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台灣話 tâi-uân-uē
很高興這次有機會能參加雜學校所舉辦的普列斯製造共識營,透過和地方夥伴的交流,以及講者們深入淺出地介紹,都讓我們對地方創生有了更多的想像,更近一步去思考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落地,回饋團隊紮根之地。
這次營隊在桃園龍潭舉行,雜學校也實際安排許多活動,讓參與者更加認識在地。營隊兩天的活動,都在桃園龍潭野菱蔓生基地。基地裡除了設計有舒適的共讀空間,同時也具有展示機能。在「共筆龍潭」常設展中,再利用候選人的看板架成為展覽架,陳列地方創生刊物與書籍,並展示神龍鬧鎮慶典的設計,展現在地創意巧思。
母語教育就是地方創生的一環
回應地瓜校長所說的「當學校真的成為你嚮往的生活,學習的熱情自然就會一直發生。」《台灣話 tâi-uân-uē 》在教育以及地方創生上,所關注的核心議題正是現行國家語言發展法推動之下的「母語教育」。母語教育對很多孩子來說,是無用的課程,學會母語並不能讓他們考上好高中,考上好大學,或是找到好工作。母語充其量只是一個和長輩溝通偶爾會用到的工具。然而在融入了地方創生,以及創新教育思維後,母語教育也可以變得很不一樣。
「讓整個社會成為教育的參與者」,立賢教育基金會王馨敏執行長的一番話深深打動了我們。是啊,如果我們以及社會都不注重母語教育了,要如何以身作則的教導孩子呢?跟著王馨敏執行長,與李惠銘校長的腳步,我們了解到,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起孩子的學習熱忱,讓孩子自己找到並認可學習的意義。有了動機,才會有接下來的討論及學習,也只有「自主學習」,知識才會長存於孩子的腦海中。
打群架戰略 一加一大於二
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帶領孩子去認識這塊土地,了解文化背後的歷史脈絡,建立孩子與地方的認同感,才能將學習真正帶入生活之中。地方感的建立是基礎,更重要的是如何善用並結合在地資源,來將地方認同擴大,落實地方創生的目標。這時,洄游創生創辦人邱子軒所提到的「打群架」戰略,即是一種絕佳的選擇。與在地夥伴合作,善加結合各個組織的專長,打造一支屬於在地無可取代的地方代表隊。透過合作,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教育是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林承毅老師在營隊第二天的講座中,深入淺出分析教育和地方創生的關係。返鄉無法一蹴可幾,而是要循序漸進,透過三就──就學、就醫、就業的輔助,吸引外地人來鄉,也鼓勵當地人回鄉。教育不只傳授知識和品格,同時也是建構認同感的關鍵。
活動最後,由吳雨致講師分享她正在執行的數據可視化專案,透過創意的視覺化方法,引導學生認識當地人文地景,並體察自己獨一無二的生活經驗。專案中,透過點線面的組合與運用,記錄下對於天氣、生活,或各種在地經驗的感受。講師運用視覺化的方式,帶領孩子認識在地,這也帶給我們新的啟發,也許可以運用更多美感與視覺元素,讓孩子認識各地特產,並感受語言的多樣性
開啟跨場域合作的新時代
除了在地合作,跨場域的合作也是地方創生的特色,共識營期間,「台灣話 tâi-uân-uē」結識了許多深耕在地的地方夥伴,彼此間更擦撞出許多創意火花。與「TENTENKID 天天華語」交流,我們發現原來臺語和華語不是勢不兩立的兩種語言,透過相輔相成的合作教學與教案設計,孩子可以同時學習臺語和華語,不僅在語言學習上有所成長,更培養孩子以不同角度來觀看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塊土地。
在兩天的營隊中,不只更認識營隊所在的桃園龍潭,感受當地的文化與創意活力,同時也聆聽許多教育和地方創生案例及分享,並與來自台灣各地的團隊交流。帶著這些經驗與養分,期待未來能持續共同為台灣的教育及地方創生帶來更多不同可能!