擠在小小房間聊天,忽然有人歎一口氣:「大自然缺失症的父母長大了!」     「咦?!」在我的狐疑眼中負責舉辦親子自然體驗的伙伴繼續說:「這批從小在缺乏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也當父母了,他們帶著孩子參加活動,卻死也不敢赤腳踩在草地上!尖叫著
Thumbnail
我們高中到底都在幹嘛 我們除了在高二的實習場地,除了上課與考試外,那個時候在造園實習場地,旁邊就有農業用水溝,各位聽眾農業水溝可是超大的,而且也非常乾淨,裏面還有蝦就代表著水質十分清澈,在現在來看確實很稀有, 那時候我們男生六見客,加上四五個女生,,名義上是去練習考題上面的實作,實際上是在那邊玩
Thumbnail
今年7月我參加了我們系上的田野技術調查課,這門課會到南投縣蓮華池研究中心進行野外的調查,利用我們所學的研究方法來對台灣這塊有趣的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這課程中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穿山甲,半夜聽著豎琴蛙的鳴叫聲,還有最後一天大家半夜一起趕出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有好多好多讓我用文字呈現給大家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反思和感悟,提到大自然教導他耐心、反思和樂觀的態度。文章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連結,以及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者通過和大自然的互動,找回了內心最初的純潔,並學會珍惜當下的生命之美。
Thumbnail
 希望父母親們不要錯過暑假,利用長假帶孩子去爬爬山、溯溯溪,讓身體保持著與自然接觸的機會,不然也可以透過精彩的電影或小說來傳承古老的歷史與故事
Thumbnail
童一心得 @ 2024 4/21 〔泥巴工廠 北極熊班〕
Thumbnail
在陰雨的天氣中,學員們走進森林,進行自然觀察。文章描述了對自然生態和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體驗。文章中還談到了人們對於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互動所引起的情感波動。
Thumbnail
在幼兒教育中,將大自然的元素融入教學,不僅豐富了課程,也培養了孩子的創意思維和動手能力。教材的創作也變得更有趣,例如使用植物製作書籤、手環等,這些都是孩子們獨特的想法和作品。幼教工作者應該持之以恆,將自然與學習融合,為孩子帶來更多驚喜與啟發。
Thumbnail
小明和小華決定在週末去郊外露營,離開都市的喧囂,親近大自然。他們早早地收拾好行李,準備出發。 一到了露營地,他們就被周圍的自然景色所吸引。湛藍的天空、翠綠的樹木、清澈的溪流,讓他們心情愉悅,仿佛所有的煩憂都被拋到了腦後。 小華感嘆地說:「這裡真美,感覺壓力都消失了。」
Thumbnail
在台灣的環境教育,或者以狹義的自然生態教育的實施方式而言,一直有兩個不同的途徑,一種是知識上的教導,也就是所謂的自然解說,著重在鳥獸蟲魚的名稱,分類,作用……等等,另一種是自然體驗,強調忘掉知識,直接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流動,著重在靈性的體會。  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彼此的追尋者也有過一些爭議與批判
Thumbnail
曾經參加一個青少年營隊的評審,晚上住在大學的學生宿舍,與朋友們擠在小小房間聊天,忽然有人歎一口氣:「大自然缺失症的父母長大了!」     「咦?!」在我的狐疑眼中負責舉辦親子自然體驗的伙伴繼續說:「這批從小在缺乏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也當父母了,他們帶著孩子參加活動,卻死也不敢赤腳踩在草地上!尖叫著
Thumbnail
我們高中到底都在幹嘛 我們除了在高二的實習場地,除了上課與考試外,那個時候在造園實習場地,旁邊就有農業用水溝,各位聽眾農業水溝可是超大的,而且也非常乾淨,裏面還有蝦就代表著水質十分清澈,在現在來看確實很稀有, 那時候我們男生六見客,加上四五個女生,,名義上是去練習考題上面的實作,實際上是在那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