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僧》 唐 元稹
- 落魄閒行不著家,
- 遍尋春寺賞年華。
- 野僧偶向花前定,
- 滿樹狂風滿樹花。
「不著家」,中文也有這樣的說法,說一個人野,家裡待不住,老往外跑! 一個人落魄了,不待在家裡免得丟人現眼,還到處去賞花尋春,雖然狂風亂作,花飛花落,心情就像入定的僧人般,平靜無波! 這也是一種樂天知命的人生哲學!
du的語音變化:
du=di
du>da
du>zi>cong
假設du這個漢語介係詞是自遠古迄今為未曾字化的語音,它用來表示運動或時間的起始,即英語的from,那麼它的語音變化也許如上。
du是客音,di是閩音,兩者都未曾字化。
da是北漢語方言的字化,就是‘’打‘’,如“您打哪來呀?”
zi,是du的子、母音變化,這個音字化後就是‘’自‘’字,如“自古迄今,這種事就是難!”
cong,也由du音而來,子母音皆變,但仍有規則可循,d變c,u變ong。cong音字化後就是“從”,如“從前,有一個人...”
所以,du、di、打、自、從,都是源自一個音、同一個意思的語音變化。
以上可视為‘’介係詞du的系譜‘’。
‘’介係詞du的系譜‘’,不知何時起已經與表示地方的副詞或動詞混淆,例如:
客語:“你東西放tsoi/du哪位?”,tsoi是“在”,這句應用“在”。
閩語:“物件好好,猶原wei/di這!”wei是“位”,這句應用“位”。
這種混淆,我查得到的最早出現是在水滸傳。
那到底有沒有對應漢字呢? 我們從孰悉的閩南語說起,《教育部閩南語字典》,【
ti7】音長久以來是採用【
佇】字! 對應現行的中文用字是【
在】字。台大楊秀芳教授對此音有學術性的稽考,容後印證!
閩南語《台日典》: ti7 擬字:【在】。tū(同)(灌)/tṳ̄(泉)
- (姓)。
- 表示動作ê歸著地位。 例如:責成(sêng)在(chāi) ∼ 我;權屬 ∼ 伊;下 ∼ 桌頂。
- 表示位置。例如: 錢 ∼ hia;我 ∼ 內地ê時;魚 ∼ 海裡;鼓 ∼ 內,聲 ∼ 外=本性在內,世評在外。
- 比較ê助詞。 例如:khah高 ∼ 天;khah深 ∼ 海裡。
- tùi....。例如:∼ hia來;∼ chia轉去。
再來看各方言語音的紀錄:
《潮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